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懷古詩詞有哪些表示黍離(表達黍離之悲的古典詩歌)
很多朋友對于歷代懷古詩詞有哪些表示黍離和表達黍離之悲的古典詩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黍的詩句(詩名里帶黍字的詩詞有哪些)
1.詩名里帶黍字的詩詞有哪些
唐代貫休
《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
柴門寂寂黍飯馨,山家煙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兒啼索樹上鶯。
水香塘黑蒲森森,鴛鴦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壟桑柘深,東鄰西舍無相侵。
蠶娘洗繭前溪淥,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唐代李白
《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唐代孟浩然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碩鼠》
先秦
佚名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2.詩名里帶黍字的詩詞有哪些
唐代貫休 《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 柴門寂寂黍飯馨,山家煙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兒啼索樹上鶯。 水香塘黑蒲森森,鴛鴦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壟桑柘深,東鄰西舍無相侵。蠶娘洗繭前溪淥,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唐代李白 《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唐代孟浩然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碩鼠》 先秦 佚名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樂國樂國,爰得我直。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3.含有雞黍的詩句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詩文解釋】 老友準備了豐盛的飯菜,邀我到他的田舍作客.幽美的村莊,四周綠樹環抱,一脈青山在城郭外隱隱橫斜.推開窗子,面對著打谷場和菜圃,共飲美酒,閑談農務.告別時就又盼望著快到重陽佳節,那時我還要來品嘗美酒,觀賞菊花.
【詞語解釋】 雞黍:殺雞煮黃米飯,農家待客豐盛的飯菜. 郭:外城墻. 軒:窗戶. 圃:菜園. 話桑麻:談莊稼事.
【詩文賞析】 人稱「孟襄陽」之詩無意求工而清新超俗,清新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此詩即可稱是孟氏之代表作,全詩用平淡之語寫平淡之事,恬淡之中見親切. 青山綠樹、雞黍桑麻,好一派田園風光;場圃、老友、淡酒,真好比人間仙境,在這里,俗世名利、榮辱得失全如過眼煙云,飄然腦后.老友相聚,待以雞黍之飯,普通簡單的事情卻被詩意地表現了出來,給人們留下了一個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間.
4.關于黍離的詩句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
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注釋
1.黍:一種農作物,即糜子,子實去皮后叫黃米,有黏性,可以釀酒、做糕等。
2.離離:繁茂貌。
3.稷:谷子,一說高粱。黍的一個變種,散穗,子實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為稷。
4.行邁:遠行。
5.靡靡:遲遲、緩慢的樣子。
6.中心:內心。
7.搖搖:心神不寧。
8.謂:說。
9.悠悠:遙遙,形容天之無際。
10.此何人哉:這(指故國淪亡的凄涼景象)是誰造成的呢?
11.實:籽粒。
12.噎:食物塞住咽喉,這里指哽咽。
5.積累有關“子、黍”的成語俗語對聯歇后語詩句故事的
子虛烏有 子虛:并非真實;烏有:哪有。指假設的、不存在的、不真實的事情。
子曰詩云 子:指孔子bai;詩:指《詩經》;曰、云:說。泛指儒家言論。
子丑寅卯 四個地支。du多指事理。
子女玉帛 原指人民與財產。后用以泛指財物、美女。
子為父隱 兒子為父親隱瞞劣跡。
子夏懸鶉 鶉:鶉鳥尾zhi禿有如補綻百結。指子夏生活dao寒苦卻不愿做官,衣服破爛打結,披在身上像掛著的鶉鳥尾一樣。形容人。
子孝父慈 兒女孝順,父母慈愛。同“父慈子孝”。
子子孫孫 子孫后裔;內世世代代的意思。
黍離麥秀 哀傷亡國之容辭。
黍秀宮庭 相傳西周亡后,所有舊時的宗廟宮室盡為禾黍之地。后以之作為感慨亡國之詞。 黍油麥秀 以之為亡國之痛的感嘆。
列舉一篇具有“黍離之悲”的詩詞.如何理解這首詩的“
黍離之悲指對國家殘破,今不如昔的哀嘆。也指國破家亡之痛。出自于《詩經》“王風”,歷來被視為是悲悼故國的代表作。
高中剛好學過一首相關的
揚州慢·淮左名都?
宋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還有魏晉時期向秀所作的思舊賦
余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后各以事見法。嵇博綜技藝,于絲竹特妙。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余逝將西邁,經其舊廬。于時日薄虞淵,寒冰凄然。鄰人有吹笛者,發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云:
將命適于遠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濟黃河以泛舟兮,經山陽之舊居。
瞻曠野之蕭條兮,息余駕乎城隅。
踐二子之遺跡兮,歷窮巷之空廬。
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
棟宇存而弗毀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嘆黃犬而長吟。
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
托運遇于領會兮,寄余命于寸陰。
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
停駕言其將邁兮,遂援翰而寫心
有關黍離之悲的詩句
1. 關于黍離之悲的詩句
關于黍離之悲的詩句 1.誰知道有關黍離之悲的詩句
詩經·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揚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黍離》是《詩經》中非常著名的篇目,主要寫了周平王東遷后,一位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時,看見當年的宗廟宮室已被夷為平地,遍地黍稷妒滿目荒涼的景象,于是十分憂傷彷徨,寫下了這首詩,感嘆周室的興衰。
從這首詩的字里行間不難看出詩人對故國繁華已逝的痛苦哀嘆,在詩中不斷重復出現的一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顯得尤為蒼涼。
宋代的的姜夔寫了一首《揚州慢》,被千巖老人蕭德藻評價為“有黍離之悲也”,也就是說它們必有異曲同工之妙。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這樣的場景,不是和“彼黍離離”的情景頗為相似么?“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心”被嚴重毀壞的城池,被戰火燒锝干枯的大樹,這些原本應該沒有思維的事物,在這里作為戰爭的受害者,聲淚俱下地控訴著戰爭的罪惡。慘烈的戰爭過后,當初繁華的城市變成了一片廢墟,“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這樣蕭條悲涼的景色在詩人的心中該是怎樣一種感覺?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杜牧若是今天再次來到揚州,也定會感到萬分吃驚。縱然有無比高超的作詩技巧和過人的才情,也難以表達出此時此刻的心情吧!是啊,經歷戰火的洗禮早已面目全非的揚州,無論是誰看到了都會啞口失言。這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感情恰恰能引起讀者巨大的共鳴。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之為誰生!”
二十四橋,月影,紅藥,無聲地訴說著山河殘破的凄涼。
《黍離》和《揚州慢》同是抒發家國之悲的作品,兩者都景中含情,化景物為悠悠情思,把這種傷今懷古的悲涼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使讀者能夠深切地體味到作者當時的無限哀傷,因此兩首作品至今廣為流傳,為人津津樂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2.表現黍離之悲的句子
1、表現黍離之悲的句子當然有《黍離》,另外還有《揚州慢》。
2、《黍離》出自《詩經·王風》,采于民間,是周代社會生活中的華夏族民間歌謠,基本產生于西周初葉至春秋中葉,距今三千年左右。關于它的緣起,毛詩序稱:“《黍離》,閔(通憫)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這種解說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離之悲”成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國之痛。
《黍離》原文: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3、揚州慢
作者:姜夔
原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3.關于“黍離之悲”的詩歌
1、《揚州慢·淮左名都》宋代: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譯文 揚州自古是淮南東路的名城,這里有著名游覽勝地竹西亭,初到揚州我解鞍下馬作停留。當年那春風十里繁華街道,如今卻是蕎麥青青孤單可憐。
自從金兵侵犯長江流域以后,連荒廢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樹,都厭惡再提起那場可惡的戰爭。臨近黃昏凄清的號角已吹響,回蕩在這座凄涼殘破的空城。
杜牧曾以優美的詩句把你贊賞,今若重來定會為你殘破而驚。縱使有豆蔻芳華的精工詞采,縱有歌詠青樓一夢絕妙才能,也難抒寫此刻深沉悲愴感情。
二十四橋依然完好毫無損傷,橋下波心蕩漾一彎冷月寂寞。想那橋邊紅芍年年花葉繁榮,不知年年有誰欣賞為誰而生?2、《念奴嬌·赤壁懷古》宋代: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譯文 大江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聳云天,如雷的驚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萬堆白雪。
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杰。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
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我今日神游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發。
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么時候才能結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4、《桂枝香·金陵懷古》宋代: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歸帆 一作:征帆)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譯文 登上高樓憑欄極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氣剛剛開始索肅。千里奔流的長江澄沏得好像一條白練,青翠的山峰俊偉峭拔猶如一束束的箭簇。
江上的小船張滿了帆迅疾駛向夕陽里,岸旁迎著西風飄/拂的是抖擻的酒旗斜出直矗。彩色繽紛的畫船出沒在云煙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鷺時而停歇時而飛起,這清麗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圖畫也難把它畫足。
回想往昔,奢華淫逸的生活無休止地互相競逐,感嘆“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亡國悲恨接連相續。千古以來憑欄遙望,映入眼簾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歷史上的得失榮辱。
六朝的風云變化全都消逝隨著流水,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煙霧和衰萎的野草還凝聚著一片蒼綠。直到如今的商女,還不知亡國的悲恨,時時放聲歌唱《后庭》遺曲。
5、《金陵五題·石頭城》唐代: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譯文 城的東、南、西三面,依舊綿亙著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龍盤的姿態并未改變;北面的江潮,依舊拍打著城根,而后帶著寂寞的心情退回。那聲音仿佛在嘆惜,昔日的繁華已經化為烏有。
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還是過去那輪月亮。見證歷史過后,在夜深人靜之際,又心戀戀地爬過凹凸的城墻,小心翼翼來窺探著什么。
4.列舉一篇具有“黍離之悲”的詩詞
揚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姜夔有十七首自度曲,這是寫得最早的一首。上片紀行,下片志感。時屆歲暮,“春風十里”用杜牧詩,并非實指行春風中,而是使人聯想當年樓閣參差、珠簾掩映的“春風十里揚州路”的盛況。“過春風十里”同“盡薺麥青青”對舉,正是詞序中所說的“黍離之悲”。杜牧的揚州詩歷來膾炙人口,后人常從其詩中了解唐時揚州的風貌。姜夔此詞的下片即從杜牧身上落筆,把他的詩作為歷史背景,以昔日揚州的繁華同眼前戰后的衰敗相比,以抒今昔之感,同時也借以自述心情。姜夔這年二十二歲,正可以風流年少的杜牧自況,但面對屢經兵火的揚州,縱有滿懷風情也不能不為傷離念亂之感所淹沒了。這是以艷語寫哀情,可以說是此詞的一個特點。作者并非追慕杜牧的冶游,實以寄托當前的哀感,不應多予責怪。
5.黍離之情的詩有哪些
黍離”成為了亡國之思的代名詞,為后人所沿用,出現了很多類似的詩歌。
原文:
詩經·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原文:
揚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賞析
《黍離》是《詩經》中非常著名的篇目,主要寫了周平王東遷后,一位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時,看見當年的宗廟宮室已被夷為平地,遍地黍稷妒滿目荒涼的景象,于是十分憂傷彷徨,寫下了這首詩,感嘆周室的興衰。
從這首詩的字里行間不難看出詩人對故國繁華已逝的痛苦哀嘆,在詩中不斷重復出現的一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顯得尤為蒼涼。
宋代的的姜夔寫了一首《揚州慢》,被千巖老人蕭德藻評價為“有黍離之悲也”,也就是說它們必有異曲同工之妙。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這樣的場景,不是和“彼黍離離”的情景頗為相似么?“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心”被嚴重毀壞的城池,被戰火燒锝干枯的大樹,這些原本應該沒有思維的事物,在這里作為戰爭的受害者,聲淚俱下地控訴著戰爭的罪惡。慘烈的戰爭過后,當初繁華的城市變成了一片廢墟,“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這樣蕭條悲涼的景色在詩人的心中該是怎樣一種感覺?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杜牧若是今天再次來到揚州,也定會感到萬分吃驚。縱然有無比高超的作詩技巧和過人的才情,也難以表達出此時此刻的心情吧!是啊,經歷戰火的洗禮早已面目全非的揚州,無論是誰看到了都會啞口失言。這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感情恰恰能引起讀者巨大的共鳴。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之為誰生!”
二十四橋,月影,紅藥,無聲地訴說著山河殘破的凄涼。
《黍離》和《揚州慢》同是抒發家國之悲的作品,兩者都景中含情,化景物為悠悠情思,把這種傷今懷古的悲涼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使讀者能夠深切地體味到作者當時的無限哀傷,因此兩首作品至今廣為流傳,為人津津樂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6.請幫我找一些關于黍離的詩詞歌賦一類東西
lt;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抄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百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注釋
周大夫行役路過宗周鎬京,見舊時宗廟宮室遺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顛覆,乃作此詩。
黍、稷(音蜀、記):兩種農作物。離離:行列貌。靡靡:行步遲緩貌。搖搖:形容心神不安。
此何人哉:致此顛覆者是什度么人?
噎(音耶):憂深氣逆不能呼吸。
文章引用自:
歸納歷代受到《黍離》影響的詩詞作品?
《黍離》一詩,歷來被尊為緬懷故國的代表作品,其特點是“不言興亡而興亡之意溢于言外”,對后世懷古詩歌創作的影響極大。
后世歷次朝代更迭過程中都有人吟唱著《王風·黍離》詩而淚水漣漣:從曹植的《情詩》到向秀的《思舊賦》,從劉禹錫的《烏衣巷》到姜夔的《揚州慢·淮左名都》,無不體現著《王風·黍離》的興象風神。而“黍離”一詞也成了歷代文人感嘆亡國觸景生情常用的典故。
黍離是什么意思
《黍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東周都城洛邑周邊地區的民歌,是一首有感于家國興亡的詩歌。全詩三章,每章十句。
原文: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譯文: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兒也在長。走上舊地腳步緩,心里只有憂和傷。能夠理解我的人,說我是心中憂愁。不能理解我的人,問我把什么尋求。高高在上蒼天啊,何人害我離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兒也在長。走上舊地腳步緩,如同喝醉酒一樣。能夠理解我的人,說我是心中憂愁。不能理解我的人,問我把什么尋求。高高在上蒼天啊,何人害我離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兒紅彤彤。走上舊地腳步緩,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夠理解我的人,說我是心中憂愁。不能理解我的人,問我把什么尋求。高高在上蒼天啊,何人害我離家走?
擴展資料:
此詩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諧,在空靈抽象的情境中傳遞出閔意情懷,蘊含著主人公綿綿不盡的故國之思和凄愴無已之情。其主要特點是用重疊的字句,回還反復地吟唱,表現出主人公不勝憂郁之狀。
此詩歷代流傳,影響很大,后世文人寫詠史懷古詩,也往往沿襲《王風·黍離》這首詩的音調。
后世歷次朝代更迭過程中都有人吟唱著《王風·黍離》詩而淚水漣漣:從曹植的《情詩》到向秀的《思舊賦》,從劉禹錫的《烏衣巷》到姜夔的《揚州慢》,無不體現著《王風·黍離》的興象風神。而“黍離”一詞也成了歷代文人感嘆亡國觸景生情常用的典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國風·王風·黍離
列舉一篇具有“黍離之悲”的詩詞。 如何理解這首詩的“黍離之悲”?
揚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這首詞寫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詞前的小序對寫作時間、地點及寫作動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后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以寄托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達揚州之時,離金主完顏亮南犯只有十五年,當時作者只有二十幾歲。這首震今爍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巖老人)稱為有“黍離之悲”。《詩經。五風。黍離》篇寫的是周平王東遷之后,故宮恙浮,長滿禾黍,詩人見此,悼念故園,不忍離去。
這首詞充分體現了作者認為的詩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詩說》)的主張,也是歷代詞人抒發“黍離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詞人“解鞍少駐”的揚州,位于淮水之南,是歷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處”是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揚州東蜀崗上禪智寺前,風光優美。
但經過金兵鐵蹄蹂躪之后,如今是滿目羔塢了。經過“胡馬”破壞后的殘痕,到處可見,詞人用“以少總多”的手法,只攝取了兩個鏡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和滿城的“廢池喬木”。“薺麥青青”使人聯想到古代詩人反復詠嘆的“彼黍離離”的詩句,并從“青青”所特有的一種凄艷色彩,增加青山故國之情。“廢池”極見蹂躪之深,“喬木”寄托故園之戀。
這種景物所引起的意緒,就是“猶厭言兵”。清人陳廷焯特別欣賞這段描寫,他說:“寫兵燹后情景逼真。‘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赤無此韻味。”(《白雨齋詞話》卷二)這里,作者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這場不義戰爭,物猶如此,何況于人!這在美學上也是一種移情作用。
上片的結尾三句:“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卻又轉換了一個畫面,由所見轉寫所聞,氣氛的渲染也更加濃烈。當日落黃昏之時,悠然而起的清角之聲,打破了黃昏的沉寂,這是用音響來襯托寂靜更增蕭條的意緒。“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凄清與天氣的寒冷聯系在一起,把產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吹散在這座空城里。
聽覺所聞是清角悲吟,觸覺所感是寒氣逼人,再聯系視覺所見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這一切交織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間上來說都統一在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聯系在一起。著一“空”字,化景物為情思,把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一體,寫出了為金兵破壞后留下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憤慨;寫出了對宋王朝不思恢復,竟然把這一個名城輕輕斷送的痛心;也寫出了宋王朝就憑這樣一座“空城”防邊,如何不引起人們的憂心忡忡,哀深恨徹。
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里揚州路”(杜牧《贈別》)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涼景象——“盡薺麥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流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云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的樂章,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下片寫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評論和懷念杜牧,而是通過“化實為虛”的手法,點明這樣一種“情思”:即使杜牧的風流俊賞,“豆蔻詞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揚州的話,也定然會驚訝河山之異了。借“杜郎”史實,逗出和反襯“難賦”之苦。“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藝術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已不復存在了。詞人用橋下“波心蕩”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波心蕩”是俯視之景,“冷月無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蕩漾的水波合成一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沉吟的形象。總之,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今日之蕭條。
善于化用前人的詩境入詞,用虛擬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繚繞,余味不盡,也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揚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詩句與詩境(有四處之多),又點出杜郎的風流俊賞,把杜牧的詩境,融入自己的詞境。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