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關于灞橋的古詩有哪些(關于灞橋柳的詩句)

櫻花落2022-12-18 16:24詩詞95

今天給各位分享關于灞橋的古詩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關于灞橋柳的詩句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有關于灞橋最出名的詩句

1.關于灞橋的古詩

1. 《東風第一枝·春雪》史達祖

巧沁蘭心,偷粘草甲,東風欲障新暖。漫疑碧瓦難留,信知暮寒猶淺。行天入鏡,做弄出、輕松纖軟。料故園、不卷重簾,誤了乍來雙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紅欲斷、杏開素面。舊游憶著山陰,后盟遂妨上苑。熏爐重熨,便放漫春衫針線。怕鳳靴挑菜歸來,萬一灞橋相見

2. 《玉蝴蝶》晁沖之

目斷江南千里,灞橋一望,煙水微茫。盡鎖重門,人去暗度流光。雨輕輕,梨花院落,風淡淡、楊柳池塘。恨偏長。佩沈湘浦,云散高唐。清狂。重來一夢,手搓梅子,煮酒初嘗。寂寞經春,小橋依舊燕飛忙。玉鉤欄、憑多漸暖,金縷枕、別久猶香。最難忘。看花南陌,待月西廂。

3. 《灞橋待李將軍》長孫無忌

颯颯風葉下,遙遙煙景曛。霸陵無醉尉,誰滯李將軍。

4. 《解連環》高觀國

露條煙葉。惹長亭舊恨,幾番風月。愛細縷、先窣輕黃,漸拂水藏鴉,翠陰相接。纖軟風流,眉黛淺、三眠初歇。奈年華又晚,縈絆游蜂,絮飛晴雪。依依灞橋怨別。正千絲萬緒,難禁愁絕。悵歲久、應長新條,念曾系花驄,屢停蘭楫。弄影搖晴,恨閑損、春風時節。隔郵亭,故人望斷,舞腰瘦怯。

5. 《柳梢青》高觀國

翠拂晴波,煙垂古岸,灞橋春色。斜帶鴉啼,亂縈鶯夢,愁絲如織。為憐張緒風流,正瘦損、宮腰褪碧。綻綰同心,留連不住,天涯行客

6. 《連理枝》賀鑄

繡幌閑眠曉。處處聞啼鳥。枕上無情,斜風橫雨,落花多少。想灞橋、春色老於人,恁江南夢杳。往事今何道。聊詠池塘草。懷縣年來,蕭蕭壯發,可堪頻照。賴醉鄉、佳境許徜徉,惜歸歟不早。

2.關于灞橋飛雪的詩句

應該是“灞柳飛雪”吧。人們在 灞河兩岸筑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象冬日雪花飛揚(來自百度百科),遂有此名。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鳴鞭落日禁城東,渭水清煙灞上風。都旁柳陰回首望,春天樓閣五云中。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倘借低枝便,莫遣清絲掃路塵。

柳永《少年行》:“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翠楚宮腰。”

朱集義關中八景(詩畫)中》,題“灞柳風雪”云:“古橋石板半傾欹,柳色青青近掃眉,淺水平沙深客恨,輕盈飛絮欲題詩”。

韋應物《東郊》:“吏舍跼終年,出郊曠清曙,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

3.有關 灞橋 的典故,詩詞或故事

灞橋位于西安城東12公里處,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并修了橋,故稱“灞橋”。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以后在宋、明、清期間曾先后幾次廢毀,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陜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橋已非過去規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

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1949年后為加固灞橋,對橋進行了擴建,將原石板橋改為鋼筋混凝土橋,現橋寬10米,兩旁還各留寬1.5米的人行道,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運輸。 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里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灞橋風雪”從此成了西安的勝景之一。

橫跨灞河的灞橋是長安與東方廣大地區的重要通道。《西安府志》中云:“灞橋兩岸,筑堤五里,栽柳萬株,游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每當春意盎然、春風撲面之際,柳絮漫天飛揚,成了長安灞橋一大景致。“大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東晉謝道蘊“柳絮”和“雪花”的一句妙聯而使得“灞柳風雪”成為關中八景之一景。

據《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為“柳”與“留”諧音,古人就以折柳贈別來表達與親朋好友的留戀不舍之意。

古人曾言:"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可見詩與灞橋雪的緣分很深。

古人有詩云:“春色東來渡灞橋,青門垂柳百千條”。

李白《憶秦娥》有“簫聲咽,秦蛾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戴叔倫《賦得長亭柳》:“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雨搓金縷細,煙裊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據《唐詩紀事》記載:“雍陶有一次送別故舊,行至灞橋,問隨從曰:‘此橋為何稱情盡橋?’隨從道:‘因送別到此為止點,故稱之情盡橋。’雍陶有感惜別之情:‘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這就是膾炙人口的《折柳橋》。

還有一首歌曲,“灞橋柳,灞橋柳,拂不去煙塵系不住愁。我人在陽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無奈的風霜,它怎樣在我臉上流。灞橋柳,灞橋柳,遮得住淚眼牽不住手。我人在夢中,心在那別后。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4.灞橋的古代灞橋

古代的灞橋,一直居于關中交通要沖,它連接著西安東邊的各主要交通干線。《雍錄》上指出:“此地最為長安沖要,凡自西東兩方而入出峣、潼兩關者,路必由之。” 唐朝的王昌齡在其《灞橋賦》中也說:“惟于灞,惟灞于源,當秦地之沖口,束東衢之走轅,拖偃蹇以橫曳,若長虹之未翻”。但是,灞河上建橋的歷史則要追溯至春秋時期。當年秦穆公稱霸西戎,將原滋水改為灞水,并于河上建橋,故稱“灞”,這也是我國最古老的石墩橋。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祥之兆,便將橋改為“長存橋”。2004年10月1日被大水沖刷出的灞橋遺址則為隋橋,建成于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因在原灞橋址以南,故稱為“南橋”,并在橋兩邊廣植楊柳。到唐朝時,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好友東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橋后才分手,并折下橋頭柳枝相贈。久而久之,“灞橋折柳 贈別”便成了特有的習俗。現已將原石板橋改為了鋼筋混凝土橋。 灞橋,這座久負盛名的古橋,曾引起多少文人的詠嘆;那橋邊的垂柳,又讓多少遷客為之斷腸;那橋下日夜東流的灞水,又讓多少離情別緒,變得綿綿無絕期。詩意得經不起任何物化東西的碰撞。哪怕一次小小的撞擊,都會讓心中美麗的倩影灰飛煙滅。 李白嘆道:“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岑參寫道:“初程莫早發,且宿灞橋頭”,劉禹錫唱道:“征徒出灞涘,回首傷如何”,李賀詠道:“灞水樓船渡,營門細柳開”,李商隱吟道:“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等等,不一而足。最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僅《全唐詩》中直接描寫或提及灞橋(灞水、灞陵)的詩篇就達114首之多。其后經過歷代墨客騷人妙筆的潤飾,日久天長,灞橋竟被人們改稱為“情盡橋”、“斷腸橋”、“銷魂橋”。據《唐詩紀事》記載:“雍陶有一次送別故舊,行至灞橋,問隨從曰:‘此橋為何稱情盡橋?’隨從道:‘因送別到此為止點,故稱之情盡橋。’雍陶有感惜別之情:‘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這就是膾炙人口的《折柳橋》。至于“銷魂橋”則得名于江淹的《別賦》,其賦開篇曰:“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古人折柳贈別,是大有深意的。因為“柳”和“留”為諧音,既表達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鄉,宛如柳木隨遇而安、發展壯大。這一習俗源自何處,已無據可考。文獻記載最早可見諸《詩經·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尤其是隋、唐時期,經過文人雅士們不斷寫詩作賦,灞橋折柳贈別那種離愁別緒和深情厚誼就被定格了下來。由于灞橋兩岸“筑堤五里,栽柳萬株,游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西安府志》),每當早春時節,柳絮飄舞,宛若飛雪,就形成了“灞橋風雪”景觀,這就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可惜如今這一勝景,只能靠游人去想象了。說到“灞橋風雪”,不可不提及明代著名畫家吳士英的《灞橋風雪圖》(現藏于故宮博物館)。此圖繪一老者騎驢在風雪中過橋,低首沉思。為烘托主題,景作山野懸崖,樹木凋零,風雪彌漫,河流封凍,寒氣迫人。側鋒臥筆,線條粗簡,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頗得氣勢,騎驢人物雖極簡潔,但形態生動。據《韻府群玉》中記載:“孟浩然嘗于灞水,冒雪騎驢尋梅花,曰:‘吾詩思在風雪中驢子背上。’”此畫蓋取其意。 郁達夫說過:“江山亦要文人捧”,而灞橋可以看作是最好的明證了。盡管橋已不是當年的那座橋,那柳也不是當年的柳,但是由于歷代墨客騷人的吟詠,自古至今,依然一直鮮活在國人的心中。

5.有關于灞橋文化習俗的故事

地理位置獨特 洪慶的地貌特征在灞橋區獨一無二。有洪慶山、二原子和繁華的平川地帶。多年來由于洪慶街道黨工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不懈努力,洪慶山上的礦山、森林、植被、雜果、鳥獸等珍貴而豐富的自然資源得以很好的保護,自然風光極其迷人。伴隨著洪慶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命名、新等級公路的開通,洪慶山已成為西安市民近郊旅游的首選地;洪慶街辦二原子地帶的大部分村莊錯落有致,形狀各異,既有土窯洞、崖背子,也有廈屋房、平板房,地勢比灞河川道高,比東面的洪慶山主峰低,土地肥沃,糧豐人勤,人文厚重,民風淳樸。郭李村“陳忠實文學創作基地”的建立,使得大量的文學愛好者心向往之,趨之若鶩;平川地帶,交通發達,諸國家大型企業和高等院校分布其間,現代化氣息甚濃。因而,生于斯、長于斯,包括在此工作過的人都會從中悟出自然天地、歷史文化、時代風貌的深厚意蘊,更增添著這一方水土的無限魅力。

人文積淀深厚 洪慶街道背靠洪慶山,西鄰灞河,灞河發源于秦嶺,貫穿了公王嶺、華胥、老牛坡遺址和半坡遺址等眾多著名歷史文化遺存,正如陳忠實先生所說:“一條不足五十公里的灞河,走完了人類一百一十萬年的歷史。”二十世紀70年代,聞名于世的“車丈溝莊園”讓眾多的人從另一側面認識了洪慶。陳忠實、鄭征、王韶之、羅春生所著的《灞河怒潮》將村史教育推向新高,開創了洪慶文學之先河。至今遺存下的車丈溝明清建筑莊園及金線吊蝴蝶樹讓世人大開眼界,記憶猶新,嘆為觀止。此外,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所在地——硯灣、棗官瓦、洪慶溝、洪慶河等遺存為這里增添了幾絲神秘文化內涵。加之駐地的大單位航天四院、慶華集團、二炮工程大學等都為洪慶地區輸入了現代和當代文化的元素,有力推進了地區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6.把灞橋比作什么

灞橋,建于漢代,位于今西安城東12公里,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對送行人而言,這是終點;對遠行人來說,這是始點。可以說,在中國古代所有的文學作品中,灞橋是最富有離別氣息的經典意象。

在古代長安,這個地方應該是一派柳色空朦,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筑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似冬日雪花飛揚。到了隋唐,這里已是“柳色如煙絮如雪”的風景名勝之地了。于是“灞柳風雪”作為灞橋一道獨特的景致成為“關中八景”之一。此后,以“風雪”作為比喻,成為詩人們詠柳的一種常用手法。古人用柳枝的隨風飄搖表示別情的依依,真的是恰如其分。

于是古人在這里留下了許多感懷的詩句:李白《憶秦娥》中就有:“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的句子。后來人們又將灞橋叫作“銷魂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

7.關于灞橋的歷史典故

典故: 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

以后在宋、明、清期間曾先后幾次廢毀,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陜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橋已非過去規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

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1949年后為加固灞橋,對橋進行了擴建,將原石板橋改為鋼筋混凝土橋,現橋寬10米,兩旁還各留寬1.5米的人行道,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運輸。

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里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灞橋風雪”從此成了西安的勝景之一。 簡介: 灞橋位于西安市城東,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

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并修橋,故稱"灞橋"。灞橋的修建從古至今。

灞橋遺址于1994年在當地人在灞河取沙時意外發現,橋墩長約400米,已清理三孔橋洞(橋墩4座、殘券拱3孔),橋墩呈船形,長9.25~9.52米,寬2.4~2.53米,殘高2.68米。墩距5.14~5.76米。

墩下以石條鋪成長方形底座,石板長達17米,其下布滿木樁章構成橋基。橋墩兩端設分水尖和吸水獸。

出土隋唐時期的瓦、琉璃瓦、宋、金、元瓷片,以及北宋維修橋身時利用的唐碑等,2004年國慶節期間一場大水過后,又沖出隋代橋墩10座,殘長約100米,隋唐灞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灞橋曾先后幾次廢毀,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陜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橋已非過去規模。

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

1949年后為加固灞橋,對橋進行了擴建,將原石板橋改為鋼筋混凝土橋,現橋寬10米,兩旁還各留寬1.5米的人行道,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運輸。 灞橋詩作: 灞橋 詩/李商隱 山東今歲點行頻,幾處冤魂哭虜塵。

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

關于灞橋折柳的詩句

1.關于“灞橋折柳相送”的詩有哪些

1. 《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

唐代: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代: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3. 《題情盡橋》

唐代:雍陶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4. 《折柳篇》

唐代:許景先

春色東來度渭橋,青門垂柳百千條。長楊西連建章路,

漢家林苑紛無數。縈花始遍合歡枝,游絲半罥相思樹。

春樓初日照南隅,柔條垂綠掃金鋪。寶釵新梳倭墮髻,

錦帶交垂連理襦。自憐柳塞淹戎幕,銀燭長啼愁夢著。

芳樹朝催玉管新,春風夜染羅衣薄。城頭楊柳已如絲,

今年花落去年時。折芳遠寄相思曲,為惜容華難再持。

5. 《浪淘沙》

宋代:趙鼎

玉宇洗秋晴。涼月亭亭。夢回孤枕瑣窗明。何處飛來三弄笛,風露凄清。

曾看玉纖橫。苦愛新聲。由來百慮為愁生。此夜曲中聞折柳,都是離情。

2.求關于折柳的詩句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

后人用折柳隱晦離愁之情,也有暗示思鄉之情的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王之渙)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李白“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就說明了這樣一個風俗: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十里長堤,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白居易《青門柳》“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魚玄機《折楊柳》“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

張九齡“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李白《宣城送劉副使入秦》“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3.灞橋折柳 紅葉寄情 春傷秋愁 蛩吟雁徙相關詩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窮)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1],更東陌、飛絮蒙蒙[2]。嘶騎漸遙[3],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4]。梯橫畫閣黃昏后,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5]。

秋風蕭蕭愁殺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 胡地多飚風,樹木何修修。 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 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昨夜寒蛩不住鳴。

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

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

舊山松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4.關于折柳的詩句

關于折柳送別的詩句

1、氣暄動思心,柳青起春懷。——鮑照《三日詩》

2、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隋雜曲歌辭《送別詩》

3、幽幽桂葉落,馳道柳條長。折榮疑路遠,用表莫相忘。——顧野王《芳樹》

4、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李白《勞勞亭歌》

5、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落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6、楊柳成歌曲,蒲桃學繡文。——北周庾信《奉和趙西東路春詩》

7、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8、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

9、三月江城柳絮飛,五年游客送人歸。故將別淚和鄉淚,今日闌干濕汝衣。

10、桃含可憐紫,柳發斷腸青。——梁簡文帝蕭綱《春日詩》

11、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情人橋上別,更無消息到今朝。

12、含露桃花開未飛,臨風楊柳自依依。——隋煬帝楊廣《四時歌·東宮春》

13、巫山巫峽長,垂柳復垂楊。同心且同折,故人懷故鄉。——梁元帝蕭繹《折楊柳》

14、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隋朝無名氏《送別》

15、曲成攀折處,唯有怨別離。——岑之敬《折楊柳》

16、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

17、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

18、日落水流西復東,春光不盡柳何窮。

19、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柳絲挽斷腸牽斷,彼此應無續得期。

20、絮時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蕭繹《和劉上黃春日詩》

21、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2、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3、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2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25、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5.有關折柳的詩句

1、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

出自:唐·張九齡《折楊柳·纖纖折楊柳》。

譯文:纖纖的楊柳條我將你折下來,拿你去送予人遠方知心的人。

2、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

出自:唐·李白《折楊柳·垂楊拂綠水》。

譯文:真想攀折柳條,以遠寄到情郎所在的龍城前,讓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

3、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出自: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譯文: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4、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出自:唐·楊巨源《折楊柳》。

譯文:沿著河岸依依行走,河邊的楊柳低垂著像酒曲那樣細嫩的長條,這不禁勾起了我這個將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馬來,請送行的您幫我折一枝楊柳吧。

5、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

出自:唐·魚玄機《折楊柳》。

譯文:每天送別時依依不舍,折盡了路邊的楊柳枝。

6.關于折柳送別的詩句

“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

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折柳”一詞寓含“惜別”之意 。我國“折柳送行”的習俗最早見于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因“柳”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離別贈柳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就說明了這樣一個風俗: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十里長堤,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白居易《青門柳》“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魚玄機《折楊柳》“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折柳贈別”蘊含著一種對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親人離別家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

人們離別時折柳相送,在思念親人、懷念故友時也會折柳寄情。“折柳”一詞也寓含“懷遠”之意。張九齡“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李白《宣城送劉副使入秦》“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關于灞橋送別的詩句

1.關于“灞橋折柳相送”的詩有哪些

1. 《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

唐代: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代: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3. 《題情盡橋》

唐代:雍陶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4. 《折柳篇》

唐代:許景先

春色東來度渭橋,青門垂柳百千條。長楊西連建章路,

漢家林苑紛無數。縈花始遍合歡枝,游絲半罥相思樹。

春樓初日照南隅,柔條垂綠掃金鋪。寶釵新梳倭墮髻,

錦帶交垂連理襦。自憐柳塞淹戎幕,銀燭長啼愁夢著。

芳樹朝催玉管新,春風夜染羅衣薄。城頭楊柳已如絲,

今年花落去年時。折芳遠寄相思曲,為惜容華難再持。

5. 《浪淘沙》

宋代:趙鼎

玉宇洗秋晴。涼月亭亭。夢回孤枕瑣窗明。何處飛來三弄笛,風露凄清。

曾看玉纖橫。苦愛新聲。由來百慮為愁生。此夜曲中聞折柳,都是離情。

2.要關于灞河柳樹的送別詩,

折柳贈別始于漢朝,亦是我國流傳甚久的送別習俗。

據《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在都城長安東門外有座灞橋,灞河兩岸柳樹成行,被世人稱之為灞橋柳,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

送別離長安東行的親友故舊,多在灞橋停步告別。 這里的岸柳排排,柔絲蕩蕩,送行者取“柳”和“留”的諧音,折柳贈別,既表達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鄉,宛如柳木隨遇而安、發展壯大。

到了隋、唐時期,折柳贈別更為盛行,在文學作品中經常記述這種習俗。隋朝的《送別》詩這樣寫道:“楊柳青青著地重,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對折柳贈別之情作了淋漓盡致的描寫。灞橋不知送別了多少離別情,日久天長,灞橋被人們改稱為“情盡橋”、“斷腸橋”。

1年年柳色無傷別霸陵柳色多少往塵事都沉浸在憶秦娥的傷別中吳越佳人何以輾轉千里在秦之地思夫望歸夢斷音絕滿樓月色映照著依依垂柳蕭聲如咽纏綿著閨中幽怨西風殘照中漢家陵闕淹沒在歷史的黃昏此時 惟有送別的柳枝在霸河岸邊隨風搖蕩霸陵風雪讓我們常常想起那無數個折柳相別的故事站在霸河堤岸回望長安的天空正有綿綿細雨從李白的詞中平平仄仄地落下一把雨傘從我身邊擦肩而過我悵然若失沒有人與我同行也沒有人為我折柳送別我獨自沿原路返回唐代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如金色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青門柳【唐】白居易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蘇州柳【唐】白居易金谷園中黃裊娜,曲江亭畔碧婆娑。

老來處處游行遍,不似蘇州柳最多。絮撲白頭條拂面,使君無計奈春何。

長安新柳【唐】陳光九陌云初霽,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邊春。

色淺微含露,絲輕未惹塵。一枝方欲折,歸去及茲晨。

五月水邊柳【唐】崔護結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淺。睡臉寒未開,懶腰晴更軟。

搖空條已重,拂水帶方展。似醉煙景凝,如愁月露泫。

絲長魚誤恐,枝弱禽驚踐。長別幾多情,含春任攀搴。

柳【唐】崔櫓風慢日遲遲,拖煙拂水時。惹將千萬恨,系在短長枝。

骨軟張郎瘦,腰輕楚女饑。故園歸未得,多少斷腸思。

新柳【唐】崔櫓無情柔態任春催,似不勝風倚古臺。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溝顏色洞庭來。

堤上柳【唐】戴叔倫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閨妾斷腸時。

賦得長亭柳【唐】戴叔倫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雨搓金縷細,煙褭翠絲柔。

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題柳【唐】狄煥天南與天北,此處影婆娑。翠色折不盡,離情生更多。

雨余籠灞岸,煙暝夾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繼得么。

獨柳【唐】杜牧含煙一株柳,拂地搖風久。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纖手。

柳絕句【唐】杜牧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拂溪。

新柳【唐】杜牧無力搖風曉色新,細腰爭妒看來頻。綠蔭未覆長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幾處傷心懷遠路,一枝和雨送行塵。東門門外多離別,愁殺朝朝暮暮人。

御溝柳【唐】杜荀鶴律到御溝春,溝邊柳色新。細籠穿禁水,輕拂入朝人。

日近韶光早,天低圣澤勻。谷鶯棲未穩,宮女畫難真。

楚國空搖浪,隋堤暗惹塵。如何帝城里,先得覆龍津。

柳【唐】方干搖曳惹風吹,臨堤軟勝絲。態濃誰為識,力弱自難持。

學舞枝翻袖,呈妝葉展眉。如何一攀折,懷友又題詩。

柳【唐】韓偓一籠金線拂彎橋,幾被兒童損細腰。無奈靈和標格在,春來依舊褭長條。

詠柳二首【唐】顧云帶露含煙處處垂,綻黃搖綠嫩參差。長堤未見風飄絮,廣陌初憐日映絲。

斜傍畫筵偷舞態,低臨妝閣學愁眉。離亭不放到春暮,折盡拂檐千萬枝。

閑花野草總爭新,眉皺絲干獨不勻。乞取東風殘氣力,莫教虛度一年春。

參考資料:?fr=qrl3詠柳賀知章(唐)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絕句漫興九首其一杜甫(唐)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楊柳岸,曉風殘月!楊柳絲絲拂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楊柳岸曉風殘月不知細葉誰裁出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題州北路傍老柳樹--白居易皮枯緣受風霜久,條短為應攀折頻。但見半衰當此路,不知初種是何人。

雪花零碎逐年減,煙葉稀疏隨分新。莫道老株芳意少,逢春猶勝不逢春。

詠柳[唐]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tāo)。不知細葉誰裁出,。

3.有關 灞橋 的典故,詩詞或故事

灞橋位于西安城東12公里處,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并修了橋,故稱“灞橋”。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以后在宋、明、清期間曾先后幾次廢毀,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陜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橋已非過去規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

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1949年后為加固灞橋,對橋進行了擴建,將原石板橋改為鋼筋混凝土橋,現橋寬10米,兩旁還各留寬1.5米的人行道,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運輸。 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里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灞橋風雪”從此成了西安的勝景之一。

橫跨灞河的灞橋是長安與東方廣大地區的重要通道。《西安府志》中云:“灞橋兩岸,筑堤五里,栽柳萬株,游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每當春意盎然、春風撲面之際,柳絮漫天飛揚,成了長安灞橋一大景致。“大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東晉謝道蘊“柳絮”和“雪花”的一句妙聯而使得“灞柳風雪”成為關中八景之一景。

據《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為“柳”與“留”諧音,古人就以折柳贈別來表達與親朋好友的留戀不舍之意。

古人曾言:"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可見詩與灞橋雪的緣分很深。

古人有詩云:“春色東來渡灞橋,青門垂柳百千條”。

李白《憶秦娥》有“簫聲咽,秦蛾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戴叔倫《賦得長亭柳》:“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雨搓金縷細,煙裊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據《唐詩紀事》記載:“雍陶有一次送別故舊,行至灞橋,問隨從曰:‘此橋為何稱情盡橋?’隨從道:‘因送別到此為止點,故稱之情盡橋。’雍陶有感惜別之情:‘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這就是膾炙人口的《折柳橋》。

還有一首歌曲,“灞橋柳,灞橋柳,拂不去煙塵系不住愁。我人在陽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無奈的風霜,它怎樣在我臉上流。灞橋柳,灞橋柳,遮得住淚眼牽不住手。我人在夢中,心在那別后。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4.寫出兩句關于送別的詩句

關于送別的詩句:

1.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王維《渭城曲 》

3.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4.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5.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高適《別董大二首》

6.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李白《贈汪倫》

8.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一望斷人腸。 ——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9.山回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13590.html

分享給朋友:

“關于灞橋的古詩有哪些(關于灞橋柳的詩句)” 的相關文章

李白關于春天柳樹的詩句有哪些(李白關于春天柳樹的詩句有哪些二年級)

李白關于春天柳樹的詩句有哪些(李白關于春天柳樹的詩句有哪些二年級)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李白關于春天柳樹的詩句有哪些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李白關于春天柳樹的詩句有哪些二年級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春天關于春天柳樹的詩句古詩句 1.關于描寫春天的詩句,并帶有柳樹 1、《詠柳》——【唐】...

李白寫的樹木的詩有哪些(李白寫花草樹木的詩句)

李白寫的樹木的詩有哪些(李白寫花草樹木的詩句)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李白寫的樹木的詩有哪些,以及李白寫花草樹木的詩句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白關于柳樹的詩句 1. 柳樹詩句大全李白 1、李白《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霸...

跟柳有關的詩句有哪些(與柳有關的古詩有哪些)

跟柳有關的詩句有哪些(與柳有關的古詩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跟柳有關的詩句有哪些,以及與柳有關的古詩有哪些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柳字的詩句有哪些 1. 關于柳字的詩句 關于柳字的詩句 1. 關于柳字的古詩 1、《詠柳...

村居的詩詞有哪些(村居的詩詞有哪些名句)

村居的詩詞有哪些(村居的詩詞有哪些名句)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村居的詩詞有哪些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村居的詩詞有哪些名句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關于村居的古詩 村居⑴【清】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⑵醉⑶春煙。兒童散學⑷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⑸。【注釋】⑴村居:...

二年級王之渙的詩有哪些(二年級王之渙的詩有哪些特點)

二年級王之渙的詩有哪些(二年級王之渙的詩有哪些特點)

今天給各位分享二年級王之渙的詩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二年級王之渙的詩有哪些特點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詩人王之渙的詩有哪些 一、《登鸛雀樓》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

白居易詠柳的詩句有哪些(詠柳古詩李白)

白居易詠柳的詩句有哪些(詠柳古詩李白)

今天給各位分享白居易詠柳的詩句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詠柳古詩李白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詠柳的古詩詞有哪些? 詠柳的古詩詞有:1、《詠柳》唐朝-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2、《詠柳》宋朝-曾鞏亂條猶未變初黃...

南浦傷之如何什么意思(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南浦傷之如何什么意思(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很多朋友對于南浦傷之如何什么意思和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李叔同送別全詩及翻譯是什么? 原文: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馀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送別詩如何鑒賞(送別詩如何鑒賞出來)

送別詩如何鑒賞(送別詩如何鑒賞出來)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送別詩如何鑒賞,以及送別詩如何鑒賞出來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送別古詩《別離》賞析 導語:送別詩,是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漢族詩歌。送別詩抒寫離別情緒,是分離時迸發的情感火花。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送別古詩《...

關于灞橋的古詩有哪些 關于灞橋的古詩有哪些詩

關于灞橋的古詩有哪些 關于灞橋的古詩有哪些詩

大家好,關于關于灞橋的古詩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關于灞橋的古詩有哪些詩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關于灞橋送別的詩句 1.關于“灞橋折柳相送”的詩有哪些 1. 《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