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聲如何計時(更漏怎么計時)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漏聲如何計時,以及更漏怎么計時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人是如何計時的
導語:不同于現代的計時單位,中國古代有一套成熟的計時方法,以“時刻更點”計時。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一、 時:
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采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并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歷法漸密,于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然其(指杜元凱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謂子時也,雞鳴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時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時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黃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為十二,始見于此。”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這些計時名稱常常出現。如,《西游記》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后,而巳則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則西磋;申時哺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其中的“雞鳴”、“日出”、“食后”、“挨排”、“西磋”、“哺”、“日落”、“黃昏”、“人定”等,就是各個時辰的具體說法。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滴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旦暮”就是指平旦與黃昏的時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北宋時開始將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部分,分十二時辰為二十四,稱“小時”。
二、刻:
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于是專門制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箭桿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托著箭桿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桿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漏刻的計時方法可分為兩類: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種獨立的計時系統,只借助水的運動。后來古人發現漏壺內的水多時,流水較快,水少時流水就慢,顯然會影響計量時間的精度。于是在漏壺上再加一只漏壺,水從下面漏壺流出去的同時,上面漏壺的水即源源不斷地補充給下面的漏壺,使下面漏壺內的水均勻地流入箭壺,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在漏壺箭桿上刻100格。折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則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
到了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采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到了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并用,使得我國古代的計時制趨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鐘表傳入中國,在采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由于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后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國古典小說常有“午時三刻開斬”的說法,如,《西游記》第九回:“卻說魏征丞相在府,夜觀乾象,正萟寶香,只聞得九霄鶴唳,卻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著他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午時三刻,按照現在的計時方法,是差十五分鐘到正午12點。按陰陽家說法,此時是陽氣最盛,而現代天文學認為正午最盛,兩者說法略有不同。午時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斬刑的時辰,此時開刀問斬,陽氣最盛,人死后的陰氣會立刻消散,罪大惡極的犯人,被斬后“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罪刑輕者,可在正午開刀行斬刑,讓其有鬼做。所以,“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以顯示老龍罪行極重。
三、更: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其對應如下:
一更天:戌時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時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時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時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時 03:00 – 05:00
由此可見,所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于現在的“后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又如《西游記》第一回:“悟空道:‘師父昨日壇前對眾相允,教弟子三更時候,從后門里傳我道理,故此大膽徑拜老爺榻下。’”便是讓孫悟空在半夜11時至1時前去拜會菩提祖師。
由于古代報更使用擊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如杜甫《閣夜》:“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霄。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到處起漁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又如,白居易的《長恨歌》:“……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其中的“鼓角”、“鐘鼓”都是古時用來打更的器具。
四、點:
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更分為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現在的24分鐘。如《西游記》第九回:“卻說那太宗夢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三更兩點”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點”就是指凌晨04:12。
古代中的漏聲殘是指一天中的什么時候
黎明時分
漏下(漏刻的水面已經下落);漏永更長(比喻深夜);漏盡鐘鳴(黎明時分);漏夜(深夜);漏板(古代報更用的銅板);漏刻(古計時器)。
古代的滴漏都從什么時候滴到什么時候?
【成語】:銅壺滴漏
【解釋】:銅壺:古代計時的漏器。用銅壺盛水滴漏來計時刻。
【出處】:唐·溫庭筠《雞鳴埭歌》:“銅壺漏斷夢初覺,寶馬塵高人未知。”
漏斷(漏斷)漏聲已斷。指夜深。漏為古代以水滴計時的器具。漏斷即漏壺里的水滴完之意。
宋 蘇軾《卜算子·感舊》詞:“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我想應該是陸游化用了這里的句子,表示是夜已經深了
丑時是幾點
丑時指的是凌晨1點到凌晨2點59分。丑時又稱雞鳴,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時間為凌晨1時至凌晨3時。如《詩經·汝日雞鳴》:“汝日雞鳴,士日昧旦。”古時雞鳴而起,昧旦(天將明未明之時)而朝。牛在這時候吃完草,準備休息。
中國古人把一天劃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現今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以半夜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合現代2小時),一時辰有八刻(一刻合現代15分鐘),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合現代5分鐘),一盞茶有兩炷香(一炷香合現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現代30秒),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合現代5秒),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合現代0.5秒)。
時、刻、更
“時”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采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并有古代的習慣稱法。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開始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刻”的說法來源于漏壺計時,這是一種水時計時器,各個朝代的造型不一,但原理都相似。杜甫詩:“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以及王安石詩:“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中,說的“漏聲”,就是水鐘滴漏的聲音。
“更點制”是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的一日六十的分法傳入中國,與十時辰制配合使用的。此時一夜被分為了五更,又把每更分為5點,由更夫報時。
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
1.“漏刻”計時
漏是指計時用的漏壺,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它通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于是專門制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
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相當于現代鐘表上顯示時刻的鐘面,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箭桿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
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托著箭桿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桿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漏刻的計時方法可分為兩類: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種獨立的計時系統,只借助水的運動。
后來古人發現漏壺內的水多時,流水較快,水少時流水就慢,顯然會影響計量時間的精度。于是在漏壺上再加一只漏壺,水從下面漏壺流出去的同時,上面漏壺的水即源源不斷地補充給下面的漏壺,使下面漏壺內的水均勻地流人箭壺,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2.動物報時
“雞鳴”是最古老的晚上確定時間的方法,在農村一直沿用至今。它是根據土“公雞打鳴”(而不是雜交雞和養殖場的雞)的晚上打鳴規律性而確定晚上時間的。
一般有“雞叫三遍”之說,雞正半夜是不叫的,過了半夜多一點雞叫表示子時三更,第二遍寅時四更,第三遍則天要明了——辰時五更。“夜有五更”就是這樣來的。
3.星象定時
這種方法比用動物報時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據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變化來確定晚上時間階段的。根據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長,初三初四見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開始計算時間,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計算夜間時間。
另外,根據北斗星在每個季節的晚上轉動位置則更是古代晚上報時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黃昏6點和早6點位置和晚上12點的位置——卯時、申時和子時是十分準確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東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們經常根據季節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斷夜間的時辰應該是什么時間,所以古人有“斗轉星移”一整套夜觀天象之術。
4.銅制圭表
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采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
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并用,使得我國古代的計時制趨于完善。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鐘表傳入中國,在采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
由于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后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5.打更
更: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
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由此可見,所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于現在的“后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漏聲斷有何典故
漏聲斷,滴漏聲停止,則一夜將盡,天快亮了。漏:滴漏,古代用銅壺盛水,壺底穿一孔,壺中水以漏漸減,所以計時。語出宋朝詩人陸游的詞《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現代漢語的意思是:醒來在寒燈晃動的殘夜里睜開眼睛,漏聲停止了,曉月斜映著窗紙天色將明。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