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六韻是多少字(六韻十二句)
大家好,關于五言六韻是多少字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六韻十二句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如何評價五言律詩?有什么規則呢?
? ? 五言律詩是中國詩歌傳統的一種題裁,簡稱五律,屬于近體詩范疇,發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期,到初唐時期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五言律詩每句有個五個字,總共分為八句。有仄起,有平起兩種形式,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五言律詩膾炙人口,含蓄深厚,風格峻整,音律雄渾。是唐人應試,應制以及日常創作中普遍采用的體裁。五言律詩是科舉考試的詩體,也是唐朝讀書人必學的科目,科舉考試的詩歌多是五言六韻十二句。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作品保存了下來,也出現了很多詩壇巨人。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寶貴的財富。
? ? 五言律詩是有八句卻又合乎律詩規范的詩歌。五言律詩從五言古詩中繼承了每句五個音節,全篇兩句一組,總句數為偶數的基本特征,同時又增加了對偶和平仄的規則。五律是言古詩和駢體文嫁接的產物,是借鑒了楚辭和漢賦發展而來的, ? 五言律詩的特點包括:句式嚴格,對仗工整,講究平仄和押韻,有嚴厲的節奏形式。也就是第三第四句必須對仗,第五第六句必須對仗,偶數句必須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不可換韻。五字八句,整首詩四十字,比絕句還長,可以同時鋪陳,描寫,意境更加的優美豐富。但是七律是五十六字,五律相對來說又短小精悍。
? ? 齊梁體的格律詩有三種類型:對齊律,粘士律和粘對混合律。以對齊律為主。梁代后期開始接近唐律。唐代的詩歌也經歷了半谷半律到律詩的發展過程。五言律詩定型于初唐,而終成熟于盛唐。其中,杜甫就是盛唐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五言律詩詩人。他寫的《春夜喜雨》和《春望》朗朗上口,被后世傳頌。
? ? 現在社會流行白話文,五言律詩的創作逐漸的淡去了歷史的舞臺,但是,那些遺留下來的優美詩篇時刻陶冶著我們的情操,讓我們永遠不忘國粹,不忘文化的創造和積淀。相信,我們中國的文化會到達另一個創作的高峰,我們后人一定會站在巨人的肩上,看的更遠,更廣。
律詩中的排律是怎樣的
1、排律和一般律詩一樣,要嚴格遵守平仄、對仗、押韻等規則,但它不限于四韻,每首最短五韻十句,多的長達五十韻(一百句)甚至一百韻(二百句)以上。除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都用對仗;各句間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對的格式。由于限制過多,容易顯得堆砌死板,歷來極少名篇。
2、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極少。五言排律由漢魏六朝五言古詩演化而來。劉宋時謝靈運的《湖中瞻眺》、梁代庚信的《奉和山池》,已具排律雛形,但體制較短,限于五韻十韻。杜甫以后,方告成熟,體制漸長,聲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代書詩寄微之》竟長達一百韻。韓愈、孟郊等更用聯句形式演為長篇(如《城南聯句》),形式更加工巧,內容卻日見貧乏。
3、排律之中,還有一種試帖詩,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所以也叫“賦得體”),并限定韻腳,為科舉考試所采用。
古詩詞排律規則是什么?
古詩詞排律規則:
(1)排律和一般律詩一樣,要嚴格遵守平仄、對仗、押韻等規則,但它不限于四韻,每首最短五韻十句,多的長達五十韻(一百句)甚至一百韻(二百句)以上。除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都用對仗;各句間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對的格式。由于限制過多,容易顯得堆砌死板,歷來極少名篇。
(2)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極少。五言排律由漢魏六朝五言古詩演化而來。
(3)排律之中,還有一種試帖詩,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所以也叫“賦得體”),并限定韻腳,為科舉考試所采用。
排律的相關知識:
(1)排律,又稱長律,是一種擴大了的律詩。排,是排比的意思,排律即是按著律詩的格律則可以一聯一聯地排比下去。一般是指十行以上合乎律詩規則的近體詩。排律除首尾兩聯外,中間的每一聯都要求對仗,句法韻律要求與律詩一樣嚴格。押韻也要求用平聲韻,每聯都押,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
(2)排律有五言長律與七言長律兩種,從格律上看,五言長律是五律的延長,七言長律是七律的延長。排律篇幅以五聯十句為基點,長則無限制。可以寫到一百多韻,二百多句。例如杜甫的《投贈哥舒開封翰二十韻》,白居易有《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等。
(3)排律由于格律要求太嚴,過于束縛思想,因而不容易寫好,歷來認為杜甫的五言排律寫得最好,其它名家名作不多,而七言排律比五言排律更難作。
古體詩詞格律要求的字數分別為多少?
不知你指的是與近體詩(即絕句和律詩)相對的古風,還是古代詩詞的泛指?
如果是古風的話,一般沒有絕對限制,寫得好就成,但是古風提倡用字平實,高古,著實不好寫。
同時古風也有限制字數的古風絕句和古風律詩。如一般的五七律絕一樣,五絕共四句每句五字,一二四句押韻,要壓平聲韻,三句仄聲結尾。七絕四句每句七字,其他同五絕。五律八句每句五字,雙數句押韻,首句可壓可不壓,不押韻的話與三、五句一樣仄聲結尾,中間兩聯對仗,七律八句每句七字,其他同五絕。
古風一般韻比較寬,個人認為用《詞林正韻》就不犯錯誤。仄韻平韻都可。而且允許換韻。
如果是泛指的古代詩詞的話,近體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詞有詞牌,曲有曲牌都有字數——以上是有字數限制的。
五言律詩一共多少字?
五言律詩,發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期,其雛型是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
五言律詩全篇共八句,每句五個字,有仄起、平起兩種基本形式,中間兩聯須作對仗。
五言六韻或八韻的韻是怎么意思?誰懂?給我說下,越完整越好
近體詩、古體詩創作講究押韻,那么韻的重要性自然很明了。韻,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一般指韻腳。韻腳是韻文(詩、詞、歌、賦等)句末押韻的字。舉例而言,錢起《省試湘靈鼓瑟》云:善鼓云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其 中“靈”、“聽”、“冥”、“馨”、“庭”、“青”等皆是韻腳,壓的是下平聲“青”韻。
與“韻”相容易混淆的有“句”、“言”。“句”,是指詩中每一個標點符號前的話語,如前面詩中所提到的“善鼓云和瑟”就是一句,“善鼓云和瑟,常聞帝子靈。”便是兩句了。“言”即是指字數,五言即是指每句五個字,七言即是指每句七個字。如通常所說的“五絕”、“七絕”便是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的簡稱。
那么,五言六韻就可以很好理解了,即是“每句五個字,有六個韻腳”。上面的錢起《省試湘靈鼓瑟》即是一首五言六韻詩。舉例如:歐陽修的《初晴獨游東山寺五言六韻》言:日暖東山去,松門數里斜。山林隱者趣,鍾鼓梵王家。地僻遲春節,風晴變物華。云光漸容與,鳴哢已交加。冰下泉初動,煙中茗未芽。自憐多病客,來探欲開來。 每句五言,有“斜”、“家”、“華”、“加”、“芽”、“來”等六韻。再如:李德裕《奉和韋侍御陪相公游開義五言六韻》云:羊公追勝概,茲地暫逍遙。風景同南峴,丹青見北朝。石渠清夏氣,高樹激鮮飆。念法珍禽集,聞經醉象調。偶分甘露味,偏覺眾香饒。為問毗城內,余薰幾日銷。 亦是如此。
想了解的更深,可以參看王力《詩詞格律概要》。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