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韓??用了哪些典故 韓字有什么典故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故都韓??用了哪些典故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韓字有什么典故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韓渥古詩賞析
【作品介紹】
《故都》是唐代詩人韓偓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是詩人傷悼長安成廢墟,慨嘆故國之淪亡,抒發作者對劫國者無恥行徑的憤慨,表現他對唐王朝的忠誠及對故國的眷戀之情。
【原文】
故都⑴
故都遙想草萋萋⑵,上帝深疑亦自迷⑶。
塞雁已侵池籞宿⑷,宮鴉猶戀女墻啼⑸。
天涯烈士空垂涕⑹,地下強魂必噬臍⑺。
掩鼻計成終不覺⑻,馮驩無路學鳴雞⑼。
【注釋】
⑴故都:指長安,原是唐的都城,朱溫時遷都洛陽,所以詩人稱長安為故都。
⑵想:一作“望”。萋萋:草茂盛的樣子。
⑶“上帝”句:上帝看到這種景象也不敢自信,也會迷惘。深疑,深深的懷疑。
⑷侵:進入。池籞(yù):指宮庭中的池塘。原來宮庭中的池塘上面編扎竹條,用繩結成網狀,使池中的水禽不能飛出,外面的野鳥也不能飛入,這叫池籞。
⑸宮鴉:原來宮中的烏雞。女墻:宮庭中矮短的墻頭。
⑹天涯烈士:作者自指,也是泛指不為朱溫勢力所屈服的人們。
⑺地下強魂:指崔胤。光化三年(900年),宰相崔胤為了要除掉宦宮,將朱溫的軍隊自大梁召入長安,從此大權落入朱溫之手。天祐元年(904年),崔胤為朱溫所殺。噬臍(shì qí):為追悔莫及的意思。典故出自《左傳》,魯莊公六年(前688年)記載:楚文王路過鄧國,鄧祈侯設宴招待他,騅甥、聃甥、養甥請殺楚王,祈侯不聽,三人說:“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后君噬臍,其及圖之乎?”后來鄧果然為楚所滅。后世因此稱噬臍為追海莫及的意思。
⑻掩鼻:用楚懷王夫人鄭袖的故事。《韓非子·內儲說下》記載:魏王送給楚懷王一個美女,極受楚王寵愛。鄭袖告訴這個美女說:“王甚愛悅子,然惡一子之鼻。子見王常掩鼻,則王常幸子矣。”關女信以為真,照他的話去做。楚王見美女掩鼻,感到非常奇怪,去問鄭袖。鄭袖說:她“常言惡聞王臭”。楚王大怒,把這個美女的鼻子割掉,從此鄭袖權傾后宮。終不覺:不知不覺的意思,指國家的命運不知不覺地落入朱溫的手里。
⑼馮驩(Huān):戰國時齊國孟嘗君田文的門客,忠于孟嘗君,為孟嘗君出過力。學雞鳴:孟嘗君入秦被困,逃回齊國,半夜馳至函谷關。關門緊鎖,須雞鳴時才能開。孟嘗君門客中有人學雞鳴,關門大開,孟嘗君得以脫身。
【白話譯文】
想起長安處處草萋萋,上天對此也迷惘懷疑。
野外塞雁偷入宮中宿,宮院烏鴉留戀矮墻啼。
天涯壯士白白空流淚,無辜死者飲恨悔沒及。
陰謀讓成大權已旁落,可嘆自己不會學啼雞。
【創作背景】
唐末,河南宣武節度使朱溫控制了朝廷。為了便于實現其奪權野心,于天祐元年強迫唐昭宗由長安遷都洛陽。同年八月,弒昭帝,立哀帝。又三年,廢哀帝自立,唐朝就此滅亡。韓偓深得昭宗信用,在遷都的前一年被朱溫趕出朝廷,漂泊南下,最后定居福建。這首詩是他流離在外聽到遷都的消息后寫成的。
【賞析】
韓偓用七律寫過不少感時的篇章,大多直敘其事而結合述懷。這首詩卻憑借想象中的景物描寫來暗示政局的變化,情景交融,虛實相成,在作者的感時詩中別具一格。
詩篇開首即從朝廷搬遷后長安城的荒涼破敗景象落筆。“草萋萋”,雖只寥寥三個字,卻點明了物態人事的巨大變化。往昔繁榮熱鬧的都城,而此時滿是廢臺荒草,叫人觸目驚心。長安城的衰敗是唐王朝走向滅亡的先兆,詩人對此懷有極深的感慨。這里雖沒明說,但領頭的“遙想”一語,傾注著無限眷戀關注之情,弦外之音不難聽出。下句是說連高居天宮的上帝見此情景也會深感迷惑,這固然是為了突出都城景物變異之大,同時也烘托出詩人內心的迷惘不安。整首詩一上來就籠罩了一層凄迷悲涼的氣氛。
次聯承接首句,進一步展開故都冷落的畫面。池籞,平時上面網以繩索,禽鳥無法進出。塞外飛來的大雁已侵入池籞住宿,這就意味著宮殿殘破,無人管理;而園中烏鴉猶自傍著女墻啞啞啼鳴,更給人以物情依舊、人事全非的強烈印象。前聯總寫長安城的衰敗,取景渾融概括;此聯集中描繪宮苑廢蕪,筆觸細致傳神。這樣將全景與特寫剪接在一起,點面結合,深切地反映了作者想象中的故都近貌。
第三聯開始,轉入正面抒情。烈士,是詩人自稱。當時詩人盡管流寓在外,心仍縈注國事,面臨朝政的巨大變故,痛感自身無能為力,其衷懷的悲憤可想而知。“垂涕”而又加上一個“空”字,就把這種心理表達得十分真切。下句的“地下強魂”,指昭宗時宰相崔胤。他為鏟除宦官勢力,引進朱溫的兵力,結果使唐王朝陷入朱溫掌握之中,自己也遭殺戮。此句是說崔胤泉下有知,定將悔恨莫及。韓偓與崔胤原來關系密切,這里插敘崔胤被害的事實,是為了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憤慨之情。整個這一聯抒情激切,筆力勁拔,接續前面的寥落景象,猶如奇峰突起,巨波掀瀾,讀來氣勢一振。
尾聯歸結于深沉的感喟。“掩鼻計成”,用的是《韓非子》里的故事,這里借指朱溫偽裝效忠唐室,用陰謀奪取天下。末句詩人以馮驩自況,慨嘆自己沒有像孟嘗君的門客那樣設計解救君主脫離困境的辦法。這一聯用典較多,但用而能化,不嫌堆砌。敘述中,像“終不覺”、“無路”等字眼下得沉重,蘊含強烈的感情色彩,也是引證古事而能具有活生生感染力量的重要原因。
詩的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前半凄惋,后半激越,哀感沉綿之中自有一股抑塞不平之氣,跌宕起伏,撼人心魄。前人常說,韓偓的感時詩繼承了杜甫、李商隱的傳統,沉郁頓挫,律對精切,這是不錯的。但韓偓尤善于將感慨蒼涼的意境融入芊麗清新的詞章里,悲而能婉,柔中帶剛,又有他個人的特色。此篇似亦可以見出其風格的一斑。
【作者介紹】
韓偓 (842或844-923或941)唐末詩人。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東南)人。公元889年(龍紀元年)登進士第。始佐河中幕府,累遷左諫議大夫。公元901年(天復元年),為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黃巢起義軍入長安,從昭宗至鳳翔,升任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深得昭宗信任,欲拜相,固辭不受。為人正直,因忤朱溫,兩遭貶謫。又詔復為翰林學士,懼不赴任,入閩依王審知。韓偓十歲能詩,其詩工于七言近體,詞彩綺麗,悱惻柔婉。部分詩作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所著《香奩集》多寫閨中艷情,有“香奩體”之稱。有《玉山樵人集》。《全唐詩》錄存其詩四卷。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古詩文網”()
本文來源于古詩詞網(),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及注明出處:
《《故都》韓偓唐詩鑒賞》 →
上一篇:《觀斗雞偶作》韓偓唐詩鑒賞
下一篇:唐詩五言絕句精選四:李白
《潼關吏》杜甫唐詩鑒賞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岑參唐詩鑒賞
《戲問花門酒家翁》岑參唐詩鑒賞
賈至生平介紹
《贈劉蕡》李商隱唐詩鑒賞
張良有哪些故事典故
1、運籌帷幄
劉邦稱帝后,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贊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并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退隱黃袍山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后,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張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
伐桂書院遺址位于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后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明清朝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現高掛于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3、暗度陳倉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后,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
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入漢中后,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
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4、張良與道教
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后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于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里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龍首原。赤眉軍起義,有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尸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相傳張良登仙后,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巢縣志》記載,巢縣白云山有子房洞。相傳為張良辟谷隱修之地,后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間封為“凌虛真人”。
5、黃石公授書張良
張良刺殺秦王未遂,被全國通緝,不得不隱姓埋名,逃亡到下邳,躲避風聲,一天,張良在沂水圯橋頭閑逛,看見一位穿著道家服裝的老者。
那老者看見張良走來,故意把自己腳上的鞋子掉到橋下,張良拿著鞋來到橋上,老者又伸出腳來讓張良為他穿上:張良再次強壓怒火,為老者穿了鞋。那位老者也沒有道謝,站起來一笑而去,張良心里萬分驚訝,呆呆地望著老者的背影。
沒想到老者已經在此等候他了。老者大怒,對張良說:“你與老人約定,為什么遲到,回去吧。五天以后早些來!”這樣又過了五天,到了約定的日子,雞一打鳴,張良就來到橋上,沒想到老者有先在橋上等他。
老者這次怒容滿面地斥責張良:你為什么又遲到?以后一定要早些來。五天后,張良半夜就來到橋上,過了一會兒,他看見那位老者走過來了。這次,老者高興地說;“應苡如此!”然后拿出一部書,對張良說:“你熟讀這部書,就可以輔佐帝王,十年之后定會成功。十三年后你再來見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黃石。
天亮以后,張良拿出書一看,原來是《廣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讀此書,俯察天下大事,后來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的“智囊”。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舉兵反秦。此后,各地起義武裝風起云涌。
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了反秦大旗。后來因自感勢單力孤,難以立足,于是率眾準備投靠景駒,途中正好遇到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活動。兩人一見傾心,張良屢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會其義,并經常采納張良的建議。于是,張良改變了投靠景駒的打算,決定跟隨劉邦。
韓國的名稱是有什么典故?為什么叫“韓”?
韓國 (中國戰國):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
大韓民國(朝鮮半島政權):又稱“南朝鮮”或“韓國”,是當前朝鮮半島南部的一個國家。
朝鮮半島,“韓”曾是古代中、日、韓三國對朝鮮半島的簡稱,例如:日本的“征韓論”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