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陽的下闋如何理解 采桑子重陽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采桑子重陽的下闋如何理解,以及采桑子重陽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采桑子 重陽下闋是什么
采桑子·重陽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注釋重陽:重陽節農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歲歲:年年。今又重陽:此重陽是指詩人在戰地重逢的重陽,1929年的重陽。戰地:這里指閩西農村根據地,當時這里外有敵人包圍,內有地主民團的擾亂。黃花:指菊花。分外:格外。勁:強勁。不似:不類似,不像。勝似春光:是說秋風比春光更美,是主觀感受。寥廓:指宇宙的廣闊,也指廣闊高遠。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上闕寫了(重陽菊花,鼓勵人們要努力奮斗);下闕寫了(壯麗的江天秋景,歌頌革命根據地大好形勢)。
毛澤東的《采桑子·重陽》的意思
意思如下: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蒼天不老,
重陽節卻年年都來到。
今天又逢重陽,
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輝。
卻勝過春天的光芒,
無涯的汀江之上有綿綿不絕的秋霜。
原文如下:
采桑子·重陽
【作者】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1929年的重陽節(10月11日)。此時距離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也有兩年了。而此一階段毛澤東過得并不舒心: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落選,丟掉了前委書記的職務,前委書記的職務由陳毅同志代替,他的游擊戰術被冠以“流寇主義”,被指會像黃巢和李自成一樣難成大器,而他在會上強調黨對軍隊的領導必須加強,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長制度的傾向”,遭到部下的反對;
身染瘧疾,缺乏科學的醫治,并且在永定縣蘇家坡養病期間差一點兒被捕;紅四軍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他被擔架抬到上杭縣城繼續養病,卻沒有恢復前委書記的職務。當是時,毛澤東在上杭縣城的臨江樓上養病,重陽佳節來到,院子里的黃花如散金般盛開。
重陽,一個秋高氣爽、登高壯觀天地間的日子,一個把酒臨風、月下賞菊、遍插茱萸懷念先人的節日,毛澤東的夢想和現實再一次發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詞。
擴展資料:
賞析
詞的開頭“人生易老天難老”,直截了當講人生、宇宙發展的客觀規律,表達了一個唯物主義者看待人生的態度。“歲歲重陽,今又重陽”,講述時光的流逝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革命者一心為人民的革命事業,只爭朝夕,更感覺到時光易逝,轉眼又是一年重陽節。
接下來“戰地黃花分外香”,表達在革命根據地迅速擴大的大好形勢下,戰地上的野菊花綻放吐香,因為時逢重陽節,野菊花顯得比平時更美更香。“香”字傳神地表達了毛澤東同志積極的心態、愉悅的心情,他借重陽節戰地黃花的芳香盛開熱情歌頌人民革命戰爭的良好局勢,這是詞中感情的激昂和高潮部分。
“不似春光,勝似春光”,不光是戰地黃花分外香,就連整個秋天的風光也更勝過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描述秋天江水云天一色,顯得更加寬廣高遠;經霜染過的林木色彩斑斕,比春天還要絢爛多姿。
自古至今,多少描寫秋天的詩詞主題都是失意、悲秋,抒發離別思念之情、人生不得志的傷感情懷。如南唐后主李煜《相見歡》中“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蕭索心情,孤單寂寞躍然紙上;宋代范仲淹《漁家傲》中“衡陽雁去無留意”的蒼涼,雁猶如此,人何以堪;
宋代柳永《雨霖鈴》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傷別離,又是在蕭瑟的冷秋,無疑雪上加霜;南宋李清照《醉花陰》中“佳節又重陽…半夜涼初透,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寫盡了離懷別苦的哀愁,凄涼至極。
但毛澤東同志的這首詞卻一反悲秋傷情的古風,他如實描寫戰地秋天的艷麗風光,借此比喻革命武裝斗爭迅猛發展的大好形勢。他高歌戰地秋景的絢麗壯美,以景抒情,贊美越來越廣闊的革命根據地,歡呼全國各地革命紅旗高舉的偉大戰果,抒發了一個真正的革命者對革命前景充滿樂觀和信心的偉大情懷。
《采桑子·重陽》詩詞解釋是什么?
釋義: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蒼天卻不老,重陽節年年都會來到。今天又逢重陽,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樣明媚。卻比春天的光景更為壯美,如宇宙般廣闊的江面天空泛著白霜。
1.出自:
毛澤東《采桑子·重陽》
2.原文: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3.賞析:
詩人的感情、戰士的氣質決定了他的審美選擇:“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天朗氣清,江澄水碧;滿山彩霞,遍野云錦,一望無際,鋪向天邊,這瑰麗的景色難道不“勝似春光”么?
4.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遺體在北京天安門水晶棺內。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思想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主要著作《毛澤東選集》(四卷)、《毛澤東文集》(八卷)、《毛澤東詩詞》(共43首)。
采桑子 重陽 上闋和下闋的理解.分析 要白話的
注釋
重陽:陰歷九月初九,傳統上文人登高賦詩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陽是十月十一日。
天難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黃花:指菊花。
不似:不類似,不像。
廖廓:空闊遠大。
“采桑子”是詞牌,“重陽”是題目,這個題目確定了詞的內容與重陽節相關。
譯文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蒼天不老,
重陽節卻年年都來到。
今天又逢重陽,
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輝。
卻勝過春天的光芒,
無涯的汀江之上有綿綿不絕的秋霜
賞析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宛如一山飛峙,起勢突兀。在這兩句中,從近處看,前句是虛,后句是實;前句泛論人生天道,后句帶出重陽入題。從遠處看,前句是主,后句是賓;前句中“天難老”三字是綱,籠罩全篇,后句只是進一步申說。于此,必須弄清楚以下三點:首先,“人生易老”只是與“天難老”對比著說,絲毫不含有消極感傷的意味。古詩詞中傷春怨秋,嗟貧嘆老,這種作品是太多了。但在這里,卻完全是另一種思想感情,這里著重說的是“天難老”。其次,“天難老”是說宇宙間一切事物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就是片段,“難老”就是指發展變化的過程無窮無盡。這三個字簡直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的詩的說明,必須注意。再次,明白了“天難老”的涵義,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說法,不但不是慨嘆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這里是說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須把有限的生命獻給無限壯麗的革命事業,以有涯積為無涯,盡可能多地發些光和熱,但這又何妨?天是難老的呀。這意義是豐富的,這情緒是昂揚的。它揭示出不朽的歷史發展規律,它體現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象格言一樣精警,真是耐人尋味。在這壯大,它是由“歲歲重陽”這一自然現象或客觀現實生發出來,是通過具體感性而顯現的抽象理念。所以,前主后賓,后句是前句的申說,卻不意味著后句較之前句不重要;因為,從另一角度著眼,便又看到:前虛后實,詩意乃是由“歲歲重陽”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難老”,則是升華,兩句是有機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歲歲年年,都有重陽,重陽是過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陽,也往往作詩填詞,大約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蕭瑟,滿懷岑寂。只有毛澤東此詞不達意,意趣橫生,戛然獨造。假如說“今又重陽”,猶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戰地黃花分外香”,那就橫掃千古了。為什么“戰地”的“黃花”會“分外香”呢?戰地播種著英雄的頭顱,灌溉著烈士的鮮血,在炮火連天中野菊挺立開放,綻黃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麗,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悅?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緊承上片意,寫景,寫的是真實感受。自是秋風勁厲,不似春光嫵媚。但卻絕對不是“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假如說在這兩句中,于秋風春光,尚無所軒輊;那么,緊接著寫道:“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這就于秋風春光,已有所抑揚了。為什么“勝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這天高氣爽、江凈波平的既鮮明又絢麗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萬里霜”,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凈,公堂宿霧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聯想到的是“公堂”,毛澤東聯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審美評價,顯然根據不全然在于春與秋的自然屬性,關鍵還是在詩人的戰斗性格更喜歡勁厲,不接近嫵媚。因而在這種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風勁”使人聯想到如花似錦的和平生活。于是“勝似春光”,便是合乎邏輯的推論了。“江天”句則預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現了勝利信心的堅定。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寫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處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詩的形象看作某種概念的象征,這比那種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籌,是真正的詩意與精深的哲理的統一,是濃郁的詩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輝。它首先給人以強烈的美感享受,并從而又給人以剛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啟發。這是詩的最高的意境。
參考資料:
《采桑子 重陽》的下闋應如何理解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緊承上片意,寫景,寫的是真實感受。自是秋風勁厲,不似春光嫵媚。但卻絕對不是“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假如說在這兩句中,于秋風春光,尚無所軒輊;那么,緊接著寫道:“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這就于秋風春光,已有所抑揚了。為什么“勝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這天高氣爽、江凈波平的既鮮明又絢麗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萬里霜”,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凈,公堂宿霧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聯想到的是“公堂”,毛澤東聯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審美評價,顯然根據不全然在于春與秋的自然屬性,關鍵還是在詩人的戰斗性格更喜歡勁厲,不接近嫵媚。因而在這種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風勁”使人聯想到如花似錦的和平生活。于是“勝似春光”,便是合乎邏輯的推論了。“江天”句則預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現了勝利信心的堅定。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