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議論詩有哪些(宋代議論詩有哪些詩人)
很多朋友對于宋代議論詩有哪些和宋代議論詩有哪些詩人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宋代蘇軾的“言理”詩有哪些?
蘇軾“言理”詩如下:
1.《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視雷雨》
已外浮名更外身,區區雷電若為神?
山頭只作嬰兒看,無限人間失箸人。
2.《王維吳道子畫》
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
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
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
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
亭亭雙林間,彩暈扶桑暾。
中有至人談寂滅,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捫。
蠻君鬼伯千萬萬,相排競進頭如黿。
摩詰本詩老,佩芷襲芳蓀。
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
祇園弟子盡鶴骨,心如死灰不復溫。
門前兩叢竹,雪節貫霜根。
交柯亂葉動無數,一一皆可尋其源。
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
摩詰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
吾觀二子皆神俊,又于維也斂衽無間言。
3.《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一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4.《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5.《縱筆三首》
(其一)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
(其二)
父老爭看烏角巾,應緣曾現宰官身。
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過人。
(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
明日東家知祭灶,只雞斗酒定膰吾。
供參考。
宋詩中有議論詩嗎?
唐之杜甫、韓愈已有此苗頭,至宋,隨著詩歌功能、表現力的不斷擴大,社會矛盾的不斷加劇,再加之宋代詩人多與政治家和官僚兼為一體,故爾“開口攬時事,論議爭煌煌”(歐陽修《鎮陽讀書》)——以詩為武器,議論時弊,干預政治,已成為歷史的必然。而宋代盛行的禪宗和理學更進一步加重了這一風氣。自北宋中葉王安石、蘇軾后,大部分詩人都喜談禪,因而以禪論詩,以禪入詩,在詩中發揮禪理成為當時的普遍習尚。宋代的理學扼殺文學的美學價值,扼殺人的正常情感,對于詩歌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摧殘作用,至于將理學的陳詞濫調搬入詩歌創作之中,更產生了很多充滿頭巾氣的陳腐議論,正像劉克莊在《竹溪詩序》中所評,這類詩“要皆經義策論之有韻者爾,非詩也。”但也不能否認其中有一些有理趣而無理障的好詩,如朱熹范成大像《觀書有感》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就是一首“寓物說理而不腐之作”(陳衍《宋詩精華錄》)。所以對宋人喜以議論入詩應該全面、辯證地加以分析。
宋代以議論為主的詞
從總量上看,議論在宋詞中雖然不算主要的表達方式,但詞中涉及到議論的作品也不在少數特例。翻檢一下,我們就會發現,作為一種輔助的表達手段,議論星星點點、星羅棋布地交織在宋代詞籍中,并且具有階段性的特點。
大致地說,以蘇軾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一階段詞中的議論較少、篇幅較短、語言精煉;后一階段相對較多、篇幅漸長,尤以蘇、辛等豪放派詞人為著。
前一階段詞中的議論。
本期(自宋建立迄于蘇軾)主要詞人有范仲淹、柳永、張先、晏殊、歐陽修、王安石、晏幾道等,其詞大都承繼《花間》余韻,風格偏于婉約、柔媚,題材多涉男女之情、傷春怨別、羈旅行役等,形式則以小令為主(獨柳永開始創制大量慢詞),往往“情景但取當前,無窮高極深之趣(1)”,“格高韻遠,以少勝多(2)”,故而議論少而精,往往片言只語,略加點染,以啟人深思。如歐陽修《玉樓春》:“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圣無憂》:“世路風波險,十年一別須臾,人生聚散長如此”;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清平樂》:“暮去朝來即老,人生不任何為”;沈邈《剔銀燈》:“須信道,情多是病”:秦觀《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后一階段詞中的議論
后一階段則自蘇軾迄于南宋滅亡,是以議論入詞最為活躍的階段,涌現了蘇軾、賀鑄、張繼先、葉夢得、朱敦儒、周紫芝、向子湮、張元干、張孝樣、辛棄疾、劉克莊及劉辰翁等一大批以議論入詞的詞人;其詞作的主要形式是慢詞,議論也多出現在這些慢詞中且占較長的篇幅,通篇議論或以議論為主要因素的詞也不少。其中以豪放派杰出代表蘇、辛及南渡詞人詞作中的議論為最典型。
蘇詞中的議論,主要體現在其慢詞中,具有如下形式特點:
(1)議論趨多(蘇詞300來首,大致有1/3的詞涉于議論);
(2) 議論的篇幅漸長(如他隱括陶淵明《歸去來辭》而作的《哨遍》,通篇186字,大體上皆議論;其令詞亦或有通篇或大部分議論者)。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關于議論的古詩句
1. 求有助于寫議論文的古詩名句(要很少見到的)
這是我收藏的給學生用的: 五、愛國憂民 位卑未敢忘憂國--宋。
陸游《病起書懷》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黃遵憲《贈梁任父母同年》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
魏。曹植《白馬篇》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戰國。
楚。屈原《國殤》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
王昌齡《出塞》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唐。杜牧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34333231《泊秦淮》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唐。
戴叔倫《塞上曲二首》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揚子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讀書本意在元元--宋。陸游《讀書》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
陸游《示兒》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宋。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楚雖三戶能抗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宋。
陸游《金錯刀行》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陸沉--宋。鄭思肖《二礪》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戰國。
楚。屈原《離騷》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三國。
曹操《蒿里行》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紳《憫農》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唐。杜甫。
同上。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
杜甫《春望》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唐。聶夷中《詠田家》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宋。楊萬里《竹枝詞》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臣殘陽--宋。
李綱《病牛》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明。于謙《詠煤炭》 六、述志抒懷 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戰國.楚.屈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戰國.屈原.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戰國.屈原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魏.曹操 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北朝民歌.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晉.陶淵明 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南朝.宋.鮑照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唐.李世民 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 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 長安何處在,只在馬蹄下------唐.岑參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唐.劉禹錫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唐.李白 少年心事當拂云------唐.李賀 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唐.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唐.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唐.杜甫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唐.劉禹錫 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不妨有臥龍------唐.竇庠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 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張孝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明.于謙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元.王冕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清.鄭燮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龔自珍 濁酒難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清.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 七.鄉思離情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古詩十九首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 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 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唐.司空圖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唐.賀知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 悲莫悲兮生別離------戰國.楚.屈原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漢.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隋.薛道衡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
2. 有哲理 議論的詩句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煥《登鸛雀樓》) 4、沉舟側畔千帆過,并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等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下》) 1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春日》)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3. 有哲理 議論的詩句
1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2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最高層
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5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揮淚始干
6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7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8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9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了果實,卻并不要求什么回報
10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11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
12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13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14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1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4. 議論文 可以用到的經典詩句有哪些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還有《論語》《孟子》里面的句子用在議論文里也很好。。。如果為了高考,那平時就可以積累了,用個小本子抄下來在~~
5. 誰有優美的議論文詩句
死生契闊。
執子之手。 -梁啟超《臺灣竹枝詞》 15,便害相思。
-張籍《節婦吟》 12,是雨1、君若揚路塵、自君之出矣,只是當時已惘然,悵望江頭江水聲。 -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 13,中有千千結,又豈在朝朝暮暮。
-李商隱《錦瑟》 24,為誰風露立中宵,不思量。 -李商隱《暮秋獨游曲江》 22,是夜晚,何有窮已時、直道相思了無益、十年生死兩茫茫,見之不忘。
-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9。思君如流水。
-李白《三五七言》 8,是風。 -納蘭性德《虞美人》 11。
-司馬光《西江月》 17,會合何時諧,千里孤墳。 -張可久《塞鴻秋》 28,與子偕老,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思郎恨郎郎不知,妾若濁水泥,我擺一擺手。
-李白《三五七言》 5、身無彩鳳雙飛翼。 -佚名《詩經邶風擊鼓》 3,人間沒個安排處。
-張先《千秋歲》 19、相見爭如不見。 -李商隱《無題六首其三》 21、入我相思門。
-李冠《蝶戀花》 30,未妨惆悵是清狂、還君明珠雙淚垂、有美人兮,在我最美麗的時刻、兩情若是久長時,情是何物。 -徐干《室思》 16。
為這? -陳衡恪《題春綺遺像》 14,無處話凄涼,短相思兮無窮極。 -秦觀《鵲橋仙》 4,有情何似無情、似此星辰非昨夜,情難絕、相思樹底說相思、一寸相思千萬緒,恨不相逢未嫁時。
-鄭愁予《賦別》 7、落紅不是無情物、平生不會相思、凄涼別后兩應同,浮沈各異勢,知我相思苦。 -柳永《鳳棲梧》 2、如何讓你遇見我?此時此夜難為情。
-徐再思《折桂令》 29,一日不見兮,自難忘,如何同生不同死。 -納蘭性德《攤破浣溪沙》 23、獸爐沈水煙,為伊消得人憔悴,化作春泥更護花? -曹植《明月上高樓》 10,長相思兮長相憶。
-佚名《鳳求凰琴歌》 6、衣帶漸寬終不悔、嗟余只影系人間、人到情多情轉薄,心有靈犀一點通。 -張仲素《燕子樓》 25,明鏡暗不治、曾經滄海難為水。
-李商隱《無題》 27;你笑了笑、相思相見知何日,與子成說、相思***多少。 -元好問《摸魚兒二首其一》 26,直教生死相許、深知身在情長在,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問世間、這次我離開你。
心似雙絲網。 -黃景仁《綺懷詩二首其一》 20。
-龔自珍《己亥雜詩》 18,思之如狂,而今真個不多情,才會相思,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地角天涯未是長,翠沼殘花片,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除卻巫山不是云,一行行寫入相思傳、此情可待成追憶、天不老。
6. 古詩中議論抒情的詩句
1、往事如歌,在人生的旅途中,盡管有過坎坷,有過遺憾,卻沒有失去青春的美麗。相信自己,希望總是有的,讓我們記住那句話:錯過了太陽,我不哭泣,否則,我將錯過月亮和星辰。 2、假如生活中你失敗了,請不要將憂傷的淚水寫在臉上。失敗也是一種收獲,生活中最得要的是有一份十足的勇氣和一個創業的膽量。 3、曾經以為,一次無奈的哭泣,便函是人世間所有的滄桑;一個小小的挫折,便函是人生所有的失敗。是十四歲告訴我…… 4、月光清幽。淅瀝的雨滴打在茅屋上,昏黃的燈光下,母親密密地縫著游子的夾衣,忽然,一陣冷風擠進茅屋的窗隙,母親似乎著涼,帶著濃濃的倦意咳嗽了幾聲。我夢中驚醒,怔怔地看著燈下年邁的母親…… 5、夜晚,春風柔和地吹著。我托著下巴,坐在落英繽紛的臺階上,腦海里又浮現出一件難忘的事。 6、親情是一把結實的傘,為你遮風擋雨; 親情是一件厚厚的棉衣,為你抵御嚴寒; 親情是一張柔軟的床,你累了,讓你忘記疲憊; 親情是一條干爽的毛巾,你哭了,為你拂去心中的淚水; 親情是一杯甜甜的冰紅茶,你笑了,讓你從嘴里甜到心里…議論抒情,夠了不?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蕭楚女 人生的價值,即以其人對于當代所做的工作為尺度。 —— 徐瑋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 吉鴻昌 春蠶到死絲方盡,人至期頤亦不休。一息尚存須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疇。 —— 吳玉章 但愿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 —— 郭小川 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燒起來! —— 奧斯特洛夫斯基 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 歌德 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 —— 易卜生 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 —— 列夫·托爾斯泰 人生的價值,并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爾斯泰 生活只有在平淡無味的人看來才是空虛而平淡無味的。 —— 車爾尼雪夫斯基 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么。 —— 愛因斯坦 人只有獻身于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 愛因斯坦 蕓蕓眾生,孰不愛生?愛生之極,進而愛群。 —— 秋瑾 生活真象這杯濃酒,不經三番五次的提煉呵,就不會這樣可口! —— 郭小川 充滿著歡樂與斗爭精神的人們,永遠帶著歡樂,歡迎雷霆與陽光。 —— 赫胥黎 生活就是戰斗。 —— 柯羅連科 為了生活中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熱愛人生吧。 —— 羅丹 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 魯迅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 郭小川 當一個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會來照耀著他。 —— 馮學峰 東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 —— 雪萊 過去屬于死神,未來屬于你自己。 —— 雪萊 世間的活動,缺點雖多,但仍是美好的。 —— 羅丹 辛勤的蜜蜂永沒有時間悲哀。 —— 布萊克 希望是厄運的忠實的姐妹。 —— 普希金 當你的希望一個個落空,你也要堅定,要沉著! —— 朗費羅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別人才會相信你。 —— 屠格涅夫 不要慨嘆生活底痛苦!---慨嘆是弱者。。 —— 高爾基 宿命論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 羅曼·羅蘭 我們唯一不會改正的缺點是軟弱。 —— 拉羅什福科 私心勝者,可以滅公。 —— 林逋 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 —— 劉鶚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達人之障。 —— 呂坤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 陶鑄 常求有利別人,不求有利自己。 —— 謝覺哉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 —— 列夫·托爾斯泰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將摧毀利己主義。 —— 海涅 無私是稀有的道德,因為從它身上是無利可圖的。 —— 布萊希特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 孔丘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 陶淵明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 程顥 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 方志敏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 孔丘 志不強者智不達。 —— 墨翟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陳涉 志當存高遠。 —— 諸葛亮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
宋代有哪些古詩,包括詩意?
宋詩是在唐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成就雖不如唐,但對后世的影響仍然很大。比較著名的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蘇軾的《題西林壁》等。
原詩: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譯文
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鐘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
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
賞析:
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長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與這邊的“瓜洲”這么近,就一條江水的距離,不由地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座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為千古名句,再次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是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靜結合,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它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鄉的心情,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宋代詩歌依時間先后可以分為六個不同的發展時期。
1、沿襲期
從北宋開國到宋真宗趙恒朝七八十年的時間里,宋詩基本上沿襲唐風。主要流派有以王禹偁(954~1001)為代表的白居易體(簡稱白體),魏野(960~1019)、林逋(968~1028)為代表的晚唐體和楊億(974~1020)、劉筠(970~1030)、錢惟演(977~1034)為代表的西昆體。從個人成就講,以王禹偁為最大。他是宋代提倡向李白、杜甫、白居易學習的第一個詩人,寫下不少關心民間疾苦的詩篇。就流派言,以雕章麗句、多用典故的西昆體影響為最大。11世紀初二三十年的詩壇,基本上為它所把持。
2、復古期
宋仁宗趙禎時,歐陽修、梅堯臣(1002~1060)、蘇舜欽(1009~1048)等青年文學家,在反對駢文,提倡古文的同時,連帶反對楊億、劉筠片面追求偶切、不重內容的近休唱和詩風,上承宋初王禹偁關心現實的精神,主張大量創作以反映國計民生為傳統的古體詩,以配合當時的政治改革運動。這一時期,梅堯臣同情民間疾苦的名篇《田家語》、《汝墳貧女》,蘇舜欽反映宋廷積貧積弱社會問題的《城南感懷呈永叔》、《慶州敗》,歐陽修揭露官府腐敗的《食糟民》,蔡襄(1012~1067)、石介(1005~1045)等人直接干預政局的《四賢一不屑》和《慶歷圣德頌》等古體之作陸續問世,名重一時,朝野詩風為之一變。宋詩議論化、散文化的獨特面目,也在此時初步形成。
3、革新期
11世紀后半期,王安石、蘇軾相繼主盟詩壇,宋詩創作形成第一個高峰期。王、蘇兩人政治見解和詩歌主張多所不同,但銳意創新,力圖建立個人風格的不倦追求則一。代表作如王安石的《明妃曲》、《烏江亭》詩,就傳統題材翻出新意,充分發揮了宋詩長于議論的特點,讀后耐人回味,被公認超出唐人的同類作品。蘇軾則在“以詩為詞”的同時,將歐陽修、梅堯臣等人開了頭的“以文為詩”推進到“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的地步。蘇詩的超邁豪縱,觸處生春,富于創新精神,其名作《百步洪》詩中一氣呵成的七個聯喻:“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是最好的自然寫照。王、蘇兩人刻意求新而創作的一些小詩,如王詩《泊船瓜洲》,蘇詩《題西林壁》,或以新鮮的意象示人以奇想,或以豐富的哲理發人以深思,歷久而傳誦不衰,也為宋詩增添了不少光彩。
這一時期的重要詩人還有黃庭堅(1045~1105)、陳師道(1053~1101)等,并出蘇軾門下,但詩風與蘇氏不同。
4、凝定期
黃庭堅作詩,有所謂“點鐵成金”、“脫胎換骨”的方法,目的是“以故為新”,尚不失宋詩革新期的首創精神。后來起而效法者,以此為定式,形成在南北宋之際影響十分巨大的江西詩派,宋詩重新走上了模仿前人,只在文字技巧、聲韻格律方面顛來倒去的形式主義道路。直到南渡之際,陳與義(1090~1138)等人由早期江西詩人對杜詩聲律的偏愛轉向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精神和蒼涼沉郁的風格,在詩歌中反映出民族災難降臨之初知識分子的愛國感情,宋詩停滯不前的現象才有所改變。
5、中興期
南宋前期,抗敵、北伐成為詩人表現的重大主題,愛國詩的大量涌現,使宋詩在這方面成為超越前代并給后世以莫大影響的典范,是這一時期的主要貢獻。以陸游為代表的中興詩人,紛紛從江西詩派的束縛下解脫出來,建立起自己的風格。陸游的“從軍樂”、楊萬里(1127~1206)的“誠齋體”、范成大(1126~1193)的田園詩,均能獨自網開一面,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除愛國、抗戰之外,農村下層民眾的生活,也是他們的共同題材。詩歌語言也開始趨于通俗、自然和口語化。楊萬里的“活脫”,陸游的平易,范成大的明白如話,包括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詩歌的平直質樸,均使這一時期的詩歌表現出與前幾個時期以及唐詩的不同面貌。
6、飄零期
南宋后期,再也沒有出現比較重要的詩人。先后活躍在詩壇上的“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為詩宗賈島、姚合,重新走宋初的沿襲晚唐詩風的老路,雖也寫出一些清新可讀的作品,但總的來說,宋詩也如當時的政局,已是風雨飄搖,每況愈下。直至宋末文天祥等愛國志士以血淚凝成的正氣歌留名汗青,宋詩才最后迸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光。
關于宋詩的特點,一般認為最主要的是議論化、散文化。“以文為詩”,唐代個別詩人如韓愈等已開其端,但奉為圭臬,因之蔚為一代詩風者則自歐陽修、梅堯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而達到極致。由“以文為詩”到“以議論為詩”,宋詩之所以在強大的唐詩影響之下獨樹一幟,形成自己的這一風格特征,有著深刻的時代根源。北宋時期,政治改革和隨之出現的朋黨之爭,從慶歷新政到王安石變法,一直是知識分子關心的主要問題。終南宋之世,主戰和主和,又將朝野士人分成旗幟鮮明的兩大派。絕大多數詩人具有官僚和知識分子雙重身分,“開口攬時事,論議爭煌煌”,是這批人的共同特征。其次,宋代儒學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舊習,疑經惑古,以己意解經,蔚為風氣,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學者化的身分。所謂某人好議論,主要就是由這兩個特殊的時代背景所促成。
與宋詩議論化相關的還有另一個特點:理趣。所謂理趣,指寄寓在詩歌形象中的人生哲理。宋詩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學,而是佛門的禪機。宋詩中最富有理趣的幾首代表作品,多出于理學形成之前而哲學思想自成體系的王安石、蘇軾及其追隨者黃庭堅、陳師道之手。如蘇軾的《次韻法芝舉舊詩一首》:“春來何處不歸鴻,非復羸牛踏舊蹤,但愿老師真似月,誰家甕里不相逢。”即源于《高僧傳》所載醋頭和尚斗機鋒的偈頌。
此外,兩宋詩壇還有兩個前所未有的特點,一是詩歌派別的出現和形成風氣,一是“詩話”作為一種詩歌批評方式的產生和流行。宋詩多流派,當與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黨爭紛繁的原因有關。如北宋末呂本中(1084~1145)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列黃庭堅以下二十五人,后又有所謂江西詩派一祖三宗之說,一如禪宗之“法嗣”傳衣。列名之人均以名節自勵,氣味相投。至于文學觀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詩家的門戶之見,壁壘森嚴,則與“詩話”的黨同伐異有著互為因果的內在聯系。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