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這首詩好在哪里(鄉愁這首詩美在哪)
大家好,關于鄉愁這首詩好在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鄉愁這首詩美在哪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余光中的《鄉愁》,其結構美和音樂美表現在哪里??
《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統一的美,詩歌體現音樂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節奏勻稱鮮明,音韻和諧優美。而詩的節奏則表現為誦讀詩歌時的有意停頓,大致類似于音樂曲譜中的節拍。
詩中通過“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在”這幾個時序語貫串全詩,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實物,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全詩語言淺白真率,情感深切。
擴展資料
《鄉愁》是余光中詩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鄉愁四韻》《羅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風抒發鄉愁的經典之作。
余光中被稱為“以鄉愁之詩撼動億萬華裔”的詩人,“鄉愁”是其眾多詩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題。《鄉愁》對一個抽象的、很難作出描繪卻被大量描繪所覆蓋的主題作出了新的詮釋。
在意象上,選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生活中常見的物象,賦予其豐富的內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個物象,在鄉愁這一特定情感的維系之下,反復詠嘆。
余光中本人曾說,這首詩是“蠻寫實的”: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信;婚后赴美讀書,坐輪船返臺;后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國大陸這樣“大母親”,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就有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一句。
余光中《鄉愁》為什么影響廣泛?
余光中先生不幸逝世,世人悲痛。他的名作《鄉愁》再一次被提起,在網上瘋傳。這一首看似非常簡單淺顯的詩歌,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愛,那么深入人心,讓人感動呢?
我覺得這里面既有詩歌本身的原因,又有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原因。
第一個原因,《鄉愁》這首詩所表現的,是人類歷史上最具有普遍意義的母題之一:思鄉。
所謂母題,就是人類共有的,古今中外都適用的一種文學主題,或者說情感方式。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發達,通訊不發達,思鄉的主題表現得尤為強烈。一旦出門在外,就很不容易與家里取得聯系,很不容易回到家鄉。所以就特別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表現這一母題的詩歌,在歷朝歷代都是汗牛充棟,也都很感人。
而且思鄉這個母體具有衍生性,也就是說會催生其它意象。比如我們古人說“月是故鄉明”,這里就催生了一個“月”的意象。為什么人們那么喜歡寫月呢?因為古人交通訊息不發達,但是可以通過月亮來取得聯系。月亮既可以照故鄉,也可以照自己,自己和親人看到的都是一枚共同的月亮。
其二,所謂“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不管是神話還是現實,人類都是從泥土中來的。故土是人類夢想開始的地方,也是人類最后的歸屬。而思鄉,表現的正是一種回歸故土的情感。
其三,現代人的交通通訊都很發達了,感覺似乎“思鄉”不再那么強烈了。其實不然,現代人更缺乏“故鄉”。由于現代人大量住在城市里面,與泥土隔絕,根本就連“故鄉”都沒有,所以現代人“思鄉”更強烈。現在很多鄉村打造,口號都是“記得住鄉愁”,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個原因,余光中先生的《鄉愁》,表達的是中國海峽兩岸長期隔絕,急需統一這一宏大的政治主題。
在中國,從古至今,統一永遠是中國人最共同的,最迫切的愿望。因為歷史的原因,海峽兩岸隔絕了。作為出生在大陸的余光中等一大批老一輩臺灣人來說,大陸就是他們的故鄉夢。他們表達鄉愁,除了希望能夠回到故土以外,更多的是希望海峽兩岸能夠實現統一。所以在那個年代,這首詩歌感動了很多人。
現在海峽兩岸雖然已不再那么隔絕,交通通訊也變得很容易了,但是人們發現,臺灣一些年輕人的心已經變了,他們已經沒有再把大陸作為他們的故土。臺灣甚至有一些獨派,改教材,改稱謂,特意取締年輕人心中的鄉愁意識。這是一件讓人非常焦慮的事情,所以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在這個時代,再一次體現了它的重要意義。
第三個原因,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之所以深入人心,還在于它有一個非常明朗的簡單的結構。
古代的詩歌,之所以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就在于這些詩歌內容短小,結構簡單,富有韻律,平白如話,內涵深刻。這幾個條件非常重要。這樣的詩歌,就容易進入教材,就適合給孩子們讀,因此傳播的范圍就廣。李白的《靜夜思》,差不多算是古代詩歌中影響最大的一首了,就是因為它具有以上幾個特點。順便說一句,李白的《靜夜思》,也是表達“思鄉”這一母體的。
而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也是具有這些特點的一首很漂亮的詩歌。他表達了宏大的主題,思想非常深刻。同時它的結構又很簡單,很適合進入教材,很孩子們記誦。另外,它又具有音樂美,旋律美,適合譜成歌曲傳唱。所有這些特點,都是這首名作能夠產生廣泛影響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可以預見,就算一千年以后,這首詩依然會被人記住。
(參考資料:余光中《白玉苦瓜》、《全唐詩》)
各位詩人的《鄉愁》有何優勢?
余光中的《鄉愁》可以說是在中國婦孺皆知的一首詩歌了,雖然這篇詩歌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蘊含著人生各個時段的感悟與反思,最后更是表達了希望臺灣回歸大陸的愛國之情。不同于其他詩歌的壯美,簡單樸實的文字直擊人心。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敖紅亮
思念家鄉的淚珠
滴落在雨天的屋檐下
碗里
飯里
咽進肚里
讓思鄉者傾醉
醉在夢里
夢在鄉里
是一只蘆葦笛
鳴在鄉思者的心窩里
這一版的鄉愁就更具象化了,游子在外,思鄉的時候難免會落下游子的淚,作者由淚寫鄉愁又很引人落淚了。
《鄉愁》的點評
詩人評說: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這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寫于1972年)。這首小詩我用四川土話朗誦過好幾次,聽眾反應強烈。詩寫得好,一目了然,誰要我來詹詹費詞。真要叫我說說,卻又感到為難。這是一粒水晶珠子,內無瑕斑,外無紋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說些什么。我看見了的,別人也都看見了,還要我來說嗎。看來看去,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這是詩,人寫的。既然是人寫的,總不會是一揮而就的,其間必有一個創作過程。這個過程,如果作者自己出來說說,我們聽了,或有助于今后寫詩,也未可知。可惜滄海橫隔,同胞難聚,遺憾遺憾。那么,參照著寫詩的一般經驗,我就來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樣寫成這首詩的吧。
故國故鄉故園,人之所戀,古今一樣,中外相同。翻翻唐詩宋詞,游子抒寫鄉愁之作,多得叫人吃驚。現代中國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過或聽別人念過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學生,恐怕都唱過或聽別人唱過這支歌吧:“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天甚清,風甚涼,鄉愁陣陣來。故鄉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在他鄉,一孤客,寂寞又凄涼……”只是這支歌的曲調是從捷克音樂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響樂》里挪借來的,這點唱的人未必都知道。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國奴的流亡學生,幾乎沒有一個不會唱《流亡三部曲》的。“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臺上一唱,臺下都哭,感人至深。這支歌余光中肯定會唱。他還會唱《長城謠》:“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因為他在一首詩里提到過這支歌。髫年所唱,沒齒難忘。那些遙遠了的記憶不可能同他的這首《鄉愁》無關。厚積薄發,一首小詩里涵藏著多少年的感受啊!
余光中該記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紀,做了流亡學生,逃到大后方去讀書求學。學校里有一個取信欄,他每天去那里看兩次。緊著心弦,掃視著那一長排信封的隊伍,要看看有沒有熟悉的字跡——母親的字跡,寫著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團打牙祭還快活。恭讀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細察信封上的郵票,那上面蓋著郵戳呢。一個小圓圈內有一個大城市,母親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見,摸能摸著,就是沒法回到那個小圓圈內去。浩浩長江萬里,他在這頭(上游),母親在那頭(下游)。這一枚小小的印著孫中山先生肖像的蓋著故鄉的郵戳的郵票給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寫了一首《郵票》:
一張嬌小的綠色的魔氈,
你能夠日飛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戀愛,
和寬厚的友誼。
兩個靈魂是你的驛站,
你終年在其間跋涉;
直到他們有一天相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郵票啊,郵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還在一首《梅雨箋》里寫到它們: “方的郵票/圓的郵戳/只輕輕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鄉愁》的第一段抓住郵票這個物象,說小時候的鄉愁,一個流亡學生的鄉愁,是母親從遠方寄來的信件上貼著的那一枚郵票。這樣寫,對他說來,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的。
少年時期匆匆去了如煙云之過眼,未來的詩人漸漸長大了。40年代末,他隨父母遷居香港,旋即去臺灣,插入臺大外文系三年級。1952年畢業后,第一本詩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實秋的好評,名聲大噪,同時入伍服役。1954年同未來的妻子小名咪咪的戀愛,有一首情詩《咪咪的眼睛》為證。1956年退伍,入東吳大學任教,結婚。兩年后去美國留學進修,該算是新婚別。臺灣基隆港上船,橫渡太平洋,美國舊金山港登岸。身在異國,心在家里,捻弄著那一張窄窄的來程船票,鄉愁頓起。不過這時候鄉愁的內容已經變了,慈母讓位給新娘了。少戀母,長戀妻,人之常情啊。《鄉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這個物象,說長大后的鄉愁,一個異國孤客的鄉愁,是把他從新娘身邊引走的那一張船票。這樣寫,對他說來,也是很貼切的,他寫他自己的真實感受嘛。
1958年母親去世,遺體火化。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臺上的盆花叢里,寫詩為母親招魂,喚她的慈魂快快回來,回到這“火后的小城”里來,回到這“四方的空城”里來。在這一首《招魂的短笛》里,他對母親的慈魂說:“春天來時,我將踏濕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鄉的一個小墳,/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個小鎮(河注:他的母親是江蘇武進人)。/垂柳的垂發直垂到你的墳上,/等春天來時,你要做一個女孩子的夢,夢見你的母親。”余光中是個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寫得十分感傷。送母親的骨灰匣回她的故鄉去入土安葬,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未實現,雖然春天已經來到了。那骨灰匣想來早已入土,大約是安葬在臺北市郊的圓通寺吧,因為他在一首詩里說,清明節掃墓日他聽見母親在圓通寺喊他。以常理推之,那里該有一方小墳吧。
郵票啊,船票啊,墳墓啊,這些物象里潛溶著多少哀愁啊!它們象征著距離:郵票,船票,空間的距離;墳墓,陰陽的距離,死生的距離。薄薄的一層混凝土,內外相隔,那么遙遠,比千山萬水的相隔更遙遠啊!《鄉愁》的第三段抓住墳墓這個物象,說母親去世后留給他的鄉愁,一個孝子的鄉愁,是使他抱恨終天的那一方墳墓。這時候鄉愁的內容又變了,愛妻讓位給亡母了。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勝。讀者為之驚愕,細細一想,悲從中來。我朗誦到這里,嗓子都顫抖了。
人到中年以后,閱歷既多,五味嘗遍,漸漸地看透了人世的諸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漸漸地懂得了事業的艱難,于是雄心消泯。他的頭腦里憧憬日少而回憶日多,愈來愈像反芻動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舊聞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鳥倦飛而知還”,有了落葉歸根的愿望。白天忙著,不太覺得,到了夜間,故國故鄉故園便頻頻地來入夢了。早晨醒來,夢去無痕,依然人在臺北市廈門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里。鄉愁難遣,翻翻中國地圖,神游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慶市江北縣悅來場,又沿江而下,看那“蔣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想起昔年那里有許多美麗的表妹……最可惱的是那一灣海峽,二指寬罷了,淺淺的一層海水比紙更薄,就是涉不過去。這時候鄉愁的內容再一變,變成了那可惱的海峽。《鄉愁》的靈感也許是這樣來的吧?
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腹稿里支起的第一個構架,很可能就是這樣的。有了這個構架以后,便回頭去翻查記憶的倉庫,專找如海峽那樣的象征著距離的物象。不費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郵票啦船票啦墳墓啦之類的物象。于是用這些物象做橫梁,仿照著第一個構架,又支起了下面三個構架:
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這便是《鄉愁》的雛形了。第一個構架,就其意義而言,分量最重,雖然是先出,卻做了結尾。何況按時間順序排下來,也應該做結尾。詩人寫過去,只是為了寫現在。現在望著一灣淺淺的海峽發愁呢,這才是全詩的落腳點。
余光中把《鄉愁》歸入他所說的“淺易之作”。他所說的“淺易之作”是指那些如《鄉愁》一類的 “一讀就懂”的詩,不是說“淺易”的一定不好。“淺”是文字淺顯,“易”是容易讀懂,他不反對“淺易”,但是,臺島那里“許多讀者”“要求一首詩一讀就懂”,卻遭到他的反感。他說:“一個人如果只能讀淺易的詩,就注定自己終身在詩國做匆匆過境的觀光旅客。”這話恐怕說得太重了吧。除了寫詩的內行,一般讀者,各有各的事業,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余暇,不去看電視看電影看跑馬看黃書,而去觀光詩國,也就算是很不錯的了,哪怕匆匆過境呢。對這樣的讀者,理當叩頭稱謝才是,不宜責之太重。何況臺島那里就是有些深奧得可厭的詩,不但一般讀者叫苦,寫詩的內行也說讀不懂呢。例如張默的《無調之歌》,大詩人如洛夫者竟然都這樣說:“這首詩我看了很久,看不太懂。”何況一般讀者呢。要求淺易一些,一讀二讀三讀終能讀懂,而不是愈讀愈頭疼,難道不應該嗎?
我之所以要向讀者介紹《鄉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淺易”。而它的精巧的構思,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領,值得我們潛心揣摩,從中學習詩藝,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鄉愁這首詩好在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鄉愁這首詩美在哪、鄉愁這首詩好在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