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山石(山石的品質)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如何欣賞山石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山石的品質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欣賞古代山水畫教案?
課 型:中國山水畫鑒賞課。
教學目的:在中國的山水畫里,東方文化的體現優為深刻.有中華武術的陽剛之美,也有高山流水的韻律之美,更充實著華夏人的樸實無華,勤勞勇敢,熱愛和平,追求和諧的大度之美.我們的國畫遠源流長,博大精深,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和思想。
欣賞山水畫,只注意筆法,墨法,章法及色彩,還遠遠不夠.當然這是基礎,必須從這里入手.山水畫描繪的是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云樹石木,它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充滿著節奏美,旋律美.其結構是開放的,自由的,無拘無束的, 這正是其博大,充滿生機活力的原因.中國山水畫講究寫意,講究氣韻生動,講究意境,講究氣勢,講究天人合一.和諧共處.大山圣水賦予人靈氣,智慧和博大的胸懷。
教學重點: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審美缺憾進行梳理和調整。
教學難點:讓學生學會比較、學會思考、學會評價,學會將新舊知識串成串,融會貫通;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引入新課:
1、師提問:經過前兩次的中國古代山水畫相關常識的學習,誰能說說怎樣欣賞中國山水畫? 學生分組討論,并以組為單位派一代表闡述討論意見。
本課內容為通過對典型的中國古代山水畫名作的評析,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欣賞方法。 ⑴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性質和它在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重要地位:
上兩節課我們已經了解到,中國古代繪畫習慣按傳統分成人物、山水、花鳥三個畫科。 中國古代山水畫的主要描寫對象是自然風景。它不但表現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自然觀與社會審美意識,甚至從側面間接地反映了社會生活。
中國山水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科比人物畫晚,但它在中國繪畫史上得到了突出的發展,并且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多種畫法和藝術風格。主要的有:青綠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
(2)其次,中國古代山水畫在空間的處理上,采用“以大觀斜、“小中見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畫家自己看作是一個巨人,面對自然,就象人觀盆景狀。這樣,千里江山也可盡收眼底,或用長卷的形式表現,如《千里江山圖》,長達11米。或以中國畫特有的高遠、平遠、深遠的構圖方法,畫十分繁復的山嶺,如《溪山行旅圖》、《早春圖》、《青卞隱居圖》等,其空間處理突出地體現了中國山水畫獨特的構圖方法。中國古代山水畫創造的這種獨特的處理空間關系的藝術手法,既體現了中國畫家獨特的觀察自然的方法,同時也蘊含著中國民族的審美胸襟,體現了中國人的自然觀。
(放映錄象)
(3)此外,中國山水畫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表現程式。
如表現各種山石就有各種皴法,什么披麻皴、雨點皴、荷葉皴等。在這些表現程式的應用上,主張靈活運用,不斷有所發展。在山水畫的筆墨技法上,也更為豐富多變,如筆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種皴法和點苔法等;墨法中濕者為“染”,干者為“擦”,還有“破墨”、“積墨”等等。可見,中國古代山水畫也同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傳統和體系。
(放映錄象)
(一)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比較
“有比較才有鑒別”,教學中通過中西繪畫作品的比較,使學生對中國古代山水畫在表現內容、造型方式、空間與透視、繪畫理念等方面有進一步的認識。從而能夠正確鑒賞中國古代山水畫。在此,我們先做兩方面的比較:
1.表現內容的比較
還記得那首古詩謎語嗎?“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謎底是“畫”。可是,西方風景畫適合這個謎面嗎?這說明什么?同樣是表現自然景物的繪畫,為什么中國畫家獨獨鎖定山和水?“山水”、“山河”、“江山”這些詞匯在中國思想文化領域里象征著什么?─中國山水畫不止是摹仿、再現或是復制自然,它有著博大的精神內涵。
2.空間與透視的比較
塞尚《有房子的風景》是站在山上極目遠望,它所描繪的空間廣度,與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相比差距何止千里?直到印象派后期,西方人畫的一直都是目之所及,為“眼中之風景”。而中國畫家在空間處理上采用“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手法,把畫家自己看作一個巨人,將千里江山視為盆景,移步換景、咫尺千里,為“心中之風景”。中國古代山水畫家創造的這種獨特的空間處理手法,不僅表現了中國畫家觀察自然的獨特方法,而且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胸襟和中國人民的自然觀。其視野之開闊,心胸之廣大,藝術思維之活躍,怕是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也不能比擬的吧!散點透視體現了中國人豁達的自然觀,焦點透視體現了西方嚴謹的科學的自然觀。它們是否恰好形成了思維方式的互補?
從藝術的發展歷程來看,西方造型藝術,一直高舉著“藝術模仿自然”這面大旗,在具象描繪中探索了幾百年,才于19世紀后期進入到了意象和抽象的高級階段,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國,畫家們就已經領悟到了藝術創作的真諦。──誰說中國畫不如西方畫?
(二)自然山水與畫中山水的比較
1.我們的祖國地域遼闊,南北東西風光各異,名山大川各具特色。雖然課堂上不能身臨其境,好在可以借助攝影錄像讓學生感受,黃山的奇松怪石,高聳峻拔;廬山的云蒸霞繞、飛流直下。把它們與劉海粟的《黃山圖》、張大千的《廬山圖》進行比較,畫中之山水比自然山水特色更鮮明,氣韻更生動。
中國畫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搜盡奇峰打草稿”。僅從各種山石皴法中就可體會到中國畫家認真嚴謹的的治學態度,和高度提煉的筆墨技巧。可以說:中華大地有千山萬水,中國畫里有萬水千山!畫漓江有《清漓煙嵐圖》、畫富春山有《富春山居圖》、畫春季有《早春圖》、畫秋天有《秋興八景圖》、畫冬雪有《雪山瀟寺圖》、畫細雨有《瀟瀟暮雨圖》??。──誰說中國山水畫不寫實?
(三)景、情、意、志的聯系
1. 詩情和畫意的聯系
蘇東坡曾說過:“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又說“詩畫本一體,天工與清新”,山水詩和山水畫異曲同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詩中有畫,畫中有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中營造了一幅空曠而壯美的大漠落日景象,詩中有畫意。中國古代詩人用文字做筆墨,寄情山水。而畫家用筆墨做語言,抒情達意。宋代王希孟窮盡年輕生命的長卷《千里江山圖》不正是一部贊頌祖國山河的恢宏篇章嗎?試著把畫中的情景與曹操的詩《觀滄海》一一對應,你會發現兩個不同時代、身份的人,他們的視角、視野、審美的境界竟驚人的相似,到底是詩配畫,還是畫配詩?吟頌著韓愈的《江雪》,品味著《寒江獨釣圖》,再次感受到了詩畫之中相同的意境和心境。再看看其它的山水畫精品,精練的筆墨宛如字斟句酌,章法構圖宛如律角和韻格,聯想到作畫者無不是飽覽詩書的文人雅士,詩和畫如同他們的動脈和靜脈,讓他們的藝術生命生生不息。──誰說中國畫的意境難體會?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感悟
中國畫中表現的物象,常被畫家們作為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載體,有的利用詩文題跋,在文字上做些“畫外功夫”,有的善用“比興”,狀物抒情,多有寓意。從北宋的外師造化到南宋的詩情畫意,中國山水畫提前近千年完成了相當于西方從文藝復興到后印象主義的,從客觀表現到主觀能動的過程。緊接著,在歷史的車輪的推動下,中國繪畫創作進入到了另一個更高的境界──精神境界。“文以載道”這時的道可理解為畫面之形象、畫面之立意和畫面之表意。造型藝術中的道不是直接的說教,而是憑借視覺藝術形象的感染力,使人們在欣賞感受中得到啟迪而進入一種美的精神境界。倪瓚的《六君子圖》,畫前那六棵立足與貧瘠土坡、不太繁茂、相互簇擁的樹,距離人間繁華是多么遙遠,那一汪深水隔開了氣節與誘惑,元代對漢族知識分子的民族歧視,成了藝術家揮灑筆墨的精神動力。與倪瓚的不食人間煙火的“簡”相比,王蒙的“繁”,從另一個極端,表達了隱居的決心??。借助這兩位畫家的時代背景和作品,中國山水畫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共性、經營畫面的個性,一目了然。而隱含在山水之中的民族氣節,被一代一代的文人畫家傳承著,已然突破了狹義的漢族情節,上升為更為廣義的中華民族的氣節。──誰說中國畫單調乏味?
(四)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意境美
山水畫特別是寫意山水畫追求的是筆墨自由,奔放,無拘無束和激情宣泄.講究用筆用墨 ,講究皴法.講究急緩頓錯,講究一波三折,講究韻味,就象音樂的旋律,舞蹈的節奏.其實藝術的高境界是相同的.中國歷代山水畫家在畫面中充分表現氣﹑韻﹑思﹑景﹑筆﹑墨,同時在“意與象”﹑“情與景”的意境美表現為空靈之美﹑外象之美和詩意之美三個方面。
1。空靈之美
中國山水畫意境美中所體現的空靈之美,是中國山水畫藝術的主要審美趣味形式。空靈之空為靜﹑為虛﹑為無,靈為靈氣﹑為實﹑為有。生命的靈以空為前提,沒有空靈,氣就無法產生;反之,沒有靈,空就是死空和頑空。空靈是對立統一的。空靈之美的境界,只有具備相當文化修養的人才可能領會,并且只有靠?禪學?中的?靜悟?才能感受。”宋代馬遠在《寒江獨釣圖》 中只表現茫茫寒江,縱一葉孤舟,漁翁獨坐舟之一端,身體如凍結一般,全神貫注著那隨著流水飄浮的釣絲。除了周圍寥寥幾筆微波外,其余皆是空白。從而一種江天空曠、寒意蕭瑟的氣氛油然而生。與柳宗元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描述的意境異曲同工。畫面布局具有獨特的疏密關系,畫中大片的空白,但空白并非虛無,而感到四周江水的寬泛,從而營造出一種空靈﹑深遠﹑簡淡之美的意境。中國山水畫中寥寥數筆,用極其洗練的線條﹑筆墨來傳達極其富有內涵的意蘊,畫面使人回味無窮。正如宗白華所說“畫境是一種?靈的空間?。就象一幅好書法作品也表現一個靈的空間一樣。”“中國山水畫趨向簡淡,然而簡淡中包具無窮境界。倪云林一樹一石,千巖萬壑不能過之。”空靈之美一方面使畫家在意境構成上獲得了充分的主動權,打破了特定時空中客觀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給欣賞者提供了廣闊的藝術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間和形象蘊含著無限的大千世界和豐富的思想內容。
2.外象之美
中國山水畫的外象之美不僅表現在畫作品本身,也包括畫以外的無限性,即“畫外有畫”。正如美學大師宗白華所說:“中國繪畫所表現的精神是一種深沉靜默地與這無限的自然,無限的太空渾然融化,體合為一”。山水畫是一種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蕪的世界,而是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統一是一種擺脫世俗的精神追求。從元朝的倪瓚,明清時期的石濤﹑董其昌等的山水畫中我們所看到的不只是繪畫的語言符號,更重要的是畫家內在的精神追求。“不滿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擬和形似,要盡力表達出某種內在風神,這種風神又要求建立在對自然景色、對象的真實而又概括的觀察、把握和描繪的基礎之上”。宗白華曾說“藝術境界與哲理境界,是誕生一個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
3.詩意之美
中國山水畫的詩意之美, 是中國繪畫歷來所提倡的,詩意之美豐富了中國山水畫的美學意境。在宋代郭熙其畫著中《林泉高致》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境界已熟,心手已應,
方能縱橫中度,左右逢源” 。詩畫的一致,乃中國山水畫家追求的最高之理想,也是中國山水畫最高之境界。一幅意境妙生的山水畫,題上一首富有情趣清新優美的詩詞,使其詩情畫意更濃,加上書法和篆刻,溶詩書畫印于一爐,從而使詩與畫﹑時間與空間﹑聽覺與視覺得以升華,從而誘發思古鑒今的意氣和品物流筆的風雅。唐人王維以詩人的學養發揮畫家的氣質,在文學和繪畫領域揭示了詩與畫的關系,從而提出了山水畫意境表現中的一個準則--畫中有詩。其作品《江山雪霽圖卷》,使人自然而然想起他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詩句。蘇軾評王維的畫為“味摩詰之詩, 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⑧意思就在此。山水畫既寫景又抒情,情景交融;它既“外師造化”,又“中得心源”,既“似”,又“不似”,介乎兩者之間。畫中題跋是中國山水畫獨有的形式,它豐富了山水畫意境的表現力。當然,畫中題詩或跋只是一種形式,真正山水畫中的詩境,并非題詩所能包涵,而是體現在畫的構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詩化,詩情與畫意交融,雖無題詩,也富有詩的意境。“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三.小結(課件使用完畢)
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化,求新求變這是根本。
山水畫的意境是熔鑄在理想化和感情化的藝術表現之中而又經過高度的意匠加工,同時給觀眾以充分的聯想和再創造的余地,使觀眾在觀看之后能夠感到景外景、景外意、景外情、景外味,才算有意境。因此,中國山水畫中所具有的那種空靈美、外象美、詩意美的意境既是畫家創造的終點,又是觀者再創造的起點,是畫家與觀者之間溝通的橋梁。中國山水畫家,面對山水自然,“妙會感神”,捕捉它的精神美,以無我之心契合對象的精神美,達到物我一體的精神境界,從而創作出一幅凝聚畫家心靈世界的作品。而鑒賞者在披圖幽對時,在虛靜的狀態下,達到“萬趣融其神思”的境界,從而捕捉到山水作品中的神韻,達到“暢神”的目的。
山石的畫法及皴法詳解
1、石頭是花鳥畫中重要的題材,凡寫意花鳥畫中都可配以石頭。花鳥畫中的石頭與山水畫中的石頭是有區別的。在傳統藝術中,對石頭的審美欣賞有瘦、漏、空、透、奇、怪的標準,其力和勢是至關重要的,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增加畫面的意境和意趣。
2、石頭有陰陽向背,為求形式感,可分三面、兩面、一面,上白下黑,上疏下密,疏白為陽,黑密為陰。
根據畫面需要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縱可橫,可直可斜,可方可圓,可繁可簡。用筆要揮灑自如,靈活多變,中、側鋒互用,重筆法,濃淡干濕,勾皴點擦,潑破,虛實松緊,一氣呵成,渾然一體。
3、勾皴法畫石:是一種比較概括、明快的方法,發揮線條的張力和審美趣味,虛實相生,頓挫轉折,中側聚散,順逆拖拉,隨形就勢。皴擦為石之紋理,增強石頭的立體感,邊勾邊皴,外形線實,內皴線虛,氣韻貫通,生動活化。
4、勾填法畫石:勾好石頭后填加色墨,以豐富石頭的表現形態。填色墨要注意筆筆見筆觸,不可隨意亂涂,雜亂無章。
5、潑墨法畫石:用色墨潑出石形,墨色渾化生動,但注重用筆,筆是筋骨,墨是肌膚,筆得形似,墨得神韻。巧妙用水,使之淋漓蒼郁,濃淡相宜,干濕得當,濃不凝滯,淡不浮薄。在潑中見蒼潤之氣,雖干猶濕,妙留空白。
6、破墨法畫石:色墨潑后,趁濕用干重墨破。可勾,可皴,可擦,可點,筆墨變化莫測,趣味無窮。可一次破,也可多次破,須控制好畫面效果。
7、點苔:自然界中的石頭上多苔點,變化多端豐富。國畫中點苔時,可用各種筆法去點,形態各異,攢三聚五,若即若離,含蓄而且生動。點苔要有傳神點睛之妙,可點于敗筆之處以遮丑破敗,筆弱乏力之處以強筆助勢,破除呆滯之感以增加活力。
如何識別奇石?
一、奇石的天然性。奇石是大自然的產物,比之人工,叫做“天然生成”。它不依賴于人的意志和作為,人們關于它所能做的,就是“發現”。它與一切人工的技藝區別開來,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由于長年裸露自然或是泥沙包裹水土浸潤的原因,石的表面已經形成了一層“皮”。如果已經不讓你看那層“皮”的,那就是已經告訴你那不是天然的了。鑒別這層“皮”,要靠經驗和眼力。
二、奇石的稀有性。奇石所以為奇,就是因為它稀有、罕見、異乎尋常。在其質、形、色、紋方面,奇石都是石中的少數。少到什么程度呢?罕見。當然,事物的存在是相對的,是比較而言。誰能發這個“言”呢?應該說,是“業內人士”。“外行”看來,石玩都是獨一無二,又相差無幾。可是,奇石之妙,正在于“差之毫厘”的區別上。抹殺這種區別,就會混淆奇石與否的天壤之別。另一方面,由于人們對石玩的不斷采集和基于人們發現的眼光即審美理念的提升,因此,奇石與否,又是一個變化的審美對象。至于從收藏的角度講,“曾經的奇石”如果喪失其稀有性,但是還具有收藏價值,那么,可以是把它作為石玩的其他種類來收藏,而不再是作為奇石收藏就是了。
三、奇石的完整性和完好度。只要是天然形成的,什么樣的奇形怪狀,都不是奇石的缺損。相應地,還會增加它的美感和收藏價值。奇石的缺陷存在于后天的損壞。沒有一個標準可以統一地劃定什么比例下缺損的奇石會失去收藏價值,因為還要現實地考慮缺損的部位,缺損與作為奇石收藏價值含量的比較。當然,最好是沒有損壞,完好無缺。
有的奇石是組石,兩枚、三枚以至于多枚配合為一組。比如那些“歲寒三友”、“十二生肖”等的組石。得其中的部分,就是不完整的。
四、奇石的賞玩價值。核心地講,奇石的收藏價值與其賞玩價值是密切相連和呈正比例關系的。奇石的賞玩價值大,則收藏價值亦大;奇石的賞玩價值決定其收藏價值。奇石的賞玩價值,是以其質、形、色、紋、勢的物的存在形式展現,并由人們去品其奇、巧、怪、美、韻的味,由此獲得玩石的審美體驗和美的享受,并由此奠定了奇石的收藏價值。奇石的品味,有極強的個體差異性,這種差異,就是奇石收藏價值大小的分別,是由奇石審美的理念來說明的。
五、奇石的體量和硬度。作為收藏的奇石,雖然有其或大或小的個人偏好,但是至大,也要區別于山峰,也不包括那些只能存在于大自然中的奇形怪石。因此,作為收藏的奇石首先要滿足于天然地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形式,和不因環境的變化喪失“奇”的特征的屬性。通常的情況,奇石的收藏要選擇適度的和適合個人收藏條件的體量。
作為奇石的硬度,則是奇石收藏必須考察的一個指標。奇石的硬度是奇石的質所決定的,它決定其抵抗外力刻劃、壓入、研磨的能力,直接關系到奇石收藏的保藏價值。奇石的硬度高,則石的密度大,質感好,賞玩價值亦大。硬度高者概括為一個“堅”字。奇石質堅,給人的質感是:細、潤、光、潔。硬度是一個地質學的概念,其指標,從一至十級,級別越高硬度越大。作為收藏的奇石,硬度起點應是4度(以螢石為參照系)至于以上,是奇石收藏的基礎要件。
六、奇石收藏的人文因素。同很多的收藏品都有這個附加值一樣,奇石收藏也要看原收藏者或是使用人,奇石收藏也離不開收藏的這個基本規則。一件奇石,會因收藏者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程度和含量多少的附加值。當然,這需要有相應的記載。于奇石本身,是不能“附加”的。因此,考察以往的藏石,會有很大的難度。這在當代,有了攝影和出版,為今后鑒別奇石收藏凝結的人文價值提供了歷史的幫助。
唐詩《山石》賞析
《山石》 作者:韓愈
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靰。
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注解】:
1、犖確:險峻不平。 2、櫪:同“櫟”,落葉喬木。 3、局束:拘束。 4、更:再。
【韻譯】:
山石崢嶸險峭,山路狹窄象羊腸,
蝙蝠穿飛的黃昏,來到這座廟堂。
登上廟堂坐臺階,剛下透雨一場,
經雨芭蕉枝粗葉大,山梔更肥壯。
僧人告訴我說,古壁佛畫真堂皇,
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為我鋪好床席,又準備米飯菜湯,
飯菜雖粗糙,卻夠填飽我的.饑腸。
夜深清靜好睡覺,百蟲停止吵嚷,
明月爬上了山頭,清輝瀉入門窗。
天明我獨自離去,無法辨清路向,
出入霧靄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蹌。
山花鮮紅澗水碧綠,光澤又艷繁,
時見松櫟粗大十圍,郁郁又蒼蒼。
遇到澗流當道,光著腳板踏石淌,
水聲激激風飄飄,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應自得其樂,
何必受到約束,宛若被套上馬韁?
唉呀,我那幾個情投意合的伙伴,
怎么能到年老,還不再返回故鄉?
【評析】:
詩題為《山石》,但并非詠山石,而是一篇詩體的山水游記。只是用詩的開頭二字作題罷了。
詩人按時間順序,記敘了游山寺之所遇,所見,所聞,所思。記敘時由黃昏而 夜至天明,層次分明,環環相扣,前后照應,耐人尋味。前四句寫黃昏到寺之所見, 點出初夏景物;“僧言”四句,是寫僧人的熱情接待;“夜深”二句,寫山寺之夜的 清幽,留宿的愜意;“天明”六句,寫凌晨辭去,一路所見所聞的晨景;“人生”四 句,寫對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向往。“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促為人?”是全文 主旨。
全詩氣勢遒勁,風格壯美,數為后人所稱道。
關于如何欣賞山石和山石的品質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