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好賞析的古詩詞(適合鑒賞的古詩詞)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有哪些好賞析的古詩詞,以及適合鑒賞的古詩詞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優美古詩詞鑒賞20首有哪些?
一、《楓橋夜泊》
1、作者:唐代張繼
2、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3、翻譯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4、賞析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
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后世典范的藝術境界。
二、《離思》
1、作者:唐代元稹
2、原文
自愛殘妝曉鏡中,環釵漫篸綠絲叢。
須臾日射胭脂頰,一朵紅蘇旋欲融。
3、翻譯
愛在早晨的鏡子里欣賞殘妝,釵環插滿在發絲叢中。
不一會兒初升的太陽照在抹了胭脂的臉頰上,仿佛一朵紅花蘇醒綻放又仿佛要化開了一般。
4、賞析
本詩是回憶情人曉鏡中殘妝慵懶的可人情態。詩人同韋叢結婚,二人恩愛無比,這首詩是“思”情人一夜恩愛曉起后殘妝慵懶的動人情態。
詩人不直接去抒寫,而是“自愛殘妝曉鏡中”的情人,殘妝曉鏡中的她,釵環參差不齊,綠色絲縷叢雜不整。
很快日出東方映照面頰紅如一朵胭脂,臉龐肌膚紅潤柔膩好像要立即融化消溶一樣,給讀者展示了一幅明麗動人嬌媚的風姿。
三、《詠柳》
1、作者:唐代賀知章
2、原文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3、翻譯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里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4、賞析
這首詩的結構獨具匠心,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后寫柳葉,由總到分,條序井然。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古詩賞析有哪些?(30首)
1.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廬山,當時是佛教、道教云集的勝地。
(1)這首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請選這四種表達方式中的任一種,作簡要評析。
答:.一、二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于第一句是極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堅決地轉折。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閑的緣由。五---八句細致的描寫采菊的過程,并以所見寫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兩句抒發感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2)歷來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為“悠然望南山 ”好的。請簡明扼要地談談你的看法。
答:“見”字好,“見”更能顯示出詩人采菊時,未留心、不經意間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標志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于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詩人對僧道云集的廬山勝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體現著藝術形式服從于思想內容的創作原則。
2、從軍行 塞上聽吹笛
王昌齡高適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①舊別情。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借問梅花②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注]①關山:系樂曲《關山月》。 ②梅花:系樂曲《梅花落》
①填空:以內容分類,唐詩有“送別詩”、“詠史詩”等等,這兩首詩屬于邊塞詩。兩首詩都寫了樂曲聲和月色,借以抒發戍邊者的情懷,可謂“‘聲色’傳情”。
① 簡答:為什么說《塞上聽吹笛》的三、四句有“語意雙關”的特點?
答:②字面上,似乎寫塞上梅花盛開,在風中,一夜間花散落于關山處處。實際上,“梅花落”是笛子曲, 風將笛聲吹送到關山處處。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的詩篇。從內容看,都是寫送別,從抒情手法看,李詩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王詩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詩人的稟賦個性不同,詩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試比較這兩首詩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李詩豁達(曠達,樂觀),王詩離愁中帶灑脫(只答“離愁”“灑脫”“傷感”亦可)
4、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柳宗元
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注]本詩作于柳宗元被貶永州之時。西園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 請結合全詩,說出作者寫“露”“月”“泉”“鳥”的作用。
答:營造凄清寂寞的意境
② 作者寫“泉響”“鳥喧”采用了什么藝術手法?
答:以動寫靜,反襯
③詩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請扼要回答。
答:謫居僻遠之地,孤獨愁苦,情懷無人理解
5、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 詩語言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渲染出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
2、有人評價“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詩在全詩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對這一評價請簡要闡述你的鑒賞體會。
答:a三四句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詩的直抒胸臆 ,顯得深沉含蓄。 b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家鄉的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詩人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少一人”的缺憾更須體貼。這正是這兩句的出乎常情之處,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無窮。
6、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做釣鉤。
多病所需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①這首詩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于同一時期,但兩首詩所抒發的感情不同。作者筆下的“江村”環境特點是幽靜這從第一聯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聯先描寫眼前的景物,又擷取了家庭生活的兩幅畫面,從中表現了詩人經過漂泊后,獲昨暫時的安定生活時愉悅閑適的心境。這首詩對仗工整、音調和諧,語言的突出特點是自然清新質樸。
②“多病所需唯藥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祿米”,你認為哪一句更好?請簡述理由。(略)
7、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參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①這首詩從體裁上看是七言絕句(或絕句),押的韻是ā。
②三四兩句運用了什么寫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答:三四句用了反襯手法,以樂景寫哀情,襯托得梁園更加蕭條
③這首詩抒發了怎樣的感慨?
答:這首詩抒發了物是人非,盛衰無常的感慨。
28、秋 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① 歷代文人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答:落葉、悲鴻、衰草、枯木
②本詩作者借助“排云之鶴”,來表達對秋的迥異態度。請寫出你對本詩中“鶴”的形象和體現的人生態度的簡要理解。(50字左右)
答:劉詩中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飛,排云直上,矯健凌厲,體現了激越向上,積極樂觀人生態度。
8、絕句兩首(二)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1)、這首詩第一二句寫景,寫了色彩豐富的四種景象,運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襯,其中一個“欲”字,運用擬人修辭方法,賦予花朵搖曳多姿的動感的特點。
(2)、這首詩是詩人入蜀后所作,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簡析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這首詩運用了樂景寫哀的手法,作者面對如畫的之景,勾起了漂泊傷感,最后一句流露出歸心殷切的思鄉之情。
9、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1)、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是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2002年高考題)
答:“折柳”是古代關于惜別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別中常有折柳的習俗。“折柳”這首
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聽到“折柳”曲的笛聲
引起的,可見“折柳”是本詩的關鍵。
10、燕子來舟中作 (唐)杜甫
湖南為客動經春,燕子銜泥兩度新。
舊入故園償識主,如今社日遠看人。
可憐處處巢居室,何異飄飄托此身。
暫語船檣還起去,穿花貼水益沾巾。
注;本詩是詩人晚年客居湖南時的作品。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燕子”二字是全詩的關鍵,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
什么?
答:同意。本詩以燕子為歌詠對象,實際上句句關著自己的茫茫身世,這樣借燕言情,借燕抒懷,表達了凄楚悲愴之感。
11、秋風引 (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進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注:劉禹錫曾在偏遠的南方過了一段時期的貶謫生活。
(1)、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說,“秋風”是理解本詩的關鍵,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答:同意。“秋風”是詩人吟詠之物,由秋風的到來“雁群”,由“雁群”引出庭樹,由秋風中的“雁群”引起詩人“孤客最先聞”的共鳴。整首詩的意象和情感都是在秋風中展開的,所以說,“秋風”是理解本詩的關鍵。
12、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疾疾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曾說,這首詩通篇充滿了“寒意”,句句使用迭字的藝術顯示了威力,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
答:同意。“杳杳”言路深幽遠,渲染了“寒”的氣氛,“落落”言澗邊寂寥冷落,給人以空曠寂寞之感;“啾啾”狀鳥叫之聲,以有聲寫無聲;“淅淅”以風聲描風的動態之感,從聲音上渲染環境的肅殺;“紛紛”繪雪飛舞之狀,從視覺上表現環境的肅殺;“朝朝、歲歲”從時間上點染寒意之久。這些迭字從不同角度運力,共同完成了整首詩寒冷氛圍的營造工作。
13、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空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問: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是曾說,“意萬重”一詞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意萬重”在詩 中的意思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答:“意萬重”即心里涌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同意。“見秋風”引起“作家書”之念,“作家書”引起“意萬重”,正因為“意萬重”,所以在家書中“說不盡”,怕“說不盡”方才臨發又開封。可見,詩中一切內容都是由“意萬重”引發的。
14、舟中讀元九詩 (唐)白居易
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
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達船聲。
注: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摯友。此詩寫于作者被貶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5個月前貶通州。
(1)、這首詩前三句連用“燈”字,創設出“燈前讀詩”、“詩盡燈殘”“滅燈暗坐”三個意象。這樣寫創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答:創設了黑夜中凄清的環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貶謫中凄涼的人生。
(2)、詩中第四句寫“逆風吹浪達船聲”有何用意?
答:明寫江中狂風大浪,暗指險惡的政治風浪。
15、田園樂 (唐)王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體現了詩人內親近大自然的樂趣。問
(1)、這首詩在寫景方面有哪些特點?
答:詩中有畫,繪形繪色;動靜結合,情景結合。
(2)、詩中的“山客”是怎樣的心境?
答:有閑適恬靜的心境。
17、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注:此詩是作者被貶朗州時的作品。
(1)、一、二句表露了劉禹錫怎樣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現的?
答:表現了作者樂觀豁達的心境。用了對比的手法,即將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頌秋進行對比。
(2)、秋天可寫的景物有很多,劉禹錫在詩中為什么只寫沖天而上的一鶴?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鶴沖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運面前不低頭、奮發向上的精神。
18、與諸子登硯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為紀念西晉名將羊沽而建。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請就這種體裁形式的特點做簡明解說。
答:.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四聯八句,每句五個字;第2、4、6、8句押韻;頷聯、頸聯對偶;全詩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2)從這首詩的四聯中任擇一聯,聯系全詩,就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談一下你的看法。
答:首聯勾勒出闊大的時代背景,包含著對時光流逝、無可阻擋的感喟,奠定了全詩的基調。頷聯詩句平實,內涵豐富,既有對歷史英雄羊公的回憶,也有詩人吊古傷今的感懷。頸聯寫眺望所見:“水落”“天寒”簡捷形象地把羊公所處的背景環境描繪出來。尾聯是悠然的收束,詩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淚,憑吊懷古中融入了因個人遭際生發的蒼涼感慨。
19.如夢令 嚴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1)首宋詞用了一個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誰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什么事物?
“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由此可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桃花。
(2)請就這首宋詞表達的感情和運用的寫法談談你的看法。
答:這首宋詞表達了心地高潔、凌越世俗的感情。這首詞以物況人,“白白與紅紅”,一樹花分紅、白兩色,高標逸韻,獨特別致,作者正是以這“別是東風情味”的紅白桃花自況。這首詞還用了映襯對比寫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紅既映襯又對比,贊美了紅白桃花獨標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20.昭君怨 鄭域
道是春來花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籬茅舍,富貴正堂瓊榭。兩地不同載,一般開。
(1)這首詞上闋吟誦的具體是什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
答:梅。兩個“道是”句寫花開的季節在冬春之際,花色如雪,香氣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種在農家院內。
(2)這首詞下闋 ,用了什么手法?表現了什么思想?
答:用對比的手法。明寫梅花不擇環境“一般開”,暗贊貧賤不移、富貴不淫的高潔品格
21.暮過山村 賈島
數里聞寒水,山家少四鄰。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終歲,邊烽不過秦。蕭條桑柘處,煙火漸相親。
(1)詩的首聯重在表現什么?請簡要說明。不得超過50個字。
答;重在描繪山村的寧靜。前句從聽覺上用數里外就聽到水聲以響襯靜句從視覺上直寫人煙稀少的靜。
(2)“邊烽不過秦”上什么意思?表現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過35個字。
答:表明山村沒有遭受戰火,表達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
(3)尾聯兩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心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過60 個字。
答:寫出了由懼轉喜的心境變化,“親”字更表現出內心親近溫暖的感受。此聯與首聯、頸聯相配合,描繪出一幅和平安寧的山村圖景
22.菩薩蠻 韋莊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浩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分析這首詞在表現“江南好”這一主題時的藝術特點。
答:這首詞寫景只有兩句,卻以寫意的畫法,畫出江南水鄉的最大特點,給讀者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寫江南的人美,只寫壚邊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給讀者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開頭用“人人盡說”這一側面描寫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總會發出“思歸”而不得的感慨,而這首詞的結尾又巧妙地呼應開頭,反傳統而用之,說游人和客居應老死于此,否則將遺憾無窮,俏皮而極富新意。
23.近試上張水部 朱慶余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酬朱余慶 張籍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注:朱慶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張籍的賞識,臨考試前寫下此詩,征求張籍的意見,而張籍則以酬詩的方式作了回答。
(1)從兩詩的內容上看,A朱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B張詩對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A(不超過40字)A朱詩表達了作為應試舉子在考試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B(不超過40字)B張詩肯定了朱慶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
(2)兩詩繼承了我國詩歌創作的優良傳統,他們共同采用了詩歌傳統表現手法中的哪一種?請從兩詩中各舉一例加以說明。(不超過50字)
答:“比”的手法。如:朱詩,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以公婆比主考官;張詩,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齊紈”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優秀作品等。
24.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 殘陽照射在江面上,詩人不說“照”而說“鋪”,有什么表達效果?
答:這是因為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的,用“鋪”準確、形象。運用“鋪”字,表現了秋天夕陽的柔和與江面的平靜,給人以安閑、舒適之感。
(2)、詩人為什么覺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憐的?試結合詩句作具體分析。
答:"可憐”意為可愛。詩人看到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藍的天幕上懸掛著一張精巧銀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脫口而出贊美這可愛的夜晚
25.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這是南唐李后主亡國入宋后寫的詞。有人說這是一首極盡繁華之作;有人說這是一段凄涼無限之吟唱。
(1)你讀出了什么?
答:從表面看(特別是后三句),這首詞寫的是對往昔繁華的眷戀,但實際上是表達夢醒后其處境無限凄涼。作者通篇不對當前處境作正面描寫,而是通過這場繁華生活的夢境進行有力的反襯。夢境越是繁華熱鬧,夢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濃重;對昔日繁華的眷戀越深,今日處境越凄涼。答案應包括三個方面:(1)讀出了什么?表達夢醒后其處境無限凄涼,表達對往昔繁華的眷戀、懷念、思念,;極盡故國的繁華熱鬧,
(2)請從藝術手法運用的角度談談你對這首詞的看法。
答:(要答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反襯或以虛寫實。藝術手法的表達效果。)
26、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本詩表現手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從詩中能領悟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借物詠懷 林中鳥與籠中鳥不同境遇的對比手法 。 表達了對自由的熱情贊美,對束縛個性、禁錮思想、窒息性靈的憎惡和否定。
27、梅 花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南宋人李壁評此詩說:“《古樂府》‘庭前一樹梅,寒多不覺開。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來。‘荊公(王安石)略轉換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說王安石的詩有抄襲這首樂府詩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請簡要評析。
答:這首古樂府只不過就梅花而詠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沒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詩的“凌寒獨自開”,顯示了詩人對梅花的感情,表達了不懼惡境的心境,所詠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觀的描寫。
28、玉樓春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嗀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
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1)、就這首詞的上闋而論,最能表現詞人情感詩歌音樂性的 幾個字眼是 好、棹、鬧詞的下闋中,最能表現詞人情感的詞是 長恨。
(2)、結合整首作品,談談這首詞在寫景方面的妙處。
答:寫景集中在上闋:風光好總起,生機勃勃表現得頗為傳神,為下闋抒情鋪墊,設定情景蓄勢。
29、浣溪紗 (宋)歐陽修
堤上游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秋千。白發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盞頻傳。
人生何處似尊前!
(1)、本詞敘寫詞人春天載酒湖上的所見所感,上片描摹明媚秀麗的春景和眾人游春的歡娛,
下片寫此人與友人在船中宴飲的情形,并抒寫了此人當時的情懷,別有意趣。
(2)、“綠楊樓外出秋千”一句寫出了人的活動,有人認為,“出”字用得好,有人認為這里用“蕩”好,你贊成哪種說法?為什么?
答:“出”,實中有虛,表現嬉戲者在綠楊樓外忽現忽隱的情景,使詞意蘊深長,能激發讀者豐富的想象、聯想。
“蕩”,實寫。具體描繪出嬉戲場面的歡娛,使人仿佛身臨其境。
30、臨江仙 夜歸臨皋注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保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這首詞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黃州(今濤北黃岡)謫所所作。
① 作者因何而醉?試結合全詞分析其思想原因。
答: 抱負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擺脫人世間的名韁利索。或答為“理想不能實現,心為物役”等,意思對即可。
②“夜闌風靜縠紋平”一句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答:一語雙關,既寫自然景象,又寫作者的心境。或答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虛實結合)既寫自然景象,又寫作者的心境。”意思對即可。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百度[引用時間2018-1-31]
經典的古詩詞賞析
人生如戲,每一個人都是主宰自己生命唯一的導演。順從自己的內心,才是最好的活法;笑看人生,才能擁有海闊天空的人生境界。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經典的古詩詞賞析,歡迎大家參考!
經典的古詩詞賞析 篇1
《山中與幽人對酌》
【唐代】李白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賞析】:從兩人對酌到請卿自便,相邀改日再飲,能于真率的舉止談吐中,將一種深情曲曲表達出來,自然有味,表現了一種隨心所欲、恣情縱飲、不拘禮節的人生態度。
《題秋江獨釣圖》
【清代】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賞析】:全詩描寫了一個漁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釣的情形。前兩句近乎白描,后兩旬卻有著無窮意味。觀全詩,九個“一”巧妙嵌入其中,更是將詩與圖的意境表現得分毫不差。至于漁人釣的是魚?是秋?是瀟灑自在的生活?是無拘無束的心情?在詩人看來,這樣的秋江獨釣者,如此才是真正懂得生活樂趣的人。
《約客》
【宋代】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賞析】:梅雨季節,陰雨連綿,池塘水漲,蛙聲不斷,詩人獨自期客而客人卻始終沒有出現,詩人一人枯坐敲棋,寂靜無聊,靜靜地看著閃閃的燈花。
《人月圓·山中書事》
【元代】張可久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
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
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賞析】:這首小令當是作者張可久寓居西湖山下時所作。通過感慨歷史的興亡盛衰,表現了作者勘破世情,厭倦風塵的人生態度,和放情煙霞,詩酒自娛的恬淡情懷。
《終南別業》
【唐代】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賞析】:王維的詩與畫極富禪機禪意,文學史上尊他為“詩佛”。水窮云起,在他看來正如人生境界的起落。這首詩沒有描繪具體的山川景物,卻能把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形象和自然的安逸美好表現出來。不刻意探幽尋勝,而能隨時隨處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這才是隱居的真諦。
《鷓鴣天·西都作》
【唐代】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
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賞析】:詞人以“山水郎”自居,寫自己熱愛山水乃出于天性,聲稱自己懶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屬天賦,將高潔與疏狂的品性統一起來,表現出不愿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的狂放。
經典的古詩詞賞析 篇2
《五絲》
唐·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于姬。
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賞析:這里的'“五絲”就是指百索、長命縷,表達了人們對長壽的一種期盼,反映出唐人樂生、重生的人生態度,他們追求幸福快樂的生活。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賞析:端午節為農歷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白晝越來越長,所以說“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時當端午,用鹽佐食梅子,飲酒歡樂,木槿茂盛,蘆葦發出清香,心情愉快的唐明皇祝愿天下安康長壽,以顯示皇恩浩蕩。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賞析:唐代人將五色絲線編織成帶,佩在身上,稱為“長命縷”或者“續命縷”,所以說“長絲續命人”。而“九子粽”源于九子蒲(一種蒲草),“粽子”又與“種子”諧音,寓意得子,所以用九子蒲葉包裹粽子,表達多子多孫的美好祝愿。“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說的是唐代皇帝會在端午節召請群臣宴飲。
《詩·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
唐·權德輿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彩縷同心麗,輕裾映體鮮。
寂寥齋畫省,款曲擘香箋。
更想傳觴處,孫孩遍目前。
賞析:唐人有端午節贈物的習俗,不僅在君臣之間,一般社會成員和家人之間也有。權德輿做官需要值班,不能和家人一起過端午,家人就送來了衣服(輕裾)和彩結(彩縷)等節日禮物。
《表夏十首(其十)》
唐·元稹
靈均死波后,是節常浴蘭。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哀哉徇名士,沒命求所難。
賞析:“浴蘭”指古人端午節“浴蘭湯”的習俗,用草藥煎湯淋浴。因為粽子用絲線纏裹,所以說“彩縷碧筠粽”。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稱粽子為“角黍”。唐代開始用糯米代替黍米來制作粽子,色澤變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為“香粳白玉團”。
《端午日伏蒙內侍賜晨服》
唐·楊巨源
彩縷纖仍麗,凌風卷復開。
方應五日至,應自九天來。
在笥清光發,當軒暑氣回。
遙知及時節,刀尺火云催。
賞析:唐代皇帝在端午日會賞賜大臣衣服、扇子和百索等禮物,官員也要向皇帝進奉禮物,也以衣服為最常見。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賞析:五月五日端午節,你贈與我一枝艾草。故人看不到,新結交的知己在萬里之外。往日為國盡忠的人,現在白發蒼蒼。盡管三湘和這里相隔很遠,仍然想要從屈原那里獲得慰藉和力量。
《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賞析:詩人在端午日,看看山村中盛開的石榴花,然后包粽子、掛艾草、采藥草,也在額上點了雄黃酒,傍晚忙完了,準備喝一杯。
關于有哪些好賞析的古詩詞和適合鑒賞的古詩詞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