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伯對桓公出自哪里(史柏對桓公問)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史伯對桓公出自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史柏對桓公問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求(清.黃宗羲)(清.鄭燮)翻譯?
周厲王暴虐,百姓紛紛指責他。召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衛國的巫師,讓衛巫去監視批評國王的人,按照衛巫的報告,就殺掉批評國王的人。于是人們都不敢隨便說話,路上相見,以目示意,不敢交談。 周厲王頗為得意,對召穆公說:"我能消除指責的言論,他們再也不敢吭聲了!" 召公回答說:"你這樣做是堵住人們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就會傷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將如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暢通,治民者只能開導他們而讓人暢所欲言。所以君王處理政事,讓三公九卿以至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的史籍,樂師誦讀箴言,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紛紛進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勸之責,君王的同宗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元老們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生。人們用嘴巴發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就能表露出來。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法預防,這是增加衣食財富的途徑啊。人們心中所想的通過嘴巴表達,他們考慮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來,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贊許的人還能有幾個呢?" 周厲王不聽,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于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史伯對桓公問的藝術特點是什么
對比、譬喻、引用。《史伯對桓公問》是一篇古文。文中用了三種藝術手法。
1、“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把“和”與“同”對立統一起來,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先秦哲學中一對重要的矛盾范疇。
2、多處運用了——譬喻,“聲——無聽,物——無文”等運用聯想力,找出與所要描寫的對象有類似特點的事物來比喻說明。
3、引用,史伯不僅引用《尚書·泰誓》“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古訓作為歷史依據,更以大千世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道理作為理論依據,來論斷專制統治的必然衰敗。
史伯對桓公問翻譯原文及賞析
《史伯對桓公問》的翻譯及賞析如下:
翻譯:
桓公說:“周朝將會衰敗嗎?”史伯回答說:“差不多一定要衰敗了。《尚書·泰誓》上說:‘老百姓所向往的,上天必定會遵從。'
現在周幽王拋棄光明正大有德行的人,喜歡挑撥是非、奸邪陰險的人,討厭賢明正直的人,親近愚頑鄙陋的人。排斥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正確主張,采納與自己相同的錯誤說法。
其實和諧才能生成萬物,同一就不能發展。把不同的東西加以協調平衡叫做和諧,所以能豐富發展而使萬物歸于統一;如果把相同的東西相加,用盡了之后就完了。
所以先王把土和金、木、水火相配合,而生成萬物。因此調配五種滋味以適合人的口味,強健四肢來保衛身體,調和六種音律使它動聽悅耳,端正七竅來為心服務,協調身體的八個部分使人完整,設置九臟以樹立純正的德行,合成十種等級來訓導百官。
于是產生了千種品位,具備了上萬方法,計算成億的事物,經營萬億的財物,取得萬兆的收入,采取無數的行動。所以君王擁有九州遼闊的土地,取得收入來供養萬民,用忠信來教化和使用他們,使他們協和安樂如一家人。這樣的話,就是和諧的頂點了。
于是先王從異姓的家族中聘娶王后,向四方各地求取財貨,選擇敢于直諫的人來做官吏,處理眾多的事情,努力做到和諧而不是同一。只是一種聲音就構不成動聽的旋律,只是一種顏色就不會多姿多彩,只是一種味道就不成其為美味,只是一種事物就無法進行衡量比較。
周幽王卻要拋棄這種和諧的法則,而專門喜歡同一。上天奪取了他的聰明,要想不衰敗,可能嗎?”
賞析:
“和”與“同”是先秦哲學中一對重要的矛盾范疇。
從本文來看,早在西周末年,我們的祖先就已經能以“和面不同”的先進思想來認識自然世界和社會政治了。鄭桓公向史伯討教當時政局的趨向及遴禍之道,史伯依據周幽主實行專制統治的現實,料定其必有亡弊之禍,因而勸鄭桓公早做準備。
他不僅有《尚書·泰誓》“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古訓作為歷史依據,更以大千世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道理作為理論依據,來論斷專制統治的必然衰敗。顯示出見識的深刻和思想的通達。本文的旨意重在批判專制統治,史伯的勇氣和膽識令人感佩。
然而文章所包蘊的“和而不同”的思想認識,卻具有更為普遍而深遠的指導意義。本文列舉了周幽王實行專制統治的事實作論據,采用引用古訓、譬喻、對比、類比等多種論證方法相互結合,充分論證了專制統治的必然衰敗,顯示出識見的深刻和思想的通達。
以上內容參考:原創力文檔—《史伯對桓公問》注釋、分析
《史伯對桓公問》和《晏子對齊侯問》有什么異同
相同點:《史伯對桓公問》和《晏子對齊侯問》都論述了和而不同這個道理。
不同點:《史伯對桓公問》種在批判專制統治;而《晏子對齊侯問》重在討論君臣關系。
《史伯對桓公問》旨在批判專制統治,史伯的勇氣和膽識令人感佩。然而文章所包蘊的“和而不同”的思想認識,卻具有更為普遍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鄭桓公向史伯討教當時政局的趨向及避禍之道,史伯依據周幽王實行專制統治的現實,料定其必有亡弊之禍,因而勸鄭桓公早做準備。
《晏子對齊侯問》主要從國家政治的角度,論證了“和”與“同”的本質區別。
晏子認為:君臣之間的“和”,不是不分墨白淆是非的和稀泥,而是要承認矛直存在的餐觀件和術唇見的合理性。“君可則獻縣有,有雪四默朵可”,君臣之間,應介許存在塵回有替司意見,在疲此充分發薦女昌展君軟襲和理達成“和”,才是國家政治的應有狀態和理想境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史伯對桓公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晏子對齊侯問》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