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舜民存詩多少首 古詩村居張舜民表達的感情
今天給各位分享張舜民存詩多少首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古詩村居張舜民表達的感情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著名詩人的簡介
李白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復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游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游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留給后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向往。《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繪聲繪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任俠,寫下了不少游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于是,便寫下了《行路難》、《古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一系列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游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借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夢游天姥吟留別》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無拘無束地舒展開想象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郁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后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李白作為一個熱愛祖國、關懷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也十分關心戰爭這一重要問題。對保衛邊疆的將士予以熱情的歌頌(如《塞下曲》),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則給予無情的鞭撻(如《戰城南》、《丁都護歌》等)。李白還寫了不少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辛生活,表達對他們的關心與同情(如《長干行》、《子夜吳歌》等)。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于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這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
極度的夸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李詩中常將想象、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語言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明朗、活潑、雋永。
李白的詩歌對后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后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圣",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于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絕句四首(其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別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經多次修復而成,面積240余畝,是成都游客最集中有觀光勝地之一。草堂內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而幽美。建筑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廟、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廟、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并有杜詩傳人陸游、黃庭堅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并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杜詩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于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于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郁頓挫。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圣”的地位。
的地方。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白居易生于鄭州新鄭,自幼聰慧,5、6歲學作詩,9歲熟悉聲韻。15、16歲時,立志應進士舉,刻苦讀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29歲,進士及第。又與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兩人訂交,約始于此,后在詩壇上齊名,并稱“元白”。元和元年(806),罷校書郎。元和二年,帖集賢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學士。次年授左拾遺。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均依舊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預國家機密。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喪居家,服滿返京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兩河藩鎮割據勢力聯合叛唐,派人刺殺主張討伐藩鎮割據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請急捕兇手,以雪國恥。但卻被腐朽的官僚勢力攻擊為越職言事,并捏造“傷名教”的罪名,將他貶為江州司馬。這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還京,拜尚書司門員外郎,遷主客郎中,知制誥,進中書舍人。因國事日非,朝中朋黨傾軋,屢次上書言事不聽,于長慶二年(822)請求外任,出為杭州刺史。后又做過短期的蘇州刺史。在杭州時,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頃;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飲用。離蘇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書監。次年轉刑部侍郎。白居易從58歲開始,定居洛陽。先后擔任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他在洛陽過著飲酒、彈琴、賦詩、游山玩水和“棲心釋氏”的生活。時常與名詩人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他在舒適的晚年仍然時常想到人民。73歲時,還出資募人鑿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行船。兩年后病終。葬于龍門香山琵琶峰。詩人李商隱為撰墓志。
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篇詩作。他把詩歌比作果樹,提出了“根情、苗言、花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著名論點。白居易生前,曾對自己的詩文進行過幾次編集,初名《白氏長慶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詩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寫5部。唐末動亂,抄本散亂,又經輾轉刻寫,已非原貌。現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刻本,僅71卷,收詩文3600多篇。
村 居 北宋·張舜民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鳥鳴澗
(1)由遠景轉到近景,把遠處的溪水、陂田和近處的翠竹、籬笆非常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表達了詩人悠閑寧靜而又略帶清愁的心情。(意對即可)
(2)都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村居》:牛蹄得得,行步遲遲,有聲響也有動態,由于動作的遲緩,聲調的單一,沒有破壞環境的寧靜和諧。《鳥鳴澗》:一“驚”一“鳴”,看似打破了夜的靜謐,實則用聲音的描述襯托山里的幽靜與閑適。(意對即可)
清平月村居詩詞
南宋 辛棄疾
清平樂·村居①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③相媚好④,白發誰家翁媼⑤。大兒鋤豆⑥溪東,中兒正織⑦雞籠。最喜小兒亡(讀成“無”音)賴⑨,溪頭臥⑧剝蓮蓬。
注釋
①清平樂·村居:清平樂,詞牌名。村居,這首詞的題目。“樂”在此處讀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
③吳音:作者當時住在江西東部的上饒,這一帶古時是吳國的領土,所以稱這一帶的方言 為吳音。
④相媚好:這里指互相逗趣,取樂。
⑤翁媼(ǎo)(也讀yùn和wò):對古代老婦的敬稱。老翁老婦。
⑥鋤豆:鋤掉豆田里的草。
⑦織:編織。
⑧臥:趴。
⑨亡賴:亡,同“無”。“賴”在這里意思這里指頑皮、淘氣。
北宋畫家、詞人張舜民簡介,《村居》作者張舜民哪里人?
作品
江神子(癸亥陳和叔會于賞心亭)
七朝文物舊江山。水如天,莫憑欄。千古斜陽,無處問長安。更隔秦淮聞舊曲,秋已半,夜將闌。
爭教潘鬢不生斑。斂芳顏,抹么弦。須記琵琶,子細說因緣。待得鸞膠腸已斷,重別日,是何年。
朝中措(清遐臺餞別)
三湘遷客思悠哉,尊俎定常開。云雨未消歌伴,山川忍對離杯。
他年來此,賢侯未去,忍話先回。好在江南山色,憑時重上高臺。
賣花聲(題岳陽樓)
木葉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斂芳顏。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陽關。
醉袖撫危欄,天淡云閑。何人此路得生還。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
賣花聲
樓上久踟躇,地遠身孤。擬將憔悴吊三閭。自是長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爛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滿平蕪。試問寒沙新到雁,應有來書。
紈扇
紈扇本招風,曾將熱時用。
秋來掛壁上,卻被風吹動。
代表作
賣花聲(題岳陽樓)
木葉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斂芳顏。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陽關。
醉袖撫危欄,天淡云閑。何人此路得生還。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
譯文
秋風里枯木凋零,君山上落葉飛舞,洞庭湖水波悠悠。歌女收斂笑容,斟滿杯中酒。可我不是當年王維渭城送別的西去之客,請不要唱這曲令人悲傷的《陽關三疊》。
酒醉后手扶欄桿舉目遠望,天空高遠,白云悠然。被貶的南行之人還有幾人能夠回來。無語回望,暮秋的夕陽映紅了天邊,那里應是我魂牽夢縈的京城。
⑴賣花聲: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同浪淘沙。
⑵斂芳顏:收斂容顏,肅敬的樣子。
⑶陽關:陽關,古關名,今甘肅敦煌縣西南。古曲《陽關三疊》,又名《陽關曲》,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引申譜曲,增添詞句,抒寫離情別緒。因曲分三段,原詩三反,故稱“三疊”。
⑷危:高。
⑸長安:唐以后詩詞中代指京城,此指汴京。
賞析
此詞道出了謫貶失意的心情,是題詠岳陽樓的詞中頗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詞沉郁悲壯,扣人心弦。
上片起首二句,勾畫出一幅洞庭葉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時的悲涼心境。首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句意。第三句詞筆轉向樓內。此時詞人正樓內飲宴,因為他的身份是謫降官,又將離此南行,所以席上的氣氛顯得沉悶。“十分斟酒斂芳顏”,說明歌妓給他斟上了滿滿的一杯酒,表示了深深的情意,但她臉上沒有笑容。“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滿,也說明滿杯敬意。“斂芳顏”,即斂眉、斂容。寫女子之動情,可謂極宛極真,深得其妙。
四、五兩句,凄愴之情,溢于言外;百端愁緒,紛至沓來。《陽關曲》本是唐代王維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譜入樂府時名《渭城曲》,又名《陽關曲》,送別時歌唱。其辭曰:“渭城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所寫情景,與此刻岳陽樓上的餞別有某些相似之處。聯系作者的身世來看,他因寫了一些所謂反戰的“謗詩”,被從與西夏作戰的前線撤了下來;此時他不但不能西出陽關,反而南遷郴州。這兩句熔自我解嘲與譏諷當局于一爐,正話反說,語直意婉,抒發的就是胸中久抑的悲慨。
過片承“酒”而來,將視界再度收回樓前,寫詞人帶著醉意憑欄獨立。仰望天空,只見天淡云閑;回首長安,又覺情牽意縈。濃烈的抒情中插入這筆寫景,使感情更為頓宕,深得回旋紆回之妙。“醉袖”二字,用得極工。不言醉臉、醉眼、醉手,而言醉袖,以衣飾代人,是一個非常形象的修辭方法。看到衣著的局部,比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更易引起人們的想象,更易產生美感。從結構來講,“醉袖”也與前面的“十分斟酒”緊相呼應,針線亦甚綿密。“天淡云閑”四字以淡語、閑語間之,使全詞做到了有張有弛,疾徐有致。由于感情上如此一松,下面一句突然揚起,便能激動人心。“何人此路得生還”,完全是口語,但卻比人工鍛煉的語言更富有表現力。它概括了古往今來多少遷客的命運,也傾吐了詞人壓胸底的心聲,具有悠久的歷史感和深刻的現實性,負載著無盡的悲哀與痛楚。
結尾兩句筆鋒一轉,又揭示內心深處的矛盾。這里的結句用的是宋人獨創的脫胎換骨法。費袞說此詩用白樂天《題岳陽樓》詩“換骨”。所謂換骨,就是”以妙意取其骨而換之“(釋惠洪《天廚禁臠》)。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詞人對故鄉的眷戀,對遭貶的怨憤,對君王的期待,和盤托出,意蘊深厚。
這首詞在內容層次上有很大的跳躍,但結構安排自然得體,了無痕跡。全詞起伏跌宕,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內心復雜的感情,深沉真切,動人心魄。這是一首格調很高、有較強感染力的好詞。
創作背景
張舜民做過監察御史,曾因黨爭遭貶遷。這首詞是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作者被貶官郴州途中,登臨岳陽樓時所作。據張舜民《畫墁集》卷八《郴行錄》:“辛卯,登岳陽樓。”詞即作于此時。
事跡
張舜民是陜西路州人,約在宋神宗年間中進士。為人正直,敢直言,善于書畫。后隨高遵裕西征靈夏,無功而還,他作詩嘲諷有"靈州城下千株柳,總被官軍斫作薪"及"白骨似沙沙似雪,將軍休上望鄉臺"(《西征途中二絕》)等句,因遭轉運判官李察劾奏,貶為監郴州酒稅。其后位漸通顯,而議論雄邁,氣不少衰。晁公武稱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于詩"。晚年作樂府百余篇。自序中說:"年老耳順,方敢言詩,百世之后,必有知音者。"其代表作《打麥》吸取民間樂府手法,描述四月麥熟田家辛勤收割的勞動場面,并揭露官賦剝削造成的不平等現象,具有較深的現實意義。
藝術造詣
張舜民生平嗜畫,題評精確。雖南遷羈旅中,每所經從,必搜訪題識。東南士大夫家所藏名品,悉載錄中。亦能自作山水,有自題扇詩云“忽忽南遷不記年,二妃祠外橘洲前。眼昏筆戰誰能畫,無奈霜紈似月圓。”又題鄧正字家劉明復《秋景》,末句云:“我有故山常自寫,免教魂夢落天涯。(見《畫繼》)
張舜民的詞作與蘇軾風格相近,所以有的作品被人誤為蘇詞。宋人周紫芝《書張舜民集后》說:"世所歌東坡南遷詞,'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二語,乃舜民過岳陽樓作"。張舜民生平愛畫,且題評精確。雖南遷羈旅中,所經各地也必搜訪題識,東南各處士大夫家所藏名作,全被載錄。亦能自作山水。其文集今存《畫墁集》8卷,補遺1卷,有《知不足齋叢書》本及《叢書集成》本。詞存四首。以《賣花聲》為最杰出。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