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入蜀寫作與公元多少年 送友人入蜀ppt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送友人入蜀寫作與公元多少年,以及送友人入蜀ppt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送友人入蜀·李白》原文與賞析
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這首詩是天寶二年(743)李白在長安為送友人入蜀而作,以描寫蜀地山川的險峻奇美而著稱,被后人譽為“五律正宗”(《唐宋詩醇》)。
首聯“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寫蜀道之難。以“見說”領起,從詩人的聽聞落墨,是對好友的親切叮囑,語調平緩自然,于娓娓而談之中,顯示出詩人對友人的關心和愛護。
頷聯“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承接“崎嶇不易行”,詳寫蜀道狹窄、險峻、難行。路在叢山峻嶺上迂回盤旋,人在棧道上小心翼翼地行走,懸崖峭壁迎面聳立,云霧依傍馬頭,滾動翻騰,生生不息。這聯想象奇特,境界奇美,氣韻生動。
頸聯“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筆勢忽作轉折,由蜀道之難轉而寫風景可使人愉悅,這是經奇歷險之后精神松弛、心境歡快所致。由秦入蜀的棧道極險,使游人驚心動魄,即使青翠的林木,也無法仔細欣賞。否極泰來,游子終于到達春色春水包涵的成都平原,心情當然愉快之至。這時回顧途經的棧道古木,也有點回味誘人了。這兩聯大開大合,頓挫抑揚,千變萬化,且屬對精工,不失太白本色。正如趙翼《甌北詩話》所說: “對偶處,仍自工麗;且工麗中別有一種英爽之氣,溢出行墨之外。”
尾聯“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意思是說,官爵品階、進退升沉早已成為定局,不必再去問卜嚴君平了。嚴君平名遵,西漢人,曾賣卜于成都。李白用這個典故,婉轉地告訴朋友不要迷戀于仕途,是對友人的婉轉啟發,好言規勸,語短情長。聯系到上聯歷高峻而至平緩,由景入情,由情繹理,含蓄自然,耐人尋味。
這首詩仄起平收,格律嚴整,對仗工穩,可見李白并非不善于寫作格律詩,而是“才氣豪邁,全以神運,自不屑束縛于格律對偶,與雕繪者爭長”。(《甌北詩話》卷一)
蜀中奇險,太白生于其間,與之相習,尚畏行之難,今送友入蜀,即以“崎嶇”相告。“山從”二句,是承“崎嶇不易行”五字,勿作好景會去也。……前一解既甚言崎嶇,則后解作“入”字,定然脫卻崎嶇不得,不然則“入”字便泛。閱者不可不細心體會也。(徐增《說唐詩》卷十三)
奇語傳出“不易行”意,“籠秦棧”、“繞蜀城”,以所經言之。結用蜀人,恰好。(沈德潛《唐詩別裁) )
此五律正宗也。李夢陽曰: “疊景者意必工,闊大者筆必細。”極得詩家微指。此詩頷聯承接次句,語意奇險,五、六則秾纖矣;頷聯極言蜀道之難,五、六又見風景可樂,以慰征夫。此兩意也。一結翻案,更饒勝致。(《唐宋詩醇》)
《送友人入蜀》唐詩賞析
【作品介紹】
《送友人入蜀》的作者是李白,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77卷第6首。
【原文】
送友人入蜀
作者:唐·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注釋】
⑴見說:唐代俗語,即“聽說”。
蠶叢:蜀國的開國君王。蠶叢路:代稱入蜀的道路。與《蜀道難》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相似
⑵崎嶇:道路不平狀。
⑶山從人面起:人在棧道上走時,緊靠峭壁,山崖好像從人的臉側突兀而起。
⑷云傍馬頭生:云氣依傍著馬頭而上升翻騰。
⑸芳樹:開著香花的樹木。秦棧:由秦(今陜西省)入蜀的棧道。
⑹春流:春江水漲,江水奔流。或指流經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⑺升沉:進退升沉,即人在世間的遭遇和命運。
⑻君平: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以賣卜為生。
【作品譯文】
聽說從這里去蜀國的道路,崎嶇艱險自來就不易通行。
山崖從人的臉旁突兀而起,云氣依傍著馬頭上升翻騰。
花樹籠罩從秦入川的棧道,春江碧水繞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進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著去詢問善卜的君平。
【賞析】
這是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稱的抒情詩,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寶二年)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
全詩從送別和入蜀這兩方面落筆描述。首聯寫入蜀的道路,先從蜀道之難開始:“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臨別之際,李白親切地叮囑友人:聽說蜀道崎嶇險阻,路上處處是層巒疊嶂,不易通行。語調平緩自然,恍若兩個好友在娓娓而談,感情顯得誠摯而懇切。它和《蜀道難》以飽含強烈激情的感嘆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開始,寫法迥然不同,這里只是平靜地敘述,而且還是“見說”,顯得很委婉,渾然無跡。首聯入題,提出送別意。頷聯就“崎嶇不易行”的蜀道作進一步的具體描畫:“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蜀道在崇山峻嶺上迂回盤繞,人在棧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來,從人的臉側重迭而起,云氣依傍著馬頭而升起翻騰,像是騰云駕霧一般。“起”、“生”兩個動詞用得極好,生動地表現了棧道的狹窄、險峻、高危,想象詭異,境界奇美,寫得氣韻飛動。
蜀道一方面顯得崢嶸險阻,另一方面也有優美動人的地方,瑰麗的風光就在秦棧上:“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此聯中的“籠”字是評家所稱道的“詩眼”,寫得生動、傳神,含意豐滿,表現了多方面的.內容。它包含的第一層意思是:山巖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葉婆娑,籠罩著棧道。這正是從遠處觀看到的景色。秦棧便是由秦(今陜西省)入蜀的棧道,在山巖間鑿石架木建成,路面狹隘,道旁不會長滿樹木。“籠”字準確地描畫了棧道林蔭是由山上樹木朝下覆蓋而成的特色。第二層的意思是:與前面的“芳樹”相呼應,形象地表達了春林長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籠秦棧”與對句的“繞蜀城”,字凝語煉,恰好構成嚴密工整的對偶句。前者寫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寫山下春江環繞成都而奔流的美景。遠景與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襯,風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瑋的蜀道山水畫。詩人以濃彩描繪蜀道勝景,這對入蜀的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撫慰與鼓舞。尾聯忽又翻出題旨:“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懷著追求功名富貴的目的入蜀,因而臨別贈言,便意味深長地告誡:個人的官爵地位,進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詢問善卜的君平呢!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轉地啟發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祿之中,可謂諄諄善誘,凝聚著深摯的情誼,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聯寫得含蓄蘊藉,語短情長。
這首詩,風格清新俊逸。詩的中間兩聯對仗非常精工嚴整,而且,頷聯語意奇險,極言蜀道之難,頸聯忽描寫纖麗,又道風景可樂,筆力開闔頓挫,變化萬千。最后,以議論作結,實現主旨,更富有韻味。
此詩與《蜀道難》都是寫蜀地風光,但在寫法上有較大區別。其同者都是從“傳說”“見說”入題,著力虛擬夸說蜀道迷離神奇的色彩和點染烘托蜀道的艱險詭奇的氣氛,突出難和險,繼之按由秦入蜀的時空順序,繪聲繪色,窮形盡相地描繪了蜀道山水風光雄奇峻偉、高危驚險的獨有特點。然而,兩詩之異則迥然有別。《蜀道難》充滿想象與夸張,而《送友人入蜀》則比較寫實。《蜀道難》著意于“難”,寓情于“憂”,詩突然“以嗟嘆起,嗟嘆結”,中間再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復呼再嘆,呼前應后,將蜀道開辟之極苦,蜀道行路之極難,蜀地留居之極險,渾成為一,全詩起結開合,縱橫起伏,既有雄渾之勢,又有飄逸之神。《送友人入蜀》著眼于“送別”,歸結于“入蜀”,從詩旨上講,不宜夸說渲染蜀道之險難,從五言律詩體裁講,更毋庸備述蜀道難行的苦況。首聯平靜點出蜀道“崎嶇不易行”的題旨,頷聯則化虛說為“實感”,緊承“崎嶇”二字。“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盡顯蜀道的狹窄、險峻、高危、詭異,頸聯“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則靈筆一轉,由險峻奇詭而優美瑰麗,清麗明暢。尾聯則以曠達順適之情,勸慰友人隨緣應機。全詩起承轉合皆緊貼詩題,敘事狀物,寫景寄情,一脈相連。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
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送友人入蜀》古詩賞析
《送友人入蜀》
作者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前言】
《送友人入蜀》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律。此詩以寫實的筆觸,精練、準確地刻畫了蜀地雖然崎嶇難行,但具備別有洞天的景象,勸勉友人不必過多地擔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熱愛生活。詩中既有勸導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祿中之意,又寄寓詩人在長安政治上受人排擠的深層感慨。全詩首聯平實,頷聯奇險,頸聯轉入舒緩,尾聯低沉,語言簡練樸實,分析鞭辟入里,筆力開闔頓挫,風格清新俊逸,后世譽為“五律正宗”。
【注釋】
⑴見說:唐代俗語,即“聽說”。蠶叢:蜀國的開國君王。蠶叢路:代稱入蜀的道路。
⑵崎嶇:道路不平狀。
⑶山從人面起:人在棧道上走時,緊靠峭壁,山崖好像從人的臉側突兀而起。
⑷云傍馬頭生:云氣依傍著馬頭而上升翻騰。
⑸芳樹:開著香花的'樹木。秦棧:由秦(今陜西省)入蜀的棧道。
⑹春流:春江水漲,江水奔流。或指流經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⑺升沉:進退升沉,即人在世間的遭遇和命運。
⑻君平: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以賣卜為生。
【翻譯】
聽說從這里去蜀國的道路,崎嶇艱險自來就不易通行。山崖從人的臉旁突兀而起,云氣依傍著馬頭上升翻騰。花樹籠罩從秦入川的棧道,春江碧水繞流蜀地的都城。你的進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著去詢問善卜的君平。
【鑒賞】
這是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稱的抒情詩,公元743年(天寶二年)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全詩從送別和入蜀這兩方面落筆描述。首聯寫入蜀的道路,先從蜀道之難開始:“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臨別之際,李白親切地叮囑友人:聽說蜀道崎嶇險阻,路上處處是層巒疊嶂,不易通行。語調平緩自然,恍若兩個好友在娓娓而談,感情顯得誠摯而懇切。它和《蜀道難》以飽含強烈激情的感嘆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開始,寫法迥然不同,這里只是平靜地敘述,而且還是“見說”,顯得很委婉,渾然無跡。首聯入題,提出送別意。頷聯就“崎嶇不易行”的蜀道作進一步的具體描畫:“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蜀道在崇山峻嶺上迂回盤繞,人在棧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來,從人的臉側重迭而起,云氣依傍著馬頭而升起翻騰,像是騰云駕霧一般。“起”、“生”兩個動詞用得極好,生動地表現了棧道的狹窄、險峻、高危,想象詭異,境界奇美,寫得氣韻飛動。蜀道一方面顯得崢嶸險阻,另一方面也有優美動人的地方,瑰麗的風光就在秦棧上:“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懷著追求功名富貴的目的入蜀,因而臨別贈言,便意味深長地告誡:個人的官爵地位,進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詢問善卜的君平呢!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轉地啟發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祿之中,可謂諄諄善誘,凝聚著深摯的情誼,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聯寫得含蓄蘊藉,語短情長。
送友人入蜀寫作與公元多少年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送友人入蜀ppt、送友人入蜀寫作與公元多少年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