過陳琳墓詩人為什么憐君(過陳琳墓詩詞鑒賞)
大家好,關于過陳琳墓詩人為什么憐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過陳琳墓詩詞鑒賞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過陳琳墓頸聯表現手法。“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
首聯是第一,二句
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
頷聯是第三,四句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獨憐君。
頸聯是第五,六句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云。
尾聯是第七,八句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此聯即景抒情,前句寫墓前實景,后句寄墓前遐思。意謂時日久遠,陳琳墓前的石麟已經埋沒在萋萋荒草之中,而重用陳琳的曹操,其生前所建的銅雀臺大概也只能對著暮云愈顯其荒涼了。“石麟埋沒”、“銅雀荒涼”正象征著一個重才時代的永遠消失。此聯寫來如此幽遠,如此凄涼,如此沉痛,隱含著對曹操愛才識才用才人物的追思與尊敬,對那個一去而不復返的重才時代的向往,對詩人身處棄才毀才時代的憤憤不平。
過陳琳墓中詩人為什么‘憐君’
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獨憐君。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云。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作者】:溫庭筠 唐 【作者小傳】: 溫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飛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僅國子助教。少負才名,然屢試不第。又好譏諷權貴,多犯忌諱,因而長期抑郁,終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詞調,在詞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規范化的作用。藝術成就遠在晚唐其他詞人之上。其詞題材較狹窄,多紅香翠軟,開“花間詞”派香艷之風。有些詞在意境的創造上,表現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選擇富有特征的景物構成藝術境界,表現人物情思,文筆含蓄,耐人尋味。其詩辭藻華麗有《溫庭筠詩集》,《金奩集》,存詞70余首。 【體裁】:七言律詩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十二吻;可"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押。 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 ○○○●●⊙△,○●○○⊙●△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獨憐君。 ○●●○⊙●●,●○○●●○△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云。 ●○○●⊙○●,○●○○●●△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 【背景】: 這是一首詠懷古跡之作。表面上是憑吊古人,實際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陳琳是漢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長章表書記。初為大將軍何進主簿,曾向何進獻計誅滅宦官,不被采納;后避難冀州,袁紹讓他典文章,曾為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袁紹敗滅后,歸附曹操,操不計前嫌,予以重用,軍國書檄,多出其手。陳琳墓在今江蘇邳縣,這首詩就是憑吊陳琳墓有感而作。 【賞析】: “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開頭兩句用充滿仰慕、感慨的筆調領起全篇,說過去曾在史書上拜讀過陳琳的文章,今天在飄流蓬轉的生活中又正好經過陳琳的墳墓。古代史書常引錄一些有關軍國大計的著名文章,這類大手筆,往往成為文家名垂青史的重要憑借。“青史見遺文”,不僅點出陳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著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點題。“今日飄蓬”四字,暗透出詩中所抒的感慨和詩人的際遇分不開,而這種感慨又是緊密聯系著陳琳這位前賢來抒寫的。不妨說,這是對全篇主旨和構思的一個提示。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頷聯緊承次句,“君”、“我”對舉夾寫,是全篇托寓的重筆。詞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陳琳;識,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上句是說,陳琳靈魂有知,想必會真正了解我這個飄蓬才士吧。這里蘊含的感情頗為復雜。其中既有對自己才能的自負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異代同心的意思。紀昀評道:“‘應’字極兀傲。”這是很有見地的。但卻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這就是詩句中所蘊含的極沉痛的感情。詩人在一首書懷的長詩中曾慨嘆道:“有氣干牛斗,無人辨轆轤(即鹿盧,一種寶劍)。”他覺得自己就象一柄氣沖斗牛而被沉埋的寶劍,不為世人所知。一個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賢身上,正反映出他見棄于當時的寂寞處境和“舉世無相識”的沉重悲慨。因此,“應”字便不單是自負,而且含有世無知音的自傷與憤郁。下句“霸才”,猶蓋世超群之才,是詩人自指。陳琳遇到曹操那樣一位豁達大度、愛惜才士的主帥,應該說是“霸才有主”了。而詩人自己的際遇,則與陳琳相反,“霸才無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寫照。“始憐君”的“憐”,是憐慕、欣羨的意思。這里實際上暗含著一個對比:陳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無主”的對比。正因為這樣,才對陳琳的際遇特別欣羨。這時,流露了生不逢時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云。”腹聯分承三、四句,從“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遙想。年深日久,陳琳墓前的石麟已經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顯出古墳的荒涼寥落。這是寄托自己對前賢的追思緬懷,也暗示當代的不重才士,任憑一代才人的墳墓蕪沒荒廢。由于緬懷陳琳,便進而聯想到重用陳琳的曹操,想象到遠在鄴都的銅雀臺,現在想必也只剩下荒涼的遺跡,在遙對黯淡的暮云了。這不僅是對曹操這樣一位重視賢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對那個重才的時代的追戀。“銅雀荒涼”,正象征著一個重才的時代的消逝。而詩人對當前這個棄賢毀才時代的不滿,也就在不言中了。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文章無用,霸才無主,只能棄文就武,持劍從軍,這已經使人不勝感慨;而時代不同,今日從軍,又焉知不是無所遇合,再歷飄蓬。想到這里,怎能不臨風惆悵,黯然神傷呢?這一結,將詩人那種因“霸才無主”引起的生不逢時之感,更進一步地表現出來了。 全詩貫串著詩人自己和陳琳之間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際遇的對比,即霸才無主和霸才有主的對比,青史垂名和書劍飄零的對比,文采斐然,寄托遙深,不下李商隱詠史佳作。就詠懷古跡一體看,不妨視為杜甫此類作品的嫡傳。
溫庭筠《過陳琳墓》
過陳琳墓 溫庭筠 曾于青史見遺文, 今日飄蓬過此墳。
詞客有靈應識我, 霸才無主始憐君。
石麟埋沒藏春草, 銅雀荒涼對暮云。
莫怪臨風倍惆悵, 欲將書劍學從軍。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溫庭筠(約812—866),原名歧,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才情敏捷,每次考試時,押官韻作詩賦,總是以雙手四指交叉,很快成八韻,人稱“溫八叉”、“溫八吟”。咸通七年(866)任國子助教,競流落而終。工詩,與李商隱齊名,人稱“溫李”。擅長近體詩,懷古寫景諸詩成就較高,閨情詩婉媚香艷,一如其詞。為《花間集》中首要詞人,后人尊為花間鼻祖。此詩作于懿宗咸通三年 (862),這時詩人東游江淮一帶。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淮安東南)人,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早年做過東漢末大將軍何進的屬官,向何進獻計誅除宦官,不被采納,逃奔冀州投奔袁紹,為袁紹起草討曹操檄文,痛罵曹之父祖,聲名大噪。曹操平定袁紹后,不計前嫌,任用其為司空軍謀祭酒,管紀室,軍國書檄,多出其手,很受重用。其墓在今江蘇邳縣。 2.基本解讀:這首詩懷古傷今,通過寫詩人在陳琳墓前的幽思,抒發詩人懷才不遇、落魄潦倒的身世之悲。(主旨) 1)首聯“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古墳”,敘寫自己對陳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過陳琳的墳墓。“青史見遺文”,言陳琳文章的重要而宏大,于史書中常見其有關軍國大事的文章,暗含對陳琳的尊崇和仰慕。第二句正面點題,“今日飄蓬”,透出詩人的感慨和際遇密不可分。 2)頷聯“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詞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陳琳; “識”,這里是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這里所蘊含的感情是復雜難言的:既有對自己才華的自負,也有與陳琳雖隔數代但異代同心、惺惺相惜之意。這里是說詩人懷才不遇且知音難覓,只能向早已作聲的前賢傾訴,這是多么寂寞悲涼的心境。“霸才”,猶言蓋世超群的才華,應是詩人自指。陳琳遇到了曹操那樣禮賢下士、豁達大度的主帥,應是“霸才有主”,而詩人恰好相反,接下來著一“憐”字,意為欣羨之意,正是水到渠成,二人處境多么之不同,其中有對比,有感慨,暗含自己生不逢時的不幸。 3)頸聯“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遙思。年深日久,陳琳墓前的石麟已深埋在萋萋的荒草之中。詩人對前賢的追思緬懷,正寓含著對當代才人難遇的惋惜、對小人橫行之痛恨、對統治者任憑陳琳這樣一代才子之墓荒蕪的不滿。由陳琳得遇曹操而聯想到遠在鄴都的銅雀臺,猜想當年是何等顯赫的銅雀臺如今也一定是獨對黯淡的暮云了。這既是對曹操這位識才愛才惜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對那個重才時代的向往。而“銅雀荒涼”正象征著一個重才時代的永遠消逝,詩人對身處棄才毀才時代之憎惡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4)尾聯,“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抒發詩人無限惆悵之情。文章無用,懷才不遇,詩人欲棄文投軍,但時代不同,投軍又能有什么遇合和機遇呢 ?無怪詩人臨風惆悵,黯然神傷了。 3.鑒賞要點:這首詩巧用對比,將詩人懷才不遇的滿腹怨情盡情抒發出來。詩人和陳琳不同時代、不同際遇的對比,也就是詩人霸才無主和陳琳霸才有主的對比;陳琳青史垂名和自己書劍飄零的對比,寫得文采斐然,寄托遙深。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