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州山在哪里 沃洲山在哪里
今天給各位分享沃州山在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沃洲山在哪里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新昌一日游最佳景點
新昌一日游最佳景點有:新昌絲綢世界旅游區、新昌大佛寺、穿巖十九峰景區、天姥山風景名勝區、沃洲湖景區等。
新昌絲綢世界旅游區
景區位于新昌縣天姥山,毗鄰上三高速新昌出入口。以“走江南絲綢之路,賞絲綢美麗風華”為主題,是集蠶桑文化園林、絲綢博覽館、現代絲綢工業生產、絲綢文化科普教育、生態農業體驗和休閑娛樂購物等多種旅游元素和形態的綜合性旅游景區。
新昌大佛寺
新昌大佛寺,位于浙江省新昌縣城西南,在南明山與石城山之間的山谷之中。寺內有大彌勒佛石像,寺外有隱鶴洞、鋸開巖、濯纓亭、俊貌石、石棋坪、放生池及一些摩崖石刻等勝景。寺始建于東晉永和年間(345—350),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為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穿巖十九峰景
穿巖十九峰景區位于新昌縣西南22公里,總面積30.6平方公里,主景十九峰,另有千丈幽谷、倒脫靴、重陽宮等,是以觀光、游覽、度假、科考為主的山水型省級風景名勝區。
天姥山風景名勝區
天姥山得名來自“王母”,是新昌一邑之主山,由撥云尖、細尖、大尖等群山組成,是一片連綿起伏、氣勢磅礴的群峰。天姥山在現代名不見經傳,但在古代知識分子心目中卻是一座備受敬仰的高峰。
沃洲湖景區
沃洲湖風景名勝區位于城東12公里處,面積81.8平方公里,由沃洲湖、沃洲山、天姥山、東山和溪山一碧、三十六渡等景區組成,以風光秀麗和文化內涵深厚著稱。
劉長卿《送上人》全文及賞析
《送方外上人》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五言絕句,是《全唐詩》的第147卷第18首。 前兩句以凌云的野鶴形容僧人,貼切有味,理應不失孤云野鶴般脫俗的品性;末兩句寫詩人對方外上人的諷喻規勸,勸上人隱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熱鬧的名勝去沽名釣譽。
此詩寫得妙趣橫生、閑情逸趣,流露出詩人很看重靈澈孤云野鶴般脫俗的境界,向往隱居深山之中,規勸方外上人“莫買沃洲山”,表現出詩人規勸方外上人領悟真隱和假隱之真諦,莫隱居變成趨時,亦體現出詩人與方外上人之間的真摯友誼。
《送上人》
作者:劉長卿
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注解】:
1、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縣東,相傳僧支遁曾于此放鶴養馬,道家以為第十二福
地。
【韻譯】:
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鶴,
怎能在人世間棲居住宿?
要歸隱請別買沃洲名山,
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處。
【評析】:
這是一首送行詩,詩中的上人,即靈澈。詩意在說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即
要歸隱,就別往這樣的俗地。隱含揶揄靈澈之入山不深。
劉長卿《送上人》全文及賞析
古詩中有“詩”“情”“意”“成”“人”“才”的。
惠崇春江曉景二首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賞析】
這兩首是題畫詩,作于元豐八年(1085)。
下面是對第一首的賞析: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于畫面內容,既要能再現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想。整首詩又如同詩人即景言情,當下所得,意象妙會而自然。說前三句再現畫境,其實兩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溫度)、“鴨先知”(知覺)云云,是不能直接畫出的。詩能描寫如畫,詩詠物性物理又過于畫。這是因為繪畫屬于視覺藝術,而詩是語言藝術,有著表現上的絕對自由。最后一句進一步發揮聯想,在前三句客觀寫景的基礎上作出畫中景物所屬時令的判斷,從而增添了南方風物之美的豐富感覺,這更是畫所不能的。有關河豚的應時風味,梅堯臣《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一詩寫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歐陽修《六一詩話》說:“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志》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想是有根有據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于此。●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712—770), 字子美,祖籍襄陽 (今湖北襄樊),出生于鞏縣(今屬河南)。早年南游吳越,北游齊趙,裘馬清狂而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后入長安,困頓十年,以獻三大禮賦,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亂起,為叛軍所俘,脫險后赴靈武,麻鞋見天子,被任為左拾遺,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后棄官西行,客秦州,寓 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嚴武鎮蜀,薦授檢校工部員外郎。次年嚴武死,即移居夔州。后攜家出峽,漂泊鄂湘,死于舟中。詩人迭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詩中大量使用了表示顏色的形容詞,如“黃”、“翠”、“白”、“青”等,使畫面色彩絢麗鮮明,更顯示出春天景色的明朗秀麗。通過詩中生機勃勃的春景描寫,我們不難體會到詩人隱藏在字里行間的那種歡快喜悅之情。
清 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著寫行人這時涌上心頭的一個想法:往哪里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于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里并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然而這里不可拘守此義。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簾—“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里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里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注腳。“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象,為讀者開拓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余地。這就是藝術的“有余不盡”。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贊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贊美雨,已經會喚起關于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不是嗎?春天的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你看它多么“好”!第二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由雨變成雪。
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們的雨盡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等到第二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云散天晴,那“潤物”就不很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第三聯。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樣黑。好呀!看起來,準會下到天亮。 尾聯寫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艷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艷艷、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樹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現了
詩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們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里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里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于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
第二聯所寫,顯然是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里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于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分明是看見的。
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又表現得多么生動!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和那些朱門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
“潤物”的喜悅之情難道不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嗎? (霍松林)
送上人 [劉長卿]
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詩人簡介】
劉長卿:(709?—790?),字文房,郡望河間(今屬河北),籍貫宣城(今屬安徽)。青少年讀書于嵩陽,天寶中進士及第。肅宗至德年間任監察御史,后為長洲尉,因事貶潘州南巴尉。上元東游吳越。代宗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轉運使判官,任淮西鄂岳轉運留后,被誣貪贓,貶為睦州司馬。德宗朝任隨州刺史,叛軍李希烈攻隨州,棄城出走,復游吳越,終于貞元六年之前。其詩氣韻流暢,意境幽深,婉而多諷,以五言擅長,自詡為“五言長城
[注釋] ①孤云、野鶴:古人認為是超塵脫俗的事物,這里用以喻指“上人”。將:與,共。②沃洲山:在今浙江省新昌縣東,道家列為第十二洞天福地。相傳晉代僧支遁曾在此地放鶴養馬。
[簡要評析] 這又是一首送別僧人的詩作,據說是詩人送別靈澈所作。“孤云野鶴”現在是一句成語,而劉長卿此詩則是該成語的始作俑者。在本詩中“孤云”喻為上人,是為形容他四方云游、來去無蹤的行跡。而“野鶴”則是實指,也是本詩中最須矚目的地方。鶴,在古代往往被看成是仙者的陪伴之物。仙人王子喬的故事中即有乘鶴飛行的情節。因此,鶴者往往被加上“仙”字等,稱為“仙鶴”、“靈鶴”、“野鶴”,而成為仙人的親密侶伴。本詩中的“孤云將野鶴”句,是詩人借助野鶴的形象,暗示靈澈是一介高僧,他的修煉已將成正果,所以他是不可能再在普通的民間住下,自然就不會去那俗人會聚的沃洲山了。所以,后兩句只是從第二句衍生而來,是對第二句的注釋。詩人對靈澈說,你要去的地方一定會是離仙境最近、離人寰最遠的深山寶剎之中,豈能再往人間住?譬如沃洲山那里,已被俗世之人踩踏個遍,想你也是不會再去那里的。詩人巧妙地將人間和仙境兩處對立,一方面表達作者對俗世的厭棄,一方面贊友人之品德高潔、不入俗流,將惜別之情寫得充滿仙境之雅,讀來無常人分離之傷感,卻浮現出流云出岫的飄逸。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注釋】
蹤: 蹤跡。
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漁翁。
【簡析】
這是一幅江鄉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凄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采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天雪景圖。
【詩人簡介】
柳宗元:(773— 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貞元年間進士及第復中博學宏辭,授集賢院正字。調藍田尉,遷監察御史里行。順宗即位,任禮部員外郎,參預政治革新。不久憲宗繼位,廢新政,打擊革新派。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后召還長安,復出為柳州刺史。病逝于柳州。與韓愈發起古文 運動,為一代古文大家,世稱“韓柳”。 其詩得《離騷》馀意, 常于自然景物之中寄托幽思,纖而歸于淡泊,簡古而含有至味。成就不及散文, 卻能獨具特色。
【主要詩作】
漁翁
溪居 江雪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①彩云間,
千里江陵②一日還③。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注釋】
①白帝:今四川省奉節。
②江陵:今湖北省江寧縣。
③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
【簡析】
詩是寫景的。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鋒棱挺拔,一瀉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遠。難怪乎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2006-6-3 13:23 回復
孤單南半毬
1位粉絲
18樓
詩歌的由來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是怎么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后,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后來為什么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并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于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后,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于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于這種情況,后來人們就把詩與歌并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詩歌何時稱之首
在古代,詩歌最初稱"篇"或"章",而不稱"首"。例如我國最早的《詩經》,叫"三百篇",屈原的詩叫"九章",詩歌稱"首",最早出現于東晉初年。當時有個名叫孫綽的詩人,在《悲哀詩序》中寫道:"不勝哀號,作詩一首。"一個名叫支通的人,在《詠禪道人詩序》中寫道:"聊箸詩一首。"從此,人們普遍稱詩為首。
2006-6-3 13:23 回復
孤單南半毬
1位粉絲
19樓
詩人的來源
詩人一詞,戰國時就有了,何以為證,《楚辭.九辯》注釋說:"竊慕詩人之遺風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釋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后一詞的最早提法,從此以后,詩人便成為兩漢人習用的名詞。辭賦興起之后,又產生辭人一詞。楊子云《法言.吾子篇》說:"詩人之賦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用"則"和"淫"來劃分詩人與辭人的區別,足見現漢代是把詩人看得很高貴,把辭人看得比較低賤。
六朝以后,社會上很看重辭賦,認為上不類詩,下不類賦,以此又創立了"騷人"一詞。從戰國而至盛唐,詩人、騷人的稱號受人尊敬。
v古詩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從遠古至近代詩歌不知其幾千萬萬,因種種原因失傳了的除外,保存下來的仍可說是浩如煙海。詩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有一個萌牙、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彈歌》"斷竹、續竹,飛士、逐肉"據說是黃帝時代的歌謠,公認是原始社會詩歌,是二言詩之始。《詩經·有駢》"振振鷺、鷺于飛、鼓咽咽、醉言歸"是三言詩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詩之始。卜辭"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五言詩之始。《詩經·卷耳》"我姑酌彼金(三個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詩之始。《詩經·鹿鳴》"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七言詩之始,《詩經·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詩之始。《詩經·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詩這始。杜甫詩"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詩。李白"黃帝鑄鼎于荊山煉丹砂,丹砂成騎龍飛上太清家"十言詩之始。蘇東坡"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十一言詩之始。
v題畫詩之考
我國題畫詩的產生、歷來被認為始于唐代,創始者為杜甫。
這里首先應該說明什么是題畫詩?如若說題畫詩專指題在畫面上的詩,以現有的資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專指題在畫面上的詩,而是把不直接題在畫面上的吟畫、題畫、論畫以及題扇畫、題壁畫、題屏風畫都看作是題畫詩的話,那么,從現有資料看,在六朝時已經有了題畫詩。
如《全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詩》中,就收有東晉桃葉的《答王團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喧暑,相憶莫相忘。"雖說比較簡單,但確實是對畫扇的歌詠。
特別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詩人庾信,在梁朝時,曾作《詠畫屏風》詩二十五首,生動地描繪了屏風上的各優美畫面,在題畫詩創作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見,我國的題畫詩,六朝時已經產生。
2006-6-3 13:23 回復
孤單南半毬
1位粉絲
20樓
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還有晴。
2006-6-3 13:24 回復
孤單南半毬
1位粉絲
21樓
春 曉
孟浩然
春 眠 不 覺 曉,
處 處 聞 啼 鳥。
夜 來 風 雨 聲,
花 落 知 多 少。
2006-6-3 13:25 回復
孤單南半毬
1位粉絲
22樓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 日 依 山 盡,
黃 河 入 海 流。
欲 窮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層 樓。
2006-6-3 13:25 回復
孤單南半毬
1位粉絲
23樓
詠 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2006-6-3 13:25 回復
孤單南半毬
1位粉絲
24樓
江 雪
柳宗元
千 山 鳥 飛 絕,
萬 徑 人 蹤 滅。
孤 舟 蓑 笠 翁,
獨 釣 寒 江 雪。
2006-6-3 13:26 回復
孤單南半毬
1位粉絲
25樓
楓橋夜泊
張 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2006-6-3 13:26 回復
孤單南半毬
1位粉絲
26樓
滁 州 西 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2006-6-3 13:27 回復
孤單南半毬
1位粉絲
27樓
靜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舉 頭 望 明 月,
低 頭 思 故 鄉。
2006-6-3 13:27 回復
孤單南半毬
1位粉絲
28樓
贈汪倫
李 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2006-6-3 13:28 回復
孤單南半毬
1位粉絲
29樓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2006-6-3 13:28 回復
孤單南半毬
1位粉絲
30樓
為草當作蘭
李白
為草當作蘭,
為木當作松。
蘭秋香風遠,
松寒不改容。
2006-6-3 13:28 回復
共有191篇貼子 1234567下一頁尾頁 發表回復
內 容:
用戶名: fjhgdkls 匿名發表
驗證碼: 請點擊后輸入驗證碼,加入會員后本吧發貼免驗證碼。
?2010 Baidu 貼吧協議 意見反饋
我國古代神話中有3座海上神山,它們是什么地方
《山海經》記載,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萊、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長生不老藥。而蓬萊海域常出現的海市蜃樓奇觀,更激發了人們尋仙求藥的熱情,秦皇漢武等古代帝王紛紛到蓬萊開始了尋仙活動。
現實中僅蓬萊一地實存。地屬山東煙臺。
方丈沒有,至于瀛洲,一說是日本。
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這首詩的譯文是什么?
譯文:孤云陪伴著野鶴,怎么能在人間居住。不要買下沃洲山,現在已經有人知道那兒了。
送上人
唐代:劉長卿
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擴展資料:
賞析
詩人送僧人歸山,兩個人的關系親密嗎?言語間頗有調侃的味道,充滿了惜別與挽留之情。這首詩風趣詼諧,意蘊深厚,妙趣橫生。
這是一首送行詩。詩中的上人,即以野鶴喻靈澈,恰合其身份。后二句含有譏諷靈澈入山不深的意味,勸其不必到沃洲山去湊熱鬧,那地方已為時人所熟知,應另尋福地。
唐詩之路的風光簡介
"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浙東的旅游資源是極為豐富的。它既以奇山異水馳名海內,又以人文遺跡享譽世間。當年李白、杜甫不遠千里揚帆游浙,吸引他們的既是天姥、赤誠、剡溪、鏡湖的山色湖光,也是勾踐、范蠡、買臣、嚴光的余風遺烈。同樣,今天的"唐詩之路"也兼有自然地理和人文歷史兩方面的意義。
唐詩路上的景點按其現狀,可分三種類型:一是已經修復開放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景點,如紹興禹陵、蘭亭、東湖、曹娥廟、新昌大佛寺、沃洲湖、穿巖十九峰、天臺國清寺、鄞縣天童寺、奉化溪口等。二是已日漸湮沒,現正加緊修繕、建設的景點,如紹興的若耶溪舊地、秦望山、鏡湖殘湖、謝靈運始寧別墅舊址、嵊州王羲之祠舊址,新昌南巖、水簾洞、劉阮祠、天臺桐柏宮、石梁等。三是沿線有不少需要進行搶救性保護的文物古跡,如嵊州王子猷訪戴處,新昌司馬(承禎)悔橋、沃洲山真君殿,儒岙太白廟、彼蒼廟、萬馬渡等。
白居易寫的《沃洲山禪院記》曾說:"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唐詩中經常提到的"越中",就是浙東地區。而所謂"剡中",則主要是以剡縣(今新昌、嵊州)為中心的剡溪諸上源。
剡中最優美的勝景是沃洲、天姥。"眉目"是一個人面部最為動人傳神之處,以"眉目"來形容沃洲、天姥,可見這是最受唐代詩人喜愛的美景。
沃洲山因剡溪上源沃溪中的沃洲而得名。這是一塊長里許的水洲,四面環水,形似琵琶,故又名琵琶洲。現因沃洲山下造了一個"長詔水庫",因此形成了一個風光旖旎的沃洲湖,附近有東晉高僧支遁"買山而隱"的養馬坡和放鶴峰遺跡,又有新建的紀念白道猷開山,白寂然興寺,白居易撰記的"三白堂"。奉祀抗金名將宗澤的"真君殿"便在沃洲山西坡。殿前沃溪來自新昌菩提峰津溪和天臺石橋溪,兩溪合于香爐峰之陰,至桑園村前分派,繞沃洲(現已投入湖底)后又在石筍下匯流,沖向嵯娥怪石的"錢壁關",為今所見之沃洲湖勝景。
與沃洲湖隔水相望的,就是巍巍天姥山。當汽車沿著新(昌)天(臺)公路盤旋在連綿不斷東西橫貫數十里的天姥山腰時,可仰望主峰撥云尖,海拔800余米,高聳入云。這才體會到"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的非凡氣勢。當游人走在山間蜿蜒的羊腸小道上時,便可領略到"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的無限風光。唐詩路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給人以一種清雅幽深的凝重感!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