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灞橋的古詩有哪些 關于灞橋的古詩有哪些詩
大家好,關于關于灞橋的古詩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關于灞橋的古詩有哪些詩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關于灞橋送別的詩句
1.關于“灞橋折柳相送”的詩有哪些
1. 《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
唐代: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代: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3. 《題情盡橋》
唐代:雍陶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4. 《折柳篇》
唐代:許景先
春色東來度渭橋,青門垂柳百千條。長楊西連建章路,
漢家林苑紛無數。縈花始遍合歡枝,游絲半罥相思樹。
春樓初日照南隅,柔條垂綠掃金鋪。寶釵新梳倭墮髻,
錦帶交垂連理襦。自憐柳塞淹戎幕,銀燭長啼愁夢著。
芳樹朝催玉管新,春風夜染羅衣薄。城頭楊柳已如絲,
今年花落去年時。折芳遠寄相思曲,為惜容華難再持。
5. 《浪淘沙》
宋代:趙鼎
玉宇洗秋晴。涼月亭亭。夢回孤枕瑣窗明。何處飛來三弄笛,風露凄清。
曾看玉纖橫。苦愛新聲。由來百慮為愁生。此夜曲中聞折柳,都是離情。
2.要關于灞河柳樹的送別詩,
折柳贈別始于漢朝,亦是我國流傳甚久的送別習俗。
據《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在都城長安東門外有座灞橋,灞河兩岸柳樹成行,被世人稱之為灞橋柳,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
送別離長安東行的親友故舊,多在灞橋停步告別。 這里的岸柳排排,柔絲蕩蕩,送行者取“柳”和“留”的諧音,折柳贈別,既表達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鄉,宛如柳木隨遇而安、發展壯大。
到了隋、唐時期,折柳贈別更為盛行,在文學作品中經常記述這種習俗。隋朝的《送別》詩這樣寫道:“楊柳青青著地重,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對折柳贈別之情作了淋漓盡致的描寫。灞橋不知送別了多少離別情,日久天長,灞橋被人們改稱為“情盡橋”、“斷腸橋”。
1年年柳色無傷別霸陵柳色多少往塵事都沉浸在憶秦娥的傷別中吳越佳人何以輾轉千里在秦之地思夫望歸夢斷音絕滿樓月色映照著依依垂柳蕭聲如咽纏綿著閨中幽怨西風殘照中漢家陵闕淹沒在歷史的黃昏此時 惟有送別的柳枝在霸河岸邊隨風搖蕩霸陵風雪讓我們常常想起那無數個折柳相別的故事站在霸河堤岸回望長安的天空正有綿綿細雨從李白的詞中平平仄仄地落下一把雨傘從我身邊擦肩而過我悵然若失沒有人與我同行也沒有人為我折柳送別我獨自沿原路返回唐代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如金色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青門柳【唐】白居易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蘇州柳【唐】白居易金谷園中黃裊娜,曲江亭畔碧婆娑。
老來處處游行遍,不似蘇州柳最多。絮撲白頭條拂面,使君無計奈春何。
長安新柳【唐】陳光九陌云初霽,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邊春。
色淺微含露,絲輕未惹塵。一枝方欲折,歸去及茲晨。
五月水邊柳【唐】崔護結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淺。睡臉寒未開,懶腰晴更軟。
搖空條已重,拂水帶方展。似醉煙景凝,如愁月露泫。
絲長魚誤恐,枝弱禽驚踐。長別幾多情,含春任攀搴。
柳【唐】崔櫓風慢日遲遲,拖煙拂水時。惹將千萬恨,系在短長枝。
骨軟張郎瘦,腰輕楚女饑。故園歸未得,多少斷腸思。
新柳【唐】崔櫓無情柔態任春催,似不勝風倚古臺。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溝顏色洞庭來。
堤上柳【唐】戴叔倫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閨妾斷腸時。
賦得長亭柳【唐】戴叔倫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雨搓金縷細,煙褭翠絲柔。
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題柳【唐】狄煥天南與天北,此處影婆娑。翠色折不盡,離情生更多。
雨余籠灞岸,煙暝夾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繼得么。
獨柳【唐】杜牧含煙一株柳,拂地搖風久。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纖手。
柳絕句【唐】杜牧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拂溪。
新柳【唐】杜牧無力搖風曉色新,細腰爭妒看來頻。綠蔭未覆長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幾處傷心懷遠路,一枝和雨送行塵。東門門外多離別,愁殺朝朝暮暮人。
御溝柳【唐】杜荀鶴律到御溝春,溝邊柳色新。細籠穿禁水,輕拂入朝人。
日近韶光早,天低圣澤勻。谷鶯棲未穩,宮女畫難真。
楚國空搖浪,隋堤暗惹塵。如何帝城里,先得覆龍津。
柳【唐】方干搖曳惹風吹,臨堤軟勝絲。態濃誰為識,力弱自難持。
學舞枝翻袖,呈妝葉展眉。如何一攀折,懷友又題詩。
柳【唐】韓偓一籠金線拂彎橋,幾被兒童損細腰。無奈靈和標格在,春來依舊褭長條。
詠柳二首【唐】顧云帶露含煙處處垂,綻黃搖綠嫩參差。長堤未見風飄絮,廣陌初憐日映絲。
斜傍畫筵偷舞態,低臨妝閣學愁眉。離亭不放到春暮,折盡拂檐千萬枝。
閑花野草總爭新,眉皺絲干獨不勻。乞取東風殘氣力,莫教虛度一年春。
參考資料:?fr=qrl3詠柳賀知章(唐)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絕句漫興九首其一杜甫(唐)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楊柳岸,曉風殘月!楊柳絲絲拂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楊柳岸曉風殘月不知細葉誰裁出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題州北路傍老柳樹--白居易皮枯緣受風霜久,條短為應攀折頻。但見半衰當此路,不知初種是何人。
雪花零碎逐年減,煙葉稀疏隨分新。莫道老株芳意少,逢春猶勝不逢春。
詠柳[唐]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tāo)。不知細葉誰裁出,。
3.有關 灞橋 的典故,詩詞或故事
灞橋位于西安城東12公里處,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并修了橋,故稱“灞橋”。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以后在宋、明、清期間曾先后幾次廢毀,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陜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橋已非過去規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
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1949年后為加固灞橋,對橋進行了擴建,將原石板橋改為鋼筋混凝土橋,現橋寬10米,兩旁還各留寬1.5米的人行道,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運輸。 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里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灞橋風雪”從此成了西安的勝景之一。
橫跨灞河的灞橋是長安與東方廣大地區的重要通道。《西安府志》中云:“灞橋兩岸,筑堤五里,栽柳萬株,游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每當春意盎然、春風撲面之際,柳絮漫天飛揚,成了長安灞橋一大景致。“大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東晉謝道蘊“柳絮”和“雪花”的一句妙聯而使得“灞柳風雪”成為關中八景之一景。
據《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為“柳”與“留”諧音,古人就以折柳贈別來表達與親朋好友的留戀不舍之意。
古人曾言:"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可見詩與灞橋雪的緣分很深。
古人有詩云:“春色東來渡灞橋,青門垂柳百千條”。
李白《憶秦娥》有“簫聲咽,秦蛾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戴叔倫《賦得長亭柳》:“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雨搓金縷細,煙裊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據《唐詩紀事》記載:“雍陶有一次送別故舊,行至灞橋,問隨從曰:‘此橋為何稱情盡橋?’隨從道:‘因送別到此為止點,故稱之情盡橋。’雍陶有感惜別之情:‘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這就是膾炙人口的《折柳橋》。
還有一首歌曲,“灞橋柳,灞橋柳,拂不去煙塵系不住愁。我人在陽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無奈的風霜,它怎樣在我臉上流。灞橋柳,灞橋柳,遮得住淚眼牽不住手。我人在夢中,心在那別后。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4.寫出兩句關于送別的詩句
關于送別的詩句:
1.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王維《渭城曲 》
3.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4.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5.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高適《別董大二首》
6.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李白《贈汪倫》
8.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一望斷人腸。 ——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9.山回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關于灞河的詩句大全
1.灞河古詩詞名句
1.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2.楊巨源《賦得灞岸柳留別鄭員外》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
好風儻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3.戴叔倫《賦得長亭柳》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
雨搓金縷細,煙裊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
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4.劉禹錫《楊柳枝》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落時。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36663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5.周德華《楊柳枝》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情人橋上別,更無消息到今朝。
1.李白《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2.羅隱《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3.《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作者:謝朓 朝代:南北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4.《題柳》作者:狄煥 朝代:唐天南與天北,此處影婆娑。
翠色折不盡,離情生更多。雨余籠灞岸,煙暝夾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繼得么。5.《餞中書侍郎來濟》作者:李世民 朝代:唐曖曖去塵昏灞岸,飛飛輕蓋指河梁。
云峰衣結千重葉,雪岫花開幾樹妝。深悲黃鶴孤舟遠,獨嘆青山別路長。
聊將分袂沾巾淚,還用持添離席觴。
2.灞河柳簡介
因灞河而得名,亦稱灞柳。灞河發源于藍田縣灞源鄉東家溝,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欲顯耀其武功,成就霸業,改名“灞水”。全長109公里,為流經西安東面之河。
灞河橫陳長安東隅,為東西交通必經之地,宋程大昌《雍錄》說:“此水最為長安沖要,凡自西東兩方面出入隴、潼兩關者,路必由之。”自古以來,灞水、灞橋、灞柳就聞名于世。灞河兩岸從秦漢時期開始,廣植河柳,每年春季柳絮隨風飄揚,宛若雪花,“灞柳風雪”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唐代在此設驛站,親友出行多于此告別,故有“楊柳含煙灞岸柳,年年攀折送行人”的詩句。“柳”和“留”同音,折柳贈行人,為留客之意
灞柳的文化內涵很深,是古代詩人傷別時取之不盡的托情之物,也常是他們渲染長安景色的落筆之處。暮春三月,灞岸柳花飄灑,猶如漫天飛雪。于是“灞柳風雪”成為“關中八景”之一。那么富于文化意味的景色是由岸旁楊柳造就的。這一景觀,自古就有知名度,它既是自然遺產又是文化遺產,大可展示古城西安的別樣風韻。如果能在灞岸多植楊柳,加上疏理河道,灞上風采定不亞于當年,必然能讓詩人沉吟而讓游客愜意。想得到,植柳于灞岸,除了展示古城傳統文化的意味外,還能體現出旅游價值。
3.有關于灞橋文化習俗的故事
柳——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
如《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這一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今,在去往西安的必經之橋-灞橋,依然聳立在灞河之上,不知是否在灞陵橋原址建成的,也不知那兒是否有柳樹掩映?),后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
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關于灞橋折柳的詩句
1.關于“灞橋折柳相送”的詩有哪些
1. 《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
唐代: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代: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3. 《題情盡橋》
唐代:雍陶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4. 《折柳篇》
唐代:許景先
春色東來度渭橋,青門垂柳百千條。長楊西連建章路,
漢家林苑紛無數。縈花始遍合歡枝,游絲半罥相思樹。
春樓初日照南隅,柔條垂綠掃金鋪。寶釵新梳倭墮髻,
錦帶交垂連理襦。自憐柳塞淹戎幕,銀燭長啼愁夢著。
芳樹朝催玉管新,春風夜染羅衣薄。城頭楊柳已如絲,
今年花落去年時。折芳遠寄相思曲,為惜容華難再持。
5. 《浪淘沙》
宋代:趙鼎
玉宇洗秋晴。涼月亭亭。夢回孤枕瑣窗明。何處飛來三弄笛,風露凄清。
曾看玉纖橫。苦愛新聲。由來百慮為愁生。此夜曲中聞折柳,都是離情。
2.求關于折柳的詩句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
后人用折柳隱晦離愁之情,也有暗示思鄉之情的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王之渙)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李白“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就說明了這樣一個風俗: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十里長堤,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白居易《青門柳》“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魚玄機《折楊柳》“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
張九齡“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李白《宣城送劉副使入秦》“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3.灞橋折柳 紅葉寄情 春傷秋愁 蛩吟雁徙相關詩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窮)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1],更東陌、飛絮蒙蒙[2]。嘶騎漸遙[3],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4]。梯橫畫閣黃昏后,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5]。
秋風蕭蕭愁殺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 胡地多飚風,樹木何修修。 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 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昨夜寒蛩不住鳴。
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
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
舊山松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4.關于折柳的詩句
關于折柳送別的詩句
1、氣暄動思心,柳青起春懷。——鮑照《三日詩》
2、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隋雜曲歌辭《送別詩》
3、幽幽桂葉落,馳道柳條長。折榮疑路遠,用表莫相忘。——顧野王《芳樹》
4、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李白《勞勞亭歌》
5、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落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6、楊柳成歌曲,蒲桃學繡文。——北周庾信《奉和趙西東路春詩》
7、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8、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
9、三月江城柳絮飛,五年游客送人歸。故將別淚和鄉淚,今日闌干濕汝衣。
10、桃含可憐紫,柳發斷腸青。——梁簡文帝蕭綱《春日詩》
11、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情人橋上別,更無消息到今朝。
12、含露桃花開未飛,臨風楊柳自依依。——隋煬帝楊廣《四時歌·東宮春》
13、巫山巫峽長,垂柳復垂楊。同心且同折,故人懷故鄉。——梁元帝蕭繹《折楊柳》
14、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隋朝無名氏《送別》
15、曲成攀折處,唯有怨別離。——岑之敬《折楊柳》
16、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
17、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
18、日落水流西復東,春光不盡柳何窮。
19、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柳絲挽斷腸牽斷,彼此應無續得期。
20、絮時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蕭繹《和劉上黃春日詩》
21、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2、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3、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2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25、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5.有關折柳的詩句
1、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
出自:唐·張九齡《折楊柳·纖纖折楊柳》。
譯文:纖纖的楊柳條我將你折下來,拿你去送予人遠方知心的人。
2、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
出自:唐·李白《折楊柳·垂楊拂綠水》。
譯文:真想攀折柳條,以遠寄到情郎所在的龍城前,讓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
3、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出自: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譯文: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4、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出自:唐·楊巨源《折楊柳》。
譯文:沿著河岸依依行走,河邊的楊柳低垂著像酒曲那樣細嫩的長條,這不禁勾起了我這個將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馬來,請送行的您幫我折一枝楊柳吧。
5、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
出自:唐·魚玄機《折楊柳》。
譯文:每天送別時依依不舍,折盡了路邊的楊柳枝。
6.關于折柳送別的詩句
“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
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折柳”一詞寓含“惜別”之意 。我國“折柳送行”的習俗最早見于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因“柳”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離別贈柳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就說明了這樣一個風俗: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十里長堤,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白居易《青門柳》“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魚玄機《折楊柳》“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折柳贈別”蘊含著一種對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親人離別家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
人們離別時折柳相送,在思念親人、懷念故友時也會折柳寄情。“折柳”一詞也寓含“懷遠”之意。張九齡“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李白《宣城送劉副使入秦》“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有關于西安浐灞的詩句
;?????1.描寫西安浐河的詩
??????渭河、涇河、灃河、澇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八條河流是古長安的八水,也稱八水繞長安浐河:發源于藍田縣湯峪,是灞浐水系的最大支流,流經西安東郊紡織城在廣太廟附近注入灞河,全長70公里。
??????浐河繞西安之東。灞河:發源于藍田縣灞源鄉,全長109公里,流域面積平方公里,據史載,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為了炫耀其霸業,改名為灞河。
??????唐在此地設驛站,親友出行多在這里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樹,春天柳絮紛飛如雪,“灞柳風雪”成為長安八景之一。
??????灞河繞西安之東。 然而由于時代變遷,浐河成為了灞河的支流。
2.灞河柳的詩詞
??????灞河柳有如下廣為流傳的詩詞
??????古詩十九首(2)杜陵秋
??????黃稷葉飄塵遮道,烏鶩聲揚雪斷橋。
??????駐行扶垣霜結幕,策盼葬己土封搖。
??????頹樓無淚淚幾盡,殘冢無顏顏已消。
??????月月雨摧灞河柳,年年風削杜陵岙。
??????李白《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李白 《勞勞亭 》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楊巨源《賦得灞岸柳留別鄭員外》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儻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
??????戴叔倫《賦得長亭柳》
??????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雨搓金縷細,煙裊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羅隱《柳》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周德華《楊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
??????曾與情人橋上別,更無消息到今朝。
??????劉禹錫《楊柳枝》
??????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落時。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3.灞河柳的詩詞
??????因灞河而得名,亦稱灞柳。灞河發源于藍田縣灞源鄉東家溝,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欲顯耀其武功,成就霸業,改名“灞水”。全長109公里,為流經西安東面之河。
??????灞河橫陳長安東隅,為東西交通必經之地,宋程大昌《雍錄》說:“此水最為長安沖要,凡自西東兩方面出入隴、潼兩關者,路必由之。”自古以來,灞水、灞橋、灞柳就聞名于世。灞河兩岸從秦漢時期開始,廣植河柳,每年春季柳絮隨風飄揚,宛若雪花,“灞柳風雪”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唐代在此設驛站,親友出行多于此告別,故有“楊柳含煙灞岸柳,年年攀折送行人”的詩句。“柳”和“留”同音,折柳贈行人,為留客之意。
4.關于古都西安的朗誦詩詞
??????1. 長安古意 盧照鄰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百丈游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
??????啼花戲蝶千門側,碧樹銀臺萬種色。
??????復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鳳翼。
??????梁家畫閣天中起,漢帝金莖云外直。
??????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詎相識。
??????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
??????雙燕雙飛繞畫梁,羅緯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
??????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情非一。
??????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
??????御史府中烏夜啼,廷尉門前雀欲棲。
??????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
??????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
??????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囀口氛氳。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云。
??????南陌北堂連北里,五劇三條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
??????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風。
??????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2. 長安簡介:西安,古稱長安、京兆、鎬京,是陜西省省會。西安地處中國陸地版圖中心,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門戶城市與重要交通樞紐,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繞長安(渭、涇、灃、澇、潏、滈、浐、灞)。西安歷史悠久,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也是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業基地,陜西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
5.關于西安的詩句
??????西安就是長安
??????1. 憶來唯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2. 西安封域中,清水巖泉好。
??????3. 修竹挼藍,梅山聳翠,小小佳處西安。
??????4. 憶長安,九月時(范燈《憶長安?;九月》)
??????5.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李白《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
??????6. 長相思,在長安(李白《長相思》)
??????7.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8. 長安大道沙為堤,早風無塵雨無泥(李賀《沙路曲》)
??????9. 長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皇甫冉《長安路》)
??????10. 豪家沽酒長安陌,一旦起樓高百尺(韋應物《酒肆行》)
??????11. 碧池新漲浴橋鴉,分鎖長安富貴家(杜牧《街西長句》)
??????12. 紅塵白日長安路,馬走車輪不暫閑。唯有茂陵多病客,每來高處望南山(張元宗《望終南山》)
??????13. 好去西安蘇縣丞,千年求友近嚴陵。江山如彼君如此,正似玉壺寒露冰。
??????14. 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唯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