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有多少將軍(姓呂的現代將軍有哪些)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呂有多少將軍,以及姓呂的現代將軍有哪些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湖南省籍姓呂開國少將名單
沒有。百度查詢結果顯示,湖南省籍沒有姓呂的開國少將,因此名單也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又稱開國少將,始于1955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798位將領被授予少將軍銜。其中有一位是外籍黨員和外籍將軍,他就是被稱為中越友誼“傳奇紐帶”的洪水。此后至1958年相繼授予8位將領少將軍銜。1961年至1963年之間,共晉升233名大校軍官為少將軍銜。1964年及1965年共有321位軍官晉升為少將軍銜。綜上,共1360位將軍在首次實行軍銜制時期被授予少將軍銜,他們為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過重大貢獻,因此被人們稱之為“開國少將”。
歷史上姓呂的名人有哪些
一、呂尚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人。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勛,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垂釣于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后,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
二、呂不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戰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姜子牙23世孫。
早年經商于陽翟,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并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三、呂臣
呂臣(約公元前235年-前173年),秦末陳勝起義軍將領,陳勝被莊賈殺害后,呂臣組織蒼頭軍重建張楚政權,并誅殺叛徒莊賈。后與英布聯合抗秦,又先后投奔項梁、劉邦。漢朝建立后,繼承他父親的新陽侯的爵位直到病死。
四、呂雉
呂雉是漢高祖劉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時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帝王政事的本紀,后來班固作漢書仍然沿用。她開啟了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
五、呂蒙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鄧當死后,呂蒙統領其部眾,拜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后,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
后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掩護孫權逃生,并于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后,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呂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呂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呂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呂不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呂尚
三國時魏國姓呂的大將
三國時魏國大將中沒有姓呂的。
列的是大將,將領就沒有全部列出來,如下:魏:曹操,字孟德。文武兼備的一代奸雄,有杰出的戰略眼光和預見能力。掃平黃巾后,又征討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經大小數十戰役,統一了北方,奠定了魏國的基礎。
夏候敦,字元讓,魏前將軍,曹操的族弟。征討呂布時,被曹性射中左眼,他拔箭啖目、鼓勇而戰,反倒刺死曹性。深受曹操信任,曹丕繼位后,任大將軍。
張遼,字文遠,智勇雙全的一代名將,曹操麾下五大將之首。其指揮才能在合淝戰役時發揮得淋漓盡致,僅以八百精兵就大破東吳十萬大軍,威震逍遙津。
曹彰,字子文,曹操的三子。曹操很賞識他的勇略,稱他為「黃須兒」。與劉備爭奪漢中之際,曾經活躍一時。晚年因為受到其兄曹丕的疏遠,在失意中死去。
曹仁,字子孝,曹操的族弟。自曹操起兵就跟隨征戰。當戰局不利時,就激勵部下繼續英勇奮戰,經常能反敗為勝,陳矯稱贊他有「鬼神之勇」。后任魏大司馬。
夏候淵,字妙才,迎娶曹操之女為妻。是魏國征西將軍,善于突襲的勇將。后來駐守定軍山時,中了法正之計,被黃忠斬殺。
張郃,字俊艾,起初是袁紹部下。官渡之戰時,與高覽一起投奔曹操。是五大將之一,屢建戰功。連諸葛亮也承認他勇猛過人,是蜀國的大患。
曹丕,字子桓,曹操的次子。因長子曹昂戰死,被立為世子。父親死后,繼任魏王。他逼迫獻帝禪讓,建立魏王朝而即位稱帝。后來他將后事托付司馬懿和曹休后才死去。
龐德,字令明,馬超的心腹猛將。被曹操擒獲后降曹,為曹軍建功。關羽攻樊城時,他抬棺戰關羽,幾乎將關羽擊敗。后被關羽水淹七軍,被俘后不降而死。
樂進,字文謙。本是曹操麾下的文官,后來轉為武將,被列為五大將之一。他與張遼、李典共同把守合淝,抵御東吳進攻,立下了赫赫戰功。
李典,字曼成,魏破虜將軍。從討伐黃巾軍時就跟隨曹操,歷經百戰。性格冷靜謹慎,多次制止同僚的胡作非為。與張遼、樂進一起鎮守合淝。
曹洪,字子廉,曹操的表弟。與兄長曹仁一起投奔曹操。身為曹軍的核心大將,轉戰各地,奮戰沙場。曾數次救曹操于危難中。
徐晃,字公明。曹操部下五大將之一。原為楊奉部下,被滿寵說服后改仕曹操。曾經為了援救樊城,突破敵軍的重重包圍。連曹操也為他的果敢勇猛而驚嘆。
于禁,字文則。嚴謹忠實,在官渡之戰中立下大功,甚得曹操的賞識,被推舉為五大將之一。但后來卻變得貪生怕死,在樊城被關羽水淹七軍擒獲后,甚至乞求活命。
許褚,字仲康。很受曹操信任,與典韋一起統領曹操的近衛軍。與馬超交戰時,單挑不分勝負。后來曹操危難,他拼死護主,被曹操賜名為「虎癡」。
典韋,被譽為「古之惡來」的勇將。因其勇猛甚受曹操喜愛,被任命為近衛軍統帥。張繡夜襲曹營時,為了讓曹操逃脫,他舍命堅守轅門,挺立而死,死后許久仍無人敢近。
劉曄,字子陽。受郭嘉推薦,仕奉曹操。在官渡之戰時,獻投石車圖,破了審配土山下射之計。效力于曹氏三代并多次獻計。任魏國的太中大夫。
司馬懿,字仲達,仕奉曹家四代的著名謀臣。以杰出的聰明才智,使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保住了三秦之地。后來排除異己,掌握實權,為建立晉朝打下基礎。
荀彧,字文若。有王佐之才,曹操稱之為「吾之張良也」,倍受重用,是卓越的戰略家。官渡之戰中鼓勵一度消沉的曹操,最后促使曹軍大捷。
程昱,字仲德,經荀彧保舉輔佐曹操,是曹操的主要軍師之一。兗州被奪后,激勵垂頭喪氣的曹操,鼓舞斗志。在倉亭之戰時,獻「十面埋伏」之計大敗袁紹。
郭嘉,字奉孝,曹操最信賴的謀臣。平定河北時病殞,年僅三十八歲。曹操大哭曰「天喪吾也」。赤壁大敗后,曹操嘆息道∶「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賈詡,字文和。年輕時就被比喻為「張良?陳平」的謀士。任曹操的謀臣時,發揮了卓越的才智。曹丕之所以能即位,他有極大的功勞。
荀攸,字公達,荀彧之侄。與荀彧一起為曹操效力。擅長軍事,經常在戰場上獻計,擊敗敵軍。赤壁之戰中,他與程昱一起擔任隨軍參謀。
滿寵,字伯寧。被劉曄舉薦,效力于曹操。曾說服徐晃降曹。輔佐曹仁力守樊城時,曹仁一度想放棄城池,他力勸曹仁堅守,因而反敗為勝。他也曾經大勝呼應蜀軍北伐的吳軍。
夏候恩,曹操的背劍官,負責掌管曹操的青釭劍。于長阪坡搶奪民財時,死于趙云槍下,青釭劍遂被趙云所奪。
文聘,劉表麾下將領。劉琮獻荊州投降后,他也不得已降曹。曹操很賞識他的忠義,封他為關內侯。曹丕伐吳大敗時,便是他背負曹丕逃脫的。
夏候杰,曹操部將。曹操進攻新野劉備時,他被匹馬單槍立于長阪橋上怒喝曹軍的張飛嚇得落馬而死。
郭淮,字伯濟,魏國行軍司馬。在曹真、司馬懿的節制下統軍。后就任雍州刺史,追擊反叛魏國的夏侯霸。曾設計救出了被蜀軍圍困在鐵籠山的司馬昭。
曹安民,曹操之侄。曹操遭到張繡夜襲時和曹操一起逃走,但是沒能逃脫因而戰死。
曹昂,字子修,曹操的長子。張繡夜襲曹營時,他將坐騎讓與曹操,使曹操幸免于難,自己卻死于亂軍之中。
呂有多少將軍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姓呂的現代將軍有哪些、呂有多少將軍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