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歌如何登錄(如何登錄中國詩歌網)
大家好,關于古體詩歌如何登錄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如何登錄中國詩歌網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下列詩歌屬于古體詩是?a登鸛雀樓b登幽州臺歌c靜夜思d春望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注釋:此詩不僅刻畫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而且寫出了登高遠望的襟懷。向西遠看,夕陽貼著高山落下,黃河滾滾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遠,就得再登上一層高樓。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生活哲理,成為不朽的名句。
王之渙 (698-742),字季凌,唐代詩人。盛唐時期有一批詩人,善于描寫塞外風光和征戰生活,稱為“邊塞詩派”,王之渙是其中的一位。
①鸛雀樓――舊址原山西省永濟縣西黃河中一座土山上,樓有三層,唐代為游覽勝地,宋朝以后隨土山被河水沖沒。
②依山——緩緩向山貼近。
③欲窮——想要用盡,含有假設的意思。
④千里目——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視力。
⑤更——再,繼續。
詩人登上高高的鸛雀樓,眺望遠遠近近的山川景色。
扶欄西望。一輪白日正巾近山梁,徐徐下落,下落,終于隱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腳底下的黃河流水,波濤滾滾,哆嗦遠去,遠去,為投入大海的懷抱而奔騰不息。多么雄渾的景象,多么壯闊的大自然!
但是詩人知道,大自然實在太大,自己的眼界還很狹小,要想進一步地開闊視野,眺望那更遠更壯觀的世界,還需要登上更高的地點。而自己,就連這共有三層的鸛雀也還沒登上最高層呢!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詩人登樓過程中的具體感受,但它給予我們的啟示卻深刻得多。站得愈高,看得愈遠,人生也是這樣。只有不斷攀登,不斷進取,不斷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達到愈來愈高的境界,在事業上取得愈來愈高的成就。人生就像登樓,這不是很有教益的生活哲理嗎?
這是一首五絕(五言絕句)前兩句寫景,景中含情;后兩句抒情,情中見理。短短二十個字,有景,有情,有理,結合得又是這樣自然、完美,在藝術上真可說是“爐火純青”了。
登幽州臺歌1
作者: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2。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點擊此處查看/隱藏全部注釋
1.據盧藏用《陳氏別傳》,這首詩是在作《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并序》后,"乃泫然流涕而歌此詩"。幽州臺即薊丘,戰國時代為燕國舊都(今北京大興縣內)。《薊》詩序云:"丁酉歲,吾北征。出自薊門,歷覽燕之舊都,其城池霸業,跡已蕪沒矣。乃慨然仰嘆。憶昔樂生、鄒子,群賢之游盛矣。因登薊丘,作七詩以言志,寄終南盧居士,亦有軒轅之遺跡也。"七詩題為:《軒轅臺》、《燕昭王》、《樂生》、《燕太子》、《田光先生》、《鄒衍》、《郭隗》。七詩成而意未盡,因又泫然而作《登幽州臺歌》。
2.唐孟棨《本事詩·嘲戲》載:"宋武帝嘗吟謝慶《月賦》,稱嘆良久,謂顏延之曰:'希逸此作,可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楚辭·遠游》:"唯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
〔導讀〕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中的"古人"和"來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樣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賢臣。這兩句緬懷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時;期待來者,感慨自己懷才不遇。正如后人所作《陳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濟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堯舜,而運不合于堯舜"。
這種深沉的失意、悲憤和孤獨感占據了詩人此時的全部心靈,他駐足于幽州臺上,以全部的心神去搜索幽州臺悠長的歷史和豐富的現實意蘊:
悠悠的歷史長河啊,你孕育了多少明君和賢臣,成就過多少豐功偉業;你又見證過多少昏君和庸碌,洗刷過多少罪惡和恥辱!
悠悠的歷史長河啊,在你的面前,個人的生命何其短暫!無論明暗賢愚,都是匆匆過客。而可悲的是:我竟連這短暫的人生都無法利用,知音難遇,懷才不遇。思之愴然,怎不令人涕下!
這首詩用的是辭賦體。體式的古樸、文辭的凝重與情調的慷慨悲憤、意境的雄渾深遠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柳亭詩話》云:"阮步兵登廣武城,嘆曰:'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陳拾遺會得此意,《登幽州臺》曰……。假令陳阮邂逅路岐,不知是哭是笑?"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注釋: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游子思鄉名詩。靜靜的夜晚,床前被明月的光輝照得一片潔白,幾乎使人以為是地上鋪了一層霜。仰頭看看明月,不由得低頭深深懷念遙遠的家鄉。
靜夜思
:
寧靜的夜晚所引起的鄉思。
疑
:
懷疑,以為。
舉
:
抬、仰。
《春望》
【參考譯文1】
國家已經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人流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里由于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戰亂持續了很長時間了,家里已久無音訊,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黃金那么寶貴。由于憂傷煩惱,頭上的白發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別不住了。
【參考譯文2】
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嘆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戰火連綿,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痛苦中我的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古體詩歌,思人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須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南陵別兒童入京
(唐)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嫁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回鄉偶書》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秋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
秋風引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天凈沙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人日思歸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
思發在花前.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蘇遮幕》[宋]周邦彥
江水三千里, 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 只道早還鄉.
《京師得家書》[明]袁凱
詠史
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古體詩歌如何寫出當代情懷
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寫,寫出的就是當代的情懷呀。毛主席詩詞就是你學習的榜樣。
但是詩有詩的語言喲,即不能口水化(不能寫成打油詩,除非你故意想寫個打油詩)。
熟讀《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以及其它的優秀詩詞,對你的遣詞造句有幫助喲。
只是在寫格律詩詞前,要把詩詞的格律弄清楚喲,否則就要鬧笑話呢。
古人的寫詩格式 例 登幽州臺歌
樓主你好,古人的詩大體可以粗略地分為兩兩大類,一種是古體詩,也叫古風,如《登幽州臺歌》、《兵車行》、《蜀道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沒有固定格式,每句字數不定。整體上看,以《詩經》為代表先秦詩以四字為主,但字數不定,魏晉以后以五言句為主,夾以七言句,但五言句為主流,到了唐代前后,七言句越來越多,占比例越來越大。但在格式上,古體詩都表現出很寬松的要求,詩中每句從三言但七言八言九言,字數不定,詩中可以自由換韻,自由使用臨韻,這就是古體詩的特點。 以《登幽州臺歌》為例,這首詩寫在初唐時期,詩一首古體詩,前兩句五言,后兩句六言,“者”字和“下”字押韻。
另一大類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格律詩,例如杜甫《望岳》、王昌齡《出塞》李商隱《錦瑟》,杜牧《泊秦淮》等,這類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從字數到句數,押韻到平仄,從用字到對仗,都有具體的規定,內容太多,在此就不做具體說明了,感興趣的話可以私信我留下你的聯系方式做交流。
我想學寫古體詩,但是我一點基礎都沒有。請問我應該怎么入門。怎么學習?
古體詩 古體詩除了押韻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縛,這是一種半自由體的詩。現在把古體詩的韻、平仄、對仗等,并在一節里敘述。
(一)古體詩的韻(二)柏梁體(三)換韻(四)古體詩的平仄(五)古體詩的對仗 (六)長短句(雜言詩) (七)入律的古風
一)古體詩的韻
古體詩既可以押平聲韻,又可以押仄聲韻。在仄聲韻當中,還要區別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一般地說,不同聲調是不可以押韻的。古體詩用韻,比律詩稍寬;一韻獨用固然可以,兩個以上的韻通用也行。但是,所謂通用也不是隨便亂來的;必須是鄰韻纔能通用。依一般情況看來,平上去三聲各可分為十五類,如下表:第一類: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第二類:平聲江陽;上聲講養;去聲絳漾。第三類:平聲支微齊,上聲紙尾薺,去聲寘未霽。第四類:平聲魚虞,上聲語麌;去聲御遇。第五類:平聲佳灰,上聲蟹賄,去聲泰卦隊。第六類:平聲真文及元半,上聲軫吻及阮半,去聲震問及愿半[65]。第七類:平聲寒刪先及元半,上聲旱潸銑及阮半,去聲翰諫霰及愿半。第八類:平聲蕭肴豪,上聲筱巧皓,去聲嘯效號。第九類:平聲歌,上聲哿,去聲個。第十類:平聲麻,上聲馬,去聲禡。第十一類:平聲庚青,上聲梗迥,去聲敬徑。第十二類:平聲蒸。第十三類:平聲尤,上聲有,去聲宥。第十四類:平聲侵,上聲寢,去聲沁。第十五類:平聲覃鹽咸,上聲咸儉豏,去聲勘艷陷。入聲可分為八類:第一類:屋沃。第二類:覺藥。第三類:質物及月半。第四類:曷黠屑及月半。第五類:陌錫。第六類:職。第七類:緝。第八類:合葉洽。注意:在歸并為若干大類以后,仍舊有七個韻是獨用的。這七個韻是: 歌 麻 蒸 尤 侵 職 緝 現在試舉一些例子為證:古風五十九首(錄二) 李白其十四胡關饒風沙,蕭索竟終古。木落秋草黃,登高望戎虜。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借問誰凌虐?天驕毒威武。赫怒我圣皇,勞師事鼙鼓。陽和變殺氣,發卒騷中土。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營農圃?不見征戍兒,豈知關山苦?李牧今不在,邊人飼豺虎。(全篇麌韻獨用)其十九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邀我登云臺,高揖衛叔卿。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清"、"行"、"卿"、"兵"、"纓",庚韻;"星"、"冥",青韻。)傷宅 白居易誰家起甲第,朱門大道邊?豐屋中櫛比,高墻外回環。累累六七堂,棟宇相連延。一堂費百萬,郁郁起青煙。洞房溫且清,寒暑不能干。高堂虛且迥,坐臥見南山。繞廊紫藤架,夾砌紅藥欄。攀枝摘櫻桃,帶花移牡丹。主人此中坐,十載為大官。廚有腐敗肉,庫有朽貫錢。誰能將我語,問爾骨肉間:豈無窮賤者?忍不救饑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見馬家宅,今作奉誠園?("邊"、"延"、"煙"、"錢"、"年",先韻;"園"元韻;"干"、"欄"、"丹"、"官"、"寒",寒韻;"環"、"山"、"間",刪韻。)醉歌 陸游讀書三萬卷,仕宦皆束閣;學劍四十年,虜血未染鍔。不得為長虹,萬丈掃寥廓;又不為疾風,六月送飛雹。戰馬死槽櫪,公卿守和約。窮邊指淮淝,異域視京雒。于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平生為衣食,斂版靴兩腳。心雖瞭是非,口不給唯諾。如今老且病,鬢禿牙齒落。仰天少吐氣,餓死實差樂!壯心埋不朽,千載猶可作!("雹",覺韻;其余的韻腳都是藥韻。)從上面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體詩雖然可以通韻,但是詩人們不一定每次都用通韻。例如李白古風第十四首就以麌韻獨用,不雜語韻字。特別注意的是:上聲和去聲有時可以通韻,但是平仄不能通韻,入聲字更不能與其它各聲通韻。試看陸游《醉歌》除了一個"雹"字,一律都用藥韻字。就拿"雹"字來說,它也是入聲,并且是覺韻字。覺藥是鄰韻,本來可以跟藥韻相通的。古體詩的用韻,是因時代而不同的。實際語音起了變化,押韻也就不那么嚴格。中晚唐用韻已經稍寬,到了宋代以后,古風的用韻就更寬了。
(二)柏梁體
有一種七言古詩是每句押韻的,稱為柏梁體。據說漢武帝建筑柏梁臺,與羣臣聯句賦詩,句句用韻,所以這種詩稱為柏梁體。其實鮑照以前的七言詩(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韻的,古代并且另有一種隔句用韻的七言詩。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詩變為隔句用韻了,句句用韻的七言詩纔變了特殊的詩體。下面的柏梁體的一個例子: 飲中八仙歌 杜甫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辨驚四筵。也有一些七言古詩,基本上是柏梁體,但是稍有變通。例如: 麗人行 杜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眞,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盍{外加勹}葉垂鬢唇。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紫駝之峯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鑾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后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路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三)換韻
律詩是一韻到底的。古體詩固然可以一韻到底,但也可以換韻,而且可以換幾次韻。換韻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每兩句一換韻,四句一換韻,六句一換韻,也可以多到十幾句纔換韻,;可以連用兩個平聲韻,連用兩個仄聲韻,也可以平仄韻交替。現在舉幾個例子: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致,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村",元韻;"人",真韻;"看",寒韻。真元寒通韻。"怒"、"戍",遇韻;"苦",麌韻。麌遇上去通韻。"至",寘韻;"死"、"矣",紙韻。紙寘上去通韻。"人",真韻;"孫",元韻;"裙",文韻;真文元通韻。"衰"、"炊",支韻;"歸",微韻。支微通韻。"絕"、"咽"、"別",屑韻。)白雪歌 [唐]岑參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折"、"雪",屑韻。"來"、"開",灰韻。"幕"、"薄"、"著",藥韻。"冰"、"凝",蒸韻。"客",陌韻;"笛",錫韻。陌錫通韻。"門"、"翻",元韻。"去"、"處",御韻。"路",遇韻。御遇通韻。)注意:換韻的第一句,一般總是押韻的。近體詩首句往往押韻,古體詩在這一點可能是受了近體詩的影響。
四)古體詩的平仄
古體詩的平仄并沒有任何規定。既然唐代以前的詩在平仄上沒有明確的規則,那么,唐宋以后所謂古風在平仄上也應該完全是自由的。但是,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的時候,著意避免律句,于是無形中造成一種風氣,要讓古體詩盡可能和律詩的形式區別開來,區別得越明顯越好,以為這樣纔顯得風格高古。具體的做法是盡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詩所容許的那一兩種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我們可以從兩方面看拗句:(1)從三字尾看,常見的拗句有下列的四種三字尾:(a)平平平。這種句式叫做三平調,是古體詩中最明顯的特點。(b)平仄平。(c)仄仄仄。(d)仄平仄。(2)從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如果是七字句,還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試拿岑參《白雪歌》開始的八句來看,合乎第一種情況的有三句,即"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狐裘不暖錦衾薄",合乎第二種情況(同時也合乎第一種情況)的有五句,即"北風卷地白草折","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現在再舉一個例子: 歲晏行 杜甫歲云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漁父天寒網罟凍,莫徭射燕鳴桑弓。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高馬達官厭肉酒,此輩杼軸茅茨空。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銅。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合長相蒙。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在這一首詩中,只有兩個律句("今年米賤大傷農"、"萬國城頭吹畫角"),其余都是拗句,而且在九個平腳的句子歸口就有七句是三平調。可見不是偶然的。當然,不拘粘對也是古體詩的特點之一,這里不詳細討論了。
(五)古體詩的對仗
古體詩的對仗的極端自由的。一般不講究對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對仗,也只是修辭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像杜甫《歲晏行》這樣一首相當長的詩,全篇沒有用一處對仗;岑參《白雪歌》只用了一個對仗,?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也還只是一種寬對。并且要主意:古體詩的對仗和近體詩的對仗有下列兩點不同:(1)在近體詩中,同字不相對;古體詩則同字可以相對。如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2)在近體詩中,對仗要求平仄相對;古體詩則不要求平仄相對。如白居易《傷宅》:"攀枝摘櫻桃,帶花移牡丹。"又如岑參《白雪歌》:"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73]"。古代詩人們在近體詩中對仗求其工,在古體詩中對仗求其拙。在他們看來,拙和高古是有關系的。其實并不必著意求拙,只須純自然,不受任何束縛就好了。
六)長短句(雜言詩)
我們在第一節里講過,古體詩有雜言的一體。雜言,也就是長短句,從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隨意變化。不過,篇中多數句子還是七言,所以雜言算是七言古詩。雜言詩由于句子的長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給人一種奔放排奡的感覺。最擅長雜言詩的詩人是李白,他在詩中兼用散文的語法,更加令人感覺到,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詩完全不同的一種詩體。現在試舉他的一首雜言詩為例:蜀道難 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雕朱顏。連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轉石萬壑雷。其崄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七)入律的古風
講到這里,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分別非常明顯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古體詩都和近體詩迥然不同的。上文說過,律詩產生以后,詩人們即使寫古體詩,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詩的影響。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是還注意粘對(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另有一些詩人,不但不避律句,而且還喜歡用律句。這種情況,在七言古風中更為突出。我們試看初唐王勃所寫的著名的《滕王閣》詩:滕王閣 [唐]王勃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鑾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這首詩平仄合律,粘對基本上合律,簡直是兩首律詩連在一起,不過其中一首是仄韻絕句罷了。注意:這種仄韻與平韻的交替,四句一換韻,到后來成為入律古風的典型。高適、王維等人的七言古風,基本上是依照這個格式的。現在試舉高適的一個例子:燕歌行 [唐]高適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凌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鬬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這一首古風有很多的律詩的特點,主要表現在:(1)篇中各句基本上都是律句,或準律句(即仄仄平平仄平仄)。(2)基本上依照粘對的規則,特別是出句和對句的平仄完全是對立的。(3)基本上四句一換韻,每段都像一首平韻絕句或仄韻絕句;其中有一韻是八句的,像仄韻律詩。(4)仄聲韻與平聲韻完全是交替的。(5)韻部完全依照韻書,不用通韻。(6)大量地運用對仗,而且多數是工對。就古風入律不入律這一點看,高適、王維的一派(入律),后來白居易、陸游等人是屬于這一派的;李白、杜甫是另一派(不入律),后來韓愈、蘇軾是屬于這另一派的。白居易、元稹等人所提倡的"元和體",實際上是把入律的古風加以靈活的運用罷了。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見,在古體詩的名義下,有各種不同的體裁,其中有些體裁相互顯示著很大的差別。雜言古體詩與入律的古風可以說是兩個極端。五言古詩與七言古詩也不相同:五古不入律的較多,七古入律的較多。當然也有例外,像柏梁體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風。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各種"古風",才不至于懷疑它們的格律是不可捉摸的。
中國古體詩有哪些?(不少于3首)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
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
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
直為斬樓蘭。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度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古體詩歌如何登錄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如何登錄中國詩歌網、古體詩歌如何登錄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