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蝸角爭多少 賀新郎蝸角爭多少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賀新郎.蝸角爭多少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賀新郎蝸角爭多少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賀新郎·西湖原文|翻譯|賞析_原文作者簡介
賀新郎·西湖
[作者] 文及翁 ? [朝代] 宋代
一勺西湖水。渡江來、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陽花世界,煙渺黍離之地。更不復、新亭墮淚。簇樂紅妝搖畫艇,問中流、擊楫誰人是。千古恨,幾時洗。
余生自負澄清志。更有誰、翻溪未遇,傳巖未起。國事如今誰倚仗,衣帶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問孤山林處士,但掉頭、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標簽: 詠史懷古 詞 其他
《賀新郎·西湖》注釋
一勺:形容西湖湖小水淺。
渡江:指宋高宗建炎元年渡過長江,在杭州建都。
洛陽花石:椐宋人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載:“洛陽以園林著稱,多名花奇石。”宋徽宗愛石,曾從浙中采集珍奇觀賞石,號花石綱。
新亭:又名勞勞亭,建于三國吳時,位于南京。當年東晉渡江后,貴族每逢春光明媚的時節,便登上新亭賞景飲酒。一次有人說:“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眾人北望故國,相視而泣。
簇樂:多種樂器一起演奏。
中流擊楫:《晉書·祖逖傳》中載:“逖統兵北伐,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不能請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千古恨:指宋徽宗、宋欽宗被金人擄走的靖康之恥。
磻溪:指姜太公在磻溪垂釣,遇周文王而拜相的故事。
傅巖:相傳傅說原是傅巖地方的一個筑墻的奴隸,后成了商王武丁重用的大臣。
林處士: ,北宋人,隱居西湖孤山三十年,養鶴種梅。喻指那些不問國事的清高之士。
《賀新郎·西湖》賞析 賞析一 該詞上片劈頭三句,即作當頭棒喝,揭露了宋室南渡后統治階級在西子湖上歌舞升平、醉生夢死的生活。據《古杭雜記》載,文及翁是蜀人,及第后與同年在西湖游集,別人問他:“西蜀有此景否?”這就引起他無窮感觸,賦此詞作答。西湖面積并不小,作者為什么說只是“一勺”呢。或以為這是作者登高俯瞰時的一種視覺,其實不然。西湖代指臨安,臨安又隱寓東南半壁。南宋統治者耽樂于狹小的河山范圍之內,全然將恢復中原、統一全國的大業置之度外,作者有憤于此,故云“一勺”,亦猶昔人諷刺蝸角觸蠻,井底之蛙,眼界狹窄,心志低下,明眼人不難看出選擇這兩個字中所寓托的譏諷憤激之意,接以“渡江來”兩句,作者的用心更覺顯豁。“回首”兩句,由眼前所見遙想早已淪亡的中原故土。“洛陽”,借指北宋故都汴京,亦藉以泛指中原。宋徽宗曾派人到南方大肆搜括民間花石,在汴京造艮岳,這是北宋滅亡的原因之一。北宋已矣,花石盡矣,如今只剩下了渺渺荒煙,離離禾黍。歷史的教訓是如此慘痛,然而如今“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連在新亭哀嘆河山變色而一灑憂國憂時之淚的人也找不到了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記載說:“過江諸人(指晉室南遷后的統治階級上層人物),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三國吳時所建,在今南京市南),藉卉(坐在草地上)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皆相視流淚。惟王丞相(王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這里就是用的這個事典。“更不復、新亭墮淚”,語極沉郁。東晉士人南渡后,周侯等人尚因西晉滅亡,山河破碎而流淚,現在就是這樣的人也沒有,他們只知一味“簇樂紅妝搖畫舫”,攜帶著艷妝的歌妓,蕩漾著華麗的游船,縱情聲色于水光山色之中,還有誰人能像晉代的祖逖一樣,擊楫中流,誓圖恢復呢。“千古恨,幾時洗?”故意用詰問語氣出之,其實則是斷言當權者如此耽于佚樂,堪稱千古恨事的靖康國恥便永無洗雪之日了。悲憤之情,躍然紙上,幾于目眥盡裂。
換頭三句轉寫自己和其他人才不被重用的憤懣之情,既與上片歌舞酣醉,不管興亡、毫無心肝的官僚士大夫作鮮明的對比,又同上片“問中流、擊楫何人是”一句相呼應。“余生”句用《后漢書·范滂傳》事:“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作者在這里自比范滂。“更有誰”兩句,用姜子牙、傅說兩人的事典。相傳姜子牙隱居磻溪(今陜西寶雞東南)垂釣,周文王發現他是人材,便用為輔佐之臣,后終于佐武王消滅了商朝。相傳傅說在傅巖(今山西平陸)筑墻,殷高宗用為大臣,天下大治。姜、傅兩人,在這里代表當代“未遇”、“未起”的人材。三句意為當今人材多的是,問題在于統治者沒有發現、沒有起用而已。國勢危殆,人材不用,統治階層憑借什么來抵御強大的元蒙軍隊。“國事”兩句,自問又復自答:只是倚仗“衣帶一江”罷了。朝廷不依靠人材,徒然憑借長江天險,甚至還可笑地說是“江神堪恃”。這里再一次對當權者進行了無情的冷嘲熱諷。朝廷重臣顢頇昏聵,像北宋初期“梅妻鶴子”、隱居孤山的林逋那樣自命清高的士大夫們又如何。“但掉頭、笑指梅花蕊!”問他們救亡之事,他們卻顧左右而笑道:“你看,梅花已經含苞待放了!”作者對這些人深表不滿之意,與有澄清天下之志,有姜、傅之才具的愛國志士又是一個對比。通過上述一系列的揭露、對比,最后逼出“天下事,可知矣”六字收束全篇,在極端悲憤之中,又發出了無可奈何的浩嘆,讀之令人扼腕,使人發指。
作者在詞中表達了對國事的深刻的危機感,揭示了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的現狀,批判、諷刺了酣歌醉舞的南宋執政者和逃避現實的士大夫。這些揭露和鞭笞,是通過近乎議論散文的筆法,一系列的設問、發問,以及縱、橫兩個方面的反復對比,一層遞進一層、一環扣住一環地表現出來的。明末張岱《西湖夢尋》康熙刻本王雨謙批語說:“宋室君臣不以精神注燕汴,而注之一湖。”南宋小朝廷的最終覆亡,其主要原因蓋在于此。而詞人處在宋亡之前,即已逆料到這一歷史悲劇的不可避免,可見他在政治上還是很有預見的。 賞析二 這首詞是作者文及翁登第后與同年進士一起游覽西湖時作的,抒發了作者忠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并且嚴厲斥責了南宋統治者歌舞升平、政治腐敗和不圖恢復的現狀,同時對其偏安一隅深感憂愿。
“一勺西湖水”,起句點題。一勺,比喻西湖范圍小,溶量淺。然而這一彎湖水,竟成為君臣上下偏安一隅的屏障。為加強語氣 ,作者連用“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兩個排比句,犀利揭露南宋歷朝君王固循保守腐朽生活 。“一勺 ”與“百年”形成了數字對比,形成鮮明對照,從北宋亡國的事實引出沉痛教訓,語氣轉為憂郁,如同在哭泣。洛陽是北宋的西京,城市繁榮,有各種奇花異石、園林勝景,它的興廢,標志著天下的治亂盛衰。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囿之廢興。”“高亭大榭,煙水焚燎,化而為灰燼。”李格非《洛陽名園記》本詞回首洛陽花石盡”好像化用此語而影射北宋末年的歷史。徽宗趙佶為建造壽出艮岳,派朱勔到江南一帶收取奇花異石,擾亂百姓,直接引發方臘起義,最后,金兵終于滅掉北宋王朝 ,故都淪陷。作者有感于此,眺望北方,洛陽花石已化為灰燼,汴京宮殿亦已成為黍離之地,淹沒于迷茫煙霧之中,歲月漸久,南渡君臣也已將它遺忘。“回首”二句通過回憶和想像“洛陽花石”和“黍離之地”,盛衰互相對比,撫今追昔,諷刺意義已十分明顯 ,“更不復 ,新亭墮淚”“更不復”三字領起,遞進一層,由微婉的諷刺轉而直接抨擊現實。繁華的故都已荒敗不堪,南渡君臣又不思收復,甚至沒有一個空發感嘆的人存在!作者內心的悲憤再也壓抑不住,語調也由抑郁低沉轉為亢奮激越。“簇樂紅妝搖畫舫”,指的是湖上笙簧競奏仕女混雜尋歡作樂景象。面對這種場面,作者禁不住想起西晉末年祖逖中流擊楫、矢志北伐的故事。祖逖的誓言猶縈繞在耳邊,可眼前滿載“簇樂紅妝”的西湖畫舫中,卻不能找到他的身影,一邊是淪陷荒蕪的國土,一邊是紙醉全迷的生活,因此作者禁不住要迸發出“千古恨,幾時洗”這樣悲憤填膺的呼聲。
以上由西湖游樂觸景生情引出縱論國事,悲憤苦悶的情懷 。下片緊承“ 千古恨,幾時洗”而發表政見,評論時事。
“余生自負澄清志。更有誰、磻溪未遇,傅巖未起?國事如今誰倚仗?”三句表明作者立志救國的凌云壯志和要求朝廷起用賢才的愿望。澄清志,見《后漢書·范滂傳》:“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充分表現作者欲挽狂瀾、澄清中原的政治理想與抱負。“磻溪未遇”和“傅巖未起”,分別用姜太公遇周文王和殷高宗重用傅說的典故,指明必須大力起用賢才才能振興國運,謀圖規復,“國事如今誰依仗?衣帶一江而已”兩句,回答結合,腐敗不堪的南宋王朝不懂得依靠人力而只想倚仗長江天險,這種盲目求安的心理,給予辛辣的諷刺。“衣帶”指的是長江之狹窄不足憑借。“便都道、江神堪恃”是對一班昏庸君臣亡國論調的揶揄諷刺之詞。最后,“借問”幾句,筆鋒一轉,對士大夫中不問國事的風氣也作了尖銳的批評 。南宋國力衰弱 ,朝廷當然要負主要責任 ,但是一些自命不凡的士大夫 ,卻一味寄情于山水,對國事不聞不問,也加劇了社會政治的危機。孤山林處士,指北宋初年的高士林逋,他隱居在西湖的孤山 ,種梅養鶴 ,一生不做官。他生當北宋太平之世,不求宦達,可以說是清高的表現。但南宋后期國家危機四伏,這班士大夫卻以忘卻國事互相標榜,這無疑是消極逃避責任的表現 ,因此難怪作者要發出“天下事,可知矣”如此沉重的感慨了。聯系上片歇拍“千古恨,幾時洗”,可見作者內心的憂憤之情!這首詞不遺余力地抨擊當時茍安之風,詞中多用設問和感嘆句 ,形式多樣作者或通過對比提問 ,如“簇樂紅妝搖畫舫,問中流擊楫誰人是”,或自問自答,如:“借問孤山林處士,但掉頭,笑指梅花蕊”,或通過發問表感慨,如:“千古恨,幾時洗”。此詞語言風格的散文化,議論化傾向明顯,這是辛氏詞人“以文為詞”的一個突出特點,此詞總起來看,可以說是南宋詞中的《陳政事書》。 《賀新郎·西湖》作者文及翁簡介
文及翁(生卒年不詳)字時學,號本心,綿州(今四川綿陽)人,徙居吳興(今浙江湖州)。
劉克莊《賀新郎》賞析
劉克莊《賀新郎》賞析1
【年代】:宋
【作者】:劉克莊——《賀新郎》端午
【內容】: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綀衣紈扇,午風清暑。
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觀渡。
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糈。
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
又說是、蛟饞龍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作者】:
劉克莊(1187-1269)字潛夫,號后村,莆田人。著述宏富,今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其中有詩5000多首,詞200多首,《詩話》4集及許多散文。作品體裁豐富,題材廣泛。他一生仕途坎坷,先后五次被罷黜,長期閑賦鄉居,對莆田的社會生活、民俗風情有細膩的觀察、較深的了解,并將之反映于作品中。它的不少詩詞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南宋莆田地區的雜劇、百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注釋】:
綀掖:粗線織成的布衣。
艾虎:《荊門記》:“午節人皆采艾為虎為人,掛于門以辟邪氣。”
靈均標致:靈均,屈原之字。標致,風范。
紉蘭佩:聯綴秋蘭佩帶于身。
椒醑:椒,香物。醑,美酒。二者用來降神、享神。
騷魂:屈原的忠魂。
角黍:粽子。
把似:如果。
【賞析】:
黃蓼園云:“非為靈均雪恥,實為無識者下一針砭,思想超超,意在筆黑之外。”又云:“就競渡者及沉角黍者落想,是以實處落想。”《黃蓼園詞選》
劉克莊《賀新郎》賞析2
北望神州路,試平章、這場公事,怎生分付?記得太行山百萬,曾入宗爺駕馭。今把作握蛇騎虎。君去京東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談笑里,定齊魯。
兩淮蕭瑟惟狐兔。問當年、祖生去后,有人來否?多少新亭揮淚客,誰夢中原塊土?算事業須由人做。應笑書生心膽怯,向車中、閉置如新婦。空目送,塞鴻去。
【賞析】
這首送陳子華的詞,寫法特別。北望神州路,試平章、這場公事,怎生分付?突如其來地提出一個因北望中原而產生的問題,起勢突兀,引人注目。
記得太行山百萬,曾入宗爺駕馭。今把作握蛇騎虎。接著才指出問題的具體內容:即是該怎樣對待淪陷區的義軍。問題從南、北宋之際說起,當時的愛國將領宗澤為抗擊金軍,招撫了義軍首領王善、楊進等人,他敢于招撫被人視為寇盜的義軍,有能力駕馭他們,依靠他們壯大抗金的力量,所以宗澤聲威大震,軍民都敬重他,喊他為宗爺爺。宗澤在政治上、軍事上采取正確的立場和措施,在抗敵方面收到了巨大的效果。
作者寫這首詞時,宗澤逝世已久,但在北方金人統治地區,仍有義軍活動。其中紅襖軍力量最大,首領楊安兒被殺后,余眾歸附南宋,可惜朝廷不信任他們,把抗金民眾武裝看成是手上拿的蛇和跨下騎的虎,甩掉又不是,用又不敢用。作者送行的友人陳子華,他曾主張積極招撫中原地區的義軍。他出知真州(治今江蘇儀征),在公元一二二七年(宋理宗寶慶三年)四月,當時李全還未叛降蒙古。宋朝如果能夠正確團結、運用義軍的力量,抗金是大有可為的。所以作者送陳子華赴江北前線的真州時,要他認真地考慮這個關系國家安危存亡的重大問題。這里前二句歌頌宗澤正確對待義軍,聲威極大;后一句用《魏書。彭城王勰傳》的典故,批判昏聵無能的投降派。兩種不同的形象,形成鮮明、強烈的對照,筆力遒壯。君去京東豪杰喜,想投戈拜真吾父。談笑里,定齊魯。希望陳子華到真州要效法宗澤,使京東路(指今山東一帶)的豪杰,歡欣鼓舞,做到談笑之間,能夠收復、安定齊魯北方失地。既是勉友,更抒發自己延納俊杰、收復河山的熱切愿望,寫得酣暢樂觀,富于豪情壯志。
下片情感波瀾起伏,一會兒奇峰突兀,一會兒陡轉直下,沉郁凝重。兩淮蕭瑟惟狐兔。問當年、祖生去后,有人來否?面對當時現實:國土淪喪,人煙稀少,狐兔出入;父老長久盼望,然而看不到祖逖那樣的志士。筆調跌宕,感情變為悲憤。多少新亭揮淚客,誰夢中原塊土?說當時不但喪心麻木、公然賣國的投降派不想念中原,連以名流自命的士大夫們也沒有意志去收復失地。筆調和前三句相同,用南宋統治區域的現實去補充前三句,進一步濃化前三句的感情。算事業須由人做。指出事在人為,不須頹喪,又轉為充滿信心的樂觀,和上片的思想感情相呼應。單句回斡,陡然而來,戛然而止,這是詞中表現豪邁之氣的頂點。應笑書生心膽怯,向車中、閉置如新婦。用《梁書·曹景宗傳》的典故,嘲笑書生氣短,言外之意,也是希望陳子華要振作豪氣勇于作為,似自嘲而實是勉勵陳子華。空目送,塞鴻去。
以寫送別作結。全詞正面寫送別,只有這兩句話;又不直接寫送人,卻言寫目送塞鴻并去,仍與北國河山聯系在一起。既點題,又圍繞全詞的中心內容,有余味,有力量。
歷史上的反動統治者,都是敵視人民的力量,勇于對內,怯于對外。在這首詞中,作者要陳子華正確對待義軍,招撫義軍,思想是進步的。他的詞,發展了辛棄疾詞的散文化、議論化的傾向,雄放暢達,繼承辛派的愛國主義詞風,又有自己的風格。這首詞氣勢磅礴,一氣貫之,是名詞的顯著特色。立意高遠,大處落墨,又曲折跌宕,不同于那些一味講究直率的人。
劉克莊《賀新郎》賞析3
賀新郎·九日
宋代:劉克莊
湛湛長空黑。更那堪、斜風細雨,亂愁如織。老眼平生空四海,賴有高樓百尺。看浩蕩、千崖秋色。白發書生神州淚,盡凄涼、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無跡。
少年自負凌云筆。到而今、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常恨世人新意少,愛說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對黃花孤負酒,怕黃花、也笑人岑寂。鴻北去,日西匿。
譯文
暗沉沉的`天空一片昏黑,又交織著斜風細雨。實在令人難以忍受,我的心中紛亂如麻,千絲萬縷的愁思如織。我平生就喜歡登高臨遠眺望四海,幸虧現在高樓百尺。放眼望去,千山萬壑盡現于點點秋色里,我胸襟博大滿懷情意。雖然只是普通的一個白發書生,流灑下的行行熱淚卻總是為著神州大地,絕不會像曾經登臨牛山的古人一樣,為自己的生命短暫而悲哀飲泣。追憶懷念以往的榮辱興衰,一切都已經杳無影跡了。
少年時我風華正茂,氣沖斗牛,自以為身上負有凌云健筆。到而今才華如春花凋謝殆盡,只剩下滿懷蕭條寂寞的心緒。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愛說南朝文人的疏狂舊事。每當重陽吟詠詩句,動不動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讓人感到有些厭煩。如果對著菊花而不飲酒,恐怕菊花也會嘲笑人太孤寂。只看見鴻雁向北飛去,一輪昏黃的斜陽漸漸向西邊沉了下去。
注釋
賀新郎:詞牌名之一。此調始見蘇軾詞,原名“賀新涼”,因詞中有“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句,故名。
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湛(zhàn)湛:深遠的樣子。
空四海:望盡了五湖四海。
高樓百尺:指愛國志士登臨之所。
白發書生:指詞人自己。
牛山:在山東臨淄縣南。
凌云筆:謂筆端縱橫,氣勢干云。
南朝狂客:指孟嘉。晉孟嘉為桓溫參軍,嘗于重陽節共登龍山,風吹帽落而不覺。
拈(niān)出:搬出來。
岑(cén)寂:高而靜。岑音此仁反。
匿(nì):隱藏。
賞析
首三句先以“湛湛長空黑”烘托出胸中塊壘,通過對昏黑風雨交加的描寫,表達出詞人憂慮國事、痛心神州陸沉的悲憤之情。滿天密布深黑的烏云,再加上陣陣斜風細雨,使人心亂如麻,愁思似織,“亂愁如織”點出全篇主旨。重陽本來是登高之佳節,由于風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樓,放眼遙望千山萬壑,浩蕩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涼,會使人淚水滂沱。“白發”四句直抒“老眼”登覽之所感。“神州淚”說明詞人是為神州殘破沉淪的“往事”而極度傷心灑淚。“神州”二字曾在詞人詞中反復出現,說明恢復中原是他念念不忘的頭等大事。
“少年”三句遙接“老眼平生”,折筆追敘少年時代的豪興與才情。但是目前卻青春已逝,壯志成空,進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國之恨。“常恨世人”三句則有更深寄托。詞人慨恨文士不顧國家多難,只想效法魏晉名士風流的狂客行徑,每年在重陽節登高,總喜歡提起東晉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稱揚一番,毫無現實意義。“若對”兩句,是說如自己這樣的憂國志士,并不追慕魏晉風度,但對國破家亡的現狀憂心如焚卻又無能為力。詞意至此急轉直下,壯志未酬,詞人在感憤之余,覺得自己既不能改變這種局面,在此佳節也只能賞黃花以遣懷,借酒澆愁了。“鴻北去”,目送飛鴻北去,抒發對故土的思戀。“日西匿”暗指南宋國勢危殆,振興無望。以天際廣漠之景物作結,與首句呼應,意余言外。
上片寫重陽節登高望遠所引起的感喟。下片批評當時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風,表達出詞人對國事和民生的極端關注。全詞寫景寓情,敘事感懷,以議論為主,借題發揮,感慨蒼涼。主旋律是英雄失路融家國之恨的慷慨悲歌,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
創作背景
這首詞為詞人于重陽節登上高樓之作。重陽本是登高遠眺的好時光,但詞人卻遇到了烏云密布、陰雨綿綿的糟糕天氣,詞人由凄涼的天氣聯想到自己報國無門的苦悶,于是借景抒情,寫下了這首詞。
關于草地的詩句有哪些
1. 關于草地的詩句
關于草地的詩句 1. 有關草地的詩詞
1、一片泥涂荒草地
宋
戴復古
《賀新郎·蝸角爭多少》
2、族類橫行草地
宋
李曾伯
《滿庭芳·八足橫戈》
3、占得高原肥草地
唐
趙延壽
《塞上》
4、草地間關短轂車
近代
王國維
《頤和園詞》
5、占得高原肥草地
唐
趙延壽
《虜廷感賦》
6、放草地牛眠易熟
宋
陳舜道
《春日田園雜興十首》
7、草地耕牛方有犢
宋
陳舜道
《春日田園雜興十首》
8、北極星辰臨草地
宋
諶祜
《句》
9、藉草地寬何不容
宋
方回
《次前韻將歸隱黃山》
10、綠草地元無綠草
宋
方回
《武林感舊又二首》
11、草地雖平不種花
宋
高翥
《破屋》
12、草地雨長應易墾
宋
君端
《春日田園雜興》
13、草地長夢舊家春
宋
連文鳳
《寄李闔舍》
14、草地蠕行到極南
宋
劉克莊
《又聞邊報四首》
15、草地棗紅猶索斗
宋
劉克莊
《再和二首》
16、只道馬行荒草地
宋
釋道璨
《偈頌十八首》
17、步過草地嶺
宋
張嵲
《斤竹嶺》
18、草地荒漫漫
宋
鄭起
《飲馬長城窟》
19、今日黃云衰草地
宋
鄭獬
《重到城東有感三首》
2. 關于草地的古詩
1.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漢·無名氏《古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2.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風霜早。 南朝宋·劉俁《詩一首》
3.一叢香草足礙人,數尺游絲即橫路。北朝·北周·庚信《春賦》
4.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團扇。南朝梁·何遜《與蘇九德別》
5.深庭秋草綠。南朝梁·柳惲《搗衣詩》
6.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7.葉舒春夏綠,花吐淺深紅。唐·李嶠《萱》
8.雨中草色綠堪染。唐·王維《輞川別業》
9.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唐·李白《日出入行》
10.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唐·杜甫《旅夜書懷》
11.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唐·杜甫《蜀相》
12.草色遙看近卻無。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13.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唐·韓愈《游城南晚春》
14.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墻。唐·張繼《洛陽作》
15.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張九齡《感遇》
16.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唐·劉禹錫《陋室銘》
17.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18.柳絲裊裊風繅出,草縷茸茸雨剪齊。唐·白居易《天津橋》
19.春盡雜芳歇,夏初芳草深。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獨酌》
20.杜康能散悶,萱草能忘憂。唐·白居易《酬夢得以萱草見贈》
21.色嫩似將藍汁染,葉齊如把剪刀裁。唐·徐夤《草》
22.庭草根自淺,造化無遺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風。唐·曹鄴《庭草》
23.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唐·戴叔倫《蘇溪亭》
24.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唐·羅隱《綿谷回寄蔡氏昆仲》
25.江春不肯留歸客,草色青青送馬蹄。唐·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
26.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唐·李商隱《晚晴》
27.勁草不隨風偃去。宋·范仲淹《歐伯起相訪》
28.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宋·歐陽修《秋聲賦》
29.野花向客開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閑。宋·歐陽修《再至西都》
30.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宋·梅堯臣《蘇幕遮》
31.花易凋零草易生。宋·蘇舜欽《題花山春壁》
32.細草愁煙,幽花怯露,憑欄總是銷魂處。宋·晏殊《踏莎行》
33.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宋·林逋《點絳唇》
34.恨如芳草,萋萋刬盡還生。宋·秦觀《八六子》
35.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宋·蘇軾《蝶戀花》
36.一番桃李花開盡,唯有青青草色齊。宋·曾鞏《城南》
37.獨倚欄干凝望遠,一川煙草平如剪。宋·謝逸《蝶戀花》
38.微質已知煩雨露,寸心終欲報春暉。宋·李綱《詠草》
40.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宋·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
41.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宋·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
42.花如解語迎人笑,草不知名隨意生。宋·李彭《春日懷秦髯》
43.嫩綠柔香遠更濃,春來無處不茸茸。明·楊基《春草》
44.勁草不倚于疾風,零霜則變;青葵善迎于白日,宇曖斯迷。清·王夫之《連珠》
45.兒童不知春,問草何故綠。清·袁枚《偶作五絕句》
3. 形容草地的詩句
一叢香草足礙人,數尺游絲即橫路。
北朝·北周·庚信《春賦》
游絲:昆蟲吐出的絲在空中飄游。寫春色留人,含蓄不露。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唐·劉禹錫《陋室銘》
苔:苔蘚。渲染了苔綠草青的環境,清雅怡人,極具美感。
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
唐·羅隱《綿谷回寄蔡氏昆仲》
用擬人手法,形象生動。
江春不肯留歸客,草色青青送馬蹄。
唐·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
首句寫留客,因種種原由而無法挽留;后句寫送客,青草之上馬蹄奔馳,青草似乎也通人情,與作者一道送別友人。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唐·李商隱《晚晴》
幽草:稱在幽暗處的小草,陰雨太久會使它爛死。首句是作者自喻,暗含天將放晴的意思;后句表示作者對人生的態度。如果說他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句調子低沉,那么這兩句則更多表現出樂觀態度棗珍重美好的“晚晴”,并不去理會它的久暫。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宋·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
儂:我。這里指荷花。披襟:敞開衣襟。用擬人手法寫小草和荷花默契在酷暑的傍晚巧取涼風的狀態。
勁草不倚于疾風,零霜則變;青葵善迎于白日,宇曖斯迷。
清·王夫之《連珠》
4. 關于草地的詩句
北朝·北周·庚信《春賦》
游絲:昆蟲吐出的絲在空中飄游.寫春色留人,含蓄不露.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唐·劉禹錫《陋室銘》
苔:苔蘚.渲染了苔綠草青的環境,清雅怡人,極具美感.
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
唐·羅隱《綿谷回寄蔡氏昆仲》
用擬人手法,形象生動.
江春不肯留歸客,草色青青送馬蹄.
唐·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
首句寫留客,因種種原由而無法挽留;后句寫送客,青草之上馬蹄奔馳,青草似乎也通人情,與作者一道送別友人.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5. 描寫草地的詩句
秋高氣爽 秋雨綿綿 金秋季節 秋風蕭瑟 秋風送爽 層林盡染 天高云淡 秋云冬來 重陽登高 枯枝敗葉 秋草枯黃 桂花飄香 秋熱如晨 中秋賞月 千山一碧 萬山叢中 千姿百態 山石壯膽 山明水秀 山清水秀 山高樹茂 谷下有谷 青山綠水 青海青山 峰上有峰 清逸秀麗 寸草不生 聳立云霄 云霧纏繞 奇峰聳立 巍然屹立 山勢雄偉 群山簇立 千山萬嶺 風狂海嘯 水天相接 驚濤拍岸 浪拍礁石 浪花洶涌 席地而卷 奔騰翻卷 雷霆萬鈞 漫江沸騰 波濤萬頃 聲如金鼓 水花飛揚 亙如山齒 奔騰叫囂 生機勃勃 生機盎然 生機勃發 春色滿園 灑滿陽光 人聲鼎沸 書聲瑯瑯 熱鬧非凡 垂柳依依 林蔭小道 你追我趕 歡聲笑語 環境幽雅 清香四溢 景色迷人 奮發向上 茁壯成長 三五成群 熱鬧歡騰 款款清歌水天一色、郁郁蔥蔥、青山綠水 、山青水秀、湖光山色、江山如畫 白屋寒門 碧海青天 冰天雪窯 春寒料峭 春回大地 唇亡齒寒 滴水成冰 風刀霜劍 風雨凄凄 寒蟬凄切 寒蟬仗馬 寒花晚節 寒木春華 寒心酸鼻 號寒啼饑 林寒洞肅 凄風苦雨 十冬臘月 霜露之病 歲寒三友 松柏后凋 歲寒知松柏 偷寒送暖 縮手縮腳 歲暮天寒 天凝地閉 啼饑號寒 天寒地凍 雪窖冰天 雪虐風饕 噓寒問暖 一寒如此 仗馬寒蟬 傲霜斗雪 傲雪凌霜 秋高氣爽 秋菊傲霜 一葉知秋 秋風習習 秋果累累 林寒澗肅 日長一線 松柏后凋 寒木春華 紅情綠意 紅衰翠減 陽春有腳 雨后春筍 虎尾春冰 花紅柳綠 花香鳥語 雨后春筍 鶯啼燕語 口角春風 枯木逢春 流水落花 柳暗花明 流水桃花 輪扁斫輪 落花流水 滿園春色 柳綠花紅 研桑心計。
6. 描寫草地的句子大全
草坪有的地方碧綠碧綠的,還有的地方稍微帶點暗黃色,遠遠望去,大地仿佛鋪上了一層綠色的地毯,特別引人注目。
噴水管噴灑出的水像蒙蒙細雨,飄落到草坪上,亮晶晶的,在陽光的照耀下,像小精靈眨著含笑的眼睛,落在葉尖上的水珠搖搖晃晃的,好像馬上就要落下來似的。例句:1、小草偷偷地從土地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6303733回迷藏。
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2、草坪上有噴香撲鼻的花,還有一大片綠地,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體育器材。
這里不僅環境優美,更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尤其更是我們小孩子們的樂園。
3、小草在絢麗的鮮花面前顯得很單調,在參天的大樹腳下又顯得很弱小。然而,颶風雖能把大樹連根拔起,將鮮花刮得粉碎,卻奈何不了扎根大地的小草。
4、夏天,草坪中間的花壇里的月季競相開放,開得那么熱鬧,引來無數只勤勞的小蜜蜂和美麗的蝴蝶在翩翩起舞。5、春天,百花盛開,我們在那里賞花,在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上,點綴著許許多多漂亮的小花,有時,蝴蝶在跟它比美,蜜蜂跟他斗艷。
我們在這綠綠的草地打滾,我們非常小心,生怕碰到那美麗的小花,但是有時也會不小心碰一下。我們在這美麗景色下玩耍,真高興。
春天門前的草坪是我們的花園。
7. 描寫草坪的古詩詞
一叢香草足礙人,數尺游絲即橫路.北朝·北周·庚信《春賦》 游絲:昆蟲吐出的絲在空中飄游.寫春色留人,含蓄不露.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唐·劉禹錫《陋室銘》苔:苔蘚.渲染了苔綠草青的環境,清雅怡人,極具美感.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唐·羅隱《綿谷回寄蔡氏昆仲》用擬人手法,形象生動.江春不肯留歸客,草色青青送馬蹄.唐·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 首句寫留客,因種種原由而無法挽留;后句寫送客,青草之上馬蹄奔馳,青草似乎也通人情,與作者一道送別友人.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唐·李商隱《晚晴》幽草:稱在幽暗處的小草,陰雨太久會使它爛死.首句是作者自喻,暗含天將放晴的意思;后句表示作者對人生的態度.如果說他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句調子低沉,那么這兩句則更多表現出樂觀態度棗珍重美好的“晚晴”,并不去理會它的久暫.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宋·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儂:我.這里指荷花.披襟:敞開衣襟.用擬人手法寫小草和荷花默契在酷暑的傍晚巧取涼風的狀態.勁草不倚于疾風,零霜則變;青葵善迎于白日,宇曖斯迷.清·王夫之《連珠》倚(lǐ):偏.零:落.宇:屋.曖(ài):昏暗.句意為:在昏暗的屋檐下則會迷失朝向.四句比喻美好的事物也有它的缺點和不足。
8. 推薦幾首與“草地”有關的詩句
1、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2、少年游·草
宋代:高觀國
春風吹碧,春云映綠,曉夢入芳裀。軟襯飛花,遠連流水,一望隔香塵。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憶翠羅裙。冷落閑門,凄迷古道,煙雨正愁人。
3、調笑令·邊草
唐代:戴叔倫
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萬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
4、春草
唐代:唐彥謙
天北天南繞路邊,托根無處不延綿。
萋萋總是無情物,吹綠東風又一年。
5、青青河畔草
兩漢:佚名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6、臨江仙·斗草階前初見
宋代:晏幾道
斗草階前初見,穿針樓上曾逢。羅裙香露玉釵風。靚妝眉沁綠,羞臉粉生紅。
流水便隨春遠,行云終與誰同。酒醒長恨錦屏空。相尋夢里路,飛雨落花中。
7、蘇幕遮·草
宋代:梅堯臣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后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形容“滄海桑田”的詩句有哪些?
《觀滄海》
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錦瑟》
唐代: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離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讀山海經·其十》
魏晉: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醉花陰·黃花謾說年年好》
宋代:辛棄疾
黃花謾說年年好。也趁秋光老。綠鬢不驚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蟠桃結子知多少。家住三山島。何日跨歸鸞,滄海飛塵,人世因緣了。
關于綠草的詩句
1. 關于春風綠草的詩句
1.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漢·無名氏《古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2.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風霜早。 南朝宋·劉俁《詩一首》
3.一叢香草足礙人,數尺游絲即橫路。北朝·北周·庚信《春賦》
4.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團扇。南朝梁·何遜《與蘇九德別》
5.深庭秋草綠。南朝梁·柳惲《搗衣詩》
6.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7.葉舒春夏綠,花吐淺深紅。唐·李嶠《萱》
8.雨中草色綠堪染。唐·王維《輞川別業》
9.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唐·李白《日出入行》
10.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唐·杜甫《旅夜書懷》
11.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唐·杜甫《蜀相》
12.草色遙看近卻無。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13.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唐·韓愈《游城南晚春》
14.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墻。唐·張繼《洛陽作》
15.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張九齡《感遇》
16.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唐·劉禹錫《陋室銘》
17.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18.柳絲裊裊風繅出,草縷茸茸雨剪齊。唐·白居易《天津橋》
19.春盡雜芳歇,夏初芳草深。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獨酌》
20.杜康能散悶,萱草能忘憂。唐·白居易《酬夢得以萱草見贈》
21.色嫩似將藍汁染,葉齊如把剪刀裁。唐·徐夤《草》
22.庭草根自淺,造化無遺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風。唐·曹鄴《庭草》
23.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唐·戴叔倫《蘇溪亭》
24.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唐·羅隱《綿谷回寄蔡氏昆仲》
25.江春不肯留歸客,草色青青送馬蹄。唐·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
26.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唐·李商隱《晚晴》
27.勁草不隨風偃去。宋·范仲淹《歐伯起相訪》
28.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宋·歐陽修《秋聲賦》
29.野花向客開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閑。宋·歐陽修《再至西都》
30.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宋·梅堯臣《蘇幕遮》
31.花易凋零草易生。宋·蘇舜欽《題花山春壁》
32.細草愁煙,幽花怯露,憑欄總是銷魂處。宋·晏殊《踏莎行》
33.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宋·林逋《點絳唇》
34.恨如芳草,萋萋刬盡還生。宋·秦觀《八六子》
35.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宋·蘇軾《蝶戀花》
36.一番桃李花開盡,唯有青青草色齊。宋·曾鞏《城南》
37.獨倚欄干凝望遠,一川煙草平如剪。宋·謝逸《蝶戀花》
38.微質已知煩雨露,寸心終欲報春暉。宋·李綱《詠草》
40.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宋·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
41.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宋·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
42.花如解語迎人笑,草不知名隨意生。宋·李彭《春日懷秦髯》
43.嫩綠柔香遠更濃,春來無處不茸茸。明·楊基《春草》
44.勁草不倚于疾風,零霜則變;青葵善迎于白日,宇曖斯迷。清·王夫之《連珠》
45.兒童不知春,問草何故綠。清·袁枚《偶作五絕句》
2. 描寫綠樹,綠草的古詩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游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 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晚春
作者: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宋。蘇麟:《斷句》 [只此二句,故稱斷句]
近水樓臺先得月 向陽花木易為春
40
3. 形容秋天綠草的詩句
《長沙過賈誼宅》
年代: 唐 作者: 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代邊將有懷》
年代: 唐 作者: 劉長卿
少年辭魏闕,白首向沙場。瘦馬戀秋草,征人思故鄉。
暮笳吹塞月,曉甲帶胡霜。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戰強。
《殘句:秋近草蟲乳》
年代: 宋 作者: 王禹偁
秋近草蟲乳,夜遙霜月寒。
扇聲酋泛暑,井氣忽生秋。
《秋草》
年代: 明 作者: 吳夢旸
八月幽并百草黃,還聞一曲奏清商。
關河今夜皆寒色,陵寢前朝但夕陽。
久客自然迷道路,后時能不畏風霜。
吳兒莫說漂零易,未到邊頭古戰場。
《秋草》
年代: 明 作者: 雪溪映
護蟲吟月苦,襯馬滑蹄行。
螢火燒難死,霜花落也生。
誰傷當路踐,自怨不春萌。
獨有秋江上,離離關客情。
4. 關于草地的詩句
北朝·北周·庚信《春賦》
游絲:昆蟲吐出的絲在空中飄游.寫春色留人,含蓄不露.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唐·劉禹錫《陋室銘》
苔:苔蘚.渲染了苔綠草青的環境,清雅怡人,極具美感.
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
唐·羅隱《綿谷回寄蔡氏昆仲》
用擬人手法,形象生動.
江春不肯留歸客,草色青青送馬蹄.
唐·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
首句寫留客,因種種原由而無法挽留;后句寫送客,青草之上馬蹄奔馳,青草似乎也通人情,與作者一道送別友人.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5. 有關草地的詩詞
1、一片泥涂荒草地
宋
戴復古
《賀新郎·蝸角爭多少》
2、族類橫行草地
宋
李曾伯
《滿庭芳·八足橫戈》
3、占得高原肥草地
唐
趙延壽
《塞上》
4、草地間關短轂車
近代
王國維
《頤和園詞》
5、占得高原肥草地
唐
趙延壽
《虜廷感賦》
6、放草地牛眠易熟
宋
陳舜道
《春日田園雜興十首》
7、草地耕牛方有犢
宋
陳舜道
《春日田園雜興十首》
8、北極星辰臨草地
宋
諶祜
《句》
9、藉草地寬何不容
宋
方回
《次前韻將歸隱黃山》
10、綠草地元無綠草
宋
方回
《武林感舊又二首》
11、草地雖平不種花
宋
高翥
《破屋》
12、草地雨長應易墾
宋
君端
《春日田園雜興》
13、草地長夢舊家春
宋
連文鳳
《寄李闔舍》
14、草地蠕行到極南
宋
劉克莊
《又聞邊報四首》
15、草地棗紅猶索斗
宋
劉克莊
《再和二首》
16、只道馬行荒草地
宋
釋道璨
《偈頌十八首》
17、步過草地嶺
宋
張嵲
《斤竹嶺》
18、草地荒漫漫
宋
鄭起
《飲馬長城窟》
19、今日黃云衰草地
宋
鄭獬
《重到城東有感三首》
6. 形容草地的詩句
一叢香草足礙人,數尺游絲即橫路。
北朝·北周·庚信《春賦》
游絲:昆蟲吐出的絲在空中飄游。寫春色留人,含蓄不露。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唐·劉禹錫《陋室銘》
苔:苔蘚。渲染了苔綠草青的環境,清雅怡人,極具美感。
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
唐·羅隱《綿谷回寄蔡氏昆仲》
用擬人手法,形象生動。
江春不肯留歸客,草色青青送馬蹄。
唐·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
首句寫留客,因種種原由而無法挽留;后句寫送客,青草之上馬蹄奔馳,青草似乎也通人情,與作者一道送別友人。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唐·李商隱《晚晴》
幽草:稱在幽暗處的小草,陰雨太久會使它爛死。首句是作者自喻,暗含天將放晴的意思;后句表示作者對人生的態度。如果說他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句調子低沉,那么這兩句則更多表現出樂觀態度棗珍重美好的“晚晴”,并不去理會它的久暫。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宋·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
儂:我。這里指荷花。披襟:敞開衣襟。用擬人手法寫小草和荷花默契在酷暑的傍晚巧取涼風的狀態。
勁草不倚于疾風,零霜則變;青葵善迎于白日,宇曖斯迷。
清·王夫之《連珠》
7. 關于描寫草的詩句
細雨濕流光,芳草年年與恨長
草色遙看近卻無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風吹草低見牛羊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草青臨水地,頭白見花人
蟾光澹蕩,冷浸琪花瑤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風吹草低見牛羊 。
誰言寸草心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盧綸《塞下曲》) 12、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滁州西澗》) 13、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寫草的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陶淵明《歸園田居》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曹操《觀滄海》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 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草長鶯飛二月天
關于賀新郎.蝸角爭多少和賀新郎蝸角爭多少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