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眼前煩擾多少事 臨江仙想表達什么
今天給各位分享臨江仙眼前煩擾多少事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臨江仙想表達什么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臨江仙這首詩表達的是什么情感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這首詞,隨著英雄豪杰的成敗,他表達了自己的超然情緒,甚至表達了自己的歷史和生活的“大徹大悟”的風格。 作者表示有意忘記世界的煩惱,歸隱山河與江湖。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明代: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譯文:
滾滾長江向東流,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不管是與非,還是成與敗(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到現在都是一場空,都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消逝了。
當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陽依然日升日落。在江邊的白發隱士,早已看慣了歲月的變化。和老友難得見了面,痛快地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的多少事,都付諸于(人們的)談笑之中。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楊慎獲殿試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楊升庵被發配到云南充軍。他戴著枷鎖,被軍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時。正好,一個漁夫和一個柴夫在江邊煮魚喝酒,談笑風生。楊升庵突然很感慨,于是請軍士找來紙筆。寫下了這首《臨江仙》。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是一首詠史詞,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從全詞看,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讀來蕩氣回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在讓讀者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這首詞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并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者試圖在歷史長河的奔騰與沉淀中探索永恒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歷史興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體現出一種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
讀者在品味這首詞的同時,仿佛感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歷史;仿佛傾聽到一聲歷史的嘆息,于是,在嘆息中尋找生命永恒的價值。
詞的上闕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歷史的進程,用后浪推前浪來比喻英雄叱咤風云的豐功偉績。然而這一切終將被歷史的長河帶走。“是非成敗轉頭空”是對上兩句歷史現象的總結,從中也可看出作者曠達超脫的人生觀。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和夕陽象征著自然界和宇宙的亙古悠長,盡管歷代興亡盛衰、循環往復,但青山和夕陽都不會隨之改變,一種人生易逝的悲傷感悄然而生。
下片展現了一個白發漁樵的形象,任它驚駭濤浪、是非成敗,他只著意于春風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談笑間,固守一份寧靜與淡泊。而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漁樵,而是通曉古今的高士,就更見他淡泊超脫的襟懷,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陳與義臨江仙賞析
陳與義臨江仙賞析
對于作者的詞風,有人說他填詞時是模仿蘇軾。但也有人說,從他的為人和詩詞作品可以看出,他并沒有刻意模仿,而是情感的自然抒發。其原文如下: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臨江仙字詞解釋:
午橋:橋名,在洛陽縣南十里外。
長溝:此句即杜甫《旅夜書懷》月涌大江流之意,謂時間如流水般逝去。
漁唱:打漁人的歌兒。這里作者嘆惜前朝興廢的歷史。
三更:古代漏記時,自黃昏至指曉分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作品翻譯:
回憶起青年時代,我們曾經在洛陽城南的午橋橋頭上把酒臨風,開懷暢飲,座中多是滿懷豪情壯志的少年英才。橋下長長的河水泛著月光靜靜的流淌著。在月光下的杏樹林里,在稀疏恬靜的杏花月影中,伴著悠揚的笛聲,大家盡情玩耍,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過去了,竟如同一場惡夢。而今國破家亡,奔波流離,雖然僥幸活了下來,可一想到當年那些可怕的歲月,仍然心有余悸。如今閑登小樓,觀賞這雨后如畫的美景,往事不可避免地又浮現在眼前。古往今來,有多少興衰之事,早已融入于老漁翁那夜吟的漁歌之中了。
臨江仙作品背景:
這首《臨江仙》詞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紹興五年)或1136年(紹興六年)陳與義退居青墩鎮僧舍時所作,當時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歲。陳與義是洛陽人,他追憶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陽中舊游,那時是徽宗政和年間,當時天下太平無事,可以有游賞之樂。其后金兵南下,北宋滅亡,陳與義流離逃難,備嘗艱苦,而南宋朝廷在南遷之后,僅能自立,回憶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臨江仙 賞析:
上闋集中筆墨寫洛中舊游,追憶往昔與朋友聚會歡飲的美好情景。也為后文抒發心中感慨鋪陳了對比之背景,渲染了烘托之氣氛。 上片是追憶洛中舊游。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確是造語奇麗,一種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宛然出現詞人心目中。但是這并非當前實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煙海的往事再現而已。劉熙載說得好,陳去非……《臨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憶首’,府注‘一夢’,故此二句不覺豪酣轉成悵悒,所謂好在句外者也。 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涼。一下子說到當前,兩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無限國事滄桑、知交零落之感,內容極充實,運筆也極空靈。閑登小閣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進一步抒發悲嘆,而是直接去寫,作者想到國家的興衰自己的流離失所,于是看新晴,聽漁唱,將沉重悲憤的情感轉化為曠達之情。 這首詞節奏明快,渾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見矯揉造作之跡。張炎稱此詞真是自然而然。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淺顯,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學素養。彭孫遹說得好,詞以自然為宗,但自然不從追琢中來,亦率易無味。如所云絢爛之極仍歸于平淡。……若《無住詞》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 陳與義詞作雖少,但卻受后世推重,而且認為其特點很像蘇東坡。南宋黃升說,陳與義詞雖不多,語意超絕,識者謂其可摩坡仙之壘也。他的詞獨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飾;可見陳與義填詞是獨往獨來,自行其是,自然也不會有意學蘇(東坡)的。 不過,他既然擅長作詩,晚歲填詞,運以詩法,自然也就會不謀而合,與蘇軾相近了。
名家點評:
黃升云:去非詞雖不多,語意高絕,識者謂可摩坡仙之壘。(《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卷一)
譚瑩云:敢信坡仙壘可摩,詞名《無住》卻無多。杏花影里人吹笛,竟到天明奈若何?(《論詞絕句》)
胡仔云:(前半闕)數語奇麗。《簡齋集》后載數詞,惟此詞最優。(《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四)
張炎云: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之句,真是自然而然。(《詞源》卷下)
沈際飛云:意思超越,腕力排奡(峻按,奡音奧,勁健也),可摩坡仙之壘。又云:流月無聲,巧語也;吹笛天明,爽語也;漁唱三更,冷語也;功業則欠,文章自優。(《草堂詩余正集》)
詞牌名了解:
唐教坊曲,雙調小令,用作詞調。又名《謝新恩》、《雁后歸》、《畫屏春》、《庭院深深》、《采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敦煌曲兩首,任二北《敦煌曲校錄》定名《臨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作《臨江仙》。此詞共六十字。至今影響最大的《臨江仙》,是明代才子楊慎所作《廿一史彈詞》的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被放在卷首,后被用于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頭曲歌詞。
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杜甫,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楊慎·臨江仙》原文、注釋與賞析
楊慎·臨江仙
楊慎(1488—1559),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進士第一及第,授翰林修撰,后充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直諫觸犯明世宗被謫戍云南,流放終生。著有《升庵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qiáo)江渚(zhǔ)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題解】《臨江仙》原是作者晚年所著歷史通俗說唱之作《廿一史彈詞》中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后被清初毛宗崗移置《三國演義》卷首,名揚四海。
【注釋】1.淘盡:蕩滌一空。2.漁樵:漁父和樵夫。3.渚:水中的小塊陸地。4.濁酒:用糯米、黃米等釀制的酒,較混濁。
【串譯】滾滾長江義無反顧地向東流去,多少英雄豪杰像浪花一般被江水消逝了。爭什么是與非、成與敗,人生太短暫了,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日升日落。白發漁翁佇立江諸之上,早已習慣于四時的變化。和朋友難得見面,總要痛快地暢飲,笑談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
【賞讀提示】這是一首詠史詞,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誦讀此詞的基調當是慷慨悲壯的,令人蕩氣回腸,平添萬千感慨。此詞可貴之處就在于它在讓人們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人們在品味這首詞的同時,仿佛感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歷史;仿佛聽到一聲歷史的嘆息,于是在嘆息中尋找生命永恒的價值。所以能夠以這樣高遠而深邃的目光看待歷史,產生出這樣令人觸痛的感慨,寫下這樣氣度宏闊的詞篇,跟作者的個人身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作者在明代文人中的才氣學識與悲劇命運都是令人稱奇的。他家境優越,24歲中狀元,春風得意,成了眾口一詞贊美與羨慕的蜀中才子。然而為官十年,只是因為多說了幾句話觸犯“龍顏”,謫戍邊關,在當時邊遠而落后的云南度過了人生中寶貴的35年。江山永恒,人生短暫,作者愈老愈深悟此理。此詞淡語深刻,絕非一般的文字技巧所能達到,但又非要憑借舉重若輕、漫不經意似的文字功力不可。這或許就是所謂“無技巧”的境界。
誦讀此詞,應將上下片聯系對應起來進行。上片首先要表現出“大”境,天地之大,歷史之長,淘汰英雄之多,青山依舊,夕陽仍紅。其次要表現出“虛”境,較為抽象放達。第三要放開眼量觀去,青山、夕陽都要遠望。下片首先要表現出“小”態,小島上,小老頭,一壺小酒。其次要表現出“實景”,要表具象緊縮,白發、漁樵、濁酒。第三要凝神近覷,喜相逢、笑談,人物的音容笑貌盡在眼前。這一大一小、一虛一實、一遠一近、一放一縮,可以盡展詞意的顯達。其實此詞難誦,并非難在對作品的表層勾畫上,也并非難在表現技巧上,而是難在誦讀者對于詩的境界的理解和對作者胸懷的把握上。秋月春風的自然景象、是非成敗的世態炎涼都不難把控,對人生的徹透知解和“慣看”“笑談”之中的況味才是詞眼之所宗。這需要人生歷練、知識、品味、襟懷等的綜合積累和沉淀。誦讀詩詞如此,為人做事也是如此。
【斷句頓挫建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推薦名句】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