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鐘一詞出自哪里(龍鐘的出處)
大家好,關于龍鐘一詞出自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龍鐘的出處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龍鐘的來歷是什么?
龍鐘的來歷是:
1、身體衰老,行動不靈便者。
北齊杜弼《檄梁文》:“委慈母似脫屣,棄寵弟如遺芥,龍鐘稚子,痛苦成行。”
2.、衰老貌;年邁。
唐沉佺期《答魑魅代書寄家人》詩:“龍鐘辭北闕,蹭蹬守南荒。” 宋梅堯臣 《寄馬御史》詩:“卻顧舊埒老病馬,塵沙歷盡空龍鐘。”
清王韜 《<淞濱瑣話>自序》:“此數十寒暑中,自孩提無知以迄乎龍鐘待盡,其間或疾苦,或顛連,或憂愁,備人世諸苦惱而一身受之。”
瞿秋白 《赤都心史》十二:“年老龍鍾襤褸瘦弱的乞丐雙手拱著等候基督教徒的慈悲。”
3、失意潦倒貌。
唐李華《臥疾舟中相里范二侍御先行贈別序》:“ 華 也潦倒龍鐘,百疾叢體,衣無完帛,器無兼蔬。”
唐白居易 《十年三月三十日別微之于澧上》詩:“莫問龍鐘惡官職,且聽清脆好文篇。” 清唐孫華 《哭座主玉峰尚書徐公》詩之二:“卻恨龍鐘無報答,敢因時忌諱門生。”
4、沾濕貌。
漢 蔡邕 《琴操·信立退怨歌》:“紫之亂朱,粉墨同兮;空山歔欷,涕龍鐘兮。” 唐 岑參 《逢入京使》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乾。”
清陳維崧 《采桑子·正月二十日從吳天石處獲讀緯云弟京邸春詞》詞之八:“年來怕作傷心句,雙袖龍鐘,左耳新聾,莫把箜篌唱懊儂。”
《痛史》第十五回:“從此太皇太后得見了孫兒,卻又失了媳婦,可憐一掬龍鐘老淚,泣的沒有乾時。”
5、行進艱難貌。
唐蘇颋 《早發方騫驛》詩:“傳置遠山蹊,龍鐘蹴爛泥。”
老態龍鐘造句:
1、他雖然已經是老態龍鐘了,走路時卻仍然步履矯健。
2、今年才50多歲,就一副老態龍鐘的樣子。
3、沒有想到,十年未見,你已經是頭童齒豁,老態龍鐘了。
4、李伯伯年事已高,已顯得老態龍鐘了。
5、才四十歲,就一副老態龍鐘的樣子。
老態龍鐘,“老態”易解,“龍鐘”茫然,是什么呢?
老態龍鐘這個詞是一個并列詞,老態和龍鐘的意思差不多,老態嗯指的是年紀很大的老人的樣子,龍鐘是指老年人行動不便時的狀態。我們經常看到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走路的時候很吃力,需要用拐杖拄著或者有人攙扶才能行動。老年人走路時候通常是佝僂的狀態,駝背彎腰、步履蹣跚的樣子像一口鐘一樣扣在那里。
老態龍鐘一詞原本出自于唐朝詩人李端寫的《贈謝戴》,其中有兩句提到“交結漸時輩,龍鐘似老翁”。龍鐘和老翁其實是一個意思,都是說老人年紀大了變得年老體衰、行動不便時的樣子。后來人們就直接用老態龍鐘這個詞稱呼那些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老人。
還有人認為老態龍鐘這個詞中的龍指的是,老人老了之后耳朵會變聾,聽不到別人說什么。鐘對應的是舂,舂的意思是打瞌睡,這是南方贛南一帶的方言,意思就是說人老了之后耳聾眼花,而且還沒精神總打瞌睡。我個人認為南北解釋都合理,可能南方老人的狀態就是耳聾眼花,沒精神總打瞌睡,北方老人的狀態就是步履蹣跚,駝背彎腰。
老態龍鐘這個詞本身是一個中性詞,只是在特定情況下會變成貶義詞。意思形容一個人郁郁不得志,猶如老朽一樣老態龍鐘。或者形容一個本來很有朝氣的年輕人,但狀態卻跟老年人一樣。
宋朝文學家陸游曾經形容自己是老態龍鐘,陸游一生頗為坎坷,有一天陸游躺在床上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悲痛的一宿沒睡。當時下著暴雨,所以陸游就借著雨夜,對自己的坎坷一生做了個總結,寫下了詩《聽雨》。詩開頭的第1句就用了老態龍鐘4個字,“老態龍鐘疾未平,更堪俗事敗幽情......”
龍鐘什么意思?原指什么?出處?但不要再解釋老太龍鐘這個詞。
龍鐘
(1)指潦倒。
白居易《十年三月三十日別微之于澧上》詩:“莫問龍鐘惡官職,且聽清脆好文篇。”
(2)指淚流。
王褒《與周弘讓書》:“援筆攬紙,龍鐘橫集。”
岑參《逢入京使》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3)指行動不方便。
基本解釋
1.
[decrepit;senile]
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也指潦倒不得志的樣子
交結慚時輩,龍鐘似老翁。——李端《贈薛戴》
2.
另指濕漉漉的樣子
龍鐘作為沾濕的典故是什么?
“龍鐘”一詞一般指“身體衰老、行動不便的樣子”,也可活用為指“身體衰老、行動不便的人”,后又引申指“衰老的樣子;年邁的樣子”,又引申指“失意、潦倒、不得志的樣子”。
又指“沾濕的樣子;濕漉漉的樣子”。此義此典出自漢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辭賦家、書法家、音樂家、學者蔡邕的《琴操?信立退怨歌》:“紫之亂朱,粉墨同兮;空山歔欷,涕龍鐘兮。”
后世用此義者甚多。如唐岑參《逢入京使》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清陳維崧《采桑子?正月二十日從吳天石處獲讀緯云弟京邸春詞》詞之八:“年來怕作傷心句,雙袖龍鐘,左耳新聾,莫把箜篌唱懊儂。”清末吳趼人(吳沃堯)《痛史》第15回:“從此太皇太后得見了孫兒,卻又失了媳婦,可憐一掬龍鐘老淚,泣的沒有干時。”
“雙袖龍鐘淚不干”中‘龍鐘’是什么意思/
龍鐘的意思是,涕淚淋漓的樣子。
雙袖龍鐘淚不干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名篇之一《逢入京使》,原文如下: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譯文:
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思鄉的淚沾濕雙袖模糊面容。在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和筆,只托你給我的家人報個平安。
此詩寫于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之際。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擴展資料:
龍鐘一次除了涕淚淋漓的樣子還有以下意思:
1、身體衰老,行動不靈便者。年邁衰老。
宋 梅堯臣《寄馬御史》詩:“卻顧舊埒老病馬,塵沙歷盡空龍鐘。”
意思是,卻看到舊墻邊的有老有病的馬,飽經滄桑異常衰老。
2、?失意潦倒貌。
唐 白居易《十年三月三十日別微之于澧上》詩:“莫問龍鐘惡官職,且聽清脆好文篇。”
意思是,不要問我為何窮困潦倒厭惡做官,且聽我做的優美的文章。
3、行進艱難貌。
唐 蘇颋《早發方騫驛》詩:“傳置遠山蹊,龍鐘蹴爛泥。”
意思是,驛站遠離山蹊,道路泥濘難行。
4、指竹。
唐 袁邕 《東峰亭各賦一物得陰崖竹》詩:“龍鐘負煙雪,自有凌云心。”
意思是,竹子背負煙雪,自己卻有凌云之志。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龍鐘
龍鐘指的是什么呀?
龍鐘指的是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也指潦倒不得志的樣子。常作“老態龍鐘”。老態龍鐘,漢語成語,讀音是lǎo tài lóng zhōng,意思是指行動不靈便。形容年老體衰,行動不靈便。出自唐·李端《贈薛戴》。
原文是:交結漸時輩,龍鐘似老翁。釋義:交往慢慢熟悉后,發現他行動不靈便。
成語故事:
宋朝時期,陸游年老時病魔纏身,不能清閑安靜地渡過晚年生活。夜晚,天下起了大雨,聽著這蕭蕭的暮雨聲,感慨自己的身世和遭遇,作《聽雨》詩:“老態龍鐘疾未平,更堪俗事敗幽情。紗櫥笛覃差堪樂,且聽蕭蕭暮雨聲”。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老態龍鐘
關于龍鐘一詞出自哪里和龍鐘的出處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