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漲秋池的秋池在哪里(巴山夜雨漲秋池什么)
大家好,關于巴山夜雨漲秋池的秋池在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巴山夜雨漲秋池什么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巴山夜雨漲秋池"的秋池在哪里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名為《夜雨寄北》的抒情七言絕句,是晚唐最杰出詩人李商隱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時,寫給遠在北方長安的妻子王氏的。文字樸實無華,自然流暢,跌宕有致,寫出了詩人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親切有味,千古流傳,萬人傳誦。 然而,你或許不知道,《夜雨寄北》中的具體景致“巴山夜雨漲秋池”,可能就在渝中區佛圖關。夜宿夜雨寺,臥聽巴山夜雨,“佛圖夜雨”勝景曾是巴渝十二景之一。遺憾的是,佛圖關夜雨寺古跡遺址,在去年底才被完全夷為平地,今天原址一棟新樓已拔地而起。 名詩兩提巴山夜雨 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只有短短的28個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所作,有寄給友人和妻子兩說。在學術上,后者目前占主要地位,因為感覺只有寫給妻子更為貼切。全詩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兩處出現的“巴山夜雨”,前后意境完全不同。 重慶師范大學三峽文化教授鮮于煌解析,短詩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盼望丈夫早歸故里。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表達對妻子思念。 詩歌中“巴山”代指今天的重慶、四川等地,當時還很落后。唐代另一詩人劉禹錫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第一處“巴山夜雨”,就是凄風苦雨,感覺寒意浸透了紙背。 然而,詩人在三、四句筆鋒一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幅溫馨浪漫的畫面浮現,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此處“巴山夜雨”瞬間變得溫情脈脈,幸福畢現,被抹上一層詩意的美麗,讓人無比懷念。 兩處“巴山夜雨”比較,時空交錯,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鮮于煌教授說,四句詩,短短28個字,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該詩被選入了初中課本,流傳千年,早已萬人傳誦。我市各界舉行的“唱讀講傳”活動中,《夜雨寄北》也多次被群眾誦讀或改編成歌舞劇。 掀起晚唐詩潮高峰 一首《夜雨寄北》,千年來讓無數人傾倒。作者李商隱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是他將唐詩又一次推向了高峰。許多文學評論家認為,在唐朝優秀詩人中,他的重要性僅次于杜甫、李白、王維,排名第四。 根據史料記載: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公元813年生于今河南滎陽,847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尉、佐幕府、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早期,李商隱因文才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賞識,后因李黨王茂元愛其才而將女兒嫁給他。此后,李商隱便在牛李兩黨爭斗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于東川等各藩鎮當幕僚,郁郁不得志,終生潦倒。 公元808年,宰相李吉甫對應試舉子牛僧孺、李宗閔進行打擊,后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領袖的“牛黨”和以李吉甫兒子李德裕為領袖的“李黨”,在數十年中互相攻訐,爭斗不休,即是晚唐中著名的牛李黨爭。 據蘇雪林所著《李義山戀愛事跡考》,李商隱應該與多位女子有過戀情糾葛。但他與妻子王氏感情非常好。王氏去世后,李商隱寫下《房中曲》等悼亡詩篇,情感真摯,語意沉痛。《夜雨寄北》也是作為其中著名一首,早已成為千年傳誦的名句。
巴山夜雨長秋池,說的是哪個地方的秋池
我在高中是學地理的,我記得大巴山位于中國西部。簡稱巴山。廣義的大巴山系指綿延四川省、陜西省、甘肅省和湖北省邊境山地的總稱。長1000千米。為四川盆地、漢中盆地的界山。狹義的大巴山,在漢江支流經河谷地以東,川、陜、鄂三省邊境,為漢江與嘉陵江的分水嶺,海拔1300~2000米"。巴山哪里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夜雨,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就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對巴山自然環境的描述,為什么會有“巴山夜雨”這個現象呢?這和當地的地形、氣候特點分不開。四川盆地由于四周山地環繞,到了秋天,副熱帶氣團撤退比較慢,甚至處于準靜止狀態。所以造成了云霧多,秋雨連綿的現象。為什么這里會產生夜雨呢?這是具體的地形條件的影響。這里云層密布,白天在云層保護下,使云層底部和地面的輻射減弱,不會對流成雨。到了晚上,云層上部迅速變冷,下部還比較暖和,所以就發生對流,形成夜雨 。由于這里山脈雄峙,溝壑錯列,松竹豐盛,世代居住著漢、回、苗、滿等多個民族。獨特的自然條件形成了特殊的人文環境。在民間,自古以來就延承著多種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這其中,尤以鎮巴民歌最具影響。 多少年來,鎮巴的黎明都是伴隨著這種樸實原生的山歌來臨的,生活在這里的農民每天早晨天不亮就開始耕作放牧了。山歌,則是他們勞作之余的必修課,是他們心靈深處最真實的情感表露。
巴山夜雨的巴山是哪個地方?
巴山沒有確切的指某個地方,主要指我國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區)。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所作。
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擴展資料
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后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
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于象征、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創作背景: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里,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就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作者簡介:李商隱(813—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唐文宗年號,836—840)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
擅長律絕,富于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
巴蜀夜雨漲秋池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出自于什么地方他的這個前面后面還有什么?
這句詩應該是:巴山夜雨漲秋池。
意思: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已漲滿秋池。
【出處】唐·李商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歸期難定,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已漲滿秋池。
什么時候我們才能一起秉燭長談,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寄北: 寫寄給北方的人。
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巴山夜雨漲秋池是的池是什么意思 巴山夜雨漲秋池是的池解釋
1、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池釋義:池塘。
2、出處:《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3、譯文: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同你共剪燭花,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該多好!
巴山夜雨漲秋池源自何處?介紹一下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隱
【作品】:夜雨寄北
【內容】: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他在長安的妻子的詩。李商隱對妻子的愛很真摯,他們結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經常團聚。俗話說:小別勝新婚。李商隱與妻子的分別卻常常是久別,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的更深、更強烈。在其筆下就呈現出“春蠶吐絲”、“蠟炬成灰”般的摯著熱烈,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首小詩寫得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用比興,直書其事,直寫其景,直敘其話;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蘊無限深情于質樸無華的詞語之中,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你肯定是懷著急切的心情問我何日是歸期,那么,現在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于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自己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并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含蓄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對這個環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氣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一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凄涼。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心情感也洶涌難平。那么,“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所以,寫景中又深深地透著寫情,寫的是環境,但絕不單單是環境,字里行間流露著一個“情”字。這樣,情景交融就構成了一種藝術境界。
如果說前兩句是實寫當前景的話,那么后兩句則是虛寫未來情。詩人在秋雨綿綿之夜,觸景生情,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豐富而自然的聯想來表現他們夫妻的恩愛之情。詩人在此選取了兩種情態:一個是動態“共剪”,一個是語態“卻話”。“共剪西窗燭”,具體細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圖,一個“共”字極寫了親昵之情態。而“何當”一詞卻又把詩人描繪的美景推向了遠方,推向了虛處。這美景原來不過是詩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時重回溫柔鄉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這是多么殘酷的事情,又是多么無奈的事情。這一句,字字含情,卻又不著一個“情”字,表達非常含蓄。?
傳情莫過于語言,“言為心聲”,詩人想象夫妻二人團聚在一起,秉燭夜話,進行心靈的交流。“卻話”是回溯追想,詩人此時設想彼時,而彼時正談論此時,談論的是巴山夜雨之時的思念之情。在這首短小的四句詩中兩處出現“巴山夜雨”的字樣,這種情況在一般的古詩中是絕少見的,這是因為“巴山夜雨”給詩人的感受是非常復雜深沉的,是最凝煉的景語,又是最深切的情語,既寫景,又抒情,是情景交融的詩的意境。在這首詩中如此使用,就非常含蓄,引人聯想,別具一格。?
這首詩,前兩句寫現實情景,含有離愁別緒;而后兩句寫未來相會時的景況,含有歡聚的情緒。離愁是實,歡聚是虛。虛寫未來的歡聚,正是為了襯托眼下的孤寂和思戀之情,對歡聚盼之愈強,當前的思戀之情便反映得愈深,愈難排遣。兩相對照,更深刻地表達了現實的離愁和深切的思念。?
形象、細膩、含蓄、深刻,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參考資料:
關于巴山夜雨漲秋池的秋池在哪里和巴山夜雨漲秋池什么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