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楊慎多少歲 臨江仙楊慎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臨江仙楊慎多少歲,以及臨江仙楊慎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楊慎寫臨江仙幾歲,發生過什么
臨江仙(楊慎) 原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譯文: 滾滾長江向東流逝,不再回頭,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是與非、成與敗何必太在意,都會過眼而去,只有青山依然屹立,太陽依然東升西落。白發蒼蒼的漁翁與樵夫泊船江面,早已習慣四時變化,難得見了一次面,便暢飲一壺濁酒,笑談古今。 【注釋】淘盡:蕩滌一空。 漁樵:漁父和樵夫。渚:水中的的小塊陸地。 濁酒 :用糯米、黃米等釀制的酒,較混濁。 臨江仙詞牌名的起源:臨江仙源起頗多說法。任二北,據敦煌詞有句云“岸闊臨江底見沙”謂辭意涉及臨江;明董逢元輯《唐詞紀》謂此調“多賦水媛江妃”故名;黃升《花庵詞選》卷一云“唐詞多緣題,所賦《臨江仙》則言仙事……”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謝新恩》、《雁后歸》、《畫屏春》、《庭院深深》、《采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敦煌曲兩首,任二北《敦煌曲校錄》定名《臨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作《臨江仙》。 詩詞鏈接:江水: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青山: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山外青山樓外樓。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一是寫景,二是以靜襯動夕陽: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6?1樂游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6?1使至塞上)予人蒼涼之感 楊慎生平: (1488——1559)字用修,別號升庵。 1. 出身名門:楊慎的父親叫楊廷和,是內閣首輔。楊慎從小受到良好教育,且天性聰明,有一顆正義的心。七歲能背許多詩。十一歲時,會寫近體詩。十三歲時,隨父入京師,沿途寫有《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詠《馬嵬坡》詩等,其《黃葉詩》,轟動京城。二十一歲時,參加會試,文章被列為卷首。誰知燭花燒壞了考卷,使其名落孫山。二十四歲時,再次參考,殿試第一,即狀元,授翰林修撰。從此,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臺。 2. 政治生涯:楊慎的政治生涯是非常坎坷艱辛的。因為他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燳是一個著名的色鬼。他目睹民不聊生,實在氣憤不過,稱病告假,辭官歸鄉。 武宗最后因酒色過度而死,由其堂弟繼位。繼續任楊慎為官。但他耿直的個性使他無法施展政治抱負。尤其在世宗繼位后逾越法度的問題上,楊慎居然帶領百官“逼宮”,以靜跪示威。結果龍顏大怒,兩次杖擊楊慎,和其一同杖擊的人第一次就死了16個。楊慎可謂是九死一生。最后被充軍云南永昌衛。 這一放逐,便是漫長的三十年。但他并未因環境惡劣而消極頹廢,仍然奮發有為。最難能可貴的是仍然關心人民疾苦,不忘國事。 3. 文學成就:楊慎一生刻苦學習,勤于著述。他不僅精通經、史、詩、文、詞曲、音樂、戲劇、金石、書畫,而且對哲學、天文、地理、生物、醫學、語言、民俗等也有很深的造詣。他遺留的著作極多。《明史》本傳曰:“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
《臨江仙》的作者是誰,生平。
臨江仙
(明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
明孝宗弘治元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蜀郡新都(今成都市新都縣)人.生平著述達四百余種之多,現存世亦有一百一十種以上,其著作之多,涉及面之廣,為世界文人中罕見,是我國明代首位博洽人物。還對漢民族文化起到一定傳播作用.楊慎出生于顯宦之家,父楊廷和官至首輔,博學多聞,母黃氏亦通達文墨,故自小蒙受教益不淺,加上天資聰明,文思敏捷,且特好讀書,十一歲即能賦詩作文,有“過目成誦”之能,人稱“神童”.十二歲時同父及叔觀畫,即興賦詩一首:“會心山水真如畫,名手丹青畫似真.夢覺難分列御寇,影形相贈晉詩人。”備受長輩贊賞,傳頌不衰。后來楊慎受業于茶陵詩派首領李東陽門下,詩文愈見長進.二十歲于蜀中鄉試,奪得“《易》魁”,大受四川督學劉丙稱譽。以為取錄了一位蘇東坡式的人才。二十四歲即正德六年(1511)廷試第一,得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以后參與修訂《文獻通考》、預修《武宗實錄》.正德十二年(1517)任殿試掌卷官時,他不畏權要阻梗,力爭舒芬得中狀元;又諫斥武宗帝“非事而游”荒唐行為。及至武宗帝崩,世宗朱厚熄尚未即位之前,協助擔任首輔之父推行“新政”,革除弊政,同時續修《武宗實錄》.嘉靖三年(1524)。楊慎召為翰林學士,同年世宗帝為抬高家支地位,違背祖宗禮法,不顧群臣反對,追升自己生父興獻王為“皇考”,下詔尊稱為“恭穆皇帝”.楊慎聯合同僚三十六人上疏反對,遭帝責斥,七月復上疏,并帶頭哭鬧宮廷大呼“仗節死義,正在今日.”世宗派兵當場抓捕.楊慎等一百九十人,五品以下處以“廷杖”,有十八人被活活打死,楊慎亦兩次被打得半死.—是年秋天,三十七歲的楊慎以“議大禮”之罪,被貶逐云南永昌衛(今云南保山縣)永遠充軍,由其繼室黃峨送至江陵而別,整整三十五個年頭未得赦免,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病故異鄉,終年七十二歲.
三國演義開篇詞是楊慎寫的嗎?
1、是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的這首《臨江仙》成為《三國演義》開篇詞。
2、據史料記載,《三國演義》作者是羅貫中,他生于元明宗至順元年(1330年),卒于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年),時年71歲,而楊慎卻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享年也是71歲。也就是說,在羅貫中逝世后88年楊慎才出世,從兩個人的年齡差距來看,《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應該是羅貫中所作。
楊慎在得罪明武宗后于正德十五年(1521年)被貶職流放到云南永昌衛,即在流放期間楊慎瀘州居住過多年,并有不少詩作問世,其中《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這首史論性極強的詞,是楊慎創作的《二十一史彈詞》中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在這一段的結尾處,楊慎還寫了一首《西江月》:“落日西飛滾滾,大江東去滔滔。夜來今日又明朝,驀地青春過了。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英豪。龍爭虎斗漫劬勞,落得一場談笑。”據史家研究, 楊慎的《二十一史彈詞》原名《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寫成后在民間廣為傳唱,傳到江南后才改稱《二十一史彈詞》。《二十一史彈詞》全書兩卷,分為十段,每段先用西江月、南鄉子、臨江仙等詞牌及詩開頭,次用散文及三三四句式的詩句對各朝代進行評說,每段結束時又以一詩一詞作結,開創明代文人作俗文學之先河,后有不少學者、文人加以評注、改作或續作。
3、《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成為了《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得歸功于清初文學批評家毛綸、毛宗崗父子二人。
毛綸、毛宗崗父子是清初的文學批評家。毛宗崗,字序始,號子庵,為一介寒儒,生于明崇禎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他們父子二人在評刻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時,得到了楊慎的《二十一史彈詞》,對文中第三段《說秦漢》的開篇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極強的史論性所吸引,覺得這首詞立論高遠,氣勢恢宏,對《三國演義》的評說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于是將楊慎的《臨江仙》放到了毛宗崗評刻本《三國演義》的卷首作為開篇詞。于是,楊慎的《臨江仙》詞在羅貫中死了100多年后成為了《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而傳揚天下。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你怎么看?
因《三國演義》知楊慎,概因開篇詞為其所作,被羅貫中引用,雖然楊慎才高八斗,在明朝文壇也是杰出人物,但如非《三國演義》,也許大家知道楊慎的不會這么多,若問楊慎寫《臨江仙》時的心境,就要了解楊慎一生的經歷,寫作這首詞時的年齡和處境。
查閱資料,楊慎一生雖然出生名門,才華橫溢,但頗不得志,起起落落 ,坎坎坷坷,作《臨江仙》時已是暮年,因此這首詞就是寫自己的心路歷程,這首詞并非為《三國演義》而作,應該是羅貫中認為這首詞足以表達這部小說的靈魂而引用。
這首詞氣勢恢宏,大氣磅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由山水之永恒, 嘆人生之短暫 ,由山水之變換,感人生之起伏,由山水之春夏秋冬,悟人生之榮辱去留。
由此可知,楊慎這首暮年所作的《臨江仙》,當時的心情:是閱盡人生滄桑后的頓悟;是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的無奈;是去留無意、榮辱不驚的看淡;是隱如漁樵、濁酒笑談的從容 ;是失意后的看開,是志未遂的遺憾 。中國許多文人志士的家國情懷都非常強烈,但大多這個結果,壯志難酬,這也可能是羅貫中的心跡,因此成了《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也成了千古名篇!
楊慎作此詞時72歲,古希之年感慨人生,一種對生命無可奈何的悲由然而生,這悲是超凡脫俗的,是經歷了災難,起落,生離死別后的徹悟和淡泊,是對歲月更迭,人生沉浮的無奈和嘆息。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只有經歷和閱歷等等才創造出了這個《臨江仙》。所以我說盡量不要去做少年不識愁滋味,強說愁的存在感。
楊慎是在什么情況、什么意境下寫下了這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楊慎因為“大禮議事件”,而被充軍發配到了云南永昌衛。其時,楊慎都不及將杖傷養好,就在兩個解差的押送下,披枷戴鎖,踏上了去往云南的萬里征途。
史載,在楊慎去云南的一路上,還受到了不少仇家的追殺,因_當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后,雖然馬上就宣布了興王朱厚_是皇位的繼承人,但當時朱厚_并不在北京,而在湖北的安陸,要把他從安陸接來,才能舉行登基大典,這中間就有了一個多月朝中沒有皇帝的空當。在這期間,時任首輔的楊廷和裁撤了很多冒領軍功的官員。這些被裁撤者當然都對他們老楊家是懷恨在心,如今聽說楊廷和已辭官回歸故里,他的兒子楊慎又被充軍發配了云南,就覺得他們報仇機會來了,于是,就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要在楊慎從京城去到云南的必經之路上,伺機對他下手。幸虧當時負責押解楊慎的一個解差,警惕性很高,又武藝高強,才沒讓他們得逞。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七月六日(公歷8月8日),被王夫之稱為“三百年來最上乘”、被陳寅恪稱為“才高學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的楊慎最終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72歲。據說他在臨終之時,還寫了“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來勉勵后人。他去世后,為他殯殮入棺的是一位名叫游居敬的人,游當時是巡撫云南右副都御史,也是他的一個粉絲,游不僅為他收了尸,還派人把他的棺材運回了他的老家新都。
楊慎謫戍云南永昌衛,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此詞就是期間所作,同時也是作為《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而作。
來源:北廣人物
古詩,楊慎的《臨江仙》,求助
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慎(字用修),明宰相楊廷和之子,自幼聰穎好學,11歲作詩,12歲作《過秦論》、《古戰場文》,堪稱一代“神童”。明正德六年中狀元,嘉靖三年為翰林學士,曾擔任明皇論經講史的“經筵講官”。 后因直諫明世宗至大怒,兩次責以廷杖隨貶云南,時年37歲,72歲逝,整35年未“赦免”。 楊慎作為一官宦子弟金榜題名、折桂榜首,本當平步青云、扶搖直上,但卻禍從口出,遭貶邊地戍所35載。想象之中,一定是將惆悵、憤怨卻又無可奈何的失望交織在一起,苦撐著他那過于痛苦、過于悲涼、即將傾覆的風帆,其酸、甜、苦、辣之感受非常人所能理解的。因為,大凡宦海春風得意之時卻遭此滅頂之災,一般都是在自暴自棄、一蹶不振中了卻一生的。但楊慎卻從中得以自拔,化惆悵為曠達、化憤怨為平和,超凡脫俗、透徹紅塵,并于閑暇之中,寫下《外集》、《升庵集》、《遺集》及《丹鉛總錄》等百余卷雜著,可謂讀書萬卷、著作等身,因此才成為一代文學、詩詞名家、大家。 《臨江仙》一詞中“是非成敗轉頭空”一句看似失意、消沉,但更是透徹之感悟。此種“透徹”是歷經痛徹入骨、脫胎換骨之后的自然境界。而“青山依舊”與“幾度夕陽紅”寓意著時空轉換中瞬間即逝與恒古不變所依存的自然法則。試想,“古今多少事”哪一件不都是在變與不變的相互交匯中而逝去的?古往今來,盡數英雄“是非成敗”已然轉眼為空,都成為歷史陳跡,而“青山依舊”、宇宙永恒。楊慎正是悟到這一點,才能以“白發漁樵”為化身,“慣看”世間紅塵,把自己從“是非成敗”的糾葛中解脫出來,睥睨眾英雄轟轟烈烈,轉眼化為塵埃,自己則超越是非,順乎自然,以“秋月春風”為伴,在江灣之上填詞作賦、寄情詩酒,笑談古今、樂在逍遙。這種“空”中有“悟”,寄托深沉的意境,表明其超然物外,對個人榮辱得失的一種曠達之情。現在想來,貶官后的楊慎才真真成了盡享清福之人。 一曲《臨江仙》看似漫不經意,卻透徹了人生;看似清淡、輕松,卻不是人人填得來,填得好,填得深刻的。細細品來,其寥寥數語的確憑借了超凡脫俗的睿智和嫻熟老道的功底。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