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哪個地方(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什么地方)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哪個地方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什么地方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什么地方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指的是泰山。此句出自杜甫的《望岳》,這首詩作者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東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齊魯,山色仍然歷歷在目。
神奇自然,會聚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黃昏。
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作品賞析
首句:“岱宗夫如何?”“岱宗”,古代認為泰山是五岳之宗。《舜典》:“東巡狩,至于岱宗,柴(祭名)。”“夫如何”,那(山)怎樣呢,用意在說泰山名不虛傳。第二句“齊魯青未了”,是說泰山橫跨齊、魯兩國之地,一片青黛色,似乎沒有盡頭。劉辰翁評:“只五字雄蓋一世。”這時盛唐氣象未衰,杜甫又是“裘馬頗輕狂”的少年,還不因自己一時得失系懷,所以詩句寫得很宏壯。
下二句“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更作一番仔細觀察后寫出來的,是說大自然造物者集中靈秀之氣在此山,自然有無限神妙。“割”,意為山高如劍鋒,所以用“割”字。山北少見日光山南日光照耀,所以一山昏曉不同。王維《終南山》:“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意思和這兩句相近。這兩句承神秀而言,講山色的變幻。以上四句寫出了泰山的宏偉景色,而下面四句則寫詩人的感受。
五、六句“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前句是說倏忽間生出重重云海,像動蕩在自己的胸際。泰山的靈秀又轉為奇壯。下句“決眥”,本于曹植《冬獵》篇:“張目決眥。”“決眥”是把眼睛睜得大大的意思。全句寫目送飛鳥歸山,凝神瞪視,才看到山鳥如何飛進高山的。全詩首二句作整體的初望,次二句寫被山的靈秀所吸引,作深層次、多角度的仔細觀望,像畫圖一樣昏曉色彩分明。而五、六二句寫被誘發了主體感情時的凝神遠望,這是一種云生鳥飛存在于大自然中的自由境界,由此反映了詩人英姿勃發的情態。
這六句全在“望”字上下工夫。望的感受層次愈深,想登山的意愿也就愈迫切,可能想省親之后就回來上泰山。所以結語有想象色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二句并非有意套用《孟子·盡心上》所說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句,而是想到不久之后總要來親身登上最高峰,其他的小山,就會像培一樣,匍匐低首在下方。杜甫有意無意之間抒發了他的壯懷,“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樣的懷抱如能實現,就近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了。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的是哪座山?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的是泰山。
出自:《望岳》
作者: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家,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與李白合稱“李杜”。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翻譯: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那蒼翠的美好山色沒有盡頭。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山南山北陰陽分界,晨昏迥然不同。望著那升騰的層層云氣,心胸搖蕩;睜大眼睛遠望歸鳥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開一樣。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顯得渺小的群山。
賞析
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描寫的是什么地方
是泰山
杜甫(作)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文解釋】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里凝聚了一切鐘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蕩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其實泰山并不是很高,只有海拔1524米。尚不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的一半,也排在華山、恒山之后,位列中原五岳第三席,然而泰山卻以“五岳獨尊”之譽,在中華民族的精神上占據著崇高的地位。孔子對泰山感情深厚,稱“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歷代文人騷客贊頌泰山的佳作則是數不勝數。
中國百姓表示不怕困難,會說“泰山壓頂不彎腰”;批評不明大勢,會說“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譏諷當面
不識高人,會說“有眼不識泰山”。泰山何以獲得這樣崇高的地位,是它獨特的地理位置使然。其一,泰山地處華北大平原之東。它那巍峨高聳的山峰,與平坦遼闊的大平原形成巨大的落差,
這種強烈的對比;使人直覺泰山拔地通天,直插霄漢。
其二,我國先民自古便以“五方”之說與一年四季相配
合。其中東方為春。一年四季由春開始,自然界萬物在
春天發芽生長。所謂“春之初曰泰”,“岱者代也,東方萬物之始,交代之處”,泰山地處華夏之東,自古便
被視為人間吉祥之地。其三,泰山東臨大海,南有汶水、
淮水,北有黃河,氣候濕潤,土地肥沃,人煙稠密,經濟發達。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哪座山?
是東岳泰山。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出自唐代杜甫的《望岳》。
這兩句,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雄偉,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絕頂。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的浪漫豪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