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洛水在哪里(洛水百度百科)
大家好,關于唐代洛水在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洛水百度百科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洛水在哪里?
洛水在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西南與藍田縣、臨渭區交界的箭峪嶺側木岔溝,流經陜西省東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洛陽市境內,在河南省鞏義市注入黃河。
洛水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條河流,特別是在古代,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古代的典籍中很容易找到洛水的身影。但是洛水并非只有一條,而是有兩條,陜西還有一條洛水,陜西的洛水除了本地人,外界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還有很多人可能把他誤認為河南的洛河。
洛南縣境內,源于洛源鎮龍潭泉,流經張坪、保安、眉底、白洛、祖師、尖角、官橋河、柏峪寺、黃坪、靈口、廟灣等12個鄉,于王嶺鄉蘭草河口進入河南盧氏縣后在河南鞏義(原鞏縣)北流入黃河。
擴展資料:
伏羲長期在河洛一帶活動,受“河圖”啟發畫了八卦。伏羲的女兒溺死于洛水,化為洛神。再如黃帝也在這一帶活動,新安縣的青要山即黃帝密都之所在。還有帝嚳也曾生活在洛陽偃師境內。
河圖洛書傳說,就發生在河洛地區。相傳伏羲氏時,有一匹龍馬從黃河浮出,背負“河圖”;有一只神龜從洛河浮出,背負“洛書”。伏羲依此“圖”和“書”,畫作八卦,就是后來《周易》一書的來源。
河洛地區長期是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的都城所在地,古代的國家制度和都城制度,基本都在河洛地區發軔和完成。古代兩次大的社會制度變革,即奴隸制的確立和封建制取代奴隸制,都與都城洛陽有著難以割舍的聯系。河洛地區是五大學說流派的建立平臺和發源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洛水
洛河的源頭在哪里?
洛河古稱雒水、洛水,是黃河支流之一。洛河發源于陜西省藍田縣境華山南麓,流經洛南、盧氏、洛陽,于鞏縣境入黃河,是中國原始農業起源最早地區之一。
洛河水利開發歷史悠久。特別是河南省境內,《水經注·谷水注》稱,西周時洛陽附近,已修有湯渠。唐代曾引伊、洛水灌溉地勢較高的農田,是形成古代經濟文化中心的重要地理條件。以后歷代都有增建,特別是建國后,形成了以伊河陸渾灌區、伊東灌區、洛寧縣引洛灌區、宜陽引洛灌區等分布廣泛在完善灌溉體系。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用很大。
洛河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與黃河交匯為中心的地區被稱為“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發祥地,河洛文化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根文化。
洛河發源地在哪里
洛河發源地在陜西省洛南縣洛源鎮的龍潭泉。
洛河在古代稱之為雒水,是黃河右岸重要的一條支流。因河南境內的伊河是較為重要的一條支流,亦稱為伊洛河,也就是上古時期河洛地區的洛水。南洛河是洛河在水文上的一個名稱。該河流經陜西省的東南部和河南省的西南部的洛陽市境內,在河南省的鞏義市注入黃河。
該河的河道全長為四百四十七公里,陜西境內的河長為一百二十九點八公里,河南境內河長為三百六十六公里,其流域總面積為一萬八千八百八十一平方公里。洛河水利開放歷史較為悠久,特別是河南省境內,據《水經注·谷水注》稱,“西周時洛陽附近,已修有湯渠”。唐代曾經引伊、洛水灌溉地勢比較高的農田,從而形成古代經濟文化中心的重要地理條件。
洛河起源于哪里終點在哪
洛河的發源地是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流經陜西省東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在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注入黃河。漯河水利發展歷史悠久。特別是在河南境內,“水井卓谷水注”說,在西周洛陽附近,有一個湯通道。在唐代,有人提到伊拉克和洛水灌溉地形上的農田,這是古代經濟和文化中心形成的重要地理條件。
洛河屬于黃河的一條支流,本作“雒水”,發源于華山的西南部陜西省洛南洛源,向東流入河南省,于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入黃河,全長共420公里。洛河雖然不算中國境內非常長或非常大的河流,但因為它流過中國中部歷史上最重要的地區,因此是中國境內一條非常有名的河流。洛河邊的重要城市有盧氏、洛寧、宜陽、洛陽、偃師、鞏義等。三國時期曹植作有名篇洛神賦借洛水神女抒發思念故人的情懷。
洛水指的是哪里?
指我國河南省洛陽市的洛河。傳說有神龜出于洛水,其甲殼上有圖像,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為陰數。稱為洛書,古稱龜書。秦始皇專門在洛水邊修建了侍奉洛神的祠堂,以祀洛水。
洛水在陜西嗎?
洛水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條河流,特別是在古代,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古代的典籍中很容易找到洛水的身影。但是洛水并非只有一條,而是有兩條,陜西還有一條洛水,陜西的洛水除了本地人,外界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還有很多人可能把他誤認為河南的洛河。
洛水是古名稱,現在叫北洛河也叫洛河,叫北洛河是為了區分河南的洛河,北洛河為黃河二級、渭河一級支流,河長680.3公里,是陜西長度最長的河流。發源于陜西定邊縣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
河源分為三支:西支為石澇川,中支為水泉溝,東支為亂石頭川,在吳起匯流后稱為北洛河。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志丹、甘泉、富縣、洛川、黃陵、宜君、澄城、白水、蒲城、大荔,到三河口入渭河,途經黃土高原區和關中平原,流域面積26905平方公里,陜西境內流域面積24552平方公里。
洛河是一條古代典籍記載較多而又混淆較多的河流,常常與南洛河相混淆。把發生在北洛河的事件和故事記載在河南的洛河的頭上,或者相混淆搞不清楚。
北洛河這里有一個故事,說的是遠古時期的人文始祖伏羲,有個女兒叫宓妃,在洛水溺亡,后來成為洛神的故事。《水經注》記載是發生在河南的洛河,地點大約在漢魏洛陽城附近區域。
《水經注》記載:“昔王子晉好吹笙,招延道士,與浮丘同游伊洛之浦,含始又受玉雞之瑞于此水,亦洛神宓妃所在也。”
《漢書》:“洛,本作雒。” 這里說的是伊河、洛河的洛本來寫作雒。
許慎但凡說到陜西、甘肅洛水的洛,就說河南雒水的雒本來不從水,也就是說河南的是“雒”不是“洛”。
清王筠《說文句讀補正》說:“許君(許慎)但說陜西、甘肅之洛,是河南之雒本不從水也。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登基稱帝,改元黃初。曹魏以土德王,以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所以除佳加水,改“雒”為“洛”。
《水經注》記載:“故《魏略》曰:漢火行忌水,故去其水而加佳,魏為土德,土水之牧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除佳佳水。”
段玉裁《小箋》說:“自魏黃初以前,雍州渭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絕無混淆,黃初(220~226)以后乃亂矣。” 《魏略》說:”魏以行次為土,水之壯也,水得土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變‘雒’為‘洛’。“
為了區別于河南伊洛的洛河,陜西這邊(古為雍州)將渭洛的洛河改稱北洛河。
北洛河除了跟河南的洛河要搞混淆外,還與石川河(漆沮水)相混淆。
《尚書·禹貢》曰:“導渭自鳥鼠同穴,東會于灃,又東會于涇,又東過漆沮,入于河。”《毛傳》云:“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河。”
其次上指漆沮(石川河),下指洛河。
《太平寰宇記》載:“沮水自坊州升平縣(今宜君縣西)北子午嶺出,俗號子午水,下會榆谷,慈馬等川,遂為沮水,至耀州華原縣(今耀縣)合漆水,至同州朝邑縣(今大荔東)東南入渭。”
還有把雍州漆沮水(即武功漆水河)與石川河、洛河互相混同的。
北洛河的河口很不穩定,在歷史上有很大的變化。明朝成化年間,朝邑河岸崩潰,北洛河改為直接流入黃河,至清朝嘉慶年間,從大慶關潰堤而出后又重新流入渭河,后來又直接流入黃河。1933年黃河東移后,北洛河在黃河、渭河之間的三角地帶徘徊了長達10余年之久,時而流入黃河,時而流入渭河,一直到1947年才固定流入渭河。
所以,在研究歷史的或者考古的時候,一定要分清楚是河南的洛水還是陜西的洛水,在查閱典籍中記載的歷史資料的時候也要搞清楚所記載的事件到底發生在哪個洛水,寫歷史文章的時候也一樣。
唐代洛水在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洛水百度百科、唐代洛水在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