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辯律詩平仄(詩詞格律如何看平仄)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分辯律詩平仄,以及詩詞格律如何看平仄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詩詞里面的平仄韻律怎么分?
簡單說,普通話四聲陰、陽、上、去,陰陽為平,上去為仄。古漢語也是四聲,平、上、去、入,平為平,上去入為仄。也就是說,古詩詞用的仄聲比普通話多了一個“入”聲。普通話將原來的入聲分別變成了其它各個聲部。那么,要分清古詩詞的平仄,需要將“入聲”倒回去。
然而,入聲字在普通話中的變化并沒有明確的規則,離開了舊韻書如《平水韻》,很難把握。
但方法還是有的:
1、如果你會中原及其以南地區的方言,分辨就非常容易。先找出方言中“入”字本身的讀法(聲調),其它凡是這個聲調的都是入聲(仄聲)。以武漢話為例,“入”的聲調有點像普通話的“魚”,那么,一、六、七、白、藥、覺、直等等,都是這種聲調,也就都是入聲。再如京劇的道白的“出將入相”,你會發現其中的“出入”是相同的聲調。京劇的生、旦,始終保持了入聲的存在。
2、如果你只會普通話,舊韻書是最好的幫手。當你搞不清某個字平仄時,如“發”,查一下,會發現它是入聲,也就是仄聲。
平仄到底怎么分辨?
在普通話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在普通話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普通話四聲聲調表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擴展資料
平仄相關工作原理
四聲二元化,是統計學原理的應用。根據是四除以二等于二的公式,平均數只能平均,不能離散,四可以等于2X2,也能等于1+3,把四聲分為兩類,即有2:2,以及1:3等多種可能。因此,既有合律的音韻美,也有出律的音韻美。
有人說“平仄與不拘平仄之爭,沿襲了一千五百年,詩有詩律,詞有詞律,前人的格律,可能是后人的束縛。合律最好,出律也可,不能強求。”但這只是對普通話無平仄的一面之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平仄
怎樣區分古詩的平仄
平仄
一、先辨漢字的四聲和平仄
由字音讀來的高低長短、緩急升降,古人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種聲調,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調。古之入聲字讀音在普通話中已基本消失,現在,平聲又分陰平和陽平,與上聲、去聲構成現在的“四聲”,即“媽麻馬罵”,前兩為平,后兩為仄。 入聲字的發音都較短促,對于詩詞的朗誦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當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學、雪、絕”等字,都是入聲。現代南方地區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聲,如在上海廣東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聲字從“衣、低”等平聲字中區分出來。不過,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漸地學習和掌握了。
律詩平仄怎么分 怎么分律詩平仄
1、五言的平仄,只有四個類型,而這四個類型可以構成兩聯。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由這兩聯的錯綜變化,可以構成五律的四種平仄格式。其實只有兩種基本格式,其余兩種不過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罷了。
我想知道古詩的平仄究竟是怎樣區分的
轉的,看完了要還不懂你打110報警抓我!
要區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現代漢語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份變為去聲,一部份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并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表如下: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例如:
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古人吟詩作對是按古音的, 當用今音朗讀古聯時, 就容易誤會古人平仄不合聯律了。舉例如 "吸來江水煮新茗;賣盡青山當畫屏。"
按普通話四聲,
吸來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聲則是,
吸來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以上平仄排列,用古聲是合聯律,而用今音則不合了(最起碼的句末上仄下平鐵律都不符)。故以后談論聯中平仄時,首先要了解創作人是根據古音,今音,還是地方方言出聯;否則便會弄出笑話來。
四聲與平仄
四聲,這里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心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里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后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后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后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么字歸什么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里,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里,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還。
譽,平聲,動詞,稱贊;去聲,名詞,名譽。
污,平聲,形容詞,污穢;去聲,動詞,開臟。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后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漢”、“看”字都屬于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總是讀去聲。也有比較復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兩讀的,至于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文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么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于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
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后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后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云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于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律詩的平仄及詞的平仄中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么,問題就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里,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象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并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并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并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么入聲字在你的方言里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于入聲字的。至于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里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
注意,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個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平仄怎么分 平仄怎么區分
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擴展資料
1、古漢語中的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2、傳統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平仄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