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哪里登樓(古詩登樓杜甫)
大家好,關于杜甫哪里登樓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古詩登樓杜甫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登樓最后兩句所使用的主要藝術手法是什么?并做簡要賞析
藝術手法:詠古諷今
《登樓》出自,唐代杜甫,最后兩句是: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意思是可嘆蜀后主劉禪那樣的昏君,仍然在祠廟中享受祭祀,黃昏的時候我也姑且吟誦那《梁甫吟》。這是詠懷古跡,諷喻當朝昏君,寄托詩人的個人懷抱。
后主,指蜀漢劉禪,寵信宦官,終于亡國;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詩人佇立樓頭,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后主祠依稀可見。想到后主劉禪,詩人不禁喟然而嘆:“可憐那亡國昏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后人香火!”
這是以劉禪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國極其相似。
所不同的是,詩人生活的時代只有劉后主那樣的昏君,卻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賢相。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萬里他鄉,高樓落日,憂慮滿懷,卻只能靠吟詩來聊以自遣。
《登樓》原文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登樓》譯文
繁花靠近高樓,遠離家鄉的我觸目傷心,在這全國各地多災多難的時刻,我登樓觀覽。錦江兩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鋪天蓋地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古往今來,千形萬象,變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極星一樣最終都不會改換,西山的寇盜吐蕃不要來侵擾。可嘆蜀后主劉禪那樣的昏君,仍然在祠廟中享受祭祀,黃昏的時候我也姑且吟誦那《梁甫吟》。
擴展資料:
1、《登樓》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公元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寫。當時詩人已在四川居住了五年。此詩國家內憂外患,后聽說好友嚴武被任命為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欣喜不已。在一個暮春,詩人登樓憑眺,有感而作此詩。
2、《登樓》賞析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在這樣一個萬方多難的時候,流離他鄉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然繁花觸目,詩人卻為國家的災難重重而憂愁,傷感,更加黯然心傷。
花傷客心,以樂景寫哀情,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在行文上,先寫詩人見花傷心的反常現象,再說是由于萬方多難的緣故,因果倒裝,起勢突兀;“登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起下面的種種觀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詩人從登樓看見的景色開始寫起,描繪了一幅壯美的山河景觀。錦江水夾帶著朝氣盎然的春色從天地間奔騰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飄忽不定,這使詩人聯想到了動蕩不安的國家。
那浮云飄移就像是古今世勢的更替變幻。上句從空間上擴展,下句從時間上蔓延,這樣延展開來,頓然形成了一片宏闊悠遠的意境,包括詩人對國家山河的熱愛和民族歷史的回憶。
并且,登高望遠,視野開闊,而詩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見,詩人心懷國家,此時,他憂國憂民的高大形象躍然紙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主要寫國家戰事。詩人登樓遠眺,由浮云想到了國家現時情況,雖然大唐朝廷風雨動蕩,但代宗又回到了長安,可見“終不改”,這照應了上一句的“變古今”。
語氣中流露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下句“寇盜”“相侵”,進一步說明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在如焚的焦慮之中透著堅定的信念。
杜甫 登樓
《登樓》
作者: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注釋:
1、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臨近錦江。
2、來天地:與天地俱來。
3、玉壘:山名,在今四川灌縣西。
4、變古今:與古今俱變。
5、北極句:廣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長安,立廣武王李承弘為帝,代宗至陜州(今河南陜縣),后郭子儀收復京城,轉危為安。此句喻吐蕃雖陷京立帝,朝廷始終如北極那樣不稍移動。北極:北辰。
6、西山寇盜: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維、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劍南西川諸州也入吐蕃。意謂朝廷終不因侵擾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樂府篇名。相傳諸葛亮隱居時好為《梁父吟》。但現存《梁父吟》歌詞,系詠晏嬰二桃殺三士事,與亮隱居時心情似不相涉,故學者疑之,一說亮所吟為《梁父吟》古曲。又一說吟者是杜甫自己。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處之聊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譯文:
登樓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發傷心;
萬方多難愁思滿腹我來此外登臨。
錦江的春色從天地邊際迎面撲來;
玉壘山的浮云變幻莫測從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極星不可動搖;
吐蕃夷狄莫再前來騷擾徒勞入侵。
可嘆劉后主那么昏庸還立廟祠祀;
日暮時分我要學習孔明聊作梁父吟。
賞析:
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云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
全詩即景抒情,寫登樓的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從空間著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上,起著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樓寫近景,而錦江、玉壘、后主祠卻是遠景。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種兼顧時間和空間的手法,增強了詩的意境的立體感,開闊了詩的豁達雄渾的境界。詩的格律嚴謹,對仗工整,歷來為詩家所推崇。沈德潛以為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
登樓寄王卿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云滄海思無窮。
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鑒賞
王卿是作者的好友,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賦詩抒懷,后來南北一方,作者對他非常掛念。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日,詩人獨自攀山登樓,目睹四野一片荒涼景象,感慨萬千,不由想起以往與王卿一同登高望遠的情景,于是下了這首七絕。
首二句寫寄詩之情。“踏閣攀林恨不同”,“踏閣”,即登上樓閣;“攀林”,即攀林登山。樓閣在山上,應是先登山后登樓閣,由于聲調關系,這里顛倒來用。
秋日出游,本多感慨,現在又是獨自登臨,無好友在一起相與談論,心情更覺悵惘,故而有“恨不同”的嘆恨。“恨不同”,就是不能與好友王卿同游之恨。
“楚云滄海思無窮”,“楚云”,指南方,“滄海”,指北方。當時作者宦游江南,時值兵亂之后,與好友南北一方,關山阻隔,路遙途遠,相思相望,頗感傷懷。“思無窮”三字,表現出了作者無限傷時和思友之情。
后兩句目中所見的凄涼景象。“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秋山之下,只余稀落的幾家人在搗洗衣服,人民已四處流亡,州中已空無人煙;寒雨之中,一郡但見荊棘叢生,不見稷黍。這兩句表現出了兵亂后整個州郡民生凋敝、田園荒蕪的凄涼景象。
詩人乃一州的長官,身負養民、保民、安民之責,目睹這種凄涼景象,內心十分痛苦。他在《京師叛亂寄諸弟》詩中說:“憂來上北樓”,在《寄李儋元錫》詩中說:“邑有流亡愧俸錢”,都流露了這一思想。
在唐人詩中,登覽詩在寫法上一般多先寫登覽所見之景,然后抒情。這首詩恰恰相反,它是先抒情,后寫登覽所見之景。以景作結,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自有其高妙之處。
韋應物寫過許多山水詩,詩中常有民生疾苦的反映,這是與孟浩然、王維等人的山水詩不同之處。在他的山水詩中,山水田園不盡是恬靜而安謐,而是不時可見勞動人民的辛酸。從這首詩以及《廣德中洛陽作》、《始至郡》等詩中均不難看出詩人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白居易《與元九書》說韋應物的詩“才麗之外,頗近興諷”,正是就這類作品而言的。
杜甫 登高
《登高》
作者: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注釋: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猶言一生。
4、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5、新停:這時杜甫正因病戒酒。
譯文:
天高風急秋氣肅煞,
猿啼十分悲涼;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
鷗鷺低空飛回。
落葉飄然無邊無際,
層層紛紛撒下;
無盡長江洶涌澎湃,
滾滾奔騰而來。
身在萬里作客悲秋,
我常到處漂泊;
有生以來疾病纏身,
今日獨登高臺。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
常恨鬢如霜白;
困頓潦倒精神衰頹,
我且戒酒停杯。
賞析:
這一首重陽登高感懷詩,是大歷二年(767)在夔州寫的。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前半首寫登高所聞所見情景,是寫景;后半首寫登高時的感觸,是抒情。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頷聯著重渲染秋天氣氛;頸聯抒發感情,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末聯寫白發日多,因病斷酒,映襯時世艱難。全詩八句都對,句句押韻。金性堯以為是杜詩中最能表現大氣盤旋,悲涼沉郁之作。
杜甫 佳人
《佳人》
作者: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釋:
1、合昏:即夜合花。
2、修竹:長竹,與詩中翠袖相映。
譯文:
有一個美艷絕代的佳人,隱居在僻靜的深山野谷。
她說: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與草木依附。
想當年長安喪亂的時候,兄弟遭到了殘酷的殺戮。
官高顯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養我這至親骨肉。
世情本來就是厭惡衰落,萬事象隨風抖動的蠟燭。
沒想到夫婿是個輕薄兒,又娶了美顏如玉的新婦。
合歡花朝舒昏合有時節,鴛鴦鳥雌雄交頸不獨宿。
朝朝暮暮只與新人調笑,那管我這個舊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渾濁濁。
變賣首飾的侍女剛回來,牽拉蘿藤修補著破茅屋。
摘來野花不愛插頭打扮,采來的柏子滿滿一大掬。
天氣寒冷美人衣衫單薄,夕陽下她倚著長長青竹。
賞析:
這首詩是寫一個在戰亂時被遺棄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時,在安史戰亂中,原來官居高位的兄弟慘遭殺戮,丈夫見她娘家敗落,就遺棄了她,于是她在社會上流落無依。然而,她沒有被不幸壓倒沒有向命運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與草木為鄰,立志守節,宛若山泉。這種貧賤不移,貞節自守的精神,實在值得謳歌。??
全詩文筆委婉,纏綿悱惻,繪聲如泣如訴,繪影楚楚動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深寓生活哲理。
杜甫
《登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注解】:
1、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臨近錦江。
2、來天地:與天地俱來。
3、玉壘:山名,在今四川灌縣西。
4、變古今:與古今俱變。
5、北極句:廣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長安,立廣武王李承弘為帝,代宗至陜州(今河南陜縣),后郭子儀收復京城,轉危為安。此句喻吐蕃雖陷京立帝,朝廷始終如北極那樣不稍移動。北極:北辰。
6、西山寇盜: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維、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劍南西川諸州也入吐蕃。意謂朝廷終不因侵擾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樂府篇名。相傳諸葛亮隱居時好為《梁父吟》。但現存《梁父吟》歌詞,系詠晏嬰二桃殺三士事,與亮隱居時心情似不相涉,故學者疑之,一說亮所吟為《梁父吟》古曲。又一說吟者是杜甫自己。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處之“聊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韻譯】:
登樓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發傷心;
萬方多難愁思滿腹我來此外登臨。
錦江的春色從天地邊際迎面撲來;
玉壘山的浮云變幻莫測從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極星不可動搖;
吐蕃夷狄莫再前來騷擾徒勞入侵。
可嘆劉后主那么昏庸還立廟祠祀;
日暮時分我要學習孔明聊作梁父吟。
【評析】:
??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云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
?? 全詩即景抒情,寫登樓的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從空間著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上,起著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樓”寫近景,而“錦江”、“玉壘”、“后主祠”卻是遠景。“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種兼顧時間和空間的手法,增強了詩的意境的立體感,開闊了詩的豁達雄渾的境界。詩的格律嚴謹,對仗工整,歷來為詩家所推崇。沈德潛以為“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
此詩抒寫詩人對國家災難的深重憂思和自己報國無門的無限感傷。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當此春光濃艷、繁花似錦的三月,花近高樓,正好賞玩,而詩人登臨卻觸景傷情,百感交集,不能自已。 “傷心原不在花,在于萬方多難”(《金圣嘆選批杜詩》)。蓋此際兵戈未息,時事擾攘也。全詩以倒裝句法開篇,語極頓挫。花傷客心,與《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一樣,均是以樂景寫哀的反襯手法。
頷聯緊承“登臨”,寫所見之景。遼闊的成都平原上的爛漫春色,伴著錦江春水的涌動,充塞于天地之間。“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變化如蒼狗”(《可嘆》)。玉壘山頭飄忽起滅的浮云,使詩人聯想到古今世勢的紛紜變化。其中的“今”,暗含著“安史之亂”以來世事的蒼黃反復。兩句即景抒情,思接千載,宏麗奇幻,境界闊大。清人沈德潛評此詩“氣象雄偉,籠蓋宇宙”(《唐詩別裁集》),主要就是針對這兩句說的。腹聯即由第四句生發開去,正面敘寫“萬方多難”的時局,也是登臨所想。“萬方多難”,不可能全寫,故只重點寫吐蕃陷京師擾四川等事,這是安史之亂后的大難。上句“終不改”反承第四句的“變古今”,明言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也正因為作者堅信“朝廷終不改”,故下句針對吐蕃的覬覦而告以“莫相侵”。詞嚴義正,浩氣凜然,在如焚的焦慮中透著堅定的信念。明人王嗣奭云: “‘北極朝廷’如錦江水源遠流長,終不為改;而‘西山盜寇’如玉壘之云倏起倏滅,莫來相侵”(《杜臆》)。很好地闡明了腹聯與頷聯的內在聯系。
尾聯就登樓所見古跡以寄慨,遣辭委婉而諷刺深切。上句大意是說蜀后主劉禪如今仍然得享祭祀,但其人實為無道亡國之君,只令人感到其可憐罷了。這完全是借眼前古跡,慨嘆劉禪任用小人而亡國,,對唐代宗寵信宦官程元振、魚朝恩以致釀成萬方多難盜寇相侵的局面予以尖銳而深刻的諷刺。結句自傷寂寞。杜甫是一個“濟時肯殺身”、“時危思報主”的人,而當此萬方多難之際,自己卻只能若躬耕隴畝時的諸葛亮“好為《梁甫吟》”一樣,于此登樓吟詩,而垂暮多病,志向莫伸,豈能不令人悲慨!這正是首句“花近高樓傷客心”的主要原因。
全詩即景抒懷,狀山川雄麗且聯系著古今世事之變,蒿目時艱又能把自然景物滲透其中,熔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于一體。語壯境闊,寄慨遙深,是詩人沉郁頓挫藝術風格的很好體現。
這首詩寫于成都,時在代宗廣德二年(764)春,詩人客蜀已是第五個年頭。上年正月,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定;十月便有吐蕃陷長安、立傀儡、改年號,代宗奔陜州事;隨后郭子儀復京師,乘輿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維、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繼而再陷劍南、西山諸州。詩中“西山寇盜”即指吐蕃:“萬方多難”也以吐蕃入侵為最烈,同時,也指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廷內外交困、災患重重的日益衰敗景象。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當此萬方多難之際,流離他鄉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是繁花觸目,卻叫人更加黯然心傷。花傷客心,以樂景寫哀情,和“感時花濺淚” (《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在行文上,先寫見花傷心的反常現象,再說是由于萬方多難的緣故,因果倒裝,起勢突兀:“登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起下面的種種觀感。
頷聯描述山河壯觀,“錦江”、“玉壘”是登樓所見。錦江,源出灌縣,自郫縣流經成都入岷江;玉壘,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縣。憑樓遠望,錦江流水挾著蓬勃的春色從天地的邊際洶涌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飄忽起滅正象古今世勢的風云變幻。上句向空間開拓視野,下句就時間馳騁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來,形成一個闊大悠遠、囊括宇宙的境界,飽含著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對民族歷史的追懷;而且,登高臨遠,視通八方,獨向西北前線游目騁懷,也透露詩人憂國憂民的無限心事。
頸聯議論天下大勢,“朝廷”、“寇盜”,是登樓所想。北極,星名,居北天正中,這里象征大唐政權。上句 “終不改”,反承第四句的“變古今”,是從去歲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復辟一事而來,明言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下句“寇盜”“相侵”,申說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于如焚的焦慮之中透著堅定的信念。
尾聯詠懷古跡,諷喻當朝昏君,寄托個人懷抱。后主,指蜀漢劉禪,寵信宦官,終于亡國;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佇立樓頭,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后主祠依稀可見。想到后主劉禪,詩人不禁喟然而嘆:可憐那亡國昏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后人香火!這是以劉禪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國極其相似。所不同者,當今只有劉后主那樣的昏君,卻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賢相!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萬里他鄉,危樓落日,憂端難掇,聊吟詩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詩即景抒懷,寫山川聯系著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談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語壯境闊,寄慨遙深,體現著詩人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這首七律,格律嚴謹。中間兩聯,對仗工穩,頸聯為流水對,讀來有一種飛動流走的快感。在語言上,特別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錘煉。首句的“傷”,為全詩點染一種悲愴氣氛,而且突如其來,造成強烈的懸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時、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義,也包含著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 “來”,烘托錦江春色逐人、氣勢浩大,令人有蕩胸撲面的感受。四句的“變”,浮云如白云變蒼狗,世事如滄海變桑田,一字雙關,引人作聯翩無窮的想象。五句的“終”,是終于,是始終,也是終久;有慶幸,有祝愿,也有信心,從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滿令寇盜聞而卻步的威力。七句的“還”,是不當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語氣,表示對古今誤國昏君的極大輕蔑。只有末句,煉字的重點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卻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寫詩人無可奈何的傷感,與第二句的“此” 字遙相呼應。
更值得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這兩個字在詩的構思方面起著突出的作用。全詩寫登樓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是從空間著眼:“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樣就兼顧了空間和時間,增強了意境的立體感。單就空間而論,無論西北的錦江、玉壘,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廟,都是遠處的景物;開端的“花近高樓”卻近在咫尺之間。遠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詩的境界闊大雄渾而無豁落空洞的遺憾。
歷代詩家對于此詩評價極高。清人浦起龍評謂:“聲宏勢闊,自然杰作。”(《讀杜心解》卷四)沈德潛更為推崇說:“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唐詩別裁》卷十三)
《登樓》古詩賞析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面是我整理的《登樓》古詩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登樓》古詩賞析 篇1
原文:
花近高樓傷客心,
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
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
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
日暮聊為梁甫吟。
直譯:
繁花靠近高樓,遠離家鄉的我觸目傷心,在這全國各地多災多難的時刻,我登樓觀覽。錦江兩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鋪天蓋地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古往今來,千形萬象,變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極星一樣最終都不會改換,西山的寇盜吐蕃不要來侵擾。可嘆蜀后主劉禪那樣的昏君,仍然在祠廟中享受祭祀,黃昏的時候我也姑且吟誦那《梁甫吟》。
韻譯:
登樓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發傷心;萬方多難愁思滿腹我來此外登臨。錦江的春色從天地邊際迎面撲來;從古到今玉壘山的浮云變幻莫測。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極星不可動搖;吐蕃夷狄莫再前來騷擾徒勞入侵。可嘆劉后主那么昏庸還立廟祠祀;日暮時分我要學孔明聊作梁父吟。
注釋:
(1)客心:客居者之心。(2)錦江:即濯錦江,流經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錦,錦在江中漂洗,色澤更加鮮明,因此命名濯錦江。來天地:與天地俱來。(3)玉壘浮云變古今:是說多變的政局和多難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來一向如此。玉壘:山名,在四川灌縣西、成都西北。變古今:與古今俱變。(4)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這位兩句是說唐代政權是穩固的,不容篡改,吐蕃還是不要枉費心機,前來侵略。唐代宗廣德年間九月,吐蕃軍隊東侵,涇州刺史高暉投降吐蕃,引導吐蕃人攻占唐都長安,唐代宗東逃陜州。十月下旬,郭子儀收復長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進攻,占領了松州、維州等地。北極:星名,北極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終不改:終究不能改,終于沒有改。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當時和吐蕃交界地區的雪山。寇盜:指入侵的吐蕃集團。(5)后主:劉備的兒子劉禪,三國時蜀國之后主。曹魏滅蜀,他辭廟北上,成亡國之君。還祠廟:意思是,詩人感嘆連劉禪這樣的人竟然還有祠廟。這事借眼前古跡慨嘆劉禪榮幸佞臣而亡國,暗諷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禍患。成都錦官門外有蜀先主(劉備)廟,西邊為武侯(諸葛亮)祀,東邊為后主祀。還:仍然。(6)聊為:不甘心這樣做而姑且這樣做。梁父吟:古樂府中一首葬歌。《三國志》說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借以抒發空懷濟世之心,聊以吟詩以自遣。“父”通“甫”讀三聲fǔ傳說諸葛亮曾經寫過一首《梁父吟》的歌詞。
賞析:
這首詩是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寫。當時詩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個年頭。上一年正月,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定;十月便發生了吐蕃攻陷長安、立傀儡、改年號,代宗奔逃陜州的事;不久郭子儀收復京師。年底,吐蕃又破松、維、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繼而再攻陷劍南、西山諸州。詩中“西山寇盜”即指吐蕃,“萬方多難”也以吐蕃入侵為最烈,同時,也指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廷內外交困、災患重重的日益衰敗景象。
《登樓》古詩賞析 篇2
[唐]杜甫《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注釋:
1、客,杜甫自謂。
2、萬方多難,指到處都是戰亂。
3、錦江,為岷江支流,自四川郫縣流經成都西南,傳說江水濯錦,其色鮮艷于他水,故名錦江。春色來天地,謂春色從四面八方而來。
4、玉壘,山名,在今四川都江堰市北岷江東岸。此句以玉壘浮云的變幻不定喻古今世事之變化無常。
5、北極,北極星,一名北辰,喻指朝廷。廣德元年(763)十月,吐蕃陷長安,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帝。代宗逃奔陜州(今河南陜縣)。十二月長安收復,代宗還京,轉危為安,故曰“朝廷終不改”。
6、西山,即成都西雪嶺,在四川省松潘縣,為岷山主峰。西山寇盜,指吐蕃。廣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維、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節度使高適不能救,于是劍南西山諸州亦入于吐蕃。因吐蕃陷長安立帝不成,唐朝廷穩固如初,故告以“莫相侵”。二句流水對。
7、后主,蜀先主劉備之子后主劉禪。后主廟在成都南先主廟東側,西側即武侯祠。后主寵信宦官黃皓,終致蜀漢亡國。代宗任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招致吐蕃陷京、鑾輿幸陜之禍,故借后主托諷。后主昏庸,亡國還享祠廟,代宗尚未亡國,似勝于劉禪,但亦夠可憐的了。
8、《梁甫吟》,樂府曲名。傳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甫吟》。此即指所詠《登樓》詩。作者將己詩比作《梁甫吟》,有思得諸葛以濟世之意。聊為,有暫且借詠以寄慨意。
賞析:
廣德二年(764)春在成都作。“萬方多難此登臨”一句,為全詩綱領,余則皆從此生出。“花近高樓”,本可憑高飽覽大好春色,卻說“傷客心”,蓋因正當“萬方多難”之故。頷聯寫景雖氣象雄偉,但浮云蒼狗變幻,宛如多難人生,世事無常,睹景傷情,遂引出以下吐蕃陷京,代宗幸陜,寇盜相侵,國難孔急等情事。登高抒懷,撫今追昔,遂有后主祠廟,聊吟《梁甫》之深慨。情甚悲郁蒼涼,但因作者取景壯闊,故雖傷心而無衰颯之氣,又因作者愛國情深,堅信“北極朝廷終不改”,故情雖傷而不流于悲觀。
《登樓》古詩賞析 篇3
《登樓》
作者: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唐詩三百首之杜甫:登樓。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注解】:
1、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臨近錦江。
2、來天地:與天地俱來。
3、玉壘:山名,在今四川灌縣西。
4、變古今:與古今俱變。
5、北極句:廣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長安,立廣武王李承弘為帝,代宗至陜州(今河南陜縣),后郭子儀收復京城,轉危為安。此句喻吐蕃雖陷京立帝,朝廷始終如北極那樣不稍移動。北極:北辰。
6、西山寇盜: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維、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劍南西川諸州也入吐蕃。意謂朝廷終不因侵擾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古詩大全《唐詩三百首之杜甫:登樓》。
7、《梁父吟》:樂府篇名。相傳諸葛亮隱居時好為《梁父吟》。但現存《梁父吟》歌詞,系詠晏嬰二桃殺三士事,與亮隱居時心情似不相涉,故學者疑之,一說亮所吟為《梁父吟》古曲。又一說吟者是杜甫自己。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處之“聊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評析】:
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云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即景抒情,寫登樓的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從空間著眼。
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上,起著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樓”寫近景,而“錦江”、“玉壘”、“后主祠”卻是遠景。“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種兼顧時間和空間的手法,增強了詩的意境的立體感,開闊了詩的豁達雄渾的境界。詩的格律嚴謹,對仗工整,歷來為詩家所推崇。沈德潛以為“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
登岳陽樓 杜甫
《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白話文:很早聽過聞名遐邇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擴展資料
賞析:
作品雖然只有八句話,但是卻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開篇兩句運用的是敘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臨岳陽樓的緣由。三四兩句運用的是描繪的手法,繪制了岳陽樓的宏闊壯觀圖景,并且在描繪中,又運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作品最后兩句又運用了抒情的寫法,揭示出詩人的內心世界,開拓了作品的意境。
從內容方面說,開篇一聯寫的是詩人登樓的過程,其中蘊含了“昔”與“今”的時間跳躍過程。頷聯中,詩人由上聯的寫自己推進到寫洞庭湖,這里有一個從小到大的跨度。在寫景中,又由吳、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間跳躍。到了頸聯,詩人又轉回自身的描寫,前后聯之間有一個從大到小的跨越。
到了尾聯,詩人又從個人身世遭際的描寫擴展到國事的描寫,上下聯又是一個從小到大的跨越。在寫國事時,又有一個從國難的跳躍到詩人感情抒發的過程。這就構成了縱橫開闊,跳躍性強的特點。
從詩人的感情發展脈絡上說,首聯蘊含喜悅,頷聯帶有雄壯,頸聯轉為凄苦,尾聯變為悲傷。詩人的感情隨著詩篇的進展,顯示出不斷變化,跳躍性強的藝術特點。
關于杜甫哪里登樓和古詩登樓杜甫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