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是哪些詩(塞下曲是什么詩歌)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塞下曲是哪些詩,以及塞下曲是什么詩歌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詩《塞下曲》
1、唐代王昌齡《塞下曲·其一》: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不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譯文: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氣候變冷,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杰,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莫學那自恃勇武游俠兒,自鳴不凡地把駿馬夸耀。
2、唐代王昌齡《塞下曲·其二》: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譯文: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都說戍邊戰士的意氣高。自古以來這里黃塵迷漫,遍地白骨零亂夾著野草。
3、唐代王昌齡《塞下曲·其三》:奉詔甘泉宮,總征天下兵。朝廷備禮出,郡國豫郊迎。紛紛幾萬人,去者無全生。臣愿節宮廄,分以賜邊城。
譯文:一位大將從宮中奉旨出征,全權征調天下的兵馬。朝廷用很重的禮儀拜將出征,沿途州縣皆出城迎送。參戰數萬將士多而雜亂,經過戰斗后卻無一生還。我希望宮中享樂用的馬,能把賜給守邊將士以御外敵。
4、唐代王昌齡《塞下曲·其四》:邊頭何慘慘,已葬霍將軍。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聞。功勛多被黜,兵馬亦尋分。更遣黃龍戍,唯當哭塞云。
譯文:邊關是一片悲戚的氣氛,因為剛剛埋葬了因戰殉國的霍將軍。他的部分都來吊唁他,他的死震動了北方地區。將軍離世,部下功勛被廢,他們不久也將被分調。將軍的部下仍被派去守邊,而他們悲憤,也只能仰天痛哭。
擴展資料:
唐代邊事頻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戰爭,也有許多拓地開邊的非正義戰爭。這些戰事給國家造成了沉重的負擔,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無休止的窮兵黷武。主要由于統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時也有統治者煽動起來的某些人的戰爭狂熱作祟。
唐代詩人王昌齡對此現象創作的《塞下曲四首》第一首詩表達了作者的反戰思想。第二首蘊含了詩人對戰爭的反對。第三首詩揭示了戰爭的殘酷性。第四首詩透露了作者對朝廷對有功將士的不公,以及對連年征戰的批判。
塞下曲的古詩有幾首
塞下曲只是歌曲形式,很多邊塞詩的詩名里面有塞下曲三個字,邊塞詩人大多都寫過塞下曲,幾下比較經典的塞下曲。
1、《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代: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譯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紛飛,只有凜冽的寒風,根本看不見盛放的鮮花。聽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著家鄉已是春色滿園,而在這里,還未曾見到春色。
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戰斗,晚上枕著馬鞍睡覺。但愿能夠發揮自己的本領,早日平定邊疆,為國立功。
2、《塞下曲》
唐代:許渾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
譯文:
桑乾河北邊一場夜戰,秦兵傷亡過半再也不能把家還。次日早晨收到他們家鄉寄來的書信,信中說御寒的衣服已寄出。
3、《塞下曲·其二》
唐代: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譯文:
昏暗的樹林中,草突然被風吹得搖擺不定,颯颯作響,將軍以為野獸來了,連忙開弓射箭。
天亮去尋找那只箭,已經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4、《塞下曲》
唐代: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譯文:
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都說戍邊戰士的意氣高。自古以來這里黃塵迷漫,遍地白骨零亂夾著野草。
5、《塞下曲》
唐代: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譯文:
應該像馬援那樣只愿戰死疆場,以馬革裹尸還葬,何必像班超那樣非要保全生命,活著入關返回家鄉!全殲敵人,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而且應該留駐邊疆,叫敵人不敢再來侵犯。
求塞下曲6首詩
【出處】《塞下曲六首》——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天兵下北荒,胡馬欲南飲。橫戈從百戰,直為銜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隴頭寢。何當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
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白馬黃金塞,云砂繞夢思。那堪愁苦節,遠憶邊城兒。
螢飛秋窗滿,月度霜閨遲。摧殘梧桐葉,蕭颯沙棠枝。
無時獨不見,流淚空自知。
塞虜乘秋下,天兵出漢家。將軍分虎竹,戰士臥龍沙。
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
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云。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
兵氣天上合,鼓聲隴底聞。橫行負勇氣,一戰凈妖氛。
【譯文】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飄灑,看不見花朵開放只有刺骨的嚴寒。笛子吹著《折楊柳》的曲調,又何處尋覓楊柳青青的春天。拂曉時分隨著號令之聲作戰,晚上枕著馬鞍露宿入眠。只愿用腰下懸掛的寶劍,為君王過關斬將,打敗敵人。
我軍向北方荒遠地帶進軍,因為那里的游牧民族經常南下侵擾。橫曳戈矛前往戰場,身經百戰,只是因為受皇恩眷顧太深了。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團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曠野。什么時候才能打敗敵人,然后就可以高枕無憂呢?
駿馬像狂風般地馳騁,在清脆的馬鞭揮動聲響中,飛快地奔出了渭橋。我們全副武裝離開京城開赴邊疆,奉命前去擊破前來侵擾的匈奴。敵人的隊伍被瓦解,邊境的危機被解除,敵軍的營寨已空無一人,戰爭的氣氛消失了。成就大功而畫像麒麟閣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白色的駿馬,多沙的邊塞,細碎的石粒,這一切都是因你而夢魂牽繞的。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遠遠地思念戍守邊疆的你。秋天螢火蟲滿紗窗地亂飛亂撞,月光照在我的閨房前久不離去。
梧桐葉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讓人心感蕭條。常常獨自吟唱,流下了許多傷心的淚水,可是只有自己知道。
匈奴為掠奪秋季豐收的糧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軍隊抗擊。將軍受命出兵,戰士們行軍到塞外,在龍沙一帶暫時安營扎寨。邊塞的月光伴著弓影,胡地的雪霜拂過劍鋒。戰士們還遠沒有進入玉門關,少婦們不要長聲感嘆。
烽火在沙漠深處燃起,連綿直到甘泉宮,照亮了甘泉宮上空的云層。漢武帝握劍拍案而起,回頭召來李廣將軍。戰斗的氣氛彌漫著天空,震天的鼓聲,連山坡底下都可清晰聽聞。橫行戰場靠的是勇敢的氣魄,在將士們的奮勇拼殺下,一仗就消滅了敵人。
擴展資料
1、《塞下曲六首》創作背景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六首詩借用唐代流行的樂府題目而寫時事與心聲,其主題是要求平定邊患。全組詩以樂觀高亢的基調和雄渾壯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風貌,描繪了守邊將士在沙場上征戰的艱苦生活,歌頌了他們忠心報國的英勇精神。
2、《塞下曲六首》鑒賞
李白有《塞下曲》六首。元人蕭士赟云:“此《從軍樂》體也。”這一組詩與其他許多初、盛唐邊塞詩一樣,以樂觀高亢的基調和雄渾壯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風貌。
這首詩寫了由于匈奴南侵引起新的戰爭,但在杰出將領的率領下,勇敢的戰士們又一次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中原地區長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唐時北方突厥非常兇悍,對李唐王朝形成了長期嚴重的威脅。詩人選擇漢軍抗擊匈奴的題材,部分原因即在于此。
塞下曲是什么詩?
《塞下曲》最早出自漢樂府的《出塞》、《入塞》等曲目,但漢樂府邊塞題材不多,而且當時的歌詞并沒有流傳下來。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繁,但詩歌發展仍然極慢。到了唐代,樂府詩開始流行,邊塞詩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唐自開國以來,大拓疆土,統治者也非常重視武功。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文人都曾有過出塞經歷,以軍功而求取功名,如唐代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李益、盧綸等人都有過從軍邊塞的經歷。因此,這些詩人創作了大量的《塞下曲》。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