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聲聲慢有多少字(李清照聲聲慢是一首)
今天給各位分享李清照聲聲慢有多少字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李清照聲聲慢是一首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聲聲慢李清照字數
聲聲慢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代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標簽: 婉約 宋詞三百首 宋詞精選 懷人 閨怨 高中古詩 孤獨 詞 情感 傷感
譯文 注釋
苦苦地尋尋覓覓,卻只見冷冷清清,怎不讓人凄慘悲戚。乍暖還寒的時節,最難保養休息。喝三杯兩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風急襲?一行大雁從眼前飛過,更讓人傷心,因為都是舊日的相識。
園中菊花堆積滿地,都已經憔悴不堪,如今還有誰來采摘?冷清清地守著窗子,獨自一個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還是點點滴滴。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個“愁”字了結!
《聲聲慢·尋尋覓覓》宋代:李清照多少字?
《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此詞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氣貫注,著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開頭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情;下文“點點滴滴”又前后照應,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全詞一字一淚,風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極富藝術感染力。聲聲慢·尋尋覓覓
聲聲慢
尋尋覓覓⑴,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⑵。乍暖還寒時候⑶,最難將息⑷。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⑸?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⑹,如今有誰堪摘⑺?守著窗兒⑻,獨自怎生得黑⑼?梧桐更兼細雨⑽,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⑾,怎一個愁字了得⑿!?[1]
版本二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2]
《聲聲慢》
聲聲慢
開放分類: 文學、宋詞、詞牌、賞析
目錄
? 聲聲慢簡介
? 詞牌格式
? 譯文
? 千古絕唱凄苦情——李清照《聲聲慢》賞析
? 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
? 《聲聲慢》由來典故
聲聲慢簡介
[編輯本段]
聲聲慢,詞牌名。據傳蔣捷作此慢詞俱用“聲”字入韻,故稱此名。亦稱《勝勝慢》、《鳳示凰》、《寒松嘆》。雙調,上片十句,押四平韻,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韻,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又有仄韻體(一般押入聲)。用“仙呂調”。
詞牌格式
[編輯本段]
平韻體: (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這首詞的特色,可以稱做“切實真摯,癡情感人”。我國有不少文學流派非常重視創作和鑒賞中的情感因素,竟陵派創始人之一的譚元春還說過“不癡不可為情”(《唐詩歸》卷一引語》)的話,這首詞就是處處表現作者的癡情。你看,想當初,作者看到天上的“雁字”(李清照《一剪梅》詞:“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曾勾起她對丈夫的相思之情;到了中年,家門罹難,屏居鄉里時,又產生了“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李清照《念奴嬌》詞)的惆悵之情;如今看到過雁這一“舊時相識”時,便愈加傷情。在一群人人常見的飛禽身上,既寄托著純真的夫妻之愛,又有著深沉的家國之思,凡此種種無處不滲透著作者的深情。這種深情還表現在作者對“黃花”形象的不同刻畫上。早年她以“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陰》詞)的“黃花”象征自己的美好年華,而今“滿地黃花堆積”,標志著自身的衰老和理想的破滅。此處正是從反面翻足其意,即用曉風暮雨對“黃花”的無情摧殘,反襯“黃花”的癡情。不是嗎?都已經凋謝“滿地”、“憔悴”不堪了,還在忖度“有誰堪摘”?可以說“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以下三句,是十足的癡情的流露。惟其癡情,才格外動人。
在拙稿《關于易安札記二則》中,曾談到李清照擅于將與自己身世有某種契合的他人詩詞攝入己作。她尤其熟悉唐代韓偓的詩,其詞曾反復取意于韓詩(《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第4輯)。這首《聲聲慢》與韓詩亦有一定瓜葛。韓詩中有“凄凄側側又微嚬,欲話羈愁憶故人。薄酒旋醒寒徹寒,好花虛謝雨藏春”④等句,這四句與《聲聲慢》除了在時令上有春秋之別外,其他如凄惻的寒氣、嚬蹙的眉頭,對“故人”的懷念,以及難以御寒的“薄酒”和敗謝的“好花”等,均為《聲聲慢》一詞所?括。還有“乍暖還寒”句,與張先《青門引》的“乍暖還輕寒”等句,亦有某種淵源關系。這里要指出的是,李詞中雖然借取了韓詩和張詞的某些意象乃至成句,但前者向著通俗化、白描化和個性化的方向跨進了一大步,正同她的“三杯兩盞淡酒”,為辛棄疾化用為“有時三盞兩盞淡酒醉蒙鴻”(辛棄疾《水調歌頭》詞)時的情形相仿佛,是文學自身的有益的承桃和嬗遞。
在評論這首詞使用疊字的特點時,有一種意見說用疊字是為了演唱,而且由于它的嚴于聲律,這首詞特別適合歌唱。這種意見恐難成立。詞史中許多事例表明,詞只是在其產生的初期完全被作為“娛賓遣興”的工具,那時是唱給人聽的,基調多是娛悅歡快的。但是到了南宋,李清照在寫這首詞時,已談不上什么“娛賓”了,即使可以叫做“遣興”的話,那么這個“興”是令人極度傷感的。這樣的內容,以尋歡作樂為目的的統治者是不要聽的,宋人有這樣的記載:
庚申(理宗趙昀景定元年)八月,太子請兩殿幸本宮清霽亭賞芙蓉、木樨,韶部頭陳盼兒捧牙板,歌“尋尋覓覓”一句,上曰:“愁悶之辭,非所宜聽。”顧太子曰:“可令陳藏一撰一即景,撰《快活聲聲慢》。”先臣再拜承命,二進酒而成,五進酒數十人已群謳矣。(陳世崇《隨隱漫錄》卷二)
這個例子還說明詞的情感和聲調取決于題材內容,而內容又必須由相應的形式表達,《聲聲慢》對于雙聲疊韻的成功運用,是詞史上的一種創舉,受到歷代詞評家的稱道,如:“連下疊字無跡,能手。”(《詞菁》卷二)等等。諸如此類的說法固然很有道理,但尚未涉及到問題的實質。此詞開頭連下十四疊字的妙處,首先是以凝煉的文字,熔鑄了特定的生活內容,即如周濟所說:“是鍛煉出來,非偶然拈得也。”(《宋四家詞選序論》)據李清照《金石錄后序》記載,趙明誠死后,她走投無路,即所謂“葬畢,余無所之。”這不正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疊字產生的生活依據嗎?其工力不只體現在文字音韻方面。陳廷焯認為過分強調文筆之奇,是論詞的左道(《白雨齋詞話》卷一)。這十四個字亦不僅發自聲口、出自筆墨,主要的是作者長期孤獨生活的產物。李清照雖然在其早年寫的《詞論》中,主張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那時的目的是為了使歌詞合之管弦,付之歌喉。既然這首《聲聲慢》“非所宜聽”,因而在其具體寫作上,并不一定處處著眼于字的聲腔,比如詞中最受稱道的“獨自怎生得黑”的“黑”字,就是這樣。這個字古人稱其“絕妙”(《詞菁》卷二)又說“‘黑’字不許第二人押。婦人有此詞筆,殆間氣也。”(《白雨齋詞話》卷七引張正夫語)等等。其實這個字之所以十分難得,還是因為作者寫出了切身的生活感受。據載,李清照結縭不久,就常常與丈夫分離,喪夫后更是煢獨棲惶,幾十年來,她不知孤零零地渡過了多少個黃昏和黑夜,所以對“黑”字有獨特的感受。這個字含蓄而準確地表達出作者大半生所受的煎熬。同時,“黑”字還很自然地領出了下面的“愁”字。“怎一個愁字了得”,不僅照應了全篇,也概括了作者飽嘗人間甘苦的一生。
鑒于此詞的用字之妙論者多有褒獎,這里不再贅述。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于本詞后所附《參考資料》。
----------------------------------------------------------------
①其中,晁補之、朱敦儒等人的四首,作《勝勝慢》,系《聲聲慢》之又名。
②詞中只寫“雁過”,未狀其聲。但“雁過留聲”是生活常識,詞中不必明寫,讀者自有會心。
③梁啟超《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藝蘅館詞選》二卷,俞平伯《唐宋詞選釋》和唐圭璋《唐宋詞簡釋》,關于此詞之見解,與梁任公基本相同。
④韓偓《丙寅二月二十二日撫州如歸館雨中有懷諸客》,《全唐詩》卷六百八十。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韻)。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韻)。
譯文
[編輯本段]
獨處陋室若有所思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它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光景又引起我內心的感傷,于是凄涼、慘痛、悲戚之情一齊涌來,令人痛徹心扉,難以忍受了。特別是秋季驟熱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了。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卻見一行行秋雁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伊說,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在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又怎么能說盡?!
千古絕唱凄苦情——李清照《聲聲慢》賞析
[編輯本段]
尋尋覓覓①,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②。
乍暖還寒③時候,最難將息④。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⑤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⑥,如今有誰堪⑦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⑧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⑨,怎一個愁字了得⑩?
①、意謂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來,表現非常空虛悵惘、迷茫失落的心態。
②、憂愁苦悶的樣子。
③、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氣。
④、休養,調理。
⑤、對付,抵擋。
⑥、極。表示程度極高。
⑦、可。
⑧、怎么,怎樣。
⑨、情形,光景。
⑩、一個“愁”字怎么能概括得盡呢?
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這位頗具文學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眾多詞人中,可以說是獨樹一幟。《聲聲慢》是她晚年的名作,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聲慢》這首詞,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作者的詞作風格:前期,相思閨怨,對愛的渴求,對自然的喜愛(如夢令) 后期:(南渡后) 懷念故土(憂國憂民).孤獨,凄涼(聲聲慢 )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來襯托孤寂、凄涼的心境。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起首三句比較形象,委婉細致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深創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組十四個疊字,猶如信手拈來,”看似平平淡淡,實則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個字無一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聲聲是愁,造成了一種如泣如訴的音韻效果,如徐虹亭語:“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也。” “尋尋覓覓”,是作者的動作行為,作者在經受了國破家亡、夫喪、金石丟失等一連串的打擊后,內心極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處,更是百無聊賴,空虛郁悶,為了排解這一哀愁,作者開始了漫無目的的尋覓。尋啊覓啊,想尋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許她是想找回一些溫馨的回憶來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說“人悲物亦悲”,在一個悲傷凄涼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尋覓的結果給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慘慘戚戚”,它不但沒有減輕內心的傷痛,反而使其由這清冷之景更生一種凄涼、慘淡和悲戚之情。這就為全詞定下了一個感情基調,使全詞籠罩在一種凄慘愁苦的氛圍中。“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結果轉到寫氣溫驟變的感受,說天氣變化無常,忽暖忽寒,人最難調養身體。然而其內蘊又何止這些呢?聯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難之前的生活一直是優裕、安寧而美滿的,而寫作此詞時,已是形單影只,孤身飄零,生活一下從幸福的峰巔跌入痛苦的深淵,這種情形與“乍暖還寒”的天氣是多么相像啊,它讓作者的身心一時都難以承受。怎么辦?只有借酒驅寒,借酒澆愁。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澆愁,可是酒的滋味卻又那么淡。 “淡酒”無力,怎么能抵擋住那一陣緊似一陣的急風,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這里酒味為何那么淡?是酒淡嗎?不是。酒性依舊是烈的,只是因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腸愁更愁,滿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就覺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詞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也寫到過為驅寒消愁曾飲酒之事,然而卻是“濃睡不消殘酒“。酒力顯得那么大,讓作者濃濃地睡了好長時間都沒有消下去,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為作者此時沒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為一個年青貴族女子的閑愁,閑愁不痛,所以才會有“濃睡不消殘酒”之說。兩相對比,一個“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涼,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本欲借酒澆愁,可誰想“舉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來了自己一陣陣的傷心,正當作者獨自對酒傷心傷神之時,猛然間抬頭看到南飛的大雁,再細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過的大雁嗎?不就是曾為她和丈夫捎過信箋的大雁嗎?而今大雁依舊,人卻不是那兩人了,也不會再有什么書信捎來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過也”這句話,不僅寫得有形,而且有聲,渲染出了一種哀哀欲絕的凄苦氛圍,讓我們仿佛與作者一同聽到了長空中那南飛雁一聲聲凄厲的哀鳴。這哀鳴,聽來猶如杜鵑啼血,讓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李清照?全文及譯文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譯文:
我到處尋找,尋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慘。
乍暖還寒的季節,最難忍受。
兩杯淡酒,怎能壓住心頭的悲傷?
大雁飛過,我正傷心,卻發現它正是我在故鄉認識的那只
滿地黃花堆積著,十分憔悴,有誰忍心去摘?
我守著窗,獨自一人,一個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
細雨敲打著梧桐,此正是黃昏,一點一滴落著。
這種場景,這種“愁”又怎是一句話能說得清的呢?
李清照這首《聲聲慢》,膾炙人口數百年,就其內容而言,簡直是一篇悲秋賦。亦惟有以賦體讀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這首詞在作法上是有創造性的。原來的《聲聲慢》的曲調,韻腳押平聲字,調子相應地也比較徐緩。而這首詞卻改押入聲韻,并屢用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為急促,變哀惋為凄厲。
看看李清照《聲聲慢》的韻腳是哪幾個字?和格律詩有何不同?
從聲母方面看,“清、凄、慘、戚”四個塞擦音;從韻母方面看,全詞押齊齒呼韻,除開“覓、清、凄、戚、點、滴”六個齊齒呼疊字外,還有“息、急、識、積、”等韻腳字。這些聲韻本身帶給人的感受就不是開朗熱烈而是壓抑沉郁,所謂音韻凄清,使人油然地有一種“如訴如泣”的感覺。用它們來表現作者孤苦伶仃、寂寞感傷的處境、心境,恰切形象。
李清照《聲聲慢》的全文
聲聲慢·尋尋覓覓
【作者】李清照?【朝代】宋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譯文
空空蕩蕩無主張,冷冷清清好凄涼,悲悲慘慘好心傷。一時覺暖一時覺涼,身子如何得休養?飲三杯兩盞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時來的冷風吹的緊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飛過去了,傷心的是卻是原來的舊日相識。不認當年舊同鄉。
菊花委地盡枯黃,我引憂傷憔悴無心賞花惜花、如今花兒將敗還有誰能采摘?守著窗前挨時光,守著窗前挨時光,盼不到天黑好挹怏。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那雨聲還點點滴滴。此情此景,用一個愁字又怎么能說的夠?
擴展資料:
聲聲慢·尋尋覓覓賞析
靖康之變后,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于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沉郁凄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凄涼的景況。此詞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
只覺齒舌音來回反復吟唱,徘徊低迷,婉轉凄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就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彌漫開來,久久不散,余味無窮。
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著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于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床,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獨引起的,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凄涼。
端著一杯淡酒,而在這天暗云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頭白鴛鴦失伴飛。詞人感嘆:唉,雁兒,你叫得這樣凄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
難道也像我一樣,余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里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蒙之中,驀然覺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只。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一奇思妙想包含著無限無法訴說的哀愁。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