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崔是濰坊哪里人(濰坊崔蘭海哪里人)
大家好,關于阿崔是濰坊哪里人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濰坊崔蘭海哪里人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沒有人會對你的事感同深受,只有冷暖自知
? ? ? 阿崔在她的生日那天和我說,她最后悔的事就是在三年級的一個晚上,接到了一個改變了她的一生乃至整個家庭的電話。
? ? ? 她和我說的時候,她已經喝的醉醺醺的了,一邊哭一邊講述她的故事。她說到現在還記得那天的夜黑漆漆的,因為村子里停電了,奶奶點亮了蠟燭放到了柜子上,那時的她因為不想寫作業就一直盯著蠟燭,直到電視旁邊的電話響了起來。
? ? ? 阿崔看著窗外又哭又笑的說:那個電話是打給她爸爸的,讓爸爸去上夜班。那時她的弟弟才剛出生不久,爸爸陪著媽媽出院也沒有幾天,但還是騎著摩托出去了。等到晚上睡覺的時候,她和弟弟躺在一起,蓋著一個被子,她聽見有叔叔進來告訴家里的人,她爸爸出事了。那時的她還沒有理解所謂的“出事”到底是什么,直到媽媽出去一直沒有回來,姑姑、舅舅都連夜趕了回來,她才聽懂了一件事情。
? ? ? 啊,原來她沒有爸爸了,那時的她在被子里哭了好久,外面的奶奶、姑姑也一直在哭,她覺得那天的夜真的好長好長,長到第二天早上在家里的院子里就見到了爸爸的靈棚。講到這里時阿崔就已經泣不成聲,我知道,她只是需要一個傾聽的人,所以給她遞了紙巾,聽她繼續講述她的故事。
她說:當時還記得,媽媽那時候還在床上輸液,弟弟還不會坐,她看著來來往往的人在安慰媽媽,有很多人用那種奇怪的眼神看著她,長大了她才知道,原來,那是可憐的目光,可能是大家可憐這個家庭,可憐她幼年喪父,可憐媽媽中年喪夫,可憐爺爺奶奶晚年喪子。那一天,她實現了她曾經的愿望,沒有去上學,她看著姑姑和爺爺奶奶在靈棚燒紙,她在晚上被帶到那里,大人們告訴她,有什么想和爸爸說的嗎?多說一點吧,可能爸爸現在還能聽到。
? ? ? 但是她只是默默的站在那里,靜靜的看著上面爸爸黑白的照片。
? ? ? 阿崔說長大了以后,她不止一次的埋怨自己,為什么要接那個電話,為什么要讓爸爸出去,那時的她不是愛搗亂嗎,為什么不再壞一點,哪怕,哪怕當時挨多痛的打也可以。但是人生總是這樣,只有在失去后才會發現自己原來擁有的美好,才會抱有遺憾,才會感慨萬千。
第三天,小阿崔的媽媽帶她去了殯儀館,她還記得,當時的爸爸平靜的躺在一個類似大簸箕里面,臉上蓋著白手帕,媽媽說,因為怕爸爸的臉嚇到她,所以就只能蓋著了,小阿崔被媽媽帶著在爸爸的身邊轉了兩圈,就被帶出了房間,在門外等著。
? ? ? 那時的她還不知道是在等待什么,等了好久好久,她看見窗口處推出來一個盒子,那是爸爸的骨灰,那時的她聽大人的話,用上衣的衣擺兜住盒子,她一直記得,那一路回去的時候,她覺得好沉好沉,沉到她想放手,她忘記了自己是怎么樣回去的,只記得這是她最后離爸爸最近的時候了。
? ? ? 長大的阿崔說“我多想當時再看看他,我有很多次做夢都想再看看他,因為家里怕看見爸爸的照片傷心,所以他們就把照片都收起來了,漸漸的我都要忘記了他”。阿崔說她當時偷偷的留下了一張全家福,放到了自己的單人照后,那里面的他們笑的很開心。
說到這里時,阿崔的情緒已經漸漸平穩下來了,擦了擦眼淚繼續說,在出殯的那天,她和媽媽還有姑姑在一輛車上,她看著她們哭了一路,但是她一滴眼淚都沒有,眼睛都沒紅,她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這樣,迷茫的看著四周,聽到有人說她這個孩子怎么這樣,爸爸沒了,哭都不哭。
? ? ? 但那時候的小阿崔那一天都沒有眼淚,她在回去的時候記住了爸爸埋葬的位置,記住了爸爸最后的地方。
? ? ? 長大了以后,媽媽也一直沒有嫁人,撫養著她和弟弟長大,姑姑和舅舅們,也都非常關心他們姐弟倆,即使沒有了爸爸,但是他們為她關上了心里打開的窗戶,她感激生活中的每一刻時光,但是偶爾也會想起曾經爸爸的肩膀,羨慕堂姐的家庭。
阿崔說,有一天她的相框碎了,摔出了后面的全家福,弟弟撿了起來,她那時問弟弟,你知道照片里的人是誰嗎,弟弟那時還在上幼兒園,弟弟回答她說,那是叔叔呀!
? ? ? 那一刻,她說不上是什么感覺,在爸爸沒了的那一天,弟弟還不會坐著,他是真的對爸爸這個角色一無所知,她不知道媽媽是懷著什么樣的心情告訴他,他沒有爸爸的,她只感覺再那一刻,她覺得弟弟,應當被更多關愛,因為至少她還有父親關愛的幾年。
長大的小阿崔,感激著身邊的親人,感謝她在她們的關愛中成長,只是非常不喜歡在每年的家庭聚會上,姨夫或者舅舅的感慨,感慨媽媽的不容易,感慨她的不幸,然后大家舉杯喝酒,她知道媽媽不容易,但是她覺得,在那種時候,把這些話說出來,就像又再告訴她她是個可憐的孩子,沒有爸爸。
? ? ? 再長大一些后,也沒有人再說這樣的話了,她才感慨道,其實,那只是她剩余青春中唯有的那點自尊心了。現在的阿崔,經過了十幾年的成長,再提到這件事,還是會責怪自己,她說,其實她知道,所有人可能都覺得不會怪她,但是她自己走不出這個坎了,只能借著酒勁,說一說心里的話,明天就又是一個堅強的阿崔了。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有各種各樣的遺憾,有人被回憶束縛,有人走出牢錮,每一天都會有不同的感觸。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體會另一個人的傷痛,哪怕那個人悲痛不已,那也只是你自己的事情,沒人能對你的悲痛感同身受,有的也就只是安慰的話語。
? ? ? 也許你的苦痛只是后來她們的感嘆,沒人能見到你在獨自中承受的傷痛。只有自己經歷了才知道,什么坎,都要自己試試,才知道,邁不邁的過去。有人說,阿崔的這樣情況,放到她身上肯定受不了,但沒想到,有一天她真的也經歷了這樣的事情,后來的她也感慨道,原來我經歷這種事情,也邁過來了。
? ? ? 我們的身后,會有各種各樣的遺憾、苦痛與感慨,對于這些帶給我們的感受,只有自己才知道,也只有自己才能邁過。
? ? ? 愿我們在接下來的時間,看到人生中更多的色彩。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白居易與元稹的友情怎么樣?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白居易與元稹的友情是一種心心相惜的那種友情。他們有非常相似的人生經歷,所以才有更多的共鳴。
白居易和元稹兩個人都是我國唐朝著名的詩人。兩個人有非常相似的經歷,所以就有非常多的共同語言。當時這兩個人都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里面,但是所幸并沒有在他們家庭里面養成懶惰的性子。他們在少年時期都非常的勤奮,曾經一起參加過科舉考試,也一起在翰林院擔任過職位。可以說兩個人從少年的時候便是朋友了,之后又成為了同事。
但是由于當時特殊原因導致了白居易與元稹紛紛流放。一個流放到了荊州蠻荒之地,數十年的時間一個則是被貶官到了江洲。兩個人即使分居兩地卻也始終沒有忘了他們兩個人之間的友情。在當時交通條件不便利的情況下,兩個人還能堅持互相寫信十幾年足以看出兩個人的情誼是十分深厚的。
當時面對著兩個人落魄的情況,他們都沒有灰心選擇以書信的方式相互鼓勵。兩個人曾經一起倡導新樂府運動,可以說對歷史文壇有一定的貢獻,對整個唐代的發展也有了貢獻。當時元稹重病,在他臨死前依舊能夠想到白居易。并且懷念往事的同時也為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而白居易在元稹死后的八年也依舊想著元稹曾經與他的情誼。由此就可以看出元稹與白居易的感情絕對非常的深厚,他們不但使朋友更是一種親人。
急需白居易的資料,有沒有人知道,請盡快回答,謝謝!
白居易
古代山西詩人中,名氣最大的要數白居易了。他是繼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詩人,世稱李杜白為唐代三大詩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鄭縣東郭宅。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陽,享年75歲。
白居易出生時,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時代需要大詩人,白居易適逢其時。他因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又絕頂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9歲便能夠辨別聲韻,加之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特別刻苦。后來憶及當時讀書情況,他說:“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瘡,手肘成胝。”少年時代又曾經過顛沛流離的避難生活,對社會各方面都有所了解。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這位杰出的詩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發生了戰事。蒲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余州,眼看還要繼續亂下去,由彭城縣令升任徐州別駕的白季庚,便送兒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亂。小小年紀就離家避難,隨后南北奔走,備嘗艱辛。所以他15歲時便寫下了記錄當時真情的一首絕句;“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后來又一首寄兄弟與妹妹的七律,也寫得較好,歷來為人稱道,詩云:“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從這些詩中可見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從他家骨肉分散的情況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的。
白居易16歲時,已經寫出不少可以傳世的好詩,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據說白居易初到長安,去拜見老詩人顧況。顧況聞他名居易,便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恐不易。”及讀到這首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贊賞,說有這樣的文筆,居長安不難。這首詩,確見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到長安,顧況為之延譽后,白居易有時居長安,有時在別處,曾去過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結了一些詩人,真正開始了他的詩人生涯。他27歲方從鄉試,次年為宣州刺史崔衍所賞識,送往長安應試,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以第四名及進士第,31歲時,試書判拔萃科,與元稹等同時及第,與元稹相識,從此成為莫逆之交。在32歲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書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歲時自洛陽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長安約百里,到35歲時,罷校書郎,隨后又授周至縣尉。次年,他由周至縣尉調充進士考官,補集賢院校理。這年冬季,授翰林學士,就在授翰林學上這一年前后,娶楊虞卿從妹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遺。
當時任宰相的李吉甫對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滿,或黜或貶。初任拾遺的白居易上《論制科人狀》,極言不當任意貶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當時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在此后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始終為李德裕所排擠,由此決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順利。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親去世,白居易丁憂居渭村,而他的愛女金鑾子也在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貧又病,好友元稹時常分俸濟其困難。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贊善大夫,后因上疏請急捕刺武元衡者,為宰相所惡,被貶為州刺史,又為中書舍人王涯所讒,追詔再貶為江州司馬。此次連續被貶,對白居易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和教訓,使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為避禍遠嫌,“不復愕愕直言”,“世事從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稱為“天涯淪落人”,以游歷山水、作詩為事,慕起陶淵明來,希望作個隱逸詩人,并轉而事佛,企圖從佛教中求得解脫。總之,被貶江州司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轉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還。憲宗崩,穆宗繼位,授中書舍人,后又拜尚書主客郎中,知制誥,加朝散大夫,轉上柱國。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奮,詩云“得水魚還動鱗發,乘軒鶴亦長精神。”但因當時朋黨之爭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為,而且“終日多憂惕”,驚嘆“高有罾繳憂,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權幸讒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請求外任,于長慶二年(822年)出為杭州刺史,避開了朋黨殘酷傾軋的朝廷,從此思想進一步消沉,詩云:“誰知名利盡,無復長安心。”“敢辭官遠慢,且貴身安妥。”榮枯任之,聽天由命,頗有些與世相忘的意思了。為了滌除人生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他蓄妓與嗜酒無厭,直到暮年。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嗜酒,據他自己說,“唯以醉為鄉”,“往往酣醉,終日不醒。”宋人統計白居易詩,說他“二千八百首,飲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為了逃避現實,自我麻醉。他還進一步從佛教中尋找精神倚托,尋求解脫之法,用佛家消極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傳》所載白居易向名僧致禮稽問佛法宗意,與名僧探討佛理妙義,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進而持齋坐道場,并且從此后一直好佛,經常持三長月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場。所以白居易又為古代文人中崇佛、達觀的代表,歷代不少人對他稱贊備至。其實,他之崇佛,并非真心事佛,而是為了解除煩惱,尋求解脫,是對社會的消極反抗,是一種退縮,也是在當時社會環境中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飽經憂患后,才潛心釋氏以寄托。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傳》自我表白云:“性嗜酒、耽琴、淫詩。凡酒徒、琴侶、詩友多與之游,游之外,棲心釋氏”。可知他是先酒樂而后佛的。他甚至懷疑真有佛否。同時又煉丹學道。從嚴格意義上講,白居易并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時,他之崇佛,還出于健身的原因。這便是他有時一邊持齋、坐道場,一邊又在心中想著妓樂美酒的原因。
雖則消極、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績斐然,關心民間疾苦,最為人稱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們為了懷念他,名所筑之堤為“白堤”,此外,還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飲用。
長慶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滿。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于是,他卜居于洛陽履道里。至此為官20來年,竟然湊不足買房錢,只好以兩匹馬抵償,于此可見他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蘇州刺史,在蘇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劉、白二人結伴歸洛陽。一年后,白居易又轉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58歲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稱病,免歸,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從此不復出,后除河南尹,尋以病免,64歲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因心境消極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為官了。60歲時,兒子阿崔夭折,這對詩人又是一打擊,73歲時,曾施家財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揖。卒年75歲。
從白居易一生仕途看,雖多為官,但總不順利,老是處于一種憂憤不安的狀態中。作為一個詩人,卻成就極大,可以說名動朝野,甚至婦孺皆知。大概因為他青少年時期的顛沛流離和以后的數次被貶,多為外官,經歷極廣,對社會有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為千古不朽的大詩人。
白居易的詩,前面已講到,自少年時代便寫得很好。16歲時“野火春風”之句,已成為千古名句。最為出名,堪稱中國古代詩歌杰作的敘事長詩《長恨歌》,是他35歲為周至縣尉時作。該詩以民間流傳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為題材,加以虛構,寫得有聲有色。生動動人,被評論家認為是唐代歌行體長詩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國詩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這首詩里,他敢于批評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等語。后面描寫兩人之深情,既微有諷刺,又飽含哀憐。說及生離死別的情形,筆鋒頗常感情。全詩從曲曲折折的故事中興起層層波瀾,感情充沛復雜,讀之給人以極大的感染力。
他45歲時所作另一首歌行體長詩《琵琶引》,也是同樣受到人們高度評價的詩。他被貶作江州司馬后,在潯陽江頭和友人話別,舟中離別酒筵上,感傷之中,忽聽鄰船有彈琵琶聲,移船相邀,原來是一位年老色衰、獨守空船的歌妓,也有無限愁緒,借琵琶寄托幽怨。白居易聽了她的身世,不僅深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便作了這首可與《長恨歌》媲美的長詩。前面敘歌妓的生平狀況、可悲身世,后面以“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轉而寫己,最后云“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司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有很多優點,描寫細致,音節和諧,尤其描寫琵琶聲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嘆。而最重要的,還是感情的真摯。這兩首長詩,是白居易留給后人的無價瑰寶。
白居易其他詩歌中,價值很高、為人稱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諷諭詩,尤以《秦中吟》和《新樂府》出名。剛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為正義而大聲呼喊,“不識時忌諱”的勇氣是非常令人欽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劍,《重賦》譴責官府進奉羨余物,殘酷盤削百姓,“奪我身上綾,買爾眼前恩。”《輕肥》寫權貴赴宴會的氣概和酒食的豐美,最后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寫公卿們日中樂飲、夜半歌舞的享樂生活,結句是“豈知閿鄉獄,中有凍死囚!”《買花》寫長安城中有錢人競買牡丹、以豪奢相夸耀,最后說:“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議婚》同情貧家女難以出嫁,《傷友》慨嘆苦節之土的凄慘生活,《傷宅》諷刺豪門大興建筑,“一堂費百萬”。《不致仕》嘲諷八九十歲不肯退休的貪權者。《立婢》對不為好官立碑而虛偽地為某些人歌功頌德表示不滿。《五弦》對當時不少人不懂傳統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撻和發牢騷者,是對德宗貞元到憲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統治階級,難怪“聞《秦中吟》則權豪遺近者相目而變色矣。”白居易對自己的《秦中吟》也甚為自負,在編其詩集15卷完成后題的一首詩里說:“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新樂府》是與《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個時期寫出來的,是白氏諷諭詩中重要的另一組詩,共50首,寫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間的事,時間跨度較《秦中吟》大,內容也更廣泛。白氏在《寄唐生》詩中說他的樂府詩:“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為。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功高虞人箴,痛甚騷人辭。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推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可以說是他寫《新樂府》的宣言和對《新樂府》的最好說明。被人們廣為傳誦的著名之作《賣炭翁》、《杜陵叟》、《繚綾》、《新豐折臂翁》等,即為《新樂府》中篇章。每首詩都有明確而強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宮市也”、“傷農夫之困也”、“貪女工之勞也”、“戒邊功也”、“憂蠶桑之費也”、“念寒雋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貪吏也”等,鞭撻、諷刺,辭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聲疾呼。這些詩篇愛憎分明,除諷刺外,也有歌頌。這些詩篇,充分說明了白居易反對什么,贊美什么,是作者心跡的真實表露。他在《新樂府序》中明確宣布,這些詩是“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實”,宣稱自己寫的都是真實事件,更表現了一個中青年詩人扶正疾邪的戰斗精神。在詩風上,繼承了《詩經》、樂府古詩和杜甫歌行的優良傳統,又采用了當時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帶有創造性的風格。
總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樂府》,是他全部詩歌中最富戰斗力的作品,連同《長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詩歌中最優秀的部分,也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最可寶貴的部分。
白居易將自己的詩歌分為四類,諷諭詩之外,還有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也大都寫得很好。總的來說,前期詩歌較后期詩歌更有價值。因為世途險惡,他后來的詩作再也沒有了中青年時期的鋒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作為一個大詩人,一個天才的詩人,白居易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詩歌不但在藝術形式上是多樣的,在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也是多樣的。白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通俗易懂,明白曉暢,但同時又經過千錘百煉,作了許多藝術加工。詩壇曾流傳老嫗亦解白詩的佳話。明代詩論家胡震亨《唐音統簽》中曾有宋朝詩人張文潛看到過白居易詩手稿的記載,說“真跡點竄,多與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詩、改詩之刻苦認真。他的詩達到這樣的藝術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獲得的。
白居易的詩,在他在世時便已廣泛流傳,甚有影響,使他頗感自豪。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土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元鎮也說白居易之詩,“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馬走之口無不適。至于繕寫模勒街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一個人的詩作,在當代即產生這樣的社會效果,在古代是極少見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詩當時還獲得了很大的國際名聲和眾多的國外讀者,日本、新羅(今朝鮮)、日南(今越南)等國,都有傳寫。據史料載,當時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經抄寫過許多白居易的詩,藏之秘府,暗自吟誦。契丹國王親自將白詩譯成契丹文字,詔番臣誦讀。
不言而喻,白居易詩對后代詩歌產生的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白詩將永遠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流傳千古。
白居易和元稹兩人的關系好嗎
元稹,字微之,洛陽人。他天資聰慧,十五歲便明經及第。元稹與白居易是患難與共的好朋友,其情之深、其意之厚,在當時的文人當中非他們倆莫屬。二人相識約在貞元十九年(803年),當年,白居易有《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白居易集》187頁),詩一開始就這樣說:“憶在貞元歲,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接著又自注:“貞元中,與微之同登科第,倶授秘書省校書郎,始相識也。”白居易年長元稹七歲,是年,白居易三十二歲,元稹二十五歲。
白居易和元稹有著相似的經歷:
803年,同以書判拔萃科登第,授校書郎。
809年,白居易在長安任左拾遺、翰林學士;元稹任監察御史。
810年,白居易改授京兆尹戶曹參軍;元稹貶江陵士曹參軍。
815年,白居易貶江州司馬;元稹改授通州司馬。
820年,白居易在長安任主客郎中;元稹任祠部郎中。
829年,五十八歲的白居易生子阿崔;元稹生子道保。
白居易與元稹一起登科,一起在朝任職,又在同年被貶,同年生子,相似的經歷,一樣的文學素養,把他倆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二人成為摯友后,無論誰在哪里,贈、寄、酬、唱、和、答詩總是不斷。大和二年(828年),共同編纂了元白唱和總集《因繼集》共十七卷。
白居易與元稹間的詩文來往最多,下面選取幾首看一看二人間情同手足的真摯友情。
元和十年(815年)八月,白居易遭到不公正對待被貶為江州司馬,心里十分惆悵和傷感,常常夜不能寐。他在赴江州的舟船上總是看元稹的詩,以慰藉受傷的心靈,在《舟中讀元九詩》中寫道:“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眼痛燈滅猶暗坐,逆風吹浪打船聲。” 白居易在詩里以“燈殘”和“眼痛”表示徹夜在讀元稹的詩,盡管未寫讀后的感受,但是以暗中獨坐和靜聽風浪作結,通過營造氣氛來表達自己的感傷。
白居易是在元和十年八月被貶江州的,元稹早白居易被貶江州五個月,于這年三月被貶為通州刺司馬。到通州后不巧染病在身,他在夜里聽到自己的摯友被貶的消息后震驚得一下子從床上坐了起來。在《聞樂天授江州司馬》詩中寫道:“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夢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不久,白居易收到了這首詩,立刻被好友的關切之情所打動,他在給元稹的信中十分動情地說:“這首詩,就是不相干的人讀了都會感動得不忍再看,何況我呢?直到現在每逢看到它,我心里都會凄惻難忍”(見《與微之書》第433頁)。元稹接到白居易的書信當即就哭了,嚇得妻女驚慌失措,以為出了什么大事。他在《得樂天書》詩中寫道:“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你看,這兩個同被逐出京城的“天涯淪落人”,患難之中相互慰藉,其情、其意、其憐、其愛,就是同胞兄弟也不過如此!
最富傳奇色彩的是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到東川出差,白居易還在長安。好像兩個人“心有靈犀一點通”似的,這天竟各寫了一首詩。元稹恰巧到達梁州,他在詩里說:“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里游。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詩里是說元稹夜里做夢夢見白居易,李卓直和白行簡三個人一起到曲江游玩。而這一天白居易等三人的確就真的去曲江游玩去了,他們在喝酒時想起了元稹,白居易寫《同李十一(即李卓直)醉憶元九》詩:“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計算得很準確,那天元稹就真的到了梁州。長安,梁州山水相隔,白居易與元稹兩個人的心理感應竟然如此一致,不能不說是千古奇聞。
從一些看起來很小的細節中,可以凸顯出二人之間的真摯感情。
元和五年(810年)白居易由左拾遺改官京兆府戶曹參軍,仍充翰林學士。元稹在洛陽因揭發當時任河南尹的房式違法犯罪而招致當權者不滿被召回長安。途經華陰敷水驛,中使劉士元與元稹爭驛房毆打元稹,元稹受到侮辱反被貶為江陵府士曹參軍。有一天白居易在禁中值夜突然惦念起元稹來,于是揮筆寫下《禁中夜作書與元九》:“心事萬端書兩紙,欲封重讀意遲遲。五聲宮漏初明后,一點窗燈欲滅時”。元稹受辱反被貶,遭到不公正對待,白居易能不牽掛嗎?他把千言萬語都寫在信紙上,唯恐還有遺漏的地方,又把寫好的信重讀一遍這才放進信封里,真可謂細微之處見真情啊!
元稹也時時牽掛著白居易。白居易為母丁憂那三年,元稹沒少資助過白居易。白居易稱贊元稹“心如石不轉”,意思是說不管在啥情況下,元稹永遠不會變心。
為朋友編寫詩集,表現的是非同一般的親密關系。白居易與元稹的關系就是這樣。長慶四年(824年),元稹把白居易的詩文輯錄成冊,總計五十卷,命名《白氏長慶集》,為白居易詩文的流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和三年(829年)三月末,白居易罷刑部侍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九月,元稹自浙東觀察使遷尚書左丞,在返回長安途中路經洛陽,二人相見分外親熱,有說不完的知心話。臨別時,元稹留下兩首詩:“君應怪我留連久,我欲與君此別難。白頭徒侶漸稀少,明日恐君無此歡。”“自識君來三度別,這回白盡老髭須。戀君不去君須會,知得后回相見無?”元稹吟完這兩首詩后淚流滿面,執手而去。白居易也是熱淚盈眶,不忍離別。對于元稹在詩中所言,白居易惴惴不安,“私揣其故,中心惕然”,唯恐有什么不測發生。
大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元稹暴死在武昌軍節度使任上,終年五十三歲。噩耗傳至洛陽,白居易“一慟之后,萬感交懷”,再看兩年前元稹留下的那兩首詩,“詞意若此”。白居易睹詩思人,更是悲痛萬分。這年八月元稹的靈柩運到洛陽,白居易親自到靈前祭奠,隨祭文作哀詞二首,其一曰;“八月涼風吹白幕,寢門廊下哭微之。妻孥親友來相吊,唯道皇天無所知。”其二曰:“文章卓犖生無敵,風骨精靈歿有神。哭送咸陽北原上,可能隨例作埃塵。”(見《白居易集》952頁《祭微之文》)
大和六年七月,元稹葬于咸陽,白居易親自為其撰寫墓志。自元稹死后,白居易對他的思念從未停止過。十年后,已經七十多歲的白居易有一天在好友盧子蒙那里看到盧子蒙與元稹的唱和詩,感今傷昔,不禁老淚縱橫,于是飽蘸墨汁在詩集最后空白處寫下這樣的詩句:“昔聞元九詠君詩,恨與盧君相識遲。今日逢君開舊卷,卷中多道贈微之。相看淚眼情難說,別有傷心事豈知?聞道咸陽墳上樹,已抽三丈白楊枝!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見《白居易集》第1115頁《覽盧子蒙侍御舊詩……因贈子蒙,題于卷后》)。
白居易與元稹的友情“金石膠漆,未足為喻。死生契闊者三十載,歌詩唱和者九百章”,二人“始以詩交,終以詩訣”(見《祭微之文》第952頁),其如膠似漆般的情誼,并不因政見上的不同而削弱。二人友好相處求同存異,應該是后人學習的楷模。
關于阿崔是濰坊哪里人和濰坊崔蘭海哪里人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