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吳書有多少字(三國志 吳)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三國志吳書有多少字,以及三國志 吳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三國志的主要內容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作者是 [晉] 陳壽 撰 / [宋] 裴松之 注 。
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采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
《三國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其過于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范。
《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睿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劉禪為先主傳、后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從篇幅來看,《魏書》約占全書的二分之一,《吳書》占三分之一,《蜀書》只占六分之一,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在陳壽撰《三國志》以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可供陳壽參考取材。而關于蜀漢的史作闕如,而且蜀漢也不像魏、吳二國設有史官,這造成了蜀漢史料的缺乏。
《三國志》取材精審,作者對史實經過認真的考訂、慎重的選擇,對于不可靠的資料進行了嚴格的審核,不妄加評論和編寫,慎重地選擇取材之源。這雖然使《三國志》擁有了文辭簡約的特點,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點。
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后來又稱《三國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其進行刪改后,成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但是這個只是演義,大部分并不真實。
《三國志》主要善于敘事,文筆也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贊許。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認為也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就毀棄了自己本來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一些史書中,獨有陳壽的《三國志》可以同《史記》、《漢書》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還一直流傳到今天。南朝人劉勰在《文心雕龍·史傳》篇中講:“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征,或疏闊寡要。唯陳壽《三國志》,文質辨洽,荀(勖)、張(華)比之(司馬)遷、(班)固,非妄譽也。”這就是說,那些同類史書不是立論偏激,根據不足,就是文筆疏闊,不得要領。只有陳壽的作品達到了內容與文字表述的統一。其中的《諸葛亮傳》被選入人教版初中語文書中九年級上冊。
自古以擁長安、洛陽為正統。所以,《三國志》便尊曹魏為正統。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記劉備則為《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這是編史書為政治服務的一個例子,也是《三國志》的一個特點。
三國志全文共多少字?什么版本的比教好?
三國志當然是原著最好。
三國志全書分為三部分,魏書,蜀書,吳書。由陳壽記載,裴松之作注,陳壽原文大約二十萬字左右,裴松之的注解大約五十四萬字,加起來就是三國志全書的文字了。
另外,里面的文言文很難懂,比三國演義難多了,樓主若想看最好買有注解的三國志。
《三國志》卷五十六 吳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2)
二年春,恪向新城,要績并力,而留置半州,使融兼其任。冬,恪、融被害,績復還樂鄉,假節。太平二年,拜驃騎將軍。孫綝秉政,大臣疑貳,績恐吳必擾亂,而中國乘釁,乃密書結蜀,使為并兼之慮。蜀遣右將軍閻宇將兵五千,增白帝守,以須績之后命。永安初,遷上大將軍、都護督,自巴丘上迄西陵,元興元年,就拜左大司馬。初,然為治行喪竟,乞復本姓,權不許,績以五鳳中表還為施氏,建衡二年卒。
呂范字子衡,汝南細陽人也。少為縣吏,有容觀姿貌。邑人劉氏,家富女美,范求之。女母嫌,欲勿與,劉氏曰:“觀呂子衡,寧當久貧者邪?”遂與之婚。后避亂壽春,孫策見而異之,范遂自委昵,將私客百人歸策。時太妃在江都,策遣范迎之。徐州牧陶謙謂范為袁氏覘候,諷縣掠考范,范親客健兒篡取以歸。時唯范與孫河常從策,跨涉辛苦,危難不避,策亦親戚待之,每與升堂飲宴于太妃前。后從策攻破廬江,還俱東渡,到橫江、當利,破長英、于麋,下小丹楊、湖孰,領湖孰相。策定秣陵、曲阿,收笮融,劉繇余眾,增范兵二千,騎五十匹。后領宛陵令,討破丹楊賊,還吳,遷都督。
是時下邳陳瑀自號吳都太守,住海西,與強族嚴白虎交通。策自將討虎,別遣范與徐逸攻瑀于海西,梟其大將陳牧。又從攻祖郎于陵陽,太史慈于勇里。七縣平定,拜征虜中郎將,征江夏,還平鄱陽。策薨,奔喪于吳。后權復征江夏,范與張昭留守。曹公至赤壁,與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將軍,領彭澤太守,以彭澤、柴桑、歷陽為奉邑。劉備詣京見權,范密請留備。后遷平南將軍,屯柴桑。
權討關羽,過范館。謂曰:“昔早從卿言,無此勞也。今當上取之,卿為我守建業。”權破羽還,都武昌,拜范建威將軍,封宛陵候,領丹楊太守,治建業,督扶州以下至海,轉以溧陽、懷安、寧國為奉邑。曹休、張遼,臧霸等來伐,范督徐盛、全琮、孫韶等,以舟師拒休等于洞口。遷前將軍,假節,改封南昌候。時遭大風,船人覆溺,死者數千,還軍,拜揚州牧。
性好威儀,州民如陸遜、全琮及貴公子,皆修敬虔肅,不敢輕脫。其居處服飾,于時奢靡,然勤事奉法,故權悅其忠,不怪其侈。初策使范曲主財計,權時年少,私從有求,范必關白,不敢專許,當時以此見望。權守陽羨長,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輒為傅著薄書,使無譴問。權臨時悅之,及后統事,以范忠誠,厚見信任,以谷能欺更簿書,不用也。
黃武七年,范遷大司馬,印綬未下,疾卒。權素服舉哀,遣使者追贈印綬。及還都建業,權過范墓呼曰:“子衡!”言及流涕,祀以太牢。范長子先卒,次子據嗣。據字世議。以父任為郎,后范寢疾,拜副軍校尉,佐領軍事。范卒,遷安軍中郎將。數討山賊,諸深惡劇地,所擊皆破、隨太常潘浚討五溪,復有功。朱然攻樊,據與朱異破城外圍,還拜偏將軍。入補馬閑右部督,遷越騎校尉。太元元年,大風,江水溢流,漸淹城門,權使視水,獨見據使人取大船以備害。權嘉之,拜蕩魏將軍。權寢疾,以據為太子右部督。太子即位,拜右將軍。魏出東興,據赴討有功。明年,孫峻殺諸葛恪,遷據為驃騎將軍,平西宮事。五鳳二年,假節,與峻等襲壽春,還遇魏將曹珍,破之于高亭。太平元年,帥師侵魏,未及淮,聞孫峻死,以從弟綝自代,據大怒,引軍還,欲廢綝。綝聞之,使中書奉詔,詔文欽、劉纂,唐咨等使取據,又遣從兄慮以都下兵逆據于江都。左右勸據降魏,據曰:“恥為叛臣。”遂自殺。夷三族。
朱桓字休穆,吳郡吳人也。孫權為將軍,桓給事幕府,除馀姚長。往遇疫癘,谷食荒貴,桓分部良吏,隱親醫藥,飱粥相繼,士民感戴之。遷湯寇校尉,授兵二千人,使部伍吳、會二郡,鳩合遺散,期年之間,得萬余人。后丹楊、鄱陽山賊蜂起,攻沒城郭,殺略長吏,處處屯聚。桓督領諸將,周旋赴討,應皆平定。稍遷裨將軍,封新城亭候。
后代周泰為濡須督。黃武元年,魏使大司馬曹仁步騎數萬向濡須,仁欲以兵襲取州上,偽先揚聲欲東攻羨溪;桓分兵將赴羨溪,既發,卒得仁進軍拒濡須七十里問。桓遣使追還羨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時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諸將業業,各有懼心,桓喻之曰:“凡兩軍交對,勝負在將,不在眾寡。諸君聞曹仁用兵行師,孰與桓邪?兵法所以稱客倍而主人半者,謂俱在平原。無城池之守,又謂士眾勇怯齊等故耳。今人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馬罷困,桓與諸軍。共據高城,南臨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勞,為主制客,此百戰百勝之勢也。雖曹丕自來,尚不足憂,況仁等邪!”桓因偃旗鼓,外示虛弱,以誘致仁。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須城,分遣將軍常雕督諸葛虔、王雙等,乘油船別襲中洲。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仁自將萬人留橐皋,復為泰等后拒。桓部兵將攻取油船,或別擊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燒營而退,遂梟雕,生虜雙,送武昌,臨陳斬溺死者千余。權嘉桓功,封嘉興侯,遷奮武將軍,領彭城相。
黃武七年,鄱陽太守周魴譎誘魏大司馬曹休,休將步騎十萬至皖城以迎魴。時陸遜為元帥,全琮與桓為左右督,各督三萬人擊休。休知見欺,當引軍還,自負眾盛,邀于一戰。桓進計曰:“休本以親戚見任,非智勇名將也。今戰必敗,敗必定。走當由夾石、掛車,此兩道皆險阨,若以萬兵柴路,則彼眾可盡。而休可生虜,臣請將所部以斷之。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勝長驅,近取壽春,割有淮面,以規許、洛,此萬世一時,不可失也。”權先與陸遜議,遜以為不可,故計不施行。
黃龍元年,拜桓前將軍,領青州牧,假節。嘉禾六年,魏廬江主簿呂習請大兵自迎,欲開門為應。桓與衛將軍全琮俱以師迎。既至,事露,軍當引還。城外有溪水,去城一里所,廣三十余丈,深者八九尺,淺者半之,諸軍勒兵渡去,桓自斷后。時廬江太守李膺整嚴兵騎,欲須諸軍半渡,因迫擊之。及見桓節蓋在后,卒不敢出,其見憚如此。是時全琮為督,權又令偏將軍胡綜宣傳詔命,參與軍事。琮以軍出無獲,議欲部分諸將,有所掩襲。桓素氣高,恥見部伍,乃往見琮,問行意,感激發怒,與琮校計。琮欲自解,因曰:“上自令胡綜為督,綜意以為宜爾。”桓愈恚恨,還乃使人呼綜。綜至軍門,桓出迎之,顧謂左右曰:“我縱手,汝等各自去。”有一人旁出,語綜使還。
桓出,不見綜,知左右所為,因斫殺之。桓佐軍進諫,刺殺佐軍,遂托狂發,詣建業治病。權惜其功能,故不罪。使子異攝領部曲,令醫視護,數月復遣還中洲。權自出祖送,謂曰:“今寇虜尚存,王涂未一,孤當與君共定天下,欲令督五萬人專當一面,以圖進取,想君疾未復發也。”桓曰:“天授陛下圣姿,當君臨四海,猥重任臣,以除奸逆,臣疾當自愈。”
桓性護前,恥為人下,每臨敵交戰,節度不得自由,輒嗔恚憤激。然輕財貴義,兼以強識。與人一面,數十年不忘,部曲萬口,妻子盡識之。愛養吏士,贍護六親,俸祿產業,皆與共分。及桓疾困,舉營憂戚。年六十二,赤烏元年卒。吏士男女,無不號慕。又家無余財,權賜鹽五千斛以周喪事。子異嗣。
異字季文,以父任除郎,后拜騎都尉,代桓領兵,赤烏四年,隨朱然攻魏樊城,建計破其外圍,還拜偏將軍。魏廬江太守文欽營住六安,多設屯寨,置諸道要,以招誘亡叛,為邊寇害。異乃身率其手下二千人,掩破欽七屯,斬首數百,遷揚武將軍。權與論攻戰,辭對稱意。權謂異從父驃騎將軍據曰:“本知季文定,見之復過所聞。十三年,文欽詐降,密書與異,欲令自迎。異表呈欽書,因陳其偽,不可便迎。權詔曰:“方今北土未一,欽云欲歸命,宜且迎之。若嫌其有譎者,但當設計網以羅之,盛重兵以防之耳。”乃遣呂據督二萬人,與異并力,至北界,欽果不降。建興元年,遷鎮南將軍。是歲魏遣胡遵、譜葛誕等出東興,異督水軍攻浮梁,壞之,魏軍大破。太平二元年,假節,為大都督,救壽春圍,不解。還軍,為孫綝所枉害。
評曰:朱治、呂范以舊臣任用,朱然、朱桓以勇烈著聞,呂據、朱異、施績咸有將領之才,克紹堂構。若范、桓之越隘,得以吉終,至于據、異無此之尤而反罹殃者,所遇之時殊也。
三國志分為哪些,共幾卷?
《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東晉〈漢晉春秋〉以劉備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睿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劉禪為先主傳、后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