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賞臨安春雨初霽 如何鑒賞臨安春雨初霽的句子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鑒賞臨安春雨初霽,以及如何鑒賞臨安春雨初霽的句子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臨安春雨初霽逐句賞析
臨安春雨初霽 宋 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翻譯】[世態人情這些年來薄得像透明的紗,誰讓我還要騎著馬來客居京華呢?][只身住在小客樓上,夜里一聽到春雨淅淅瀝瀝,明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就會傳來賣杏花的聲音.][短小的紙張斜著運筆,閑時寫寫草書,在小雨初晴的窗邊,看著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戲著分辨茶的等級][作為一介素衣,不要興起風塵會沾污我衣的慨嘆,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作者】陸游,南宋大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后官至寶章閣待制。陸游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要求"賦之事宜先富室,征稅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蛾P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等篇均為后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他初婚唐氏,《釵頭鳳》等,都真摯動人。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颈驹娒洹啃且灰孤牬河?,深巷明朝賣杏花。 【賞析】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是陸游七律《臨安春雨初霽》中的頷聯,生動地描繪出臨安春雨初晴的明媚春光。 “小樓一夜聽春雨”,寫詩人徹夜未眠,表現他心情不安,“深巷明朝賣杏花”,達官貴人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賣杏花,不經意的一筆,點染了臨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氣象,似乎全然忘記了亡國的危險。 陸游的這首《臨安春雨初霽》寫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時他已六十二歲,在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五年。詩人少年時的意氣風發與壯年時的裘馬清狂,都隨著歲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雖然他光復中原的壯志未表,但對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軟弱與黑暗,是日益見得明白了。這一年春天,陸游又被起用為嚴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去覲見皇帝,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里聽候召見,在百無聊賴中,寫下了這首廣泛傳誦的名作。 自淳熙五年李宗召見了陸游以來,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家后五年,更是遠離政界,但對于政治舞臺上的傾軋變幻,對于世態炎涼,他是體會得更深了。所以詩的開頭就用了一個獨具易動的巧譬,感嘆世態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紗。世情既然如此淺薄,何必出來做官?所以下句說:為什么騎了馬到京城里來,過這客居寂寞與無聊的生活呢? “小樓”一聯是陸游的名句,語言清新雋永。詩人只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著春雨的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中寫出;而淡蕩的春光,則在賣花聲里透出。寫得形象而有深致。傳說這兩句詩后來傳入宮中,深為孝宗所稱賞,可見一時傳誦之廣。歷來評此詩的人都以為這兩句細致貼切,描繪了一幅明艷生動的春光圖,但沒有注意到它在全詩中的作用不僅在于刻劃春光,而是與前后詩意渾然一體的。其實,“小樓一夜聽春雨”,正是說綿綿春雨如愁人的思緒。在讀這一句詩時,對“一夜”兩字不可輕輕放過,它正暗示了詩人一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伴著這雨聲而涌上了眉間心頭。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是以枯荷聽雨暗寓懷友之相思。陸游這里寫得更為含蓄深蘊,他雖然用了比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還是要表達自己的郁悶與惆悵,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為背景,才與自己落寞情懷構成了鮮明的對照。在這明艷的春光中,詩人在作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兩句。 “矮紙”就是短紙、小紙,“草”就是草書。陸游擅長行草,從現存的陸游手跡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風韻瀟灑。這一句實是暗用了張芝的典故。據說張芝擅草書,但平時都寫楷字,人問其故,回答說,“匆匆不暇草書”,意即寫草書太花時間,所以沒功夫寫。陸游客居京華,閑極無聊,所以以草書消遣。因為是小雨初霽,所以說“晴窗”,“細乳”即是徹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鑒別茶的等級,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無事而作草書,晴窗下品著清茗,表面上看,是極閑適恬靜的境界,然而在這背后,正藏著詩人無限的感慨與牢騷。陸游素來有為國家作一番轟轟烈烈事業的宏愿,而嚴州知府的職位本與他的素志不合,何況覲見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國家正是多事之秋,而持人卻在以作書品茶消磨時光,真是無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頭的怨憤,寫下了結尾兩句。 陸機的《為顧彥先贈婦》詩中云:“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淄”,不僅指羈旅風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惡濁,久居為其所化的意思。陸游這里反用其意,其實是自我解嘲。“莫起風塵嘆”,是因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詩人之愿。 【賞析感悟】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讀這首《臨安春雨初霽》,也許會以為它并不是出自“鐵馬金戈”、“氣吞殘虜”的陸放翁之手。詩中雖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卻更隱含著“世味薄似紗”的感傷之情和“閑作草”“戲分茶”的無聊之緒。這是與高唱著“為國戍輪臺”而“一身報國”的陸游的雄奇悲壯的風格特征很不一致的。 首聯開口就言“世味”之“薄”,并驚問“誰令騎馬客京華”。陸游時年已六十二歲,不僅長期宦海沉浮,而且壯志未酬,又兼個人生活的種種不幸,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發出悲嘆,說出對世態炎涼的內心感受。這種悲嘆也許在別人身上是無可疑問的,而對于“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陸游來說,卻顯得不盡合乎情理。此詩是淳熙十三年陸游在山陰時奉詔入京,被任命為嚴州知州的時候所作。對于一生奮斗不息、始終矢志不渝地實現自己的報國理想的陸游來說,授之以權,使之報國有門,竟會引起他“誰”的疑問,不是有點奇怪嗎? 頷聯點出“詩眼”。聽了一夜的春雨,次日清晨又聽到深巷叫賣杏花,淡雅的春意油然而生,令人想起江南濕漉漉、綠幽幽、亮晶晶、香噴噴的春色,濃而淡,淡而又深,深而且遠。但細品一下,詩人聽了一夜的春雨,并未入眠。在這春夜里他為何事輾轉反側呢?那遠遠傳來的如斷如續的賣花聲,又能給他一些什么樣的愉悅和撫慰呢?不能。只有詩人一個人在清幽得空寂的春晨中獨自惆悵。接下去的頭聯不更道出了他的這種心情嗎?“閑作草”、“戲分茶”,一生出入于戰場生死,貫游于天南海北,時刻思慮著報國和愛民的陸游,竟也“ 閑”而又“戲”了!在詩人眼中,臨安春色,何其清淡寡味,人情何其冷漠,世味何其索薄,壯志更是無從去提起一字,只有在“閑”“戲”中打發時光。尾聯雖不象古人抱怨“素衣化為緇”(晉陸和作《為顧彥先贈好》:“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卻也聲稱清明不遠,應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謂“人間天堂”的江南臨安久留。詩人應召入京,卻只匆匆一過,便拂袖而去。 整個一首詩,雖然寫春,卻不是歡春;雖不是傷春,也是“薄”春。春天雖美,但在心情郁悶的作者心目中,卻引不起多少留戀。 在陸游的眾多著名詩篇中,有壯懷激烈的愛國憂民之作,如《關山月》、《出籬門迎涼有感》;有寄夢抒懷、悲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些詩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陳詞,就是筆墨縱橫,撫古思今,都是雄壯的大氣磅礴之作;作者也有優美淳樸的鄉村生活描寫,如《游山西村》;也有緬懷愛情、追思往日幸福的傷感之作,如《沈園》。等等這些,都與《初霽》極不相似。《初霽》沒有豪唱,也沒有悲鳴,沒有憤憤之詩,也沒有盈盈酸淚,有的只是結腸難解的郁悶和淡淡然的一聲輕嘆,“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陸游自王炎調離川陜后,也于淳熙五年(1178)在蜀東歸,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帶做低級官吏?!安缿謳壮纱采戏?,艱難何啻劍頭飲”的處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樣的。淳熙十三年春,作者奉詔入京,接受嚴州知州的職務,在臨安寫了此詩。嚴酷的現實,使他不得不對朝廷對皇帝,對人生對社會作出一些陰暗的結論。與他的許多寄夢詩不一樣,在深夜,萬籟俱寂時,作者眼前沒有現實生活的情景攪擾,可以對著曠遠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說任何放言達詞。而身在繁榮帝都,作者卻身不由己。臨安城雖然春色明媚,但官僚們偏安一隅,忘報國仇,粉飾太平。作者是時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氣象和繁榮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聵,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壯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無法托情夢,只好借春色說愁緒,把春天寫成了無情之物。 可以說《初霽》反映了作者內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戰場上、幕帳中和夜空下高唱報國之外,偶爾也有惆悵徘徊的時候。在幾乎同時所作的《書憤》中,作者就截然不同地表現了一貫的豪情?!稌鴳崱吩谝欢ㄒ饬x上是作者對自己悲壯一生的總結。“早歲那知世事艱”,卻終有膽量說“千載誰堪伯仲間”,把一生留給歷史公斷。《初霽》、《書憤》的比較可以顯現出詩人感情思想的一個短時期的反復。陸游畢竟是陸游,他不會永久地停留在“閑”“戲”之上的。不久后他在嚴州任上,仍堅持抗金,并且付諸行動,表達于詩文,終于又被以“嘲詠風月”的罪名罷官。他的綿綿“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發展成了“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急風暴雨。 一個詩人的性格是復雜的,一個始終剛強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難免間或惆悵抑郁。這種抑郁惆悵與其雄奇悲壯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悵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強烈的情懷的噴發。詩中一開頭就道“世味薄似紗”,正是作者對現實的否定,也體現出作者的剛直氣節。詩末拂袖而去,也是詩人對浮華帝都的不屑。因此,透過原詩的表面,我們依稀仍可看見一個威武不屈的形象,這個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貫的自己。
《臨安春雨初霽》譯文及賞析
南宋 陸游 《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注釋:
霽(霽)jì雨雪停止,云霧散,天放晴朗。
賣花聲,是臨安的本地風光。小樓深巷二句,化用陳興義《懷天經智老因訪之》詩句“杏花消息雨聲中”。
矮紙,即短紙。草,草體字。
細乳,指沏茶時水面泛起的白色泡沫。分茶,品茶。分,鑒別之意。此二句,寫春雨初晴,閑居無事,以寫字、分茶作為消遣。
素衣猶及二句,化用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句“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币庵^京城里骯臟勢力,把人品都玷污了。
譯文1:
世態人情這些年來薄得像透明的紗,誰讓我還要騎著馬來客居京華呢?只身住在小客樓上,夜里一聽到春雨淅淅瀝瀝,明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就會傳來賣杏花的聲音。短小的紙張斜著運筆,閑時寫寫草書,在小雨初晴的窗邊,看著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戲著分辨茶的等級。作為一介素衣,不要興起風塵會沾污我衣的慨嘆,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譯文2:
如今的世態人情薄如綢紗,可是誰讓我騎著馬來客居京華呢?住在小客樓上,一夜里聽到春雨的.聲音,明天一早,深幽的小巷中便會有人賣杏花了。短小的紙張,我斜著運筆無聊地寫寫草書,在小雨初睛的窗邊,看著沏茶時水面呈現的白色小泡沫,游戲般分辨茶的等級。作為一介素衣,不要因為風塵仆仆而感嘆,一到清明,我就可以回到家中了。
譯文3:
近年來做官的興味淡淡的像一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清早會聽到小巷深處在一聲聲叫賣杏花。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著品名茶。呵,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臟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賞析:
這首詩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在京城臨安所作?!笆牢赌陙肀∷萍啠l令騎馬客京華”寫世情淡薄,悔不該出來做官。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陸游在江西做地方官時,因為開倉賑濟百姓,竟以“擅權”罪被革職返鄉。閑居六年后又被起用回朝,重新做官,客居京華。這兩句詩飽含著作者深刻的思想矛盾:一方面渴望為祖國盡忠效力,而另一方面又著實厭倦仕世官場。“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寫作者在小樓上聽了一夜的春雨,清晨深巷里賣花女的叫賣聲又再次響起。此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把江南早春雨后清晨的美好氣象和民俗風情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來,但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徹夜未眠。春雨初霽,空氣清新,本是良辰美景,而詩人卻只以“閑作草”“戲分茶”來消遣,實際上是暗示自己在政治上無所作為的無可奈何之情。末句“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說不要感嘆白衣在京城中會污染成黑衣,清明之前還可以趕回家呢。明是寫羈旅之苦,實際上是說官場的濁惡及歸鄉避世的愿望。
這首詩不同于一般詩作先繪景后抒情的套路,開篇即以問句的形式表達世態炎涼的無奈和客籍京華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噴薄。整首詩的情緒在開篇即達到高潮。后面三聯逐漸回落。無論是夜不能寐聽春雨,天明百無聊賴“作草”“分茶”,還是自我安慰說“清明可到家”,都是開篇兩句的注腳,都是本已厭倦官場卻又客籍京華的無奈之舉。整首詩在情思的氣勢上由高到低,而又渾然一體。
作者介紹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其一生筆耕不輟,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與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并稱“宋代四大詩人”,又與楊萬里、范成大、尤袤合稱“南宋四大家”。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臨安春雨初霽》譯文及鑒賞
《臨安春雨初霽》作者為唐朝文學家陸游。其古詩全文如下: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前言】
《臨安春雨初霽》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晚年時期所作的七言律詩。詩開篇即以問句的形式表達世態炎涼的無奈和客籍京華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噴薄,整首詩的情緒在開篇即達到高潮,后面三聯逐漸回落。無論是夜不能寐聽春雨,天明百無聊賴“作草”“分茶”,還是自我安慰說“清明可到家”,都是開篇兩句的注腳,都是本已厭倦官場卻又客籍京華的無奈之舉。整首詩在情思的氣勢上由高到低,而又渾然一體。
【注釋】
⑴霽:雨后或雪后轉晴。
⑵世味:人世滋味;社會人情。
⑶客:客居。
⑷京華:京城之美稱。因京城是文物、人才匯集之地,故稱。
⑸深巷:很長的巷道。
⑹明朝:明日早晨。
⑺矮紙:短紙、小紙。
⑻斜行:傾斜的行列。
⑼草:指草書。
⑽晴窗:明亮的窗戶。
⑾細乳:徹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⑿分茶:宋元時煎茶之法。注湯后用箸攪茶乳,使湯水波紋幻變成種種形狀。
⒀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這里用作代稱。是詩人對自己的謙稱(類似于“素士”)。
⒁風塵嘆:因風塵而嘆息。暗指不必擔心京城的不良風氣會污染自己的品質。
【翻譯】
近年來做官的興味淡淡的像一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清早會聽到小巷深處在一聲聲叫賣杏花。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著品名茶。呵,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臟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鑒賞】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讀這首《臨安春雨初霽》,也許會以為它并不是出自“鐵馬金戈”、“氣吞殘虜”的陸放翁之手。詩中雖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卻更隱含著“世味薄似紗”的感傷之情和“閑作草”“戲分茶”的無聊之緒。這是與高唱著“為國戍輪臺”而“一身報國”的陸游的雄奇悲壯的風格特征很不一致的。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見了陸游以來,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家后五年,更是遠離政界,但對于政治舞臺上的傾軋變幻,對于世態炎涼,他是體會得更深了。所以詩的開頭就用了一個獨具易動的巧譬,感嘆世態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紗。于是首聯開口就言“世味”之“薄”,并驚問“誰令騎馬客京華”。陸游時年已六十二歲,不僅長期宦海沉浮,而且壯志未酬,又兼個人生活的種種不幸,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發出悲嘆,說出對世態炎涼的內心感受。這種悲嘆也許在別人身上是無可疑問的,而對于“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陸游來說,卻顯得不盡合乎情理。此奉詔入京,被任命為嚴州知州。對于一生奮斗不息、始終矢志不渝地實現自己的報國理想的陸游來說,授之以權,使之報國有門,竟會引起他“誰”的疑問。
頷聯點出“詩眼”,也是陸游的名句,語言清新雋永。詩人只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著春雨的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中寫出;而淡蕩的春光,則在賣花聲里透出。寫得形象而有深致。傳說這兩句詩后來傳入宮中,深為孝宗所稱賞,可見一時傳誦之廣。歷來評此詩的人都以為這兩句細致貼切,描繪了一幅明艷生動的春光圖,但沒有注意到它在全詩中的作用不僅在于刻劃春光,而是與前后詩意渾然一體的。其實,“小樓一夜聽春雨”,正是說綿綿春雨如愁人的思緒。在讀這一句詩時,對“一夜”兩字不可輕輕放過,它正暗示了詩人一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伴著這雨聲而涌上了眉間心頭。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是以枯荷聽雨暗寓懷友之相思。陸游這里寫得更為含蓄深蘊,他雖然用了比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還是要表達自己的'郁悶與惆悵,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為背景,才與自己落寞情懷構成了鮮明的對照。
接下去的頸聯就道出了他的這種心情。在這明艷的春光中,詩人只能做的是“矮紙斜行閑作草”,陸游擅長行草,從現存的陸游手跡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風韻瀟灑。這一句實是暗用了張芝的典故。據說張芝擅草書,但平時都寫楷字,人問其故,回答說,“匆匆不暇草書”,意即寫草書太花時間,所以沒功夫寫。陸游客居京華,閑極無聊,所以以草書消遣。因為是小雨初霽,所以說“晴窗”,“細乳戲分茶”這里就是品茶、玩茶道。無事而作草書,晴窗下品著清茗,表面上看,是極閑適恬靜的境界,然而在這背后,正藏著詩人無限的感慨與牢騷。陸游素來有為國家作一番轟轟烈烈事業的宏愿,而嚴州知府的職位本與他的素志不合,何況覲見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國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詩人卻在以作書品茶消磨時光,真是無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頭的怨憤,寫下了結尾兩句。
尾聯雖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為緇”(晉陸機作《為顧彥先贈好》:“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但這聯不僅道出了羈旅風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惡濁,久居為其所化的意思。詩人聲稱清明不遠,應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謂“人間天堂”的江南臨安久留。詩人應召入京,卻只匆匆一過,便拂袖而去。陸游這里反用其意,其實是自我解嘲。
在陸游的眾多著名詩篇中,有壯懷激烈的愛國憂民之作,如《關山月》、《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有寄夢抒懷、悲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些詩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陳詞,就是筆墨縱橫,撫古思今,都是雄壯的大氣磅礴之作;作者也有優美淳樸的鄉村生活描寫,如《游山西村》;也有緬懷愛情、追思往日幸福的傷感之作,如《沈園》。等等這些,都與《臨安春雨初霽》極不相似?!杜R安春雨初霽》沒有豪唱,也沒有悲鳴,沒有憤憤之詩,也沒有盈盈酸淚,有的只是結腸難解的郁悶和淡淡然的一聲輕嘆,“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嚴酷的現實,使他不得不對朝廷對皇帝,對人生對社會作出一些陰暗的結論。與他的許多寄夢詩不一樣,在深夜,萬籟俱寂時,作者眼前沒有現實生活的情景攪擾,可以對著曠遠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說任何放言達詞。而身在繁榮帝都,作者卻身不由己。臨安城雖然春色明媚,但官僚們偏安一隅,忘報國仇,粉飾太平。作者是時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氣象和繁榮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聵,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壯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無法托情夢,只好借春色說愁緒,把春天寫成了無情之物。
可以說《臨安春雨初霽》反映了作者內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戰場上、幕帳中和夜空下高唱報國之外,偶爾也有惆悵徘徊的時候。在幾乎同時所作的《書憤》中,作者就截然不同地表現了一貫的豪情?!稌鴳崱吩谝欢ㄒ饬x上是作者對自己悲壯一生的總結。“早歲那知世事艱”,卻終有膽量說“千載誰堪伯仲間”,把一生留給歷史公斷。《臨安春雨初霽》、《書憤》的比較可以顯現出詩人感情思想的一個短時期的反復。陸游畢竟是陸游,他不會永久地停留在“閑”“戲”之上的。不久后他在嚴州任上,仍堅持抗金,并且付諸行動,表達于詩文,終于又被以“嘲詠風月”的罪名罷官。他的綿綿“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發展成了“鐵馬冰河入夢來”的疾風暴雨。
一個詩人的性格是復雜的,一個始終剛強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難免間或惆悵抑郁。這種抑郁惆悵與其雄奇悲壯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悵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強烈的情懷的噴發。詩中一開頭就道“世味薄似紗”,正是作者對現實的否定,也體現出作者的剛直氣節。詩末拂袖而去,也是詩人對浮華帝都的不屑。因此,透過原詩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見一個威武不屈的形象,這個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貫的自己。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鑒賞!!!!
臨安春雨初霽 宋 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翻譯】[世態人情這些年來薄得像透明的紗,誰讓我還要騎著馬來客居京華呢?][只身住在小客樓上,夜里一聽到春雨淅淅瀝瀝,明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就會傳來賣杏花的聲音.][短小的紙張斜著運筆,閑時寫寫草書,在小雨初晴的窗邊,看著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戲著分辨茶的等級][作為一介素衣,不要興起風塵會沾污我衣的慨嘆,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作者】陸游,南宋大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后官至寶章閣待制。陸游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要求"賦之事宜先富室,征稅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蛾P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等篇均為后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他初婚唐氏,《釵頭鳳》等,都真摯動人。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颈驹娒洹啃且灰孤牬河辏钕锩鞒u杏花。 【賞析】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是陸游七律《臨安春雨初霽》中的頷聯,生動地描繪出臨安春雨初晴的明媚春光。 “小樓一夜聽春雨”,寫詩人徹夜未眠,表現他心情不安,“深巷明朝賣杏花”,達官貴人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賣杏花,不經意的一筆,點染了臨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氣象,似乎全然忘記了亡國的危險。 陸游的這首《臨安春雨初霽》寫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時他已六十二歲,在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五年。詩人少年時的意氣風發與壯年時的裘馬清狂,都隨著歲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雖然他光復中原的壯志未表,但對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軟弱與黑暗,是日益見得明白了。這一年春天,陸游又被起用為嚴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去覲見皇帝,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里聽候召見,在百無聊賴中,寫下了這首廣泛傳誦的名作。 自淳熙五年李宗召見了陸游以來,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家后五年,更是遠離政界,但對于政治舞臺上的傾軋變幻,對于世態炎涼,他是體會得更深了。所以詩的開頭就用了一個獨具易動的巧譬,感嘆世態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紗。世情既然如此淺薄,何必出來做官?所以下句說:為什么騎了馬到京城里來,過這客居寂寞與無聊的生活呢? “小樓”一聯是陸游的名句,語言清新雋永。詩人只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著春雨的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中寫出;而淡蕩的春光,則在賣花聲里透出。寫得形象而有深致。傳說這兩句詩后來傳入宮中,深為孝宗所稱賞,可見一時傳誦之廣。歷來評此詩的人都以為這兩句細致貼切,描繪了一幅明艷生動的春光圖,但沒有注意到它在全詩中的作用不僅在于刻劃春光,而是與前后詩意渾然一體的。其實,“小樓一夜聽春雨”,正是說綿綿春雨如愁人的思緒。在讀這一句詩時,對“一夜”兩字不可輕輕放過,它正暗示了詩人一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伴著這雨聲而涌上了眉間心頭。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是以枯荷聽雨暗寓懷友之相思。陸游這里寫得更為含蓄深蘊,他雖然用了比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還是要表達自己的郁悶與惆悵,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為背景,才與自己落寞情懷構成了鮮明的對照。在這明艷的春光中,詩人在作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兩句。 “矮紙”就是短紙、小紙,“草”就是草書。陸游擅長行草,從現存的陸游手跡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風韻瀟灑。這一句實是暗用了張芝的典故。據說張芝擅草書,但平時都寫楷字,人問其故,回答說,“匆匆不暇草書”,意即寫草書太花時間,所以沒功夫寫。陸游客居京華,閑極無聊,所以以草書消遣。因為是小雨初霽,所以說“晴窗”,“細乳”即是徹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胺植琛敝歌b別茶的等級,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無事而作草書,晴窗下品著清茗,表面上看,是極閑適恬靜的境界,然而在這背后,正藏著詩人無限的感慨與牢騷。陸游素來有為國家作一番轟轟烈烈事業的宏愿,而嚴州知府的職位本與他的素志不合,何況覲見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國家正是多事之秋,而持人卻在以作書品茶消磨時光,真是無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頭的怨憤,寫下了結尾兩句。 陸機的《為顧彥先贈婦》詩中云:“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淄”,不僅指羈旅風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惡濁,久居為其所化的意思。陸游這里反用其意,其實是自我解嘲?!澳痫L塵嘆”,是因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詩人之愿。 【賞析感悟】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讀這首《臨安春雨初霽》,也許會以為它并不是出自“鐵馬金戈”、“氣吞殘虜”的陸放翁之手。詩中雖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卻更隱含著“世味薄似紗”的感傷之情和“閑作草”“戲分茶”的無聊之緒。這是與高唱著“為國戍輪臺”而“一身報國”的陸游的雄奇悲壯的風格特征很不一致的。 首聯開口就言“世味”之“薄”,并驚問“誰令騎馬客京華”。陸游時年已六十二歲,不僅長期宦海沉浮,而且壯志未酬,又兼個人生活的種種不幸,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發出悲嘆,說出對世態炎涼的內心感受。這種悲嘆也許在別人身上是無可疑問的,而對于“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陸游來說,卻顯得不盡合乎情理。此詩是淳熙十三年陸游在山陰時奉詔入京,被任命為嚴州知州的時候所作。對于一生奮斗不息、始終矢志不渝地實現自己的報國理想的陸游來說,授之以權,使之報國有門,竟會引起他“誰”的疑問,不是有點奇怪嗎? 頷聯點出“詩眼”。聽了一夜的春雨,次日清晨又聽到深巷叫賣杏花,淡雅的春意油然而生,令人想起江南濕漉漉、綠幽幽、亮晶晶、香噴噴的春色,濃而淡,淡而又深,深而且遠。但細品一下,詩人聽了一夜的春雨,并未入眠。在這春夜里他為何事輾轉反側呢?那遠遠傳來的如斷如續的賣花聲,又能給他一些什么樣的愉悅和撫慰呢?不能。只有詩人一個人在清幽得空寂的春晨中獨自惆悵。接下去的頭聯不更道出了他的這種心情嗎?“閑作草”、“戲分茶”,一生出入于戰場生死,貫游于天南海北,時刻思慮著報國和愛民的陸游,竟也“ 閑”而又“戲”了!在詩人眼中,臨安春色,何其清淡寡味,人情何其冷漠,世味何其索薄,壯志更是無從去提起一字,只有在“閑”“戲”中打發時光。尾聯雖不象古人抱怨“素衣化為緇”(晉陸和作《為顧彥先贈好》:“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卻也聲稱清明不遠,應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謂“人間天堂”的江南臨安久留。詩人應召入京,卻只匆匆一過,便拂袖而去。 整個一首詩,雖然寫春,卻不是歡春;雖不是傷春,也是“薄”春。春天雖美,但在心情郁悶的作者心目中,卻引不起多少留戀。 在陸游的眾多著名詩篇中,有壯懷激烈的愛國憂民之作,如《關山月》、《出籬門迎涼有感》;有寄夢抒懷、悲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些詩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陳詞,就是筆墨縱橫,撫古思今,都是雄壯的大氣磅礴之作;作者也有優美淳樸的鄉村生活描寫,如《游山西村》;也有緬懷愛情、追思往日幸福的傷感之作,如《沈園》。等等這些,都與《初霽》極不相似?!冻蹯V》沒有豪唱,也沒有悲鳴,沒有憤憤之詩,也沒有盈盈酸淚,有的只是結腸難解的郁悶和淡淡然的一聲輕嘆,“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陸游自王炎調離川陜后,也于淳熙五年(1178)在蜀東歸,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帶做低級官吏?!安缿謳壮纱采戏?,艱難何啻劍頭飲”的處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樣的。淳熙十三年春,作者奉詔入京,接受嚴州知州的職務,在臨安寫了此詩。嚴酷的現實,使他不得不對朝廷對皇帝,對人生對社會作出一些陰暗的結論。與他的許多寄夢詩不一樣,在深夜,萬籟俱寂時,作者眼前沒有現實生活的情景攪擾,可以對著曠遠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說任何放言達詞。而身在繁榮帝都,作者卻身不由己。臨安城雖然春色明媚,但官僚們偏安一隅,忘報國仇,粉飾太平。作者是時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氣象和繁榮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聵,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壯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無法托情夢,只好借春色說愁緒,把春天寫成了無情之物。 可以說《初霽》反映了作者內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戰場上、幕帳中和夜空下高唱報國之外,偶爾也有惆悵徘徊的時候。在幾乎同時所作的《書憤》中,作者就截然不同地表現了一貫的豪情?!稌鴳崱吩谝欢ㄒ饬x上是作者對自己悲壯一生的總結?!霸鐨q那知世事艱”,卻終有膽量說“千載誰堪伯仲間”,把一生留給歷史公斷。《初霽》、《書憤》的比較可以顯現出詩人感情思想的一個短時期的反復。陸游畢竟是陸游,他不會永久地停留在“閑”“戲”之上的。不久后他在嚴州任上,仍堅持抗金,并且付諸行動,表達于詩文,終于又被以“嘲詠風月”的罪名罷官。他的綿綿“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發展成了“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急風暴雨。 一個詩人的性格是復雜的,一個始終剛強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難免間或惆悵抑郁。這種抑郁惆悵與其雄奇悲壯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悵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強烈的情懷的噴發。詩中一開頭就道“世味薄似紗”,正是作者對現實的否定,也體現出作者的剛直氣節。詩末拂袖而去,也是詩人對浮華帝都的不屑。因此,透過原詩的表面,我們依稀仍可看見一個威武不屈的形象,這個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貫的自己。
小樓春雨 一夜誰聽—— 陸游詩《臨安春雨初霽》賞析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讀這首《臨安春雨初霽》,也許你不會認為它是出自“鐵馬金戈”、“氣吞殘虜”的陸放翁之手。
詩中雖有春杏嫣然玉色,卻更隱含著“世味薄似紗”的感傷和“閑作草”“戲分茶”的無聊愁緒。
而這與“一身報國”的陸游的雄奇悲壯的詩風看似并不一致。
陸游做官數年后,即蟄居于山陰老家,雖遠離仕途,但對世態炎涼,卻體會得更加深刻了。
詩的首聯先用了一個巧譬,開口即言“世味”之“薄”似沙,猛地驚問“誰令騎馬客京華”。作者時年六十二歲,宦海沉浮,壯志未酬,又兼情感生活不幸,報國無門,如此就竟引起了他“誰”的疑問來。
頷聯點出了“詩眼”,也是絕世的名句:
“ 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 ”
身在小樓,徹夜傾聽淅瀝聲起。次晨起床,深幽的雨巷傳來叫賣杏花的聲音,聽覺中透出的淡錦的春光,則在賣花娘的口中絲絲流動,可謂詩中見花。
其實,“小樓一夜聽春雨”,正是說綿綿春雨恰如逆旅行館的愁緒。夢醒時分,對“一夜”兩字可不能輕巧地放過,它暗合了詩人的家國情懷,伴著這雨聲而涌上心頭。
李商隱有“留得枯荷聽雨聲”,暗寓懷友之思,陸游則表現得較為蘊藉,無我之境卻仿佛清奇的風在飄逸。字眼雖然明捷,但用意是要表達自己委屈的實境,而正是以此潑濺的韶光為背景,才堪與綺情落寞的紹興公子攜手同行。
頸聯中道出了詩人彼時的心情。徘徊于小院香徑,春醪新釀成,詩人“矮紙斜行閑作草”,客居京華,閑極無聊,以草書薄酒消遣之。又因為小雨初霽,故說“晴窗”之下,浮盞雪沫“細乳戲分茶”。
此時國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詩人卻將年華閑拋亂擲,真是可嗟嘆息!于是隨著心有掛礙之怨憤,揮書接尾兩句。
尾聯不僅道出了羈旅風霜,又包有京華惡濁,久居恐為其所化之豫。所以在人生看得清明之后,不如歸去。
詩人在這里反用其意,其實也是無可奈何地自我解嘲。
《臨安春雨初霽》沒有豪唱,也沒有悲鳴,沒有憤憤之語,更沒有盈盈酸淚,有的只是沈著的含蓄和一點纖濃緩緩地在流動而已,“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詩人的性格是復雜的,一個豪放的烈士,也難免會有婉轉繾惓時分。這并不矛盾。唯其苦不堪言,才能慷慨勃發。
詩首“世味薄似紗”,是對現實的否定,也體現出作者的氣節。詩末句中拂袖而去,是展示詩人對浮華的不屑和睥睨。
因此,透過原詩的表面,我們依稀可知見陸放翁在獨鶴與飛時,同時也想要作一個“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擁有自然天成的偉大人格的自己。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