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dāng)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nèi)容

唐代維州哪里(唐代維州哪里最繁華)

尷尬對白2022-12-21 17:30詩詞66

很多朋友對于唐代維州哪里和唐代維州哪里最繁華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為攻克這座城, 吐蕃提前20年嫁美女進城生娃做內(nèi)應(yīng)

維州,唐朝時隸屬劍南道,地處大唐帝國和吐蕃王國的邊境,治所在今天四川汶川西北的薛城鎮(zhèn):

“其地南界江陽,岷山連嶺而西,不知其極,北望隴山,積雪如玉,東望成都,若在井底。地接石紐山,夏禹生于石紐山是也。其州在岷山之孤峰,三面臨江”。

維州既是一個險要的地方,也是一個大唐和吐蕃頻繁爭奪、幾度易手的關(guān)鍵地方。

《孫子兵法》說:“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

維州,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爭地”。

01

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秋的一天深夜,維州城。

吐蕃軍隊趁著夜色,已靜悄悄地掩至城下。夜色中望去,山城維州孤立于岷山山峰之上,高大的城墻三面臨江,猶如一個孤獨的巨人,默默地審視著大批的不速之客。

只見吐蕃軍前,閃出一位老者,對著城門撮起嘴唇,發(fā)出哨音。等了半晌,正當(dāng)吐蕃主將打算低聲責(zé)問老者時,沉重的城門突然洞開,火把亮起,兩個年輕后生一左一右,招呼大軍進城。

就這樣,大唐、吐蕃反復(fù)爭奪多年的咽喉要地——維州城,當(dāng)晚失陷。

而為了這一天,吐蕃人已經(jīng)等待和準(zhǔn)備了,二十年。

這次吐蕃是大舉出兵,史稱:“吐蕃陷松、維、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節(jié)度使高適不能救,于是劍南西山諸州亦入于吐蕃矣。”

順便提一句,這個“高適”,就是我們大家認(rèn)識的那個著名詩人高適。官場最得意的唐朝詩人,沒有之一。

把高適打了個措手不及之后,吐蕃人并未就此止步。

他們從維州出發(fā),一路向東,在冬十月,經(jīng)涇州(甘肅涇川)、邠州(彬縣),兵鋒直指長安。偏偏涇州刺史高暉又投降了敵軍,并親自作為向?qū)В瑢?dǎo)引蕃軍深入內(nèi)地,直抵長安近郊,“京師震駭”。

(圖)高適,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

倉促之下,唐代宗派出了大將郭子儀,前往咸陽抵擋。可是由于此前朝廷對于郭子儀的猜忌,郭子儀已經(jīng)處于“閑廢日久,部曲離散”的狀態(tài),說穿了就是個光桿司令。

等接到命令再臨時召募,堂堂郭子儀居然只“得二十騎而行”。

然而敵軍卻非常強大,“吐蕃帥吐谷渾、黨項、氐、羌二十馀萬眾,彌漫數(shù)十里,已自司竹園渡渭,循山而東。”

明顯的寡不敵眾。

郭子儀到底不是神,沒能抵擋住進攻,被吐蕃軍隊攻入了長安城。“上方治兵,而吐蕃已度便橋,倉猝不知所為。丙子,出幸陜州,官吏藏竄,六軍逃散。”

堂堂皇帝,被吐蕃軍隊趕出了京城,落到了逃難的地步:“車駕至華州,官吏奔散,無復(fù)供擬,扈從將士不免凍餒。”

雖然“安史之亂”以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從爺爺?shù)綄O子的三代皇帝,都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離開京城狼奔豕突、挨餓受凍了。但吐蕃人這一次,到底還是讓大唐帝國丟盡了顏面。

進入長安的吐蕃人,甚至還自己立了一個大唐皇帝,“戊寅,吐蕃入長安,高暉與吐蕃大將馬重英等立故邠王守禮之孫廣武王承宏為帝,改元,置百官,以前翰林學(xué)士于可封等為相。”

當(dāng)然,吐蕃人自己立一個大唐皇帝,純屬攪局行為。他們并沒有打算在長安久住下去,他們此來,還是為了求財:“吐蕃既立廣武王承宏,欲掠城中士、女、百工,整眾歸國”,“吐蕃剽掠府庫市里,焚閭舍,長安中蕭然一空”。

退出長安的吐蕃軍隊,這一次不必再退回本土了。因為“爭地”維州,已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新唐書?李德裕傳》說“維距成都四百里,因山為固,東北由索叢嶺而下二百里,地?zé)o險,走長川不三千里,直吐蕃之牙”,如果大唐一直據(jù)有維州,則隨時擁有“以生羌三千,出戎不意,燒十三橋,搗戎之腹心”的機會。而失去維州,四百里之外的成都,已無險可守,直接暴露在吐蕃的兵鋒之下,“從此得并力于西邊,更無虞于南路。”

因此,吐蕃得到維州城,不再稱其為“維州”,而是給它取了一個充分表達族人喜悅心情的響亮名字——“無憂城”。

有了“無憂城”,吐蕃從此無憂了。

(圖)郭子儀

02

吐蕃能夠得到“無憂城”,是一位吐蕃美女用自己二十年的青春,也許還有愛情,換來的。

這得從頭說起。

大唐帝國和吐蕃王國的關(guān)系,在初唐時期由于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佳話,一直很好。雙方在邊境上,也大體上相安無事。

相安無事,并不代表全然無事。

早在二十年前,還是大唐國力強盛的天寶年間,吐蕃人就意識到了維州城的“爭地”地位,開始處心積慮地打主意了。

但是,這個主意卻不大好打。

維州城三面臨水,依山高踞,地勢險要,強攻肯定不行。而且吐蕃軍隊強在騎兵,野戰(zhàn)爭鋒在行,攻城攻堅就有點兒不大靈光了。要攻克這樣的堅城硬寨,必須得有內(nèi)應(yīng)才行。

怎么樣才能做到在城中有內(nèi)應(yīng)呢?大約在整整二十年前的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吐蕃人苦苦思索。

別說,辦法還真讓人家想出來了。那就是:從現(xiàn)在起,提前20年嫁一個美女進城,給守城門的人生兒育女,等這些孩子長大成人,有力氣之后,再給吐蕃軍隊開城門、做內(nèi)應(yīng)!

高,實在是高。雖然見到效果,有點忒慢了。

于是,在這一年,有一位吐蕃父親對自己的女兒說了這樣一句話:“你去嫁給大唐維州城的守門人,20年后兒子長大,讓兒子為我軍打開城門,好嗎?”

這位在史上沒有留下姓名的美女,答應(yīng)了,用自己此生最美好的青春歲月。

這才有了二十年后廣德元年秋那一天深夜大唐維州城的陷落,這才有了吐蕃王國的“無憂城”。

必須指出,這個故事太過傳奇,幾近虛構(gòu)。

即使是真,吐蕃此計也太過行險:整整二十年的時間,誰能保證維州城內(nèi)一直是這個娶吐蕃女人的士兵在把守城門?誰能保證這個吐蕃美女不會和老公日久生情,從而背叛本族?誰能保證這對夫妻生的兒子一定還會對吐蕃人產(chǎn)生歸宿感,從而愿意出力為他們打開城門?誰能保證這家母子的處心積慮不會被這家的父親發(fā)現(xiàn)?

總之,時間太長,變數(shù)太多,不大靠譜。

(圖)唐朝疆域圖

雖然傳奇,但這卻是一件記錄于《舊唐書》、《資治通鑒》等正史的史料。

《資治通鑒》卷247:

“維州據(jù)高山絕頂,三面臨江,在戎虜平川之沖,是漢地入兵之路。初,河、隴并沒,唯此獨存。吐蕃潛以婦人嫁此州門者,二十年后,兩男長成,竊開壘門,引兵夜入,遂為所陷,號曰無憂城。從此得并力于西邊,更無虞于南路。”

《舊唐書?地理志》:

“上元元年后,河西、隴右州縣皆陷吐蕃。贊普更欲圖蜀川,累急攻維州,不下。乃以婦人嫁維州門者,二十年中,生二子。乃蕃兵攻城,二子內(nèi)應(yīng),城遂陷。吐蕃得之,號無憂城。”

《舊唐書?李德裕傳》:

“吐蕃利其險要,將婦人嫁于此城閽者。二十年后,婦人生二子成長。及蕃兵攻城,二子內(nèi)應(yīng),其州遂陷,吐蕃得之,號曰‘無憂城’。”

李肇《唐國史補》:

“吐蕃自貞元末失維州,選婦人為維州守卒之妻。及元和中,婦人已育數(shù)子,蕃寇大至,發(fā)火應(yīng)之,維州復(fù)陷。”《唐國史補》所說的時間和前述史料稍有出入,但事情大體一致。

大唐要重新奪回維州城,得到87年之后的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了。

由此可見,這位在史上沒有留下姓名的美女,所作出的犧牲和貢獻。

歷史大學(xué)堂官方團隊作品 | 文:章雪峰

古代詩人牛僧孺生平簡介

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鶉觚(今甘肅靈臺)人,生于唐代宗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在牛李黨爭中是牛黨的領(lǐng)袖,唐穆宗、唐文宗時宰相。集五卷,今存四首。

【生平】

牛僧孺(779~847),唐穆宗、唐文宗時宰相。字思黯。安定鶉觚(今甘肅靈臺)人。在牛李黨爭中是牛黨的領(lǐng)袖。

貞元二十一年(805)僧孺登進士第。他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的科場案中,所作策文觸犯宰相,在元和朝不得志。這次科場案是以后糾葛40余年的牛李黨爭的起因。

穆宗時,牛因拒絕賄賂,獲得穆宗賞識。當(dāng)時,李吉甫的政敵為相,長慶二年(822),逢吉排擠(吉甫子)出任浙西(今江蘇鎮(zhèn)江)觀察使,引僧孺為同平章事。文宗大和三年(829),僧孺再次入相,德裕出為鄭滑(今河南滑縣東 )節(jié)度使。

五年,吐蕃維州(今四川汶川西北)守將悉怛謀降唐,劍南西川(今四川成都)節(jié)度使李德裕派兵入駐維州城,并奏陳用兵事宜。僧孺認(rèn)為唐與吐蕃結(jié)盟,不宜違約開釁。文宗從僧孺議,命德裕撤退駐兵,送還降將。其實,大和四年吐蕃已違約攻唐,此時,唐已可不受盟約拘束。僧孺對維州的.決策,反映了他一貫妥協(xié)反戰(zhàn)的思想。文宗后來對維州的處理不免后悔,僧孺便主動告退,出為淮南(今江蘇揚州北)節(jié)度使,累遷東都留守、山南東道(今湖北襄樊襄陽)節(jié)度使。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當(dāng)權(quán),僧孺被罷為太子少師。

會昌四年(844)又以交結(jié)澤潞(今山西長治)叛藩的罪名 ,貶為循州(今廣東惠州)長史。宣宗即位后,李黨盡被貶謫,大中元年(847)僧孺復(fù)原官太子少師 。僧孺好文學(xué),著有傳奇集《玄怪錄》10卷,現(xiàn)僅存輯本一卷。

城的筆畫順序

城的筆畫順序:橫、豎、提、橫、撇、橫折鉤、斜鉤、撇、點。

城chéng:

1、圍繞都市的高墻:城墻。城池。城圈。城郭(“城”指內(nèi)城墻,“郭”指外城墻)。城樓。城堞(城上的矮墻,亦稱“女兒墻”)。城垛。

2、都市:城市。城鎮(zhèn)。城府(a.城市及官署;b.喻待人處世的心機,如“胸?zé)o城城”)。城邑。城鄉(xiāng)。城建。

相關(guān)組詞:

無憂城[wú yōu chéng]

唐代吐蕃對維州的稱號。以其地險要,易守難攻,無虞侵犯,故稱。后改名威州,故址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東南部。

商業(yè)城市[shāng yè chéng shì]

商業(yè)城市是擔(dān)負(fù)一定區(qū)域商品流通的中心城市,如國外的紐約、巴黎和我國的廣州、上海等。

價重連城[jià zhòng lián chéng]

價:價格;連城:連成一片的城池。形容物品極為珍貴,價值極高。

酆城龍劒[fēng chéng lóng jiàn]

酆城劍。

城肆[chéng sì]

城中市場。

同城異地[tóng chéng yì dì]

在同一個城市不同的地方。

葉影迷城[yè yǐng mí chéng]

佛家語。形容非常糊涂。

滿城桃李[mǎn chéng táo lǐ]

形容女子容貌艷麗而態(tài)度嚴(yán)肅。

城隈[chéng wēi]

城角;城內(nèi)偏僻處。

工業(yè)城市[gōng yè chéng shì]

主要由于工業(yè)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而形成的城市。這類城市工業(yè)職工占城市人口的比重高,工業(yè)用電、用水、用地占的比重也很大。工業(yè)城市又可分為汽車工業(yè)城市、森林工業(yè)城市、鋼鐵工業(yè)城市等。

武城雞[wǔ chéng jī]

思是喻微小之物。言偃,是吳國人,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歲。子游受業(yè)以后,出任武城的長官。孔子路過武城,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

城隍廟街[chéng huáng miào jiē]

傳統(tǒng)城市祭祀土地河流的場所,每個城市都會有,和農(nóng)村的土地廟有相對應(yīng)的地位。

唐朝行政區(qū)劃的區(qū)劃表

京畿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shù)京城 京城 —— —— —— 雍州 京兆府 京城 20 華州 興德府 鄭縣 4 同州 馮翊郡 馮翊縣 8 商州 上洛郡 上洛縣 6 岐州 鳳翔府 雍縣 9 邠州 新平郡 新平縣 4 關(guān)內(nèi)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shù)京城 隴州 汧陽郡 汧源縣 3 涇州 保定郡 安定縣 5 原州 平?jīng)隹? 平高縣 2 渭州 —— 襄武縣 1 武州 —— 蕭關(guān)縣 1 甯州 彭原郡 定安縣 5 慶州 順化郡 安化縣 10 鄜州 洛交郡 洛交縣 5 坊州 中部郡 中部縣 4 丹州 咸寧郡 義川縣 4 延州 延安郡 膚施縣 10 靈州 靈武郡 回樂縣 4 威州 —— 鳴沙縣 2 會州 會寧郡 會寧縣 2 鹽州 五原郡 五原縣 2 夏州 朔方郡 朔方縣 3 綏州 上郡 上縣 5 銀州 銀川郡 儒林縣 4 宥州 寧朔郡 延恩縣 2 麟州 新秦郡 新秦縣 3 勝州 榆林郡 榆林縣 2 豐州 九原郡 九原縣 2 單于大都護府 云中都護府 —— 1 安北大都護府 燕然都護府 —— 2 鎮(zhèn)北大都護府 —— —— 2 河南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shù)汴州 陜州 陜郡 陜縣 6 虢州 弘農(nóng)郡 弘農(nóng)縣 6 滑州 靈昌郡 白馬縣 7 鄭州 滎陽郡 管城縣 7 潁州 汝陰郡 汝陰縣 4 許州 潁川郡 長社縣 9 陳州 淮陽郡 宛丘縣 6 蔡州 汝南郡 汝陽縣 10 汴州 陳留郡 浚儀縣 6 宋州 睢陽郡 宋城 10 亳州 譙郡 譙縣 7 徐州 彭城郡 彭城縣 7 泗州 臨淮郡 臨淮縣 4 濠州 鐘離郡 鐘離縣 3 宿州 —— 符離縣 4 鄆州 東平郡 須昌縣 9 齊州 濟南郡 歷城縣 6 曹州 濟陰郡 濟陰縣 6 濮州 濮陽郡 鄄城縣 5 青州 北海郡 益都縣 7 淄州 淄川郡 淄川縣 4 登州 東牟郡 蓬萊縣 4 萊州 東萊郡 掖縣 4 棣州 樂安郡 厭次縣 5 兗州 魯郡 瑕丘縣 10 海州 東海郡 朐山縣 4 沂州 瑯邪郡 臨沂縣 5 密州 高密郡 諸城縣 4 河?xùn)|道 治所州府別稱縣數(shù)縣數(shù)蒲州 蒲州 河中府 13 晉州 平陽郡 臨汾縣 8 絳州 絳郡 正平縣 7 慈州 文城郡 吉昌縣 5 隰州 大寧郡 隰川縣 6 并州 太原府 晉陽縣 13 汾州 西河郡 西河縣 5 沁州 陽城郡 沁源縣 3 遼州 樂平郡 遼山縣 3 嵐州 樓煩郡 宜芳縣 4 憲州 —— 樓煩縣 3 石州 昌化郡 離石縣 5 忻州 定襄郡 秀容縣 2 代州 雁門郡 雁門縣 5 云州 云中郡 云中縣 1 朔州 馬邑郡 善陽縣 2 蔚州 興唐郡 靈丘縣 3 武州 —— 文德縣 1 新州 —— 永興縣 4 潞州 上黨郡 上黨縣 10 澤州 高平郡 晉城縣 6 河北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shù)魏州 孟州 —— 河陽縣 5 懷州 河內(nèi)郡 河內(nèi)縣 5 魏州 魏郡 貴鄉(xiāng)縣 14 博州 博平郡 聊城縣 6 相州 鄴郡 安陽縣 6 衛(wèi)州 汲郡 汲縣 5 貝州 清河郡 清河縣 8 澶州 —— 頓丘縣 4 邢州 鉅鹿郡 龍岡縣 8 洺州 廣平郡 永年縣 6 惠州 —— 滏陽 4 鎮(zhèn)州 常山郡 真定縣 11 冀州 信都郡 信都縣 9 深州 饒陽郡 陸澤縣 7 趙州 趙郡 平棘縣 8 滄州 景城郡 清池縣 7 景州 —— 弓高縣 4 德州 平原郡 安德縣 6 定州 博陵郡 安喜縣 10 易州 上谷郡 易縣 6 幽州 范陽郡 薊縣 9 涿州 —— 范陽縣 5 瀛洲 河間郡 河間縣 5 莫州 文安郡 莫縣 6 平州 北平郡 盧龍縣 3 媯州 媯川郡 懷戎縣 1 檀州 密云郡 密云縣 2 薊州 漁陽郡 漁陽縣 3 營州 柳城郡 柳城縣 1 安東都護府 —— —— —— 山南東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shù)襄州 荊州 江陵府 江陵縣 8 峽州 夷陵郡 夷陵縣 4 歸州 巴東郡 秭歸縣 3 夔州 云安郡 奉節(jié)縣 4 澧州 澧陽郡 澧陽縣 4 朗州 武陵郡 武陵縣 2 忠州 南賓郡 臨江縣 5 涪州 涪陵郡 涪陵縣 5 萬州 南浦郡 南浦縣 3 襄州 襄陽郡 襄陽縣 7 泌州 淮安郡 泌陽縣 7 隋州 漢東郡 隋縣 4 鄧州 南陽郡 穰縣 6 均州 武當(dāng)郡 武當(dāng)縣 3 房州 房陵郡 房陵縣 4 復(fù)州 竟陵郡 沔陽縣 3 郢州 富水郡 京山縣 3 金州 漢陰郡 西城縣 6 山南西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shù)梁州 梁州 興元府 南鄭縣 5 洋州 洋川郡 西鄉(xiāng)縣 4 利州 益昌郡 綿谷縣 6 鳳州 河池郡 梁泉縣 3 興州 順政郡 順政縣 2 成州 同谷郡 上祿縣 3 文州 陰平郡 曲水縣 1 扶州 同昌郡 同昌縣 4 集州 符陽郡 難江縣 3 壁州 始寧郡 諾水縣 5 巴州 清化郡 化城縣 9 蓬州 蓬山郡 大寅縣 7 通州 通川郡 通川縣 9 開州 盛山郡 盛山縣 3 閬州 閬中郡 閬中縣 9 果州 南充郡 南充縣 5 渠州 潾山郡 流江縣 3 隴右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shù)鄯州 秦州 天水郡 成紀(jì)縣 6 河州 安昌郡 枹罕縣 3 渭州 隴西郡 襄武縣 4 鄯州 西平郡 湟水縣 3 蘭州 金城郡 金城縣 2 臨州 狄道郡 狄道縣 2 階州 武都郡 將利縣 3 洮州 臨洮郡 臨潭縣 1 岷州 和政郡 溢樂縣 3 廓州 寧塞郡 廣威縣 3 疊州 合川郡 合川縣 2 宕州 懷道郡 懷道縣 2 涼州 武威郡 姑臧縣 5 沙州 敦煌郡 敦煌縣 2 瓜州 晉昌郡 晉昌縣 2 甘州 張掖郡 張掖縣 2 肅州 酒泉郡 酒泉縣 3 伊州 伊吾郡 伊吾縣 3 西州 交河郡 前庭縣 5 庭州 北庭大都護府 金滿縣 4 安西大都護府 —— —— —— 淮南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shù)揚州 揚州 廣陵郡 江都縣 7 楚州 淮陰郡 山陽縣 4 滁州 永陽郡 清流縣 3 和州 歷陽郡 歷陽縣 3 壽州 壽春郡 壽春縣 5 廬州 廬江郡 合肥縣 5 舒州 同安郡 懷寧縣 5 光州 弋陽郡 定城縣 5 蘄州 蘄春郡 蘄春縣 4 安州 安陸郡 安陸縣 6 黃州 齊安郡 黃岡縣 3 申州 義陽郡 義陽縣 3 江南東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shù)越州 潤州 丹楊郡 丹徒縣 4 升州 江寧郡 上元縣 4 常州 晉陵郡 晉陵縣 5 蘇州 吳郡 吳縣 7 湖州 吳興郡 烏程縣 5 杭州 馀杭郡 錢塘縣 8 睦州 新定郡 建德縣 6 越州 會稽郡 會稽縣 7 明州 馀姚郡 鄮縣 4 衢州 信安郡 信安縣 4 處州 縉云郡 麗水縣 6 婺州 東陽郡 金華縣 7 溫州 永嘉郡 永嘉縣 4 臺州 臨海郡 臨海縣 5 福州 長樂郡 閩縣 10 建州 建安郡 建安縣 5 泉州 清源郡 晉江縣 4 汀州 臨汀郡 長汀縣 3 漳州 漳浦郡 漳浦縣 3 江南西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shù)洪州 宣州 宣城郡 宣城縣 8 歙州 新安郡 歙縣 6 池州 —— 秋浦縣 4 洪州 豫章郡 豫章縣 7 江州 潯陽郡 潯陽縣 3 鄂州 江夏郡 江夏縣 7 岳州 巴陵郡 巴陵縣 5 饒州 鄱陽郡 鄱陽縣 4 虔州 南康郡 贛縣 7 吉州 廬陵郡 廬陵縣 5 袁州 宜春郡 宜春縣 3 信州 —— 弋陽縣 4 撫州 臨川郡 臨川縣 4 潭州 長沙郡 長沙縣 6 衡州 衡陽郡 衡陽縣 6 永州 零陵郡 零陵縣 4 道州 江華郡 營道縣 5 郴州 桂陽郡 郴縣 8 邵州 邵陽郡 邵陽縣 2 黔中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shù)黔州 黔州 黔中郡 彭水縣 6 辰州 盧溪郡 沅陵縣 5 錦州 盧陽郡 盧陽縣 5 施州 清化郡 清江縣 2 敘州 潭陽郡 龍標(biāo)縣 3 獎州 龍溪郡 夜郎縣 3 夷州 義泉郡 綏陽縣 5 播州 播川郡 遵義縣 3 思州 寧夷郡 務(wù)川縣 3 費州 涪川郡 涪川縣 4 南州 南川郡 南川縣 2 溪州 靈溪郡 大鄉(xiāng)縣 2 溱州 溱溪郡 榮懿縣 5 劍南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shù)益州 益州 成都府 蜀縣 10 彭州 蒙陽郡 九隴縣 4 蜀州 唐安郡 晉原縣 4 漢州 德陽郡 雒縣 5 嘉州 犍為郡 龍游縣 8 眉州 通義郡 通義縣 5 邛州 臨邛郡 臨邛縣 7 簡州 陽安郡 陽安縣 3 資州 資陽郡 盤石縣 8 巂州 越巂郡 越巂縣 9 雅州 盧山郡 嚴(yán)道縣 5 黎州 洪源郡 漢源縣 3 茂州 通化郡 汶山縣 4 翼州 臨翼郡 衛(wèi)山縣 3 維州 維川郡 薛城縣 3 戎州 南溪郡 僰道縣 5 姚州 云南郡 姚城縣 3 松州 交川郡 嘉誠縣 4 當(dāng)州 江源郡 通軌縣 3 悉州 歸誠郡 左封縣 2 靜州 靜川郡 悉唐縣 3 柘州 蓬山郡 柘縣 2 恭州 恭化郡 和集縣 3 保州 天保郡 定廉縣 4 真州 昭德郡 真符縣 4 霸州 靜戎郡 —— 4 干州 —— —— 2 梓州 梓潼郡 郪縣 9 遂州 遂寧郡 方義縣 5 綿州 巴西郡 巴西縣 8 劍州 普安郡 普安縣 8 合州 巴中郡 石鏡縣 6 龍州 應(yīng)靈郡 江油縣 2 普州 安岳郡 安岳縣 6 渝州 南平郡 巴縣 5 陵州 仁壽郡 仁壽縣 5 榮州 和義郡 旭川縣 6 昌州 —— 昌元縣 4 瀘州 瀘川郡 瀘川縣 5 保寧都護府 —— —— —— 嶺南道 治所州府別稱州治所縣數(shù)廣州 廣州 南海郡 南海縣 10 岡州 新會郡 新會縣 3 韶州 始興郡 曲江縣 6 循州 海豐郡 歸善縣 6 潮州 潮陽郡 海陽縣 3 康州 晉康郡 端溪縣 4 瀧州 開陽郡 瀧水縣 4 端州 高要郡 高要縣 2 新州 新興郡 新興縣 2 封州 臨封郡 封川縣 2 潘州 南潘郡 茂名縣 3 春州 南陵郡 陽春縣 2 勤州 云浮郡 富林縣 2 羅州 招義郡 石城縣 4 辯州 陵水郡 石龍縣 2 高州 高涼郡 良德縣 3 恩州 恩平郡 齊安縣 3 雷州 海康郡 海康縣 3 崖州 珠崖郡 舍城縣 3 瓊州 瓊山郡 瓊山縣 5 振州 延德郡 寧遠縣 5 儋州 昌化郡 義倫縣 5 萬安州 萬安郡 陵水縣 4 邕州 朗寧郡 宣化縣 7 澄州 賀水郡 上林縣 4 賓州 嶺方郡 嶺方縣 3 橫州 寧浦郡 寧浦縣 3 潯州 潯江郡 桂平縣 3 巒州 永定郡 永定縣 3 欽州 寧越郡 欽江縣 5 貴州 懷澤郡 郁林縣 4 龔州 臨江郡 平南縣 5 象州 象郡 武化縣 3 藤州 感義郡 鐔津縣 4 巖州 常樂郡 常樂縣 4 宜州 龍水郡 龍水縣 4 瀼州 臨潭郡 瀼江縣 4 籠州 扶南郡 武勤縣 7 田州 橫山郡 橫山縣 5 環(huán)州 整平郡 正平縣 8 桂州 始安郡 始安縣 11 梧州 蒼梧郡 蒼梧縣 3 賀州 臨賀郡 臨賀縣 6 連州 連山郡 桂陽縣 3 柳州 龍城郡 馬平縣 5 富州 開江郡 龍平縣 3 昭州 平樂郡 平樂縣 3 蒙州 蒙山郡 立山縣 3 嚴(yán)州 循德郡 來賓縣 3 融州 融水郡 融水縣 2 思唐州 武郎郡 武郎縣 2 古州 樂興郡 樂興縣 3 容州 普寧郡 北流縣 6 牢州 定川郡 南流縣 3 白州 南昌郡 博白縣 4 順州 順義郡 —— 4 繡州 常林郡 常林縣 3 郁林州 郁林郡 石南縣 4 黨州 寧仁郡 善勞縣 8 竇州 懷德郡 信義縣 4 禺州 溫水郡 峨石縣 4 廉州 合浦郡 合浦縣 4 義州 連城郡 龍城縣 3 交州 安南中都護府 宋平縣 8 陸州 玉山郡 烏雷縣 3 峰州 承化郡 新昌縣 5 愛州 九真郡 九真縣 6 驩州 日南郡 九德縣 4 長州 文楊郡 文陽縣 4 福祿州 唐林郡 安遠縣 3 湯州 湯泉郡 湯泉縣 3 芝州 忻城郡 忻城縣 7 武峨州 武峨郡 武峨縣 7 演州 龍池郡 忠義縣 7 武安州 武曲郡 武安縣 2 南扶州懷德郡懷德縣5

END,本文到此結(jié)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guān)注本站哦!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14921.html

“唐代維州哪里(唐代維州哪里最繁華)” 的相關(guān)文章

忘字多少筆畫(忘字的筆畫順序怎么寫)

忘字多少筆畫(忘字的筆畫順序怎么寫)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忘字多少筆畫,以及忘字的筆畫順序怎么寫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忘是什么意思,忘的繁體字,忘有幾筆,忘字幾畫 忘拼音:wàng。總筆畫:7畫。◎ 不記得,遺漏:~記。~卻。~懷。~我。~情。~乎所以。.繁...

屈原的湘君如何讀(屈原的湘君原文及翻譯)

屈原的湘君如何讀(屈原的湘君原文及翻譯)

大家好,關(guān)于屈原的湘君如何讀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屈原的湘君原文及翻譯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湘夫人屈原原文加拼音 詩歌簡介《九歌·湘夫人》是《楚辭·九歌》組詩十一首之一,是祭湘水女神的詩歌。這首...

蘭陵王柳陰直有多少個字(蘭陵王·柳陰直)

蘭陵王柳陰直有多少個字(蘭陵王·柳陰直)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蘭陵王柳陰直有多少個字,以及蘭陵王·柳陰直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有哪些詞去掉標(biāo)點符號是117個字的 靈和殿,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夏云多,嫩梢相觸,冰凝幽咽,沈醉到觥船,惜惜此光陰,自憐幽獨,輕綃薄。雕萬葉...

清照永遇樂多少錢(永遇樂李清照書法)

清照永遇樂多少錢(永遇樂李清照書法)

很多朋友對于清照永遇樂多少錢和永遇樂李清照書法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千古第一女詞人:李清照 本 名 :李清照 字 號 : 號易安居士 所處時代 : 南宋 民族族群 :漢 出生地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qū)明水街道 出...

望江南多少恨讀音(望江南這首詩怎么讀)

望江南多少恨讀音(望江南這首詩怎么讀)

今天給各位分享望江南多少恨讀音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望江南這首詩怎么讀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望江南》的內(nèi)容和全詩的拼音是什么? 望江南唐 溫庭筠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拼音:wàng jiāng nántáng?...

平水房價最低為多少彳(平水房產(chǎn)樓盤)

平水房價最低為多少彳(平水房產(chǎn)樓盤)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平水房價最低為多少彳,以及平水房產(chǎn)樓盤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江蘇哪里城市房價是最低,是多少 根據(jù)2014年江蘇省房管局備案房屋成交均價,宿遷房價最低,南京房價最高。第一、南京。均價:17,201元/㎡...

描寫送別的詞有哪些(有關(guān)送別的詞有哪些)

描寫送別的詞有哪些(有關(guān)送別的詞有哪些)

今天給各位分享描寫送別的詞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有關(guān)送別的詞有哪些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寫送別的古詩詞有哪些 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2、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

楓有哪些詞組(楓的組詞有那些)

楓有哪些詞組(楓的組詞有那些)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guān)于楓有哪些詞組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楓的組詞有那些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楓的組詞有哪些? 楓葉[fēng yè] 楓樹葉。亦泛指秋令變紅的其他植物的葉子。楓香[fēng xiāng] 植物名。金縷梅科楓...

廣陵江在哪里(廣陵江是哪里)

廣陵江在哪里(廣陵江是哪里)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廣陵江在哪里,以及廣陵江是哪里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廣陵江是什么江 長江。廣陵江指的是長江,古有廣陵潮,就是現(xiàn)在的長江,長江在古代也是有大潮水的。在南北朝時期屬于古橫江的一部分,古橫江為長江出海口的一...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