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卮酒有多少(一卮酒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一卮酒有多少,以及一卮酒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斗”卮酒是多少酒量?
“斗卮酒”是多少酒?張斤夫
關于樊噲的酒量,在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里這樣寫道:“噲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之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短短幾句話,不但生動地描寫了項王的大度,更生動地刻畫了劉邦的大將樊噲的勇猛與豪爽,繪就出一副鴻門宴千古不朽的畫面。
然而,“斗卮”是多大的容量?樊噲一口氣喝下一斗卮的酒,這需要多大的酒量?有的專家認為,“斗”這個字是衍文,是因抄寫錯誤而多出來的字;也有的認為,“斗”是古代的一種酒器。所謂“斗卮”,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大杯酒的意思。
考古專家裘錫主教授說,馬王堆漢墓簡帛中,有一份記載陪葬物品的遺冊,它上面不但記載著“斗卮”,而且,還發現了斗卮實物:原來,秦漢時期的一斗相當于今天的兩升左右。一“斗卮”酒,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兩升酒。另據筆者考證,我國唐宋以前的酒,并不是白酒,而是黃酒。比如唐代的李白,斗酒詩百篇:喝一斗酒,作一百篇詩。這里的斗酒,就是米酒,或者說是黃酒;武松在景陽岡一口氣所飲的十八碗酒,也是黃酒。曹操所說的“杜康”,那時也還是米酒。后來發展成今天這樣的高度數的白酒。與李白的“斗酒”以及武松的十八碗酒相比,樊噲的斗卮,酒量就不算太大了。《史記》盡管是歷史,但在一些具體細節的描寫上,不免有些夸張,這是十分正常的。或者說,歷史家描寫的很客觀,但我們后人的理解不正確,比如這個斗卮的“斗”,被誤解或夸大,我們翻閱了許多有關項羽本紀的注釋,大都憑想像解釋為形容詞,而沒有一本把“斗”理解為容量單位的,因而,認為樊噲的酒量大得不得了,似乎只有這樣,才能突出樊噲的英雄形象。
古代一觥酒大概是多少?
“古代常用容量單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鐘,通常學者們認為斛和石相通,自秦漢開始它們之間都是十進制。...
...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_秦漢經濟史(上)》也認定:漢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漢代1石為20000毫升,1斗為2000毫升,即秦漢時期1斗禾重2.7斤,這也是以實物測量所得數據。...”
不過我認為這里的斛和以上所說的是不符合。
一斛應該大概是五六百克左右(也就是一斤左右)。
白酒一盅是幾兩
白酒一盅是0.3-1兩左右。
酒盅是指用于飲酒的器皿。常見現代酒盅有陶瓷酒盅、玻璃酒盅、塑料酒盅、金屬酒盅等,而且酒盅的大小不一,一般容積在0.3-1兩左右。
酒盅屬于酒文化,而酒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不少文人學士寫下了品評鑒賞美酒佳釀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寫詩、作畫、養生、宴會、餞行等酒神佳話。酒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人類交往中占有獨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對人文生活、文學藝術、醫療衛生、工農業生產、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有著巨大影響和作用。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