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出自哪里(飲酒的意思)
今天給各位分享飲酒出自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飲酒的意思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飲酒出自哪本詩經?
《飲酒》總共二十首,是陶淵明創作的一組五言詩。這二十首詩借酒為題,以飽含憂憤的筆觸,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對現實、對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寫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充分表現了作者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飲酒》的體裁是?
《飲酒》出自于陶淵明
《飲酒》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的體裁是‘古體詩’。
希望采納。。
陶淵明 的飲酒出自哪兒?
飲 酒①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②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悠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③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④
【作者】
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
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任東晉大司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類官職。淵明八歲
喪父,家道衰落,日漸貧困。曾幾度出仕,任過祭酒、參軍一類小官。四十一
歲時棄官歸隱,從此躬耕田園。他以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詩歌創作,是田園詩
派的開創者。詩風平淡自然,極受后人推崇,影響深遠。清陶澍注《靖節先生
集》是較好的注本。
【注釋】
①《飲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題詠,不是一時所作。 ②人境:人類
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近黃昏的時候。 ④末二句用《莊子》語。《莊子·
齊物論》:“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莊子·外物》:“言者所以
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詩意是說從大自然的啟示,領會到真意,不可言說,
也無待言說。
【品評】
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
“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繹。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
“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
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宋代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
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這首詩正刻
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
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
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無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
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鳥倦飛而知還”,那只在晚照中翩然歸來
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已的
歸宿。
陶淵明的《飲酒》主要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表現了作者悠閑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閑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寫出了作者欣賞以及贊嘆大自然給人帶來的情感。
出自:陶淵明[東晉]《飲酒》.
原文: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釋義: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詩人歸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將“見”改為“望”不好。“見”字表現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為,而是采菊時,無意間,山入眼簾。
陶淵明(365~427)晉朝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
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后人編為《陶淵明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飲酒·結廬在人境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