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詩如何鑒賞(送別詩如何鑒賞出來)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送別詩如何鑒賞,以及送別詩如何鑒賞出來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送別古詩《別離》賞析
導語:送別詩,是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漢族詩歌。送別詩抒寫離別情緒,是分離時迸發的情感火花。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送別古詩《別離》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別離
唐代:陸龜蒙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尊酒,恥為游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譯文
大丈夫何嘗沒有滔滔眼淚,只是不愿在離別時涕泗橫流。
面對離酒慷慨高歌揮舞長劍,恥如一般游子模樣滿臉離愁。
一旦被蝮蛇螫傷手腕之后,當斷手臂就斷壯士決不躊躇。
既然決心闖蕩天下建功立業,離別家常便飯何須嘆息怨尤。
注釋
杖劍:同“仗劍”,持劍。尊:酒器。
游子顏:游子往往因去國懷鄉而心情欠佳,面帶愁容。
蝮蛇:一種奇毒的蛇。螫(shì):毒蟲刺人。
解腕:斬斷手腕。
志:立志,志向。
鑒賞
這首詩,敘離別而全無依依不舍的離愁別怨,寫得慷慨激昂,議論滔滔,形象豐滿,別具一格。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下筆挺拔剛健,調子高昂,一掃送別詩的`老套,生動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堅強剛毅,真有一種“直疑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的氣勢,給人以難忘的印象。
“杖劍對尊酒,恥為游子顏”,彩筆濃墨描畫出大丈夫的壯偉形象。威武瀟酒,胸懷開闊,風度不凡,氣宇軒昂,仿佛是壯士奔赴戰場前的杖劍壯別,充滿著豪情。
頸聯運用成語,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觀。“蝮蛇螫手,壯士解腕”,本意是說,毒蛇咬手后,為了不讓蛇毒攻心而致死,壯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斬斷,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作者在這里形象地體現出壯士為了事業的勝利和理想的實現而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頸聯如此拓開,有力地烘托出尾聯揭示的中心思想。“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尾聯兩句,總束前文,點明壯士懷抱強烈的建功立業的志向,為達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離別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嘆息。
此詩以議論為詩,由于詩中的議論充滿感情色彩,“帶情韻以行”,所以寫得生動、鮮明、激昂、雄奇,給人以壯美的感受。
如何欣賞王維的經典五言絕句《送別》?
引言:王維的經典五言絕句《送別》最有特色的就是在這首詩體現了意境是藏而不露。這首詩從題目上來看都可以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離別時候他表現出了傷感,但是他還要給朋友祝酒,要給朋友寄予美好的希望。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出了王維在山中送別朋友黃昏的時候,又是一個人孤獨的回到家中,并且關閉了自己的房門,離別的時候雖然很傷感,但是為朋友送行,一定要表現出很快樂,很樂觀的表情。朋友離開的時候,自己的傷感和那種孤獨感才會慢慢的侵卷而來。王維在山中送別有人也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并且關閉自己采訪的門,這一個動作也表現出了詩人的心也誰知閉上了。同時王偉也抓住了這個特殊時刻來表達自己的孤獨和傷感,因為有人離去,自己就沒有真心的朋友來可以交談了,并且偏偏送別友人的時間還是黃昏,更是能夠襯托自己極度的悲傷,有人的離去,讓王維的內心更加的孤寂,渲染的非常的刻骨的孤獨感。
下一句詩人的情感也沒有直接的表達了出來,隱藏在所有的時間和動作之中,最后兩句的詩,詩人仍然沒有來說自己內心有多么的孤苦可憐,而是突然問明年有人會不會回來呢?這個反問并表達出詩人王維非常期待朋友在身邊一這種形式更能夠展現出詩人高超的技術。并沒有真正的表明自己非常想念朋友,而是以盼望朋友回歸來表達自己離不開朋友。自己的朋友已經走了,詩人還囊囊自問有人到底會不會回來,可以看出詩人內心到底有多么的孤寂,王維就是這樣的一個詩人。
送別這一首詩是非常有意境的。不僅僅是那種表達卻不露骨的那種高超的技術,更是表達出自己對友人的無限思念。
李叔同《送別》 原文及賞析
原文--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賞析--
第一節,作者白描了“長亭”“古道”“芳草”三個意象。長亭外的古道邊,一片碧綠的芳草,綿延至遠方——儼然送別的背景。在中國古代,道路邊每隔一段里程,會設一亭驛,供路人避雨、休憩。
久而久之,長亭成了友人、親人間的送別之地。長亭送別,路向遠方,芳草天涯——空曠、遼遠的意境,勾勒出淡淡的感傷之離情別緒。
第二節,亦是白描手法,“風”“柳”“笛聲”“夕陽”“山”勾勒出了傍晚之時的景致。晚風吹動著楊柳,仿佛在催促著臨行之人;“柳”字諧音“留”,蘊藉著深沉的不舍之情意。晚風也吹送著笛聲,笛聲于是稀稀落落地傳來。我們不禁會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那首《春夜洛城聞笛》,笛聲嗚咽,相思之聲,在夜空中回蕩。
到了第三節,作者由景生情,舊時知己各自天涯已難尋的感慨油然而生。毋需贅言,淡淡感傷,已溢于言表。由此,我們得以明了作者幾許凄涼的心境。
第四節,作者把自己的這種情愫推向了極致。如何消解這離別之愁緒,作者寄興于酒,把酒言歡……然而,愁緒終究無從消解。作者于是想到,今夜的睡夢中,也會感到絲絲寒意。至此,在時空的交錯中,作者以“酒后夢寒”總括全篇。
縱觀整首《送別》,延續了婉約一派之風,柔美婉轉,清新淡雅,情意真切。句子的長短參差、押韻上口,使得《送別》詩意繚繞,促人回味。細細感知、回味之余,我們會發覺,《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延續了古典送別詩的一貫形式與格調。而《送別》的出現,以及風靡至今,也多少得益于此種悠遠的古典情懷吧。
注釋--
飲君酒:勸君飲酒。飲,使······喝。何所之:去哪里。之,往。歸臥:隱居。南山:終南山,即秦嶺,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陲:邊緣。但,只。
擴展資料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全詩六句,僅第一句敘事,五個字就敘寫出自己騎馬并轡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馬設酒,餞別友人。下馬之處也就是餞飲之地,大概在進入終南山的山口。這樣就把題旨點足。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問答對話。
第二句設問,問友人向哪里去,以設問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話,并過渡到歸隱,表露出對友人的關切。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王維筆下是一個隱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許多牢騷,可在這里只是一語帶過,更見人物的飄逸性情,對俗世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歸隱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內容,當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業上的懷才不遇。詩人沒有明確寫出,也不必寫出,留以想象空間。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對友人的勸慰。
他勸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為塵世間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惱,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無窮無盡的。這里明說山中白云無盡,而塵世的功名利祿的“有盡”,無常,已含蘊其中。這兩句意蘊非常復雜、豐富,詩的韻味很濃。
句中有詩人對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對現實的憤懣,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也有對隱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曠達超脫,又帶著點無可奈何的情緒。從全篇看,詩人以問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雙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還使得詩意空靈跳脫,語調親切。
王維這首《送別》,用了禪法入詩,富于禪家的機鋒。禪宗師弟子間斗機鋒,常常不說話,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動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傳達禪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將深邃意蘊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讓弟子自己去參悟。
王維在詩歌創作中吸收了這種通過直覺、暗示、比喻、象征來寄寓深層意蘊的方法。他在這首詩中,就將自己內心世界的復雜感受凝縮融匯在“白云無盡時”這一幅自然畫面之中,從而達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尋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參考資料:送別-百度百科
《送別》古詩原文及賞析
【詩句】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出處】唐·王維《送別》。
【鑒賞】 王維送別友人,友人對他說: “世事不順心,決定回終南山隱居。”南山: 是終南山,即秦嶺。這兩句詩常用來表示一個人在失意時,盼望回歸故里或變換環境的悒郁之情。后人在引用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兩句詩時,不必把南山一定解釋為終南山,南山所代表的,只是一個象征意義。
【全詩】
《送別》
[唐]·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沒有說明被送別的對象是誰,但詩中告訴我們,他的這個朋友是失意而歸隱的。這首詩同王維許多詩一樣,沒有用典,沒有華麗的句子,但明白如話而意味深長。詩的首二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寫他下馬飲酒送別,問他此行的去向。二、三句寫友人回答他的話,“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說他很不得意,將歸隱南山。這兩句話是作者的介紹,仍是素描手法。末二句: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你去吧,不用再問了,天上的白云是悠悠無盡的.。最關鍵的是最末一句,是說你到了南山,可以欣賞悠悠的行云,言下之意,你可以萬事不關心了。這同王維的名篇《終南別業》一樣: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曾被人認為是“最得理趣”的名句。這就是這首詩的詩眼。王維對他的這位朋友將游離于現實之外,是欣賞的、同情的,這個態度,從“但去莫復問”中就可以意識到的。他的藝術上的成就,并不能掩蓋他的消極思想。這也是大家公認的。
送別古詩王維的賞析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送別古詩王維的賞析,希望大家喜歡。
《送別》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原文: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送別》賞析:
這是首送朋友歸隱的詩,采用問答的方式從朋友口中說出歸隱的原因,也表現了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詩人對朋友關切愛護,既勸慰朋友又對朋友的歸隱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說明詩人對自己的現實也不很滿意。
全詩語言看似平淡無奇,但最后兩句卻頓增詩意,可謂詞淺情深,蘊含著不盡的意味。
王維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mo jie) ,人稱詩佛 ,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以潔凈、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可見他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生前,人們就認為王維是“當代詩匠,又精禪理。”(苑咸《酬王維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號。他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據王維寫的《請施莊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王維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熏陶,同時,根據《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系時說:“維十年座下,可見王維確實也與佛家因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著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了。
他青少年時期即賦于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后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張九齡為中書令。他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王維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到日趨黑暗的'轉折點。他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他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這一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的后繼者,這一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詩人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生平
早熟,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于王維能寫一手好詩,工于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王維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后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并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在詩歌方面,有王維十五、十七、十八歲時寫成的有文字記載的資料。可見,王維在十幾歲時已經是位有名的詩人了。這在詩人中是罕見的。當時,在那貴族世襲的社會中,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資質,自然會深受贊賞。因此,二十一歲時就考中了進士。
出仕后,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光,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在這時和王維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這就是王維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一直過著舒服的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卷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王維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后卻成了嚴重問題,王維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幸其在亂中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隨皇帝出逃)的求情,懇請將其官職等換其兄性命,王維才得免于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后,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后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王維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王維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愿望。詩中寫景并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舊唐書·王維傳》
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人。父處廉,終汾州司馬,徙家于蒲,遂為河東人。維開元九年進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聞。與弟縉俱有俊才,博學多藝亦齊名,閨門友悌,多士推之。歷右拾遺、監察御史、左補闕、庫部郎中。居母喪,柴毀骨立,殆不勝喪。服闋,拜吏部郎中。天寶末,為給事中。
祿山陷兩都,玄宗出幸,維扈從不及,為賊所得。維服藥取痢,偽稱瘖病。祿山素憐之,遣人迎置洛陽,拘于普施寺,迫以偽署。祿山宴其徒于凝碧宮,其樂工皆梨園弟子、教坊工人。維聞之悲惻,潛為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賊平,陷賊官三等定罪。維以《凝碧詩》聞于行在,肅宗嘉之。會縉請削己刑部侍郎以贖兄罪,特宥之,責授太子中允。乾元中,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復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
維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薛王待之如師友。維尤長五言詩。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于造化,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如山水平遠,云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樂圖》,不知其名,維視之曰:“《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 好事者集樂工按之,一無差,咸服其精思。
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在輞口;輞水周于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嘗聚其田園所為詩,號《輞川集》。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乾元二年七月卒。臨終之際,以縉在鳳翔,忽索筆作別縉書,又與平生親故作別書數幅,多敦厲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筆而絕。
代宗時,縉為宰相。代宗好文,常謂縉曰:“卿之伯氏,天寶中詩名冠代,朕嘗于諸王座聞其樂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進來。”縉曰:“臣兄開元中詩百千余篇,天寶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親故間相與編綴,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優詔褒賞。縉自有傳。
李叔同《送別》原文及賞析
送別詩李叔同全文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送別詩李叔同全文
全文解釋
《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復,其實不然,是文字重復而意蘊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
李叔同送別詩全文解釋
全文賞析
整首歌詞彌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征,傳達出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李叔同送別詩全文賞析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