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兮伯兮如何(伯兮講了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叔兮伯兮如何,以及伯兮講了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詩經(jīng)·邶風·旄丘
旄(máo)丘之葛兮,何誕(yán)之節(jié)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叔兮伯兮,靡所與同⒀。
瑣兮尾(wěi)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褎(yòu)如充耳。
旄(máo)丘之葛兮: 前高后下曰旄丘。
何誕(yán)之節(jié)兮! 誕,闊也。
叔兮伯兮, 叔伯, 衛(wèi) 之諸臣也。(衛(wèi),周朝國名。公元前11世紀中葉建立。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帶。公元前254年為魏所滅。公元前241年在秦支持下復國。公元前209年為秦所滅。
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為狄所滅。戴公野處漕邑,文公又徙居楚丘。秦始皇既統(tǒng)一全國,獨置衛(wèi)君,為附庸,至二世元年廢 之晉過衛(wèi)。)
何多日也? 興也。多日,是數(shù)之多。
注:舊說黎之臣子自言久寓於衛(wèi)時物變矣,故登旄丘之上見葛長大而節(jié)疏闊,因托以起興,曰旄丘之葛何其之闊也,衛(wèi)之諸臣何其多日而不見救也。
講:黎之臣子久寓於衛(wèi),因感時物而言曰,夫人不能無遇變之日,君子不可無存恤之心,我向始至於衛(wèi)也,葛之始生其節(jié)猶蹙蹙(緊迫)而密,今觀旄丘之葛何其節(jié)之闊也,時物既變岀我之在衛(wèi)已久而望救之情亦切矣,叔伯諸臣何其多而不見救乎,此吾所為喻也。
何其處也? 處,安處也
必有與也! 與,與國也。
何其久也? 久,是寓衛(wèi)之久。
必有以也! 賦也。以,他故也
注:因上章何多日也而言何其安處而不來,意必有與國相俟而俱來耳,又言何其久而不來,意其或有他故而不得來耳,詩之曲盡人情如此。
講:夫我黎不幸,為狄所迫而,所幸者猶有耳可依也,今歷日之多而不見救岀安處矣,何其安處於彼而不來乎,意者兵力不支將與他國而俱來乎,不然鄭國有急宜其不遑安也,胡若是之處耶,遑日之多而不見救亦已久矣,何其久居於彼而不來乎,意者時事相仍或有他故而不得來耶,不然四鄭有難,宜其不容緩也,胡若是之久耶。
狐裘蒙戎: 大夫狐蒼裘,蒙戎亂貌言敝也。
匪車不東 。既云寓衛(wèi)何以而又云東特設(shè)為詞。
叔兮伯兮,靡所與同 。賦也。同是不與我同心。
注:又自言客久而裘敝矣,豈我之車不東告於女乎,但叔兮伯兮不與我同心,難往告之而不肯來耳,至是始微諷切之。
講:夫我之在衛(wèi)日久狐裘之服且蒙戎敝矣,客久而救而救不至豈我之車不東告於汝乎,但叔伯諸臣不與我同心,故告急之師難至而,彼之安處多日猶改也,豈待與國之俱亦或他故之未暇哉。
瑣兮尾兮: 瑣,細也,尾,末也
流離之子。 流離漂散也。
叔兮伯兮,褎(yòu)如充耳。 賦也。褎,多笑貌充耳塞耳聲之人恒多矣。
注:言黎之君臣流離瑣尾若此,其可憐也,衛(wèi)之諸臣褎然如塞耳,而無聞何哉,至是然后蓋其辭焉,流離患難之際而其言之有序,而不迫如此其人亦可見矣。
講:夫我黎君臣當此播越之秋,瑣尾細末勢不能自振,力不能自支,流離至此亦可傷矣,有人心者當不惜此舉錯以救一方之人而,叔伯諸臣乃衰,如充耳無聞,坐視其變而不為之惜焉,何其心之忍哉,當流離患難之際而言之不迫如此,其人亦可知矣。
詩經(jīng)的詩文節(jié)選
1、《竹竿》先秦:佚名
籊籊竹竿,以釣于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釋義:
釣魚竹竿細又長,曾經(jīng)垂釣淇水上。難道不把舊地想,路遠無法歸故鄉(xiāng)。
泉源汩汩流左邊,淇水蕩蕩流右邊。姑娘長大要出嫁,父母兄弟離得遠。
淇水蕩蕩流右邊,泉源汩汩流左邊。嫣然一笑皓齒露,身佩美玉賽天仙。
淇水悠悠日夜流,檜木槳兒柏木舟。駕車出游四處逛,以解心里思鄉(xiāng)愁。
2、《漢廣》先秦:佚名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
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釋義:
南山喬木大又高,樹下不可歇陰涼。
漢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用刀割取那荊條。
姑娘就要出嫁了,趕快喂飽她的馬。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用刀割取那蔞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趕快喂飽小馬駒。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3、《行露》先秦:佚名
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
釋義:
道上露水濕漉漉,難道不想早逃去?只怕露濃難行路。
誰說麻雀沒有嘴?怎么啄穿我房屋?誰說你尚未娶妻?為何害我蹲監(jiān)獄?即使讓我蹲監(jiān)獄,你也休想把我娶!
誰說老鼠沒牙齒?怎么打通我墻壁?誰說你尚未娶妻?為何害我吃官司?即使讓我吃官司,我也堅決不嫁你!
4、《國風·邶風·旄丘》先秦:佚名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jié)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叔兮伯兮,靡所與同。
瑣兮尾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釋義:
旄丘上的葛藤啊,為何蔓延那么長!衛(wèi)國諸臣叔伯啊,為何許久不相幫?
為何安處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為何等待這么久?其中必定又原因。
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車出行不向東。衛(wèi)國諸臣叔伯啊,你們不與我心同。
我們卑微又渺小,流離失所無依靠。衛(wèi)國諸臣叔伯啊,充耳裝作不知道。
5、
《國風·周南·桃夭》先秦:佚名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釋義:
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艷紅似火。這位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
桃花怒放千萬朵,果實累累大又多。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貴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萬朵,綠葉茂盛永不落。這位姑娘要出嫁,齊心協(xié)手家和睦。
琴歌·有美人兮
佚名 琴歌有美人兮
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無奈佳人兮,不在東墻。
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何日見許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攜手相將。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
【譯文及注釋】
有位美麗的女子啊,我見了她的容貌,就此難以忘懷,
一日不見她,心中牽念得像是要發(fā)狂一般。
我就像那在空中回旋高飛的鳳鳥,在天下各處尋覓著凰鳥,
可惜那美人啊,不在東墻鄰近。
我以琴聲替代心中情語,姑且描寫我內(nèi)心的情意,
希望我的德行可以與你相配,攜手同在一起。
何時能允諾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
無法與你比翼偕飛,百年好合,這樣的傷情結(jié)果,
令我淪陷於情愁而欲喪亡,令我淪陷於情愁而欲喪亡啊!
【賞析】
這是一首聽琴的歌,寫了聽琴時被音樂所陶醉的感受,并由此而動了歸隱的念頭,覺得要去赴任是一種精神上的負擔。既入仕途,又向往在詩酒和音樂聲中怡然自得,表明了舊時代文人大都有的矛盾心情。
首二句以飲酒陪起彈琴;三、四句寫未彈時的夜景:月明星稀,烏鵲半飛,冷風吹衣,萬木肅煞。五、六句寫初彈情景;銅爐香繞,華燭齊輝,初彈《淥水》,后彈《楚妃》。七、八句寫琴歌動人;一聲撥出,萬籟俱寂,星星隱去,四座無言。后兩句寫聽琴聲之后,忽起鄉(xiāng)思:客去清淮,離家萬里,歸隱云山,此夜之思。
全詩寫時,寫景,寫琴,寫人,步步深入,環(huán)環(huán)入扣,章法整齊,層次分明。描摹琴聲,重于反襯,使琴聲越發(fā)高妙、更加動人。
伯兮
佚名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zhí)殳,為王前驅(qū)。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譯文及注釋】
伯啊,伯啊,你真是我們國家最魁梧英勇的壯士了,你手持著兵器殳,作為王的勇士,沖鋒陷陣,是軍中的先鋒官。自從你隨著東征的隊伍出發(fā),離開家,我就日夜思念,頭發(fā)亂了也沒心思理,更沒有心思擦脂抹粉我打扮好了給誰看啊?下雨吧,下雨吧,可偏偏又出了太陽,總是事與愿違。我情愿想你想得頭疼,只希望我的思念能換回你的歸來。樹蔭之下生長的忘憂草,能夠消除掉記憶的痛苦,(我佩戴了忘憂草,卻仍不能忘記你)我甘愿相思成病,只希望你能夠快些回來。(只要你能回來,我情愿頭疼心碎。)
音切,英武高大殳:音書,竹制兵器杲:音稿,明亮的樣子諼草:萱草,忘憂草 [2]:音妹,憂思成病
伯:女子對丈夫的稱呼
朅:勇武
桀:通杰,杰出的人
殳:古代杖類兵器
膏沐:發(fā)油與洗發(fā)水
適:悅
容:打扮
杲杲:日出明亮貌
愿言:思念的樣子
甘心首疾:形容思念的深切
焉:何
言:動詞詞頭,一說是 代詞我
樹:種
背:北堂,即后堂
痗:病
【賞析】
《伯兮》描寫在家思婦想念出外遠征的丈夫,表達了無法忍受的強烈情感。詩首先想象丈夫在外為王前驅(qū)的英武形象,生動浮現(xiàn)在腦海中,這激起刻苦銘心的思念,連打扮也無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強烈,有如久旱渴雨。而且,這種思念之強,簡直叫人無法忍受,她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種植的忘憂草,來消解這種沉重的思念。一層深似一層,而又層層變換抒寫的方式,正是《伯兮》的特點。
詩經(jīng) 萚兮
《詩經(jīng):萚兮》
萚兮萚兮,風其吹女。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風其漂女。
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注釋:
1、萚(拓):脫落的木葉。
2、女(汝):同汝。
3、倡:同唱。一說倡導,
4、漂:同飄。
5、要(腰):成也,和也,指歌的收腔。
譯文:
枯葉呀枯葉,風吹動了你。
兄弟們呀,唱起你的歌,我來應和!
枯葉呀枯葉,風吹落了你。
兄弟們呀,唱起你的歌,我來收束。
賞析:
在《經(jīng)》305篇中,《萚兮》該是最短小的之一,它的文辭極為簡單。詩人看見枯葉被風吹落,心中自然而然涌發(fā)出傷感的情緒;這情緒到底因何而生,卻也難以明說或者說出來也沒有多名篇賞析思,無非是歲月流逝不再,繁華光景倏忽便已憔悴之類。他只是想有人與他一起唱歌,讓心中的傷感隨著歌聲流出。叔兮伯兮,恐怕也并無實指之人,不過是對于可能有的親近者的呼喚罷了。
但這種單純的歌謠,雖然古老,卻又是常新的。從《萚兮》之后,像楚辭《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像唐人王勃《山中》的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直到現(xiàn)代徐志摩的《落葉小唱》,不知有多少相似的表述。因為在《萚兮》中,已經(jīng)關(guān)聯(lián)著人生最基本的兩種情緒:對于歲月的留戀,以及在寂寞中對于親友之情的渴望。這是人人都會有的情緒,每個人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和語言來表述它。
《萚兮》因為單純,而又有特別令人感動的地方。在萚兮萚兮,風其吹(漂)女之后,詩人不再說下去,讓人覺著從落葉中看到的生命的流失,根本就是無奈的事情,不說也罷。而后叔兮伯兮,倡予和(要)女,又讓人覺著人生的寂寞歸根結(jié)蒂還是無從排遣。不可能真的就有人應著這呼喚唱出心心相印的歌來,寂寞也不可能真的會讓人相互走近。呼喚也只是呼喚而已吧。如此想來,這種古老的歌子,浸著很深的悲涼。
儒者說詩,常有奇怪的談論。《毛詩序》說:《萚兮》,刺忽(鄭昭公忽)也。君弱臣強,不倡而和也。這已是牽強附會,于詩無證。朱熹《詩集傳》更謂:此淫女之詞。實在詩中主人公性別為男為女,本無從辨別,淫字更不知從何說起。想要做圣賢的人,到處看見淫邪,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琴詩
蘇軾 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譯文及注釋】
若:如果的意思
何:為何的意思
【賞析】
這首詩講了一個彈琴的道理:一支樂曲的產(chǎn)生單靠琴不行,單靠指頭也不行,還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術(shù)的熟練。琴不難掌握,指頭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彈琴技術(shù)的差異很大,演奏出來的樂曲是否悅耳可就大不一樣了。詩里用了兩個提問,讓讀者去思考。其實這是一個復雜的美學問題:產(chǎn)生藝術(shù)美的主客觀關(guān)系
賞析
唐朝的韋應物寫了一首《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鑿巖泄奔湍,稱古神禹跡。夜喧山門店,獨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zhuǎn)空山驚?貽之道門舊,了此物我情。這位作家對水石之間關(guān)系的疑惑與領(lǐng)悟,亦同于蘇軾之于琴指。這其實是個高深的哲學問題,因為在佛教看來,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事物與事物之間只是由于發(fā)生了聯(lián)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謂四大,《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五說:譬如機關(guān)由業(yè)轉(zhuǎn),地火水風共成身。隨彼因緣招異果,一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具一篋。《圓覺經(jīng)》說: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嚴經(jīng)》曾對什么是濁有一段闡發(fā):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zhì)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于凈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也就是說,濁是塵土和清水發(fā)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論述說得更為明確: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fā)。蘇軾的詩簡直就是這段話的形象化。
古詩絕句就是這樣經(jīng)典,凝練,內(nèi)心頓生無限的情懷。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絕句和古詩嗎,請欣賞 關(guān)于琴的傷感句子 。
《詩經(jīng)》國風·鄭風·萚兮
萚兮萚兮,風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風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題解】
這詩寫女子要求愛人同歌。她說風把樹葉兒吹得飄起來了,你領(lǐng)頭唱吧,我來和你。全詩的情調(diào)是歡快的`。
【注釋】
(1)萚(拓tuò):草木落下的皮或葉。
(2)吹:古讀如“磋(錯cuò)”。女:同“汝”,指萚.此章和下章頭兩句以風吹萚葉起興。人在歌舞歡樂的時候常有飄飄欲起的感覺,所以和風萚聯(lián)想。
(3)女子呼愛人為伯或叔或叔伯。“叔兮伯兮”語氣像對兩人,實際是對一人說話。
(4)倡:帶頭唱歌。女(汝)指叔伯。
(5)漂:或作“飄”,吹動。
(6)要(yào):會合。指唱歌的人以聲音相會和,也就是和。
【余冠英今譯】
草皮兒,樹葉兒,好風吹你飄飄起。好人兒,親人兒,領(lǐng)頭唱吧我和你。
草皮兒,樹葉兒,好風吹你飄飄上。好人兒,親人兒,你來起頭我合唱。
【參考譯文】
樹葉落地葉葉黃,風兒吹你蕭蕭響。我的哥哥好情郎,你來領(lǐng)歌我和唱。
樹葉落地葉葉黃,風兒飄你飛四方。我的哥哥好情郎,你來領(lǐng)歌我伴唱。
“瑣兮尾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裦如充耳”是什么意思,出自何處?
意思是我們卑微又渺小,流離失所無依靠。衛(wèi)國諸臣叔伯啊,充耳裝作不知道。
出處:《國風·邶風·旄丘》先秦 ? 佚名
原文: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jié)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叔兮伯兮,靡所與同。
瑣兮尾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原文翻譯:旄丘上的葛藤啊,為何蔓延那么長!衛(wèi)國諸臣叔伯啊,為何許久不相幫?為何安處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為何等待這么久?其中必定又原因。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車出行不向東。衛(wèi)國諸臣叔伯啊,你們不與我心同。我們卑微又渺小,流離失所無依靠。衛(wèi)國諸臣叔伯啊,充耳裝作不知道。
拓展資料
創(chuàng)詩背景:關(guān)于《邶風·旄丘》一詩的背景,歷來有多種說法。《毛詩序》及鄭箋等以為是黎臣責衛(wèi)之作;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認為此篇與《邶風·式微》均是黎臣勸君歸國之作;現(xiàn)代學者一般認為是一些流亡到衛(wèi)國的人,請求衛(wèi)國的統(tǒng)治者來救助,但愿望沒能實現(xiàn),因此寫此詩表達他們失望的心情。
充耳不聞的典故誰知道?
充耳不聞
充耳不聞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 chōng ěr bù wén,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語出 《詩經(jīng)·邶風·旄丘》。
【出處】: 《詩經(jīng)·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充耳不聞的典故
【溯源】由“黈纊塞耳,前旒蔽明”演化而來。“黈纊”指用棉花小球懸于耳側(cè),“旒”指冠冕前后平垂的玉串。《資治通鑒》中記載,大司馬要將三個偷盜士兵斬首,孝文帝正巧遇見,便下令赦免。司馬光評論此事道:“選拔賢才,整修政治,這樣使境內(nèi)各得其所。因此先王冠冕上才用棉球垂于兩耳,用玉串蔽開前后之明,目的就是想避免眼目只看到近處,耳朵只聽見近處的弊病,使耳目之聰遠達四方。像這類問題不應當只去解決路上所遇到的,沒有遇到過的豈不是更多?用這種方法表示自己施行仁政,豈不是太微小了嗎?況且用赦免罪人去干擾主管方執(zhí)行法律,更不合乎君王身份。”
【釋義】現(xiàn)在指故意不聽別人的話,也指對某事漠不關(guān)心。
叔兮伯兮如何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伯兮講了什么、叔兮伯兮如何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