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詠江南選自哪里(水仙子詠江南著重描寫了什么景)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水仙子詠江南選自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水仙子詠江南著重描寫了什么景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元曲水仙子·詠江南
水仙子·詠江南是一首寫江南水鄉秋光的小令,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元曲水仙子·詠江南,歡迎大家閱讀!
水仙子·詠江南
元代:張養浩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飐。愛殺江南!
譯文
陽光照耀江水,騰起了薄薄的煙霧,兩岸人家彩繪的屋檐相連,畫梁相接。江面上荷花叢生秋光恬淡,看沙鷗正在江面上一次次飛舞盤旋,家家珠簾里飄出香風。美麗的船只好像從天邊駛來,酒家的`旗幟迎風招展。真讓人喜愛啊,江南!
注釋
⑴“一江煙水”句:意思是說陽光照耀江水,騰起了薄薄的煙霧。煙水:江南水氣蒸騰有如煙霧。晴嵐:嵐是山林中的霧氣,晴天天空中仿佛有煙霧籠罩,故稱晴嵐(晴天空中仿佛有煙霧籠罩)。
⑵畫檐:繪有花紋、圖案的屋檐。
⑶芰(jì)荷:芰是菱的古稱。芰荷指菱葉與荷葉。
⑷“卷香風”句:“即十里香風卷珠簾。”化用杜牧《贈別》詩句“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⑸飐(zhǎn):風吹物使之顫動
⑹殺:用在動詞后,表示程度深。
水仙子詠江南的詩意及解釋
本文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作者生長在北國,此次來到江南,當地的種種風物人情自然讓他大開眼界。看著從天邊駛來的小舟,讓心情隨著風中的酒旗一同舒展,搖擺、這時候,作者感覺到從未有過的暢快和愜意,因而寫下了這首散曲。
原文:
水仙子·詠江南張養浩〔元代〕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飐。愛殺江南!
注釋:
“一江煙水”句:意思是說陽光照耀江水,騰起了薄薄的煙霧。煙水:江南水氣蒸騰有如煙霧。晴嵐:嵐是山林中的霧氣,晴天天空中仿佛有煙霧籠罩,故稱晴嵐(晴天空中仿佛有煙霧籠罩)。
畫檐:繪有花紋、圖案的屋檐。
芰(jì)荷:芰是菱的古稱。芰荷指菱葉與荷葉。
“卷香風”句:“即十里香風卷珠簾。”化用杜牧《贈別》詩句“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飐(zhǎn):風吹物使之顫動
殺:用在動詞后,表示程度深。
詩意:
陽光照耀江水,騰起了薄薄的煙霧,兩岸人家彩繪的屋檐相連,畫梁相接。江面上荷花叢生秋光恬淡,看沙鷗正在江面上一次次飛舞盤旋,家家珠簾里飄出香風。美麗的船只好像從天邊駛來,酒家的旗幟迎風招展。真讓人喜愛啊,江南!
鑒賞: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兩句采用對偶的`寫法,從大處落筆,先描寫江上之景,霧靄彌漫,煙云繚繞,再寫兩岸人家,鱗次櫛比,畫梁相接,正合乎水仙子的曲牌作法。首句畫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經晴日照射,氤氳蕩漾,更顯出煙水迷茫之致。次句“兩岸人家接畫檐”寫出了江南地區人口稠密和繁華富庶的特點。
接著作者又把注意力放到自然景物,“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的“淡”用得好,把溫柔水鄉的濃郁春光沖淡了,彷佛有抿去囂擾的意味,更增添了幾許詩意盎然的搖曳之姿。“看沙鷗舞再三”寫得是作者張養浩本人閑灑自適得怡然之味。
“卷香風十里珠簾”暗示了其所在的溫柔鄉之香艷、富麗,和前面的畫檐人家相呼應。“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飐”相對,也是水仙子的慣例。而這兩句不僅是字面相對,所描述的情景也恰成對應,一方頻頻召喚,一方倦旅來投。最后一句由客觀觀察轉回主觀感受,“愛殺江南”總結心得,既突顯主旨,又充分表達了情感。
這首小令在藝術的處理上,能夠把遠近的景物交錯來寫,富有變化,江南各種富有特色的景觀足以激發起令人心想神往的印象。
這首《水仙子》中最繁華富麗的句子是“兩岸人家接畫檐”。
該曲中運用了“一”“兩”“再三”“十”等數詞,集中表現了江南風物明麗雋美的特點。由于選擇的數詞不同,富于變化,增強了生動活潑的情韻。五句寫景由遠而近,從大到小,寫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寫遠方的船,第七句又村落酒店酒旗,極富條理性和層次感,表達了歡快的格調。
水仙子:詠江南作者是哪個朝代的
張養浩(一二六九~一三二九),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人。幼有才名,
長游京師,獻書于平章不忽木,大以為奇。累辟御史臺丞相掾,擢監察御史,疏
時政萬余言,累官翰林直學士、禮部尚書。天歷二年(一三二九),關中大旱,
特拜陜西行臺中丞,前往賑災,得疾不起,卒封濱國公,謚文忠。有《三事忠告》、
《歸田類稿》等。散曲集有《云在休居自適小樂府》。明·朱權《太和正音譜》
謂其曲“如玉樹臨風”。
張養浩,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而免官,復官至禮部尚書,又辭官隱居濟南云莊,天歷二年(1329年),征拜陜西行臺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張養浩自幼好學,上自儒家經典,下至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筆記小說,無所不讀,又詩賦、文章無所不能,尤長于散曲。他隱居濟南云莊8年期間,登華不注,游大明湖,覽龍洞,賞泉水,“寄傲山林,縱情詩酒”,創作了大量詩文散曲。其作品流傳下來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詩近400首,各類文近百篇。
張養浩,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第23代孫。少年知名,19歲被薦為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因看到元上層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敗,便以父老歸養為由,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辭官家居,此后屢召不赴。文宗天歷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特拜陜西行臺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元史》本傳),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勞瘁而卒。追封濱國公,謚文忠。
養浩從政期間的詩文并不多,而歸隱田園則使他成為一個著名散曲家。歷經宦海風波,感受到了上層統治集團的黑暗,其體會自然真切感人:“才上馬齊聲兒唱道,只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禍來也何處躲?天怨也怎生饒?把舊來時威風不見了”(《朱履曲·警世》)。當其歸隱之初,如鳥兒返林、魚兒縱淵,心情十分愉快:“離省堂,到家鄉,正荷花爛開云錦香。游玩秋光,朋友相將,日日大筵張。匯波摟醉墨淋浪,歷下亭金縷悠揚,大明湖播畫舫,華不注倒壺觴,這幾場忙殺柘枝娘!”(《寨兒令·辭參議還家連次鄉會十余日,故賦此》)。他給自己隱居的別墅起了一個雅號,叫云莊,云莊內修建了一座綽然亭(也叫翠陰亭),亭后蓋了一座遂閑堂。“綽然一亭塵世表,不許俗人到。四面桑麻,一帶云山妙。”(《雁兒落兼清江引》)“綽然亭后遂閑堂,更比仙家日月長,高情千古羲皇上。北窗風,特地涼。客來到,尊酒淋浪。花與竹,無俗氣;水和山,有異香”(《水仙子·詠遂閑堂》)。這一時期的散曲大多抒寫個人心境與所見所聞,而吟詠故鄉的山光水色之作,工麗清新,取得較高藝術成就。“自隱居,謝塵俗,云共煙,也歡虞。萬山青繞一茆廬,恰便似畫圖中間里。著老夫對著無限景,怎下的又做官去”(《胡十八》)。故鄉的湖光山色,優美的自然景致,使張養浩尋求到一個與污濁官場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云莊迤南,便是景色秀麗的大明湖、趵突泉;迤東,是孤高桀立的華不注;迤西,是塊然如壘的標山。在家鄉,他時而在明湖游賞,箕居船頭,放聲高歌;時而登上華不注,領略“蒼山萬頃”的山野風光;時而登臨匯波樓,吟誦“鳥飛云錦千層外,人在丹青畫幅中”(《登匯波樓》)動人的詩句;時而漫步趵突泉畔,欣賞珠滾絮飛的泉流……足跡所至,詩、曲亦隨之。在這些描寫湖光山色的作品中,時時流露出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在似乎消沉的、吟誦隱逸閑適情趣的詩曲中,也常常寄寓著壯志難酬的憤慨,讓人在字里行間感到一股抑郁難申的不平之氣。
《太和正音譜》評張養浩的散曲如“玉樹臨風”,指出他的作品格調高遠。他的作品文字顯白流暢,感情真樸醇厚,無論抒情或是寫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較少雕鏤。《潼關懷古》小令,以及一些寫退隱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藝術風格。然而他的寫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麗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水仙子〕《詠江南》),“鶴立花邊玉,鶯啼樹杪弦”(〔慶東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總的藝術格調中還有所變化,散曲色調比較豐富。
張養浩棲隱云莊,不求顯達,優游于山水之間,斂跡于權貴之門,自以為遠離世俗塵囂,不與朝廷政事,然元朝廷對這位“博學碩德,聲名顯赫”(艾俊《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引》)的儒臣,卻時時想加以利用,八年之間,凡六下詔書,他均高臥不起。而當天歷二年(1329年)朝廷以“關中大旱,饑民相食”,召其為陜西行臺中丞前往賑災時,他卻不顧高齡體弱,隨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星夜奔赴任所。“無多慚,此心非為官。”(《西番經》)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災情嚴重激發起他為民承重的精神。赴官途中經洛陽、澠池、潼關,直達長安。一路行來,目睹災民慘狀,感歷代興廢,寫了數首懷古曲,意緒蒼涼,流露出對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嘆,和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其中最著名的,是散曲小令《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到任之后,“凡所以力民者,無所不用其至”(危素《張文忠公年譜序》)。四月之內未嘗家居,不遑寢處,終因勞瘁而卒。消息傳開,“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傳)。在封建時代,像張養浩這樣為民盡瘁的官兒實在并不多見!元朝廷對其旌表,不過是旌忠勵節,激勵臣下為其效忠,而人民都以自己的眼光來區分善惡,表明自己的愛憎。張養浩所維護的那個制度雖已成為歷史陳跡,而其為民盡瘁的精神,及其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卻可與濟南山川同在,永遠為人們所懷念。 張養浩著有散曲集《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詩文集《歸田類稿》。
水仙子詠江南這首曲是誰寫的?
《水仙子·詠江南》是元代文學家張養浩創作的散曲。
《水仙子·詠江南》是元代文學家張養浩創作的散曲。這首小令寫江南風光,以江水為中心展現出叢叢芰荷、點點畫船、云淡天高、鷗鳥飛翔的秋光和酒旗飄揚、畫檐相連的市景。畫面開闊悠遠,富于立體感,風格清逸。全曲純用白描手法,將大大小小、遠遠近近的十種景物,構成一幅很有特色的江南水鄉圖。情韻生動,意態萬千,所以最后以“愛殺江南”作結,既是必然之筆,又顯得收束有力。古今寫秋,常帶秋蕭颯、悲涼氣氛,而此曲卻不同,它不僅毫無悲涼色彩,字里行間還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富有樂觀主義色彩情調。
原文:
【雙調】水仙子
詠江南
元 張養浩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5叢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飐。愛殺江南!
關于水仙子詠江南選自哪里和水仙子詠江南著重描寫了什么景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