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共有多少個詩人(宋朝有多少詩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宋朝一共有多少個詩人,以及宋朝有多少詩人?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宋朝的詩人有哪些
宋朝的詩人有:辛棄疾,周邦彥,陸游,王禹,范仲淹,范成大,晏殊,楊萬里,黃庭堅,堪稱藝術巨匠的蘇軾和他的兄弟蘇轍,王安石,宋祁,還有以史學家著稱的司馬光,政治家、文學家的歐陽修,這些都是宋代詩人。
蘇軾是被后人最為熟知的宋代詩人之一,他是文學家、書畫家、書法家,還是歷史上有名的治水名人。他是宋代中期在文壇領域的領軍人物,在詩詞、書畫、散文方面的造詣非常高,因此,后人評價他為全才式的藝術巨匠。
黃庭堅祖籍浙江金華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的開山之祖。黃庭堅在詩、書畫、散文方面有著很高的成就。特別是他的書法獨樹一幟,自成一派。在文學界,與蘇軾齊名。黃庭堅一生為官清正,做人嚴謹,以文壇宗師,孝廉典范名垂千古。
宋代詩人有哪些?
宋代詩人大全(總共7868位)[1].是李清照、辛棄疾、蘇軾、王禹、范仲淹、范成大、晏殊等人的作品集合。向我們展示宋代詩詞的繁榮和詩人的奇思妙想。下面是我帶來的宋代詩人有哪些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于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后,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后,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郁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陸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楊萬里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漢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四大家”(又作“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楊萬里登進士第,歷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奉新縣、國子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秘書監等職,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開禧二年(1206年),楊萬里病逝,年八十。獲贈光祿大夫,謚號“文節”。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黃庭堅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黃庭堅引鶴銘入草,雄強逸蕩,境界一新”。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追贈太傅。紹圣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登進士第,累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
司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后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運動,繼承并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杰、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杰。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
宋朝詩人排名列表
宋代詩人大全(總共7868位)? .是李清照、辛棄疾、蘇軾、王禹、范仲淹、范成大、晏殊等人的作品集合。向我們展示宋代詩詞的繁榮和詩人的奇思妙想。
宋代詩人大全(7868位)?[1]
陸游(9362)
劉克莊(4804)
楊萬里(4239)
趙蕃(3714)
蘇軾(3458)
梅堯臣(2922)
方回(2836)
黃庭堅(2393)
張耒(2235)
蘇轍(2117)
無名氏(2090)
陳造(2022)
范成大(1979)
王安石(1808)
宋祁(1578)
邵雍(1553)
曹勛(1514)
方岳(1494)
陳著(1358)
項安世(1343)
釋正覺(1292)
司馬光(1257)
樓鑰(1244)
白玉蟾(1211)
歐陽修(1190)
吳芾(1146)
釋印肅(1073)
魏了翁(1071)
張镃(1049)
王之道(1045)
洪咨夔(1036)
釋文珦(1030)
文天祥(1005)
戴復古(988)
曾豐(931)
晁說之(918)
姜特立(893)
釋紹曇(892)
周必大(885)
蘇泂(881)
賀鑄(880)
文同(858)
喻良能(858)
舒岳祥(847)
強至(835)
宋庠(834)
韓維(828)
王炎(820)
辛棄疾(816)
程公許(803)
李曾伯(789)
晁補之(772)
李彌遜(772)
仇遠(765)
岳珂(764)
陳師道(762)
陳宓(756)
陳普(749)
王洋(711)
郭印(700)
韓元吉(689)
劉子翚(689)
胡仲弓(683)
董嗣杲(679)
王禹偁(668)
張嵲(664)
袁說友(664)
陳與義(653)
李流謙(653)
汪元量(639)
鄭剛中(633)
胡寅(632)
孔武仲(627)
蘇頌(627)
孫應時(624)
曾幾(617)
陸文圭(615)
宋太宗(577)
張栻(571)
秦觀(564)
姚勉(537)
劉宰(537)
李新(535)
虞儔(532)
陳傅良(520)
李石(517)
楊億(513)
吳潛(498)
毛滂(479)
戴表元(479)
王令(475)
王柏(470)
李復(460)
廖行之(452)
曾鞏(449)
劉過(449)
晁公溯(448)
楊公遠(447)
鄭獬(443)
張元干(436)
王珪(435)
李廌(433)
黃庚(429)
釋宗杲(427)
蔡襄(419)
華岳(416)
王邁(415)
釋智圓(413)
釋師范(413)
釋重顯(406)
衛宗武(404)
晏幾道(403)
李洪(401)
魏野(397)
葉適(392)
曹彥約(389)
晏殊(380)
釋心月(378)
釋智愚(378)
釋紹嵩(377)
真宗(370)
朱翌(362)
鄭清之(357)
陳杰(351)
吳則禮(350)
陳允平(350)
葉茵(350)
姜夔(349)
劉辰翁(347)
黃公度(346)
丘葵(345)
釋法薰(344)
吳文英(342)
李覯(339)
艾性夫(335)
林逋(330)
趙長卿(327)
陳藻(327)
章甫(323)
錢時(322)
蘇籀(322)
李處權(321)
吳泳(318)
釋慧遠(314)
范仲淹(313)
林景熙(313)
劉黻(310)
釋行海(308)
馮時行(305)
寇準(304)
陳文蔚(304)
蒲壽宬(301)
宋伯仁(301)
張炎(300)
林同(299)
徐鈞(297)
鄧肅(295)
夏竦(294)
黎廷瑞(293)
柳永(291)
裘萬頃(283)
何夢桂(282)
趙汝鐩(281)
杜范(281)
汪莘(280)
釋寶曇(277)
薛嵎(277)
葛立方(276)
楊冠卿(273)
張九成(273)
徐照(263)
周文璞(262)
張舜民(261)
劉學箕(261)
釋祖欽(258)
顧逢(257)
周邦彥(254)
釋崇岳(249)
朱敦儒(246)
楊時(245)
李呂(244)
仲并(236)
牟巘五(233)
方蒙仲(231)
王镃(230)
馬廷鸞(229)
釋惟一(229)
釋智朋(228)
陽枋(224)
曾協(222)
彭龜年(222)
張孝祥(220)
陶弼(220)
釋如凈(220)
宋無(220)
許月卿(219)
陳淳(218)
陳棣(218)
王灼(217)
王之望(217)
韓淲(216)
釋慧開(216)
陳巖(212)
釋子淳(212)
葛紹體(211)
朱繼芳(211)
王铚(210)
周弼(209)
于石(206)
鄧深(204)
張繼先(203)
王阮(203)
史浩(201)
李昴英(201)
趙文(201)
釋慧空(197)
高翥(196)
張先(195)
汪炎昶(195)
陳襄(192)
高似孫(191)
釋道璨(191)
趙彥端(190)
釋了惠(190)
施樞(189)
朱淑真(185)
羅公升(184)
釋普度(184)
周麟之(183)
范祖禹(182)
蔡戡(182)
賈似道(181)
王義山(180)
石介(180)
向子諲(179)
史彌寧(178)
高斯得(177)
袁燮(177)
釋可湘(176)
林季仲(175)
徐璣(171)
連文鳳(171)
晃沖之(171)
蔡伸(170)
楊無咎(170)
吳龍翰(170)
趙希逢(169)
趙師秀(169)
程珌(168)
真德秀(168)
釋梵琮(168)
黃庶(166)
釋如珙(164)
敖陶孫(163)
釋智遇(162)
楊簡(162)
周紫芝(159)
釋善珍(159)
周密(157)
丁謂(157)
陳起(157)
陳舜俞(157)
洪皓(156)
張詠(156)
釋普濟(156)
程垓(155)
樂雷發(155)
趙師俠(154)
劉兼(154)
釋道寧(154)
釋道顏(154)
度正(153)
祖無擇(153)
趙湘(151)
釋妙倫(151)
釋師觀(151)
石孝友(150)
釋斯植(149)
趙汝騰(147)
戴栩(147)
翁卷(146)
舒坦(146)
宋高宗(146)
宋白(145)
李若水(145)
林亦之(145)
釋原妙(145)
余靖(143)
舒邦佐(140)
周南(140)
張伯端(138)
晁端禮(138)
史堯弼(138)
釋慧暉(136)
王奕(135)
釋曇華(135)
呂渭老(134)
陳深(132)
張埴(132)
趙善括(131)
葛長庚(131)
劉筠(131)
釋咸杰(131)
阮閱(130)
傅察(130)
楊蟠(129)
洪邁(127)
洪適(127)
郭應祥(127)
俞桂(127)
金履祥(127)
袁甫(127)
李壁(126)
釋曉瑩(126)
釋云岫(126)
胡宏(125)
釋大觀(125)
徐集孫(125)
崔敦詩(124)
曾極(124)
吳錫疇(123)
真山民(123)
徐元杰(122)
史鑄(122)
方信孺(121)
薛師石(121)
釋惠崇(120)
胡銓(119)
諶祜(119)
任希夷(118)
釋永頤(116)
楊備(116)
史達祖(115)
趙孟堅(115)
武衍(115)
呂祖謙(115)
釋子益(115)
熊禾(114)
釋慧性(114)
張玉娘(114)
家鉉翁(113)
王周(113)
陳元晉(112)
金君卿(112)
滕岑(110)
錢惟演(109)
盧祖皋(109)
張掄(109)
高觀國(108)
周端臣(108)
張榘(108)
徐瑞(108)
黃彥平(108)
趙必象(108)
李之儀(106)
謝枋得(106)
葉夢得(106)
曾覿(106)
趙崇嶓(106)
陳郁(105)
劉應時(105)
蔡肇(104)
陶夢桂(104)
張伯玉(104)
鄭俠(103)
王仲修(102)
張公庠(102)
王同祖(101)
田錫(100)
葛天民(100),秦觀
宋代詩人有哪些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那么,宋代詩人有哪些呢?下面大家就隨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宋代詩人
韓愈(768~824)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后遷長安(今陜西西安),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
歐陽修(1007-1072)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圣進士。閣???,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歷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謚文忠。
曾鞏(1019~1083)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進士。歷任館閣???、集賢校理、實錄檢討官,官至中書舍人。曾鞏出自歐陽修門下,完全接受了歐陽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創作主張,而且比歐陽修更著重于道。因此,曾鞏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較少的一家。但曾文長于議論,他的政論文,語言質樸,立論精辟,說理曲折盡意。如《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紆徐委備,近似歐陽修文。記敘文亦常多議論,如《宜黃縣縣學記》、《墨池記》都于記敘中縱談古今。曾鞏亦能詩,今存詩400余首,以七絕成就較高,但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視。著作今傳《元豐類稿》50卷,有《四部叢刊》影元刊本。
王安石(1021~1086)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歷二年(1042)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由于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于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蘇轍(1039-1112)
北宋時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位成都市西南)人。字子由,號穎濱遺老。為北宋著名文學家,又有“小蘇”之稱。仁宗(趙禎)嘉佑年間進士。神宗(趙頊)時,王安石行新法,軾、轍力言不便。又嘗罷蔡確、韓縝、章dun 、呂惠卿等,累官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后以事忤元豐諸臣,累貶徙許州(今河南省許昌市)?;兆跁r,復官大中大夫,致仕。卒謚文定。蘇轍為文汪洋澹泊,與兄軾齊名。著有《詩傳》、《春秋傳》、《論語拾遺》、《孟子解》、《龍川志略》、《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等。
蘇軾(1037-1101)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
蘇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托有病,不肯應詔。嘉□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后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宋代的相關介紹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十九年。
960年,后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后統一全國,至宋真宗時期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后逐漸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了靖康之恥,宋室被迫南遷。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后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后期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占臨安,崖山海戰后,南宋滅亡。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后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時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
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學者不在少數。
宋朝的詩人有哪些?
宋朝的詩人有很多:
1.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宋·陸游《書憤》
幾千年來《出師表》流傳于世,有誰能夠和那個堅持北伐的諸葛亮相比呢?這句詩詞是詩人嘆息北宋王朝無人,沒有像諸葛亮一樣的人物。
2.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巍だ钋逭铡断娜战^句》
李清照隨著宋王朝逃亡到南方,痛感朝廷無能。這句詩以楚霸王烏江自刎為故事背景,諷刺北宋王朝茍且偷安的行為。
3.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兜碌v二年歲旦》
心中一直有著一個將中原收復的夢想,正是那首萬古傳誦的《下泉》詩中表達的思想。
4.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巍ち稚额}臨安邸》
這句詩詞諷刺南宋君臣貪圖享樂,不顧國家衰亡,社會風氣萎靡衰頹。
5.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巍の奶煜椤哆^零丁洋》
人這一輩子誰又不會死去呢?留下這顆赤紅的心,去名留青史,永載史冊。
6. 江流千古英雄淚,山掩諸公富貴羞。——宋·趙善倫《多景樓》
諸公,此指南宋不思恢復中原、只知茍且偷安的統治者。南宋統治集團不思進取、偏安江左,只顧貪圖安逸,完全置中原民眾水深火熱于不顧的無恥行徑,讓當時無數有識之士為之扼腕長嘆、憤慨不已。此句表達的正是這種時代的聲音。
7. 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巍ぺw孟瞓《岳鄂王墓》。
社稷,國家。旌旗,此代指南宋北伐的軍隊。此乃批評南宋統治者只知茍且偷安而不思進取,全然忘記了中原百姓在異族統治下的苦難。
8. 催科知要先期辦,風露饑腸織到明?!纤巍ず樽少纭洞倏棥?。
風露饑腸,風餐露宿、餓著肚皮。此寫織布女子紡織之苦,意在告訴人們:我們穿在身上的一絲一縷、一衣一裳,都浸透著織女的血淚與汗水。
9. 一登一陟一回顧,我腳高時他更高。——宋·楊萬里《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
登山的過程中,一步一回頭,等自己登上山頂,再看那些矮小的山都踩在了自己的腳下。這句詩常用來形容學習永無止境。
10. 身在江南圖畫里,令人卻憶米元暉?!鳌堃詫帯额}米元暉山水》。
此乃贊頌米友仁山水畫逼真的境界。但是,詩人不直說,也不說米友仁的山水畫就像江南山水一樣逼真,而是逆向作比,說置身于江南,看著秀麗醉人的山水,就想起了米友仁的山水畫。這是繞著彎子夸米友仁的山水畫好,屬于修辭上的折繞手法。
宋代詩人有哪些?
宋代詩人有:晏殊、蘇軾、黃庭堅、王安石、歐陽修。
1、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今江西進賢)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晏殊自幼聰慧,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被任命為秘書正字。天禧二年(1018年)被選為升王府僚,后遷太子舍人。歷任知制誥、翰林學士,因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賞識。宋仁宗即位后,他建議劉太后垂簾聽政,并在崇政殿為仁宗講授《易》,一度升至樞密副使,后因得罪劉太后而出知應天府。
2、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
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3、黃庭堅
黃庭堅(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黃庭堅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4、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漢族,江西臨川人,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罷相。
5、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廬陵沙溪(今屬吉安永豐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疤扑伟舜蠹摇敝?。
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蘇軾、蘇轍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是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的實踐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