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的體裁為什么(古代詩歌體裁多樣,有古體詩)
大家好,關(guān)于中國古代詩歌的體裁為什么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古代詩歌體裁多樣,有古體詩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中國古代詩歌的體裁有哪些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古體詩,它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xiàn)于《詩經(jīng)》)、五言古詩(成熟于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于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biāo)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如《琵琶行》)等形式。
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fā)展軌跡:《詩經(jīng)》→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fēng)、新樂府。
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近體詩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絕句分五言絕句(五絕)、七言絕句(七絕)兩種,律詩分五言律詩(五律)、七言律詩(七律)、排律三種。
③詞,鼎盛于宋代,按字?jǐn)?shù)多少,分為小令(58字內(nèi))、中調(diào)(59—90字內(nèi))和長調(diào)(91字以上)三種形式。詞調(diào)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韻有定位。詞有單調(diào)和雙調(diào)之分,雙調(diào)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jǐn)?shù)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diào)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④曲,又稱為詞余、樂府。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shù)(又名“套曲”)兩種形式。
中國古代詩歌出現(xiàn)了哪些詩歌體裁?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古體詩,它有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和樂府詩等形式。
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fā)展軌跡:《詩經(jīng)》→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fēng)、新樂府。
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近體詩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絕句分五言絕句(五絕)、七言絕句(七絕)兩種,律詩分五言律詩(五律)、七言律詩(七律)、排律三種。
③詞,鼎盛于宋代,按字?jǐn)?shù)多少,分為小令(58字內(nèi))、中調(diào)(59—90字內(nèi))和長調(diào)(91字以上)三種形式。詞調(diào)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韻有定位。詞有單調(diào)和雙調(diào)之分,雙調(diào)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jǐn)?shù)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diào)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④曲,又稱為詞余、樂府。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shù)(又名“套曲”)兩種形式。
請問中國古代詩歌按體裁可分為哪兩大類
中國古代詩歌按體裁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七律五律、絕句:七絕五絕)兩大類。
詩歌分類
古代詩歌的分類是基礎(chǔ)性的問題,在歷年的高考中都有所體現(xiàn),所以要牢記要點(diǎn):按詩歌的體裁分類: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七律五律、絕句:七絕五絕)。按詩歌的題材分類:分為詠懷詩、詠史詩、詠物詩、田園山水詩、邊塞詩等。
古代詩歌體裁有哪幾種?
古代詩歌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古風(fēng)),近體詩又分為格律詩(律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絕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詞、曲。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fēng),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世使用五言、七言較多。五言簡稱五古”,七言簡稱七古”。
古體詩不拘句數(shù),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
近體詩
近體詩是相對古體詩而言的,產(chǎn)生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詩,形式固定,格律嚴(yán)密,每首八句。單句叫出句,雙句叫對句,合起來稱為一聯(lián)。
一二句叫首聯(lián),三四句叫頷聯(lián),五六句叫頸聯(lián),七八句叫尾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一般要對仗。首句可用韻可不用韻,通常押平聲韻。五言簡稱五律”,七言簡稱七律”,十句以上的稱排律。其中的絕句,又稱絕詩、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詩的一半,每首四句。
就其規(guī)格看,有的后一聯(lián)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有的前一聯(lián)對仗,類似律詩的頸聯(lián)、尾聯(lián);有的兩聯(lián)都對仗,類似律詩的頷聯(lián)、頸聯(lián);有的不用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絕句的韻腳在二、四兩句,通常押平聲韻。第一句如押韻,也押平聲字。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兩種,簡稱五絕”和七絕。
古詩體裁分為哪幾類
古詩的體裁有古體詩、近體詩、詞、曲。
古體詩包括古詩、楚辭、樂府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詞又被稱為曲子、長短句等,分為單調(diào)和雙調(diào),曲又被稱為詞余、樂府。
古體詩沒有一定的格律,是古代的“自由詩”,一般分為四言詩、五言古體(五古)、七言古體(七古)、雜言體。
近體詩有嚴(yán)格的格律,句數(shù)、字?jǐn)?shù)、押韻、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規(guī)則,是古代的格律詩,一般包括律詩(五律、七律)、絕句(五絕、七絕)、排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此外,我國古詩的分類方法還很多。例如,按作者分,有蘇李體、太白體等;按詩集名稱分,有楚辭體(騷體)、選體(《昭明文選》)等;按作詩方法分,有柏梁體(即聯(lián)句詩)、集句體、回文體等;按用途分,有試帖詩(用于科舉考試,也叫“賦得體”)、字謎體等。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diǎn)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
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jǐn)?shù)、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yán)格規(guī)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梢哉f,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樂府詩: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shí)掌管的官署名稱,后來成為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chuàng)作的樂歌,簡稱樂府。魏晉和唐代以及其后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稱樂府或擬樂府。例如《敕勒歌》、《木蘭詩》、《孔雀東南飛》、《夢游天姥吟留別》都是樂府詩。
樂府產(chǎn)生于漢代,本來是配音樂的,所以稱為“樂府”或“樂府詩”。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擬這種詩體而寫成的古體詩,也叫“樂府”,但是已經(jīng)不再配音樂了。
由于隋唐時(shí)代逐漸形成了新音樂,后來又產(chǎn)生了配新音樂的歌詞,叫做“詞”。詞大概產(chǎn)生于盛唐。在樂府衰微之后,詞產(chǎn)生之前的一個(gè)過渡時(shí)期。配新樂曲的歌辭即采用近體詩,像王維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調(diào)》都是近體詩的形式。
近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句數(shù)上。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
律詩共有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lián);三、四兩句為頷聯(lián);五、六兩句為頸聯(lián);七、八兩句為尾聯(lián)。
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古代詩歌的體裁分類有哪些?
最佳答案
從詩歌體裁上分為:古代詩歌和新詩兩類,古代詩歌又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古風(fēng)),近體詩又分為格律詩(律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絕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詞、曲;新詩包括自由詩(五四以來產(chǎn)生的白話詩)、散文詩(以散文形式表現(xiàn)抒情詩內(nèi)容)、民歌(民間流傳,集體創(chuàng)作的詩)。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1.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fā)展軌跡:《詩經(jīng)》→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fēng)、新樂府。
②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 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diǎn):調(diào)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字?jǐn)?shù)不同可分為長調(diào)(91字以上)、中調(diào)(59-90字)、小令(58字以內(nèi))。詞有單調(diào)和雙調(diào)之分,雙調(diào)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jǐn)?shù)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diào)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④ 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diǎn):可以在字?jǐn)?shù)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shù)(套曲)兩種。套數(shù)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shù)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diào)。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 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 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于不滿現(xiàn)實(shí),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fēng)光、自然風(fēng)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fā)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其風(fēng)格清新自然。
② 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diǎn)、神韻、品格進(jìn)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dá)詩人的精神、品質(zhì)或理想。
③ 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fā)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xiāng)、念友等。
④ 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fā)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zhàn)詩,描寫邊塞風(fēng)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fā)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fēng)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格律:古典詩歌形式要求的總稱?!案瘛?,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詩體的句數(shù)、每句的字?jǐn)?shù)、節(jié)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對仗(類似修辭的“對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聲調(diào)高低)、某句的押韻、用韻的要求等。
從格律上看,詩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fēng);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律詩,包括絕句。從字?jǐn)?shù)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四言詩和六言詩很少見。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簡單的說,凡是不依照近體詩的格律來寫,不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的詩,都是古體詩(本書不論)。
近體詩大致分為三種:律詩,排律,絕句。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來寫成的詩。律詩的韻、平仄、對仗等,雖有許多講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個(gè)特點(diǎn):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平聲韻;
⑶ 每句的平仄都有規(guī)定;
⑷ 每首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guī)定。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長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題目上標(biāo) 明韻數(shù),如王維《河南嚴(yán)尹弟見宿弊廬訪別人賦十韻》,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就是一千字。這種長律除了尾聯(lián)(或首尾兩聯(lián))以外,一律用對仗,所以又叫排律。
絕句的字?jǐn)?shù)比律詩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詩,所以格律要求和律詩一樣。
另外五律,七絕的側(cè)重點(diǎn)是
首先這幾個(gè)概念不是獨(dú)立的,他們有時(shí)是相互交叉的。
古代詩歌分兩類,一是古體詩,一是近體詩。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絕句
中國詩體。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于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唐以后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詩中的前、后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于律詩◇來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絕句是截于律詩之半而成。絕句靈活輕便,適于表現(xiàn)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廣為詩人所采用,創(chuàng)作之繁榮超過其他,絕句也被人視作唐人樂府(后面還有詳細(xì)說明)。
律詩
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yán)密。發(fā)源于南朝,律詩要求詩句字?jǐn)?shù)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guī)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lián),計(jì)四聯(lián),習(xí)慣上稱第一聯(lián)為破題,第二聯(lián)為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為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為結(jié)句。每首的二、三兩聯(lián)(即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末兩聯(lián)不對外,中間各聯(lián)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于絕句。 總而言之,區(qū)別在于絕句是四句,律詩是八句。
古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fēng),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世使用五言、七言較多。五言簡稱五古”,七言簡稱七古”。古體詩不拘句數(shù),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 近體詩 近體詩是相對古體詩而言的,產(chǎn)生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詩,形式固定,格律嚴(yán)密,每首八句。單句叫出句,雙句叫對句,合起來稱為一聯(lián)。一二句叫首聯(lián),三四句叫頷聯(lián),五六句叫頸聯(lián),七八句叫尾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一般要對仗。首句可用韻可不用韻,通常押平聲韻。五言簡稱五律”,七言簡稱七律”,十句以上的稱排律。其中的絕句,又稱絕詩、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詩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規(guī)格看,有的后一聯(lián)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有的前一聯(lián)對仗,類似律詩的頸聯(lián)、尾聯(lián);有的兩聯(lián)都對仗,類似律詩的頷聯(lián)、頸聯(lián);有的不用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絕句的韻腳在二、四兩句,通常押平聲韻。第一句如押韻,也押平聲字。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兩種,簡稱五絕”和七絕”。
漢樂府 在中國中古時(shí)期的漢魏兩晉南北時(shí)代,中央政府一直設(shè)置著管理音樂和歌曲的專門官署樂府,負(fù)責(zé)采集和編制各種樂曲,配詩演唱。這些配樂演唱的詩歌,就稱為樂府詩,也簡稱樂府。 在體式上,樂府詩以五言為主,兼有七言及雜言。句式比較靈活自由,語言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瑯瑯上口,生活氣息非常濃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
2、反映的是人民群眾流離失所的痛苦;
3、批判了上層社會(huì)的腐朽生活。他的藝術(shù)性主要有;
1、敘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過敘事塑造人物形象,從樂府開始,中國敘事詩開始了新紀(jì)元;
2、比興的大量運(yùn)用,是以前詩歌所沒有的;
3、形式多樣,有四言句,有五言句 ,有雜言句,語言活潑生動(dòng)。樂府民歌繼承和發(fā)揚(yáng)了《詩經(jīng)》的傳統(tǒng),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達(dá)到了很高的水平。 它與近體詩的區(qū)別是句式比較靈活自由,比興的大量運(yùn)用,形式多樣,語言活潑生動(dòng)。而絕句,律詩講究嚴(yán)格的格律、平仄、押韻,講究語言的凝練,意境的營造等。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和對其真實(shí)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shí)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