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謝安石(謝安與謝石)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如何謝安石,以及謝安與謝石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謝安赴宴告訴我們謝安是個怎樣的人
1、謝安遇事沉著冷靜、不驕不躁,名相風采展露無遺。
2、《謝安赴宴》,出自《世說新語》中的《雅量》篇,作者劉義慶(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
原文:桓公伏甲設饌,廣延朝士,因此欲誅謝安、王坦之。王甚遽,問謝曰:"當作何計?"謝神意不變,謂文度曰:"晉阼存亡,在此一行。"相與俱前。王之恐狀,轉見于色;謝之寬容愈表于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桓憚其曠遠,乃趣解兵。王、謝舊齊名,于此始判優劣。
翻譯:桓溫埋伏兵士設酒宴,廣泛邀請朝廷官員,想趁此機會殺了謝安、王坦之。王坦之很害怕,問謝安說"這如何是好?"謝安面不改色,對王坦之說:"東晉王室的存亡,全看我倆此行了。"就和王坦之一起前去(赴宴)。王坦之的恐懼神色,漸漸的從臉上顯露出來。而謝安的從容,也更加在他外表表現出來。(謝安)走上臺階 找座位坐下,作了一首《洛生詠》,是諷刺浩浩洪流的。桓溫被謝安的曠達風度和自若本色鎮住了,連忙傳令撤走兵士。王坦之和謝安以前是齊名的,這件事之后,誰好誰壞就可以分辨的出來了。
本文通過對謝安、王坦之兩人赴宴中的不同表現的對比,生動地展現了謝安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氣度和品質。
跪求!文言文《晉書 謝安傳》的全文+翻譯
《晉書·謝安傳》全文及翻譯如下所示:
全文:
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父裒,太常卿。安年四歲時,譙郡桓彝見而嘆曰:“此兒風神秀徹,后當不減王東海。”及總角,神識沈敏,風宇條暢,善行書。弱冠,詣王蒙清言良久,既去,蒙子修曰:“向客何如大人?”蒙曰:“此客亹亹,為來逼人。”王導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并以疾辭。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支遁游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無處世意。揚州刺史庾冰以安有重名,必欲致之,累下郡縣敦逼,不得已赴召,月余告歸。
復除尚書郎、瑯邪王友,并不起。吏部尚書范汪舉安為吏部郎,安以書距絕之。有司奏安被召,歷年不至,禁錮終身,遂棲遲東土。嘗往臨安山中,坐石室,臨浚谷,悠然嘆曰:“此去伯夷何遠!”嘗與孫綽等泛海,風起浪涌,諸人并懼,安吟嘯自若。舟人以安為悅,猶去不止。風轉急,安徐曰:“如此將何歸邪?”
舟人承言即回。眾咸服其雅量。安雖放情丘壑,然每游賞,必以妓女從。既累辟不就,簡文帝時為相,曰:“安石既與人同樂,必不得不與人同憂,召之必至。”時安弟萬為西中郎將,總藩任之重。安雖處衡門,其名猶出萬之右,自然有公輔之望,處家常以儀范訓子弟。
安妻,劉惔妹也,既見家門富貴,而安獨靜退,乃謂曰:“丈夫不如此也?”安掩鼻曰:“恐不免耳。”及萬黜廢,安始有仕進志,時年已四十余矣。
征西大將軍桓溫請為司馬,將發新亭,朝士咸送,中丞高崧戲之曰:“卿累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蒼生今亦將如卿何!”安甚有愧色。既到,溫甚喜,言生平,歡笑竟日。
既出,溫問左右:“頗嘗見我有如此客不?”溫后詣安,值其理發。安性遲緩,久而方罷,使取幘。溫見,留之曰:“令司馬著帽進。”其見重如此。
溫當北征,會萬病卒,安投箋求歸。尋除吳興太守。在官無當時譽,去后為人所思。頃之,征拜侍中,遷吏部尚書、中護軍。
簡文帝疾篤,溫上疏薦安宜受顧命。及帝崩,溫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陳兵衛,將移晉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坦之甚懼,問計于安。安神色不變,曰:“晉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見溫,坦之流汗沾衣,倒執手版。
安從容就席,坐定,謂溫曰:“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壁后置人邪?”溫笑曰:“正自不能不爾耳。”遂笑語移日。坦之與安初齊名,至是方知坦之之劣。溫嘗以安所作簡文帝謚議以示坐賓,曰:“此謝安石碎金也。”
時孝武帝富于春秋,政不自己,溫威振內外,人情噂□,互生同異。安與坦之盡忠匡翼,終能輯穆。及溫病篤,諷朝廷加九錫,使袁宏具草。安見,輒改之,由是歷旬不就。會溫薨,錫命遂寢。
尋為尚書仆射,領吏部,加后將軍。及中書令王坦之出為徐州刺史,詔安總關中書事。安義存輔導,雖會稽王道子亦賴弼諧之益。時強敵寇境,邊書續至,梁益不守,樊鄧陷沒,安每鎮以和靖,御以長算。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綱,威懷外著,人皆比之王導,謂文雅過之。
嘗與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羲之謂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思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安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
是時宮室毀壞,安欲繕之。尚書令王彪之等以外寇為諫,安不從,竟獨決之。宮室用成,皆仰模玄象,合體辰極,而役無勞怨。又領揚州刺史,詔以甲仗百人入殿。時帝始親萬機,進安中書監,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固讓軍號。于時懸象失度,亢旱彌年,安奏興滅繼絕,求晉初佐命功臣后而封之。
頃之,加司徒,后軍文武盡配大府,又讓不拜。復加侍中、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事、假節。
時苻堅強盛,疆埸多虞,諸將敗退相繼。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應機征討,所在克捷。拜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建昌縣公。堅后率眾,號百萬,次于淮肥,京師震恐。加安征討大都督。玄入問計,安夷然無懼色,答曰:“已別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復言,乃令張玄重請。安遂命駕出山墅,親朋畢集,方與玄圍棋賭別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
安顧謂其甥羊曇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二〕至夜乃還,指授將帥,各當其任。玄等既破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客問之,徐答云:“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以總統功,進拜太保。
安方欲混一文軌,上疏求自北征,乃進都督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并、寧、益、雍、梁十五州軍事,加黃鉞,其本官悉如故,置從事中郎二人。安上疏讓太保及爵,不許。是時桓沖既卒,荊、江二州并缺,物論以玄勛望,宜以授之。
安以父子皆著大勛,恐為朝廷所疑,又懼桓氏失職,桓石虔復有沔陽之功,慮其驍猛,在形勝之地,終或難制,乃以桓石民為荊州,改桓伊于中流,石虔為豫州。既以三桓據三州,彼此無怨,各得所任。其經遠無競,類皆如此。
性好音樂,自弟萬喪,十年不聽音樂。及登臺輔,期喪不廢樂。王坦之書喻之,不從,衣冠效之,遂以成俗。又于土山營墅,樓館林竹甚盛,每攜中外子侄往來游集,肴饌亦屢費百金,世頗以此譏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常疑劉牢之既不可獨任,又知王味之不宜專城。
牢之既以亂終,而味之亦以貪敗,由是識者服其知人。
時會稽王道子專權,而奸諂頗相扇構,安出鎮廣陵之步丘,筑壘曰新城以避之。帝出祖于西池,獻觴賦詩焉。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鎮新城,盡室而行,造泛海之裝,欲須經略粗定,自江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疾篤。
上疏請量宜旋旆,并召子征虜將軍琰解甲息徒,命龍驤將軍朱序進據洛陽,前鋒都督玄抗威彭沛,委以董督。若二賊假延,來年水生,東西齊舉。詔遣侍中慰勞,遂還都。聞當輿入西州門,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悵然謂所親曰:“昔桓溫在時,吾常懼不全。忽夢乘溫輿行十六里,見一白雞而止。乘溫輿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
白雞主酉,今太歲在酉,吾病殆不起乎!”乃上疏遜位,詔遣侍中、尚書喻旨。先是,安發石頭,金鼓忽破,又語未嘗謬,而忽一誤,眾亦怪異之。尋薨,時年六十六。帝三日臨于朝堂,賜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百萬、布千匹、蠟五百斤,贈太傅,謚曰文靖。以無下舍,詔府中備兇儀。及葬,加殊禮,依大司馬桓溫故事。又以平苻堅勛,更封廬陵郡公。
安少有盛名,時多愛慕。鄉人有罷中宿縣者,還詣安。安問其歸資,答曰:“有蒲葵扇五萬。”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師士庶競市,價增數倍。安本能為洛下書生詠,有鼻疾,故其音濁,名流愛其詠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髛之。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為召伯埭。
翻譯:
謝安,字安石,為謝尚的堂弟。父謝裒,官至太常卿。謝安四歲時,譙郡桓彝見之驚嘆說:“此兒風神秀麗清朗,將來不會比王東海差。”到童年,神態沉著,思維敏捷,風度條暢,善于行書。少年時拜訪王蒙,與王蒙清談多時,離去后,王蒙之子王修說:“剛才談話的客人是什么樣的大人物?”
王蒙說:“此客勤勉不倦,日后定將咄咄逼人。”王導也十分器重他。因此,謝安年少就負盛名。
最初受司徒府的征召,拜官為佐著作郎,謝安以疾病在身推辭不就。寄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的許詢、僧人支遁交游相處,出門便捕魚打獵,回屋就吟詩作文,無入世之心。揚州刺史庾冰因為謝安有盛名,因而志在必得,多次下郡縣督促他應召,謝安不得已應召前往,一個多月后又告退而歸。
又任命他為尚書郎、瑯王牙王友,謝安一概推辭不就。吏部尚書范汪舉薦謝安為吏部郎,謝安寫信拒絕。有司上書朝廷,奏明謝安被朝廷征召,歷年不應,自己禁錮終身,放浪于東部名勝之地。謝安曾去臨安山中,坐在石洞里,面對深谷,悠然嘆道:“此般情致與伯夷有何兩樣!”曾與孫綽等人泛舟大海,風起浪涌,眾人十分驚恐,謝安卻吟嘯自若。
船夫因為謝安高興,照舊駕船漫游。風浪轉大,謝安慢慢說:“如此大風我們將如何返回呢?”船夫聽從吩咐立即駕船返航。眾人無不欽佩謝安寬宏鎮定的氣度。謝安雖然縱情于山水,但每次游賞,總是攜帶妓女同行。謝安已多次不應征召,簡文帝做宰相時,說:“謝安石既然能與人同樂,也必定能與人同憂,再征召他,他肯定會應召。”
其時,謝安弟謝萬為西中郎將,擔負守邊的重任。謝安雖然隱遁山林,但其名聲仍超過謝萬,有公卿大臣的聲望,平素家居常用禮節規范來教導子弟。謝安的妻子,是劉惔的妹妹,看見謝家各門都擁有高官厚祿,而獨有謝安隱退山林,于是對謝安說:“丈夫不想富貴嗎?”謝安掩鼻說:“恐怕難免。”及至謝萬被罷職,謝安才開始有做官的志趣,其時年齡已到四十多歲了。
征西大將軍桓溫請謝安做他的司馬,謝安從新亭出發,朝廷百官都為他送行,中丞高嵩開玩笑說:“足下屢次違背朝廷旨意,高臥東山,百官常常議論說,謝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將怎樣面對江東百姓!而今江東百姓將怎樣面對出山做官的謝安石呢!”謝安深有愧色。到了桓溫的府第,桓溫很高興,二人暢談生平經歷,歡笑終日。
離開后,桓溫對左右說:“你們是否見過我有這樣的客人?”后來,桓溫一去謝安的住處,正碰上謝安整理頭發。謝安性情遲緩,許久才理罷,使侍從取頭巾。桓溫出來制止道:“讓司馬戴好帽子再相見。”如此器重謝安。
正當桓溫準備北征時,謝萬病逝,謝安投書請求奔喪。不久拜官為吳興太守。當時在職任上聲譽平常,離開后為大家所思念。不久任命為侍中,又升為吏部尚書、中護軍。
簡文帝病重,桓溫上疏舉薦謝安接受遺詔。簡文帝駕崩,桓溫入京奔喪,至新亭停止,派重兵把守關口,準備乘機推翻東晉,召見謝安及王坦之,計劃在會見時謀害他們。王坦之十分恐懼,問謝安怎么辦。
謝安神色不變,說:“晉室存亡,在此一行。”見到桓溫,王坦之驚慌得汗流浹背,以致握倒了手版。謝安從容就座,坐定后,對桓溫說:“謝安聽說有道的諸侯,謹守四方,明公何必要壁后藏人圖謀不軌呢?”桓溫笑道:“不得不如此啊。”于是談笑多時。王坦之當初與謝安齊名,至此方知王坦之的低劣。桓溫曾拿謝安寫給簡文帝的謚議給在座賓客看,說:“這是謝安石小小的杰作。”
其時孝武帝正年輕,不能掌握實權,桓溫威振內外,人情紛雜,各懷異心。謝安與王坦之盡忠輔助,終能使朝廷大體平靜無事。桓溫病重時,暗示朝廷對他加九錫,使袁宏起草奏表。謝安見后,動手修改原稿,十多天還未改好,等桓溫一死,加九錫之事因此告吹。
不久,謝安升任尚書仆射,總領吏部,加封后將軍。中書令王坦之出任徐州刺史,詔令謝安統管中書省。謝安心存仁義,輔助東晉,勸導百官,即使會稽王司馬道子也依賴于謝安的輔助調和。其時強敵侵犯邊境,邊境告急文書頻頻傳來,梁州、益州、襄陽、鄧州先后失陷。謝安面對危機,鎮定自若,作長久打算,以寬仁安定內外。
廣行德政,文武百官同心同德,不計較小過失,專心大事,恩威流布廣遠,人人都把他比做王導,并認為文雅超過王導。謝安曾與王羲之同登冶城,悠然遐想,有超乎世俗的志趣。王羲之說:“夏禹勤于政事,手足磨出老繭;文王管理國家,連吃飯都無暇顧及,如今朝廷邊境戰事頻繁,執政者應思考效忠國家,空談浮華會荒廢大事,恐非當今執政者所應有。”
謝安說:“秦朝任用變法務實的商鞅,只延續兩代就敗亡了,這難道也是空談浮華帶來的禍患嗎?”
其時,京師宮殿毀壞,謝安打算整修宮殿。尚書令王彪之等大臣以敵寇入侵諫阻謝安,謝安不聽,竟獨自決定修宮。宮室設計,皆依照天象,合符北極星的方位,而役夫又無怨恨。謝安又兼任揚州刺史,詔令謝安可帶披甲執杖的衛士一百人進入宮殿。其時,孝武帝開始親理朝政,晉升謝安為中書監、驃騎將軍、錄尚書事,謝安堅決辭讓軍中頭銜。
其時天象失常,大旱連年,謝安上書主張復興衰敗滅亡的諸侯和貴族世家,尋找晉初功臣的后代而加以封賞。不久,朝廷加封謝安為司徒,他所統轄的后軍文武官員都配上高級府第,謝安又辭讓不受封。朝廷又加封謝安為侍中、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國諸軍事、假節。
其時,前秦苻堅強大,邊境多戰事,東晉眾將接連敗退。謝安派弟謝石及侄兒謝玄等出兵伺機征討,連戰連捷。拜為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建昌縣公。后苻堅率領大軍,號稱百萬,開進淮河、淝水,東晉京師震恐。
朝廷加封謝安為征討大都督。謝玄向謝安問應敵之計,謝安神情泰然,毫無懼色,回答道:“朝廷已另有主意。”過后默默不語。謝玄不敢再問,便派張玄再去請示。謝安于是駕車去山中別墅,親朋好友聚集在周圍,然后才與謝玄坐下來下圍棋賭別墅。
謝安平常棋藝不及謝玄,這一天謝玄心慌,做謝安的敵手卻敗給了謝安。謝安回頭對外甥羊曇說:“別墅給你啦。”說罷便登山游玩,到晚上才返回,部署將帥,面授機宜。謝玄等人已大敗苻堅,喜信送到謝安手里,謝安正與客人下圍棋,看罷信便丟在床上,全無喜色,下棋如故。客人詢問,才慢慢答道:“小兒輩已打敗敵寇。”
下完棋回內室,內心抑制不住激動,過門檻時猛地折斷了屐齒。謝安在人前竟能如此鎮定自若掩飾真情。因統率作戰有功,晉封太保。
謝安想進一步統一天下,上書請求率兵北征,孝武帝詔令謝安都督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并、寧、益、雍、梁十五州軍事,持黃鉞,其余官職照舊,設置從事中郎二人。謝安上書辭讓太保之職及爵位,朝廷不許。其時桓沖已去世,荊、江二州都空缺刺史,輿論認為謝玄有大功,聲望高,應授予二州統領之職。
謝安擔心父子名位太高,將為朝廷所猜忌,又擔心桓氏失去荊、江二州的職權會不服,桓石虔又有沔陽的戰功,考慮到桓石虔驍猛善戰,據有險勝之地,終難控制,于是任命桓石民為荊州刺史,改桓伊鎮守江州,桓石虔鎮守豫州,使三桓統轄三州,彼此無怨言,各得其所。謝安執政,從長遠考慮,使部屬之間無爭無斗,大抵都是這樣。
謝安喜歡音樂,自從其弟謝萬死后,十年間不聽音樂。及至他位居臺輔,親人喪期也從不停止音樂。王坦之寫信勸諭他,他不予理睬,衣冠士族多仿效他,以致成為習俗。又在土山上營造別墅,樓館宏偉,林竹茂盛,常常攜帶內外子侄往來別墅游賞聚集,所設酒席動輒耗費百金,人們為此對謝安大加指責,而謝安對此不屑一顧。
常常懷疑劉牢之不能單獨任用,又認為王味之不適合做地方長官。
后來劉牢之以作亂為終結,王味之以貪污遭敗,人們因此佩服謝安的知人善任。
其時,孝武帝之弟會稽王司馬道子專權,而奸詐諂佞小人乘機煽風點火捏造罪名陷害忠良,謝安被迫出京鎮守廣陵之步丘,建筑新城避禍。孝武帝在西池為謝安設筵餞行,并敬酒賦詩。謝安雖受朝廷囑托,但隱居東山的志趣始終未消失,每每露于形色。及至出鎮新城,攜帶全家前往,制造泛海的船只和裝備,打算等到天下大體安定后,從水道回東山。
高雅的志愿還未實現,就遭重病纏身。上書朝廷請求估量時局停止進軍,并召子征虜將軍謝琰解甲息兵,命龍驤將軍朱序進據洛陽,前鋒都督謝玄與彭城、沛縣之敵對峙,委任謝玄為督察。如果二城守敵憑借地形頑抗,待來年漲水,東西夾攻。孝武帝詔令侍中赴新城慰勞謝安,于是謝安返回京城。
聽說車駕已進入西州門,自以為壯志不成,功業未就,因而感慨萬分,對所親近的人悵然道:“從前桓溫執政時,我常常擔心不能保全自身。忽然有一天夢見自己乘坐桓溫的車駕走了十六里地,看見一只白雞后停了下來。乘坐桓溫的車駕,預兆將代替他執掌朝政。十六里,從我執政到今天剛好十六年了。白雞屬酉,如今太歲星在酉,是兇兆,我這一病大概再也起不來了!”
于是上書辭職,孝武帝派侍中、尚書曉喻朝廷旨意。此前,謝安從石頭出發,金鼓忽然破碎,又加上謝安說話從不出差錯,這一天忽然出現謬誤,眾人覺得十分奇怪。不久謝安逝世,終年六十六。孝武帝在朝殿里哭吊三天,賜棺木、朝服一具,衣一套,錢百萬,布千匹,蠟五百斤,追贈太傅,謚號曰文靖。
因無陵苑,詔令在府中備辦喪事儀式。到安葬時,舉行隆重的禮儀,一切依照先前大司馬桓溫的標準。又因為打敗前秦苻堅的功勛,加封廬陵郡公。
謝安少負盛名,時人十分敬愛他。有位同鄉在中宿縣做官,被罷職回鄉后,去看望謝安。謝安問他回鄉帶回了多少積蓄,同鄉答道:“有五萬把蒲葵扇。”謝安便拿了其中的一把握在手里,京城士大夫與平民百姓爭著購買這種蒲葵扇,以致扇價增了數倍。
謝安原本會朗誦詩文,因為有鼻病,所以聲音低沉粗重,名流雅士們喜歡學他吟誦卻達不到他的效果,于是有些人便用手捏住鼻子模仿他吟詩。謝安鎮守新城,在城北建了一座土壩,后人懷念他,便將這土壩命名為召伯埭。
羊曇,太山人,是知名人士,為謝安所器重和喜愛。謝安去世后,羊曇長年不聽音樂,外出不走西州路。曾經在石頭城想起了謝安,心中難受而喝得大醉,沿著路徑行走,一邊不停地吟唱,不覺到了西州門。左右告訴他:“這是西州門。”羊曇悲傷感慨不已,以馬鞭扣門,吟誦曹子建的詩云:“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慟哭而去。
謝安有二子:謝瑤和謝琰。謝瑤繼承封爵,官至瑯王牙王友,早死。子謝該繼嗣,死時為東陽太守。謝該無子,其弟光祿勛謝模將兒子謝承伯過繼給謝該,繼承封爵,因犯罪免官。
劉裕因謝安功德蓋世,特封謝該之弟謝澹為柴桑侯,食邑千戶,負責謝安的祭祀。謝澹年少就身居顯赫職位。桓玄篡奪東晉皇位后,讓謝澹兼太尉之職,與王謐一起帶著文冊到姑孰宣達旨意。元熙年間(419~420),謝澹為光祿大夫,又兼任太保,持節奉冊禪祀劉宋。
謝安的主要影響:
1、政治成就
晉簡文帝逝世后,謝安與王坦之挫敗權臣桓溫篡位的意圖。桓溫死后,他更與王彪之等共同輔政。性情閑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氣度。他治國以儒、道互補,作為高門士族,能顧全大局,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于晉室利益。
張舜徽贊其為“中國歷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淝水之戰中,謝安坐鎮后方,派子弟謝玄等率領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贏得數十年的和平。
2、書法成就
謝安曾從王羲之學行書,他的書法非常出色,尤以行書為妙品。后世米芾曾稱贊他的書法:山林妙寄,巖廊英舉,不繇不羲,自發淡古。《宣和書譜》稱其:初慕羲之作草正字,而羲之有解書者。后之評其字者,亦謂縱任自在,若螭盤虎踞之勢,要當人能品也。然其妙處,獨隸與行草耳。此所有惟行書為多。
收錄有其行書《近問帖》《善護帖》《中郎帖》。《淳化閣帖》有《凄悶帖》《六月帖》。《寶晉齋法帖》等叢帖中存其遺跡。
3、后世地位
謝安逝世之后,民間尊奉為神祇,稱為“謝千歲”、“謝圣王”、“謝王公”、“謝老元帥”、“廣惠圣王”、“廣惠尊王”、“廣應圣王”、“廣應尊王”、“顯濟靈王”、“護國尊王”等。唐代陳元光率部入漳州時,攜帶謝安之香火,并尊奉謝安為“廣惠王” 。而廣惠王的信仰,也隨著漳州人來到南洋、中國臺灣等地。
4、主要作品:
《全晉文》收錄有謝安的作品六篇:《上疏論王恭》《魏陟周喪拜時議》《簡文帝謚議》《遺王坦之書》《與某書》《與支遁書》。
《晉詩》收錄有謝安的詩兩首:《蘭亭詩二首》《與王胡之詩》。
歷史上怎樣評價東晉的謝安的?
淝水之戰主將
「晉」陽夏人,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出身名門大族,祖父謝衡以儒學知名,官至國子祭酒;父親謝裒,官至太常卿。
謝安年輕時就思想敏銳深刻,舉止沉著鎮定,風度優雅流暢,能寫一手漂亮的行書。東晉初年的不少名士如王導、桓彝都很器重他,少年時就有重名。
然而謝安并不想憑借出身、名望去獵取高官厚祿。東晉朝廷先是征召他入司徒府,接著又任命他為佐著作郎,都被謝安以有病為藉囗推辭了。后來,拒絕應召的謝安干脆隱居到會稽的東山,與王羲之、許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頻繁交游,出則漁弋山水,入則吟詠屬文,挾妓樂優游山林,就是不愿當官。當時擔任揚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謝安的名聲,幾次三番地命郡縣官吏催逼,謝安不得已,勉強赴召。僅隔一個多月,他又辭職回到了會稽。后來,朝廷又曾多次征召,謝安仍然予以回絕。以此激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滿,接連上疏指責謝安,朝廷因此作出了對謝安禁錮終身的決定。
然而謝安卻不屑一顧,泰然處之。
歷史上怎樣評價東晉的謝安的
漢主追韓信,蒼生起謝安。安石東山三十春,傲然攜妓出風塵。關中良將唯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靖胡沙……歷代文人為謝安寫下很多詩篇。謝安是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書法家、琴家、教育家還是圍棋國手。謝安是一個時代的偶像!傾倒了歷代無數文人。謝安是魏晉風度的代表人物也被譽為江左風流。江左風流宰相唯謝安爾。謝安家族在淮南之戰和淝水之戰幾次擊敗前秦,保住了華夏文明和漢文化。謝安從小就風神秀徹,從四歲到老一生都充滿傳奇。瀟灑最早就是王獻之來形容他的。謝安實現了古代文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夢想,被古代文人視為偶像。謝安在家族里他是族人的精神依賴,在林泉間他是名士們的領袖,在社會上他是大家的偶像,在朝堂上他是國家的核心。他3次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他在主持北伐后主動交出權力功成拂衣去,把瀟灑寫到極致,在歷史的長河中留給后人一個風華絕代的背影。古代文人還有誰比他更瀟灑和傳奇呢?在中國歷史的天空,名人賢士燦若星晨,能臣名相層出不窮,但像謝安這樣能修身,能齊家,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宰相并不多見。后世對謝安的功績多有歌詠,或將其與孔子高足顏回相提并論,但謝安武略過之;或將其比作漢太傅賈誼,但謝安瀟灑過之;或將其比作漢淮陽臥治的汲黯,但謝安風流過之;或將其比作三國蜀相諸葛亮,但謝安器度過之;或將其比作東晉的王導,但謝安儒雅過之;或將其比作陶淵明,但謝安擔當意識過之。至于李白、王安石等,只不過是謝安的崇拜者而已!
謝安“德當其位,功當其祿,能當其官,人當其譽”。古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事業之說。三者兼而有之的,猶如鳳毛麟角。能夠成就“三不朽”事業者,舍謝安其誰!
如何評價謝安這個人?
這是我找到的資料,對謝安了解不是太多,就不獻丑了
后世評價
5.1 學者
《晉書》評價:
“建元之后,時政多虞,巨猾陸梁,權臣橫恣。其有兼將相于中外,系存亡于社稷,負扆資之以端拱,鑿井賴之以晏安者,其惟謝氏乎!”“文靖始居塵外,高謝人間,嘯詠山林,浮泛江海,當此之時,蕭然有陵霞之致。暨于褫薜蘿而襲朱組,去衡泌而踐丹墀,庶績于是用康,彝倫以之載穆。苻堅百萬之眾已瞰吳江,桓溫九五之心將移晉鼎,衣冠易慮,遠邇崩心。從容而杜奸謀,宴衎而清群寇,宸居獲太山之固,惟揚去累卵之危,斯為盛矣。”“太保沈浮,曠若虛舟。任高百辟,情惟一丘。”唐人李白在安史之亂中有詩曰:“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宋人蘇軾亦有詞水調歌頭,其上闋曰: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范文瀾《中國通史》曰:
“東晉朝內部出現前所未有的和睦氣象,是和謝安完全繼承王導力求大族間勢力平衡的作法分不開的。”“東晉朝建立以來,這是最大的一次戰勝擴地。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內部和睦,有些力量可以對外。”
5.2 民間
謝安逝世之后,民間尊奉為神祇,稱為“謝千歲”、“謝圣王”、“謝王公”、“謝老元帥”、“廣惠圣王”、“廣惠尊王”、“廣應圣王”、“廣應尊王”、“顯濟靈王”、“護國尊王”等。唐代陳元光將軍率領部隊官兵入漳州時,攜帶謝安之香火,并尊奉謝安為“廣惠王”。而廣惠王的信仰,也隨著漳州人來到南洋、臺灣等地。
5.3 祭謝安[五律]
文/老街味道
長憶東山好 難為謝尚書 笑談安晉室 坐隱破秦苻
謠止西門淚 魂歸渭水廬 人生真一夢 寤寐永相殊
王羲之怎么會在蘭溪揮毫作出蘭亭序?
在春秋時期,浙江紹興的會稽山下有一條小溪,當時的越王勾踐,為了麻痹吳王夫差相信他不再企圖復國,屈身在這條小溪旁,開墾灘地種植蘭花。勾踐的蘭花種得很不錯,蘭花一開使得小溪兩邊花香遠飄,人們于是就叫這條小河為蘭溪。后來,有人在蘭溪邊修了一座亭子,并取名叫“蘭亭”。在魏晉的時候,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按照當時的習俗,人們都要到水邊嬉游,并且雅致地稱其為“上巳修禊”。“禊”是一種祭禮,意思是浴,三月初三為上巳日,也稱“禊日”。
這一天,人們要聚集水邊舉行祭祀儀式,用水洗滌污垢災晦,以求祛除不祥。這個風俗起自漢代,到了晉朝以后逐漸演變成了文人墨客踏青游春、飲酒賦詩的游戲了。
353年農歷的三月初三,在會稽當太守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邀請了朝廷官員謝安、謝萬、孫綽等人及親友41人,來到了會稽的蘭亭。
王羲之一行在蘭溪岸邊,盡情地享受著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自然風光,大家放眼遠望,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大自然是何等的美麗啊!
王羲之一行人乘著雅興,聚集在蘭亭下的蘭溪旁,目睹秀水青山,耳聞鳥語輕風,心情是那么怡然舒適。他們圍坐在彎彎曲曲的蘭溪之畔,將盛有酒的觴置于水中,任其順水漂流,酒杯漂到誰的面前,誰便要飲酒作詩,作不出詩者罰酒。
這簡直是一幅絕佳的圖景,一群風流倜儻的文人雅士,列坐茂林修竹掩映的蘭溪之側,流觴飲酒好不快樂!因為這樣特別的形式,這樣的活動也被大家賦予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那就是叫“曲水流觴”。酒杯被放入流水之中,第一個在名士恒偉的面前停下了。恒偉看著面前的酒杯,哈哈一笑,開口吟道:愿與達人游,解結遨濠梁。狂吟任所適,浪流無何鄉。
恒偉吟完之后,順手將酒杯向前一推,酒杯向不遠處的名士曹茂之漂去。曹茂之看到酒杯向自己漂來,抬頭看看身邊的朋友,輕輕抖了抖衣袖吟道:時來誰不懷,寄散山林間。尚想方外賓,迢迢有余閑。
曹茂之吟完之后,笑著向周圍人問道:“可過否?”“可過,可過。”在大家的一片稱贊聲中,曹茂之將酒杯向水流中央推去。酒杯在水流的推動下,晃晃悠悠漂動著,來到了華茂與曹華兩位名士之間。華茂輕輕抖動手中短劍,將酒杯引到自己面前,對著曹華歉意地說道:“曹兄,小弟先來了。”隨即吟道:林榮其郁,浪激其隈。泛泛輕觴,載欣載懷。
說完之后,華茂輕輕將短劍收回,酒杯順著水流漂到曹華面前,華茂看向曹華,催促道:“曹兄,酒尚溫。”曹華哈哈大笑,開口道:“華兄,恐怕要讓你失望了,聽我的!”也開口吟道:主人雖無懷,應物貴有尚。宣尼遨沂津,蕭然心神王。數子各言志,曾生發清唱。今我欣斯游,慍情亦暫暢。
曹華與華茂兩人不遠處,坐著另外一位才子,名叫孫綽。孫綽不甘落后,對兩人說道:“且將觴交予小弟。”酒杯在流水中被曹華輕輕一撥,飄飄蕩蕩地來到孫綽面前。孫綽不等酒杯臨近,笑瞇瞇地看著王獻之,口中吟道:流風拂枉渚,停云蔭九皋。鶯語吟修竹,游鱗戲瀾濤。攜筆落云藻,微言剖纖毫。時珍豈不甘,忘味在聞韶。
轉瞬之間,酒杯劃過孫綽面前,向王獻之而去。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此時年僅10歲,他看著忽忽悠悠飄過來的酒杯,心情變得慌亂起來,絞盡腦汁也無法作出詩來。王獻之在眾人笑聲中抬頭看著父親,他發現父親王羲之臉上也帶著微笑與其他人完全一樣。
王獻之紅著臉在眾人的笑聲中,被滿滿的罰酒三大杯。王獻之喝完之后,游戲重新開始。由王獻之重新開局,酒杯再一次進入流水之中,緩緩向下游流去。
王彬之、王豐之、王渙之、王徽之、王凝之、王肅之、王玄之、王蘊之等王家子弟紛紛獻詩助興,引得眾人一陣羨慕,贊嘆“瑯琊王家”真是人才輩出。
酒杯終于漂出了王家子弟的范圍,來到了名士魏滂的面前。魏滂看著酒杯剛剛漂過的地方,伸手將身邊的酒杯端起,滿飲一杯后抬頭仰天吟道:三春陶和氣,萬物齊一歡。明后欣時豐,駕言映清瀾。亹亹德音暢,蕭蕭遺世難。望巖愧脫屣,臨川謝揭竿。
酒杯尚未離開,魏滂身邊的郗曇也滿飲一杯,開口吟道:溫風起東谷,和氣振柔條。端坐興遠想,薄言游近郊。
此時,一位溫文儒雅的男子手指兩個犯規的同伴,口中嬉笑道:“汝二人,犯規。罰汝等今日不可飲酒。”在眾人哈哈大笑中,酒杯流到此人面前。郗曇看向此人,說道:“謝安石可是有絕句。請講便罷,何必打趣我等二人。”
謝安石就是東晉宰相謝安。謝安聽到郗曇的話后開口吟道:相與欣佳節,率爾同褰裳。薄云羅陽景,微風翼輕航。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萬殊混一理,安復覺彭殤。
接著,謝萬、謝繹、徐豐之、虞說、庾友、庾蘊、袁嶠之等名士也紛紛吟詩了,最后,大家把目光同時聚集在王羲之的身上,紛紛說道:“逸少,今日詩賦尚缺一序,不如由你來做,如何?”
王羲之端起身邊酒杯,滿飲3杯而后站起身來,他在溪水旁邊感受著河面上微風的吹拂,感覺到心中一陣激動,于是鋪好紙張,揮毫潑墨,提筆疾書,作了一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上巳修禊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