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辛棄疾的送別詞有哪些 辛棄疾的送別詞有哪些三年級

過分想念2023-01-01 08:00詩詞25

今天給各位分享辛棄疾的送別詞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辛棄疾的送別詞有哪些三年級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辛棄疾 鷓鴣天·送人

《鷓鴣天送人》

作者:辛棄疾

原文:

唱徹《陽關》淚未干,

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無窮樹,

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

只應離合是悲歡?

江頭未是風波惡,

別有人間行路難!

注釋:

1、唱徹《陽關》:唱完送別的歌曲。徹,完;《陽關》,琴歌《陽關三疊》。

2、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還是多吃飯吧。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

3、無窮:無盡,無邊。

4、般:種。

5、只應句:豈只是離別才使人悲傷,團聚才使人歡顏。只應,只以為,此處意為豈只。

6、未是:還不是。

7、別有:更有。

翻譯:

唱完了《陽關》曲淚卻未干,

視功名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勸加餐。

水天相連,

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

烏云挾帶著雨水,

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

何止千件萬般,

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傷,

聚會才使人歡顏?

江頭風高浪急,還不是十分險惡,

而人間行路卻是更艱難。

賞析:

(一)

這首詞見于四卷本《稼軒詞》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時的作品。那時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經歷了不少挫折,因此詞雖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達的多是世路艱難之感。

上闋頭二句: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別?!蛾栮P三疊》是唐人上闋送別歌曲,加上唱徹、淚未干五字,更覺無限傷感。

從作者的性格看,送別絕不會帶給他這樣的傷感。他平日對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積胸中,恰巧,遇上送別之事的觸動,便一涌而發,故有此情狀。下句忽然宕開說到功名之事,便覺來路分明。作者和陸游一樣,都重視為國家的恢復事業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龍吟》詞說: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認為建立功名是分內的事;《水調歌頭》詞說: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認為對功名應該執著追求,并且要有遠大的目標。這首詞中卻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滿朝廷對金屈膝求和,自己的報國壯志難酬,而被迫退隱、消極的憤激之辭:且加餐,運用《古詩十九首》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之句,也是憤激之語。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寫送別時翹首遙望之景,景顯得生動,用筆也很渾厚,而且天邊的流水遠送無窮的樹色,和設想行人別后的行程有關;雨中陰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聯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壓制有關。景句關聯詞中的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聯系緊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韻。

下闋起三句: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這里的離合和悲歡是偏義復詞。由于題目送人與下闋頭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規定,所以離合,就只取離字義,悲歡就只取悲字義。上闋寫送別,下闋抒情本應該是以別恨為主調的,但是作者筆鋒拗轉,說今古恨事有幾千般,豈只離別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問語氣,比正面的判斷語氣更含激情。作詞送人而居然說離別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顯示出詞的思想感情將有進一步的開拓。緊接著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聲: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杜甫《夢李白》),但作者認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險惡。那是存在于人們心中、存在于人事斗爭上的無形的風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離別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劉禹錫《竹枝詞》)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簡單地借用前人的詩意,而有他切身的體會。他一生志在恢復事業,做官時喜歡籌款練兵,并且執法嚴厲,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強富家,所以幾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撫使任內,籌建飛虎軍,后來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內,即因此事實被劾為奸貪兇暴、厲害田里而被罷官。這正是人事上的風波惡的明顯例證。作者寫出詞的最后兩句,包含了更多的傷心經歷,展示了更廣闊、更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境界,情已淋漓,語仍含蓄。李白《行路難》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同此悲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正可說明悲憤的原因和實質。

這首小令,篇幅雖短,但是包含了廣闊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筆調深渾含蓄,舉重若輕,不見用之跡而力透紙背,顯示辛詞的大家氣度。

(二)

送別詞是詞里一個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詞,多敘男女離別。從古以來,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江淹《別賦》)。纏綿悱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籠罩全篇。辛棄疾的送別詞,卻多立意不俗,又總是超出常境,這首《鷓鴣天》可作代表。

一接卻正話反說: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張華《答何劭》詩:自予及有識,志不在功名。視功名為馀事,或者說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會真如鳳毛麟角。

前結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點染。先寫江中之水: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后寫空中之云:烏云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單情則露;景以情妍,獨景則滯(沈雄《古今詞話詞品》卷下引宋征壁語)。而言情之詞,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這樣,把行色的凄涼況味,推上一個高層次。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蘊含了作者離別時的凄涼傷感之情以及壯志難酬的激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寫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后寫空中之云,烏云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蘊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韻。

后結仍扣緊送人題意: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江頭風高浪急,十分險惡,但哪有人間行路難呢?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引《樂府解題》曰:《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今不存。南朝宋鮑照有《擬行路難》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個人不為世用,或針砭社會現實。這兩句托意深刻,正應辛棄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帶湖閑居種種生活的體驗在內。一首五十六個字的《送人》小詞,寫得這樣內蘊豐富,寄情高遠,絕少黯然銷魂情緒,英雄感愴,有在長情之外(劉辰翁《辛稼軒詞序》),由此詞正可悟出。下闕表達了這樣兩層新意:一是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千件萬般,不止是只有生離死別,還有國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頭風波險惡突顯人間行路之難,世事之險。

(三)

詞開篇即述離情。唐代詩人王維有七絕《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后入樂府,以為送別。李東陽《麓堂詩話》曰: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稱《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這里把送別場面凝縮成唱徹(唱畢)而淚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狀。一接卻正話反說: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張華《答何劭》詩:自予及有識,志不在功名。視功名為余事,或者說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會真如鳳毛麟角。辛棄疾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的《鷓鴣天》詞云: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簇擁千軍萬馬,突破重圍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愛國壯舉,又何嘗不是為了功名!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破陣子》)。在封建社會里,是互相聯系的。換言之,只有達,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視功名為余事而勸加餐,處于國仇未報壯士老(陸游詩句)的具體歷史情況下,這里曠達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憤,是反語,是色荏內厲的。

下片宕開,從久遠的歷史長河來作論述: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哀?聚會才使人歡樂嗎?無論離,無論合畢竟都是個人間的事,它們只是今古恨的一種,言外之意是國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難,較之個人的悲歡離合,是更值得關注的事!用只應詰問句更力重千鈞。

辛棄疾 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作者: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翻譯:

野地里柔軟的桑條上冒出了嫩芽。

東頭鄰居的蠶種已經孵化出一些小蠶了。

平坦的山坡上,黃毛小牛在那里吃草,

不時發出叫聲。

夕陽照在帶有寒意的樹林上,

投宿的烏鴉又點綴著寒林的景色。

映入眼簾的還有遠近連綿的山巒,

橫斜的山路。

這里也有掛旗賣酒的小酒店。

城中的桃樹李樹害怕風雨吹打。

白色的薺菜花開滿溪頭,

大好的春光就在這里。

賞析:

辛棄疾的詞本以沉雄豪放見長,這里選的這首卻很清麗,足見偉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耳p鴣天》寫的是早春鄉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蠶種、細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點明是早春的傍晚??梢园凳驹绱旱男蜗蠛芏?,作者選擇了桑、蠶、黃犢等,是要寫農事正在開始的情形。這四句如果拆開,就是一首七言絕句,只是平鋪直敘地在寫景。

詞的下半片最難寫,因為它一方面接著上半片發展,一方面又要轉入一層新的意思,另起波瀾,還要吻合上半片來作個結束。所以下半片對于全首的成功與失敗有很大的關系。從表面看,這首詞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著上半片在寫景。如果真是這樣,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這里下半片的寫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瀾的。首先它是推遠一層看,由平岡看到遠山,看到橫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還由鄉村推遠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來很平常,其實是重要的。全詞都在寫自然風景,只有這句才寫到人的活動,這樣就打破了一味寫景的單調。這是寫景詩的一個訣竅。盡管是在寫景,卻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須參進一點人的情調,人的活動,詩才顯得有生氣。讀者不妨找一些寫景的五七言絕句來看看,參證一下這里所說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兩句是全詞的畫龍點睛,它又象是在寫景,又象是在發議論。這兩句決定全詞的情調。如果單從頭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這首詞的情調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詩詞,一定要會知人論世。孤立地看一首詩詞,有時就很難把它懂透。這首詞就是這樣。原來辛棄疾是一位忠義之士,處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擄去了徽、欽二帝,還在節節進逼的情勢之下,他想圖恢復,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憒無能,茍且偷安者,叫他一籌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這種心情成了他的許多詞的基本情調。這首詞實際上也還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點暮鴉句已透露了一點消息,到了桃李愁風雨句便把大好錦繡河山竟然如此殘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現出來了。從前詩人詞人每逢有難言之隱,總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說出來。辛詞凡是說到風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進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魚兒》里的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以及《祝英臺近》里的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這里的城中桃李愁風雨也還是慨嘆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從此,讀者也可以看出詩詞中反襯的道理,反襯就是欲擒先縱。從愉快的景象說起,轉到悲苦的心境,這樣互相襯托,悲苦的就更顯得悲苦。前人談辛詞往往用沉痛兩字,他的沉痛就在這種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頭薺菜花句可以見出辛棄疾對南宋偏安局面還寄托很大的希望。這希望是由作者在鄉村中看到的勞動人民從事農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說明詩可以怨(訴苦),下句說明詩可以興(鼓舞興起)。把這兩句詩的滋味細嚼出來了,就會體會到詩詞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什么意思。

辛棄疾 鷓鴣天·唱徹陽關淚未干

《鷓鴣天唱徹陽關淚未干》

作者:辛棄疾

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

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注釋:

1、唱徹《陽關》:唱完送別的歌曲。 徹,完;《陽關》,琴歌《陽關三疊》。

2、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還是多吃飯吧。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

3、無窮:無盡,無邊。

4、般:種。

5、只應句:豈只是離別才使人悲傷,團聚才使人歡顏。只應,只以為,此處意為豈只。

6、未是:還不是。

7、別有:更有。

翻譯:

唱完了《陽關》曲淚卻未干,

視功名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勸加餐。

水天相連,

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

烏云挾帶著雨水,

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

何止千件萬般,

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傷,

聚會才使人歡顏?

江頭風高浪急,

還不是十分險惡,

而人間行路卻是更艱難。

賞析:

上闋頭二句: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別?!蛾栮P三疊》是唐人上闋送別歌曲,加上唱徹、淚未干五字,更覺無限傷感。

從作者的性格看,送別絕不會帶給他這樣的傷感。他平日對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積胸中,恰巧,遇上送別之事的觸動,便一涌而發,故有此情狀。下句忽然宕開說到功名之事,便覺來路分明。作者和陸游一樣,都重視為國家的恢復事業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龍吟》詞說: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認為建立功名是分內的事;《水調歌頭》詞說: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認為對功名應該執著追求,并且要有遠大的目標。這首詞中卻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滿朝廷對金屈膝求和,自己的報國壯志難酬,而被迫退隱、消極的憤激之辭:且加餐,運用《古詩十九首》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之句,也是憤激之語。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寫送別時翹首遙望之景,景顯得生動,用筆也很渾厚,而且天邊的流水遠送無窮的樹色,和設想行人別后的行程有關;雨中陰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聯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壓制有關。景句關聯詞中的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聯系緊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韻。

下闋起三句: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這里的離合和悲歡是偏義復詞。由于題目送人與下闋頭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規定,所以離合,就只取離字義,悲歡就只取悲字義。上闋寫送別,下闋抒情本應該是以別恨為主調的,但是作者筆鋒拗轉,說今古恨事有幾千般,豈只離別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問語氣,比正面的判斷語氣更含激情。作詞送人而居然說離別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顯示出詞的思想感情將有進一步的開拓。緊接著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聲: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杜甫《夢李白》),但作者認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險惡。那是存在于人們心中、存在于人事斗爭上的無形的風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離別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劉禹錫《竹枝詞》)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簡單地借用前人的詩意,而有他切身的體會。他一生志在恢復事業,做官時喜歡籌款練兵,并且執法嚴厲,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強富家,所以幾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撫使任內,籌建飛虎軍,后來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內,即因此事實被劾為奸貪兇暴、厲害田里而被罷官。這正是人事上的風波惡的明顯例證。作者寫出詞的最后兩句,包含了更多的傷心經歷,展示了更廣闊、更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境界,情已淋漓,語仍含蓄。李白《行路難》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同此悲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正可說明悲憤個原因和實質。

這首小令,篇幅雖短,但是包含了廣闊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筆調深渾含蓄,舉重若輕,不見用之跡而力透紙背,顯示辛詞的大家氣度。

辛棄疾 鷓鴣天·尋菊花無有 戲作

《鷓鴣天尋菊花無有,戲作》

作者:辛棄疾

掩鼻人間臭腐場,古今惟有酒偏香。

自從來住云煙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黃花何處避重陽?

要知爛熳開時節,直待秋風一夜霜。

賞析:

辛棄疾的詞,大多即景抒情、詠物言志,他的這首《鷓鴣天》也不例外。自從南歸之后,他本希望能得到南宋政權的重用,報效國家,恢復中原,展露才干,但沒想到他的這些志向不僅未能實現,反而遭奸臣讒害,落得被迫過上閑居生活。他雖寄情山水,但仍時常流露出一股憤憤不平之氣。此詞雖題為《尋菊花無有,戲作》,但整個上片都未直接接觸題目,只是憤世疾俗之情的抒發;就是下片,對題目說來,也只是點到而已。

此詞上片開頭兩句:掩鼻人間臭腐場,古今惟有酒偏香。仿佛憑空而來,卻又發自心靈深處,是飽經風霜,到過了廟堂官場、都會邊疆,目睹了官場丑惡之后的十分痛苦的總結和極端厭惡的心態。在辛棄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慣了當時投降派掌權,正人君子遭受打擊,狗茍蠅營的小人氣焰囂張,故斥官場為臭腐場,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掩鼻二字,本于《孟子。離婁下》的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充分展示了詞人自己品格的高潔和對丑惡的厭惡。正因為面對的是臭腐場,所以惟有酒偏香。酒之偏香,不在于它的味,而在于它能解憂。惟有酒偏香,言外之意是說除酒以外,一切都是臭腐的。人間與古今連用,即空間與時間結合,橫與縱交織,意謂不僅眼前的人間是臭腐場,惟有酒偏香,而且從古到今,莫不如此。接著自從來住云煙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兩句,情調一轉,由對人間深深的厭惡,變為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悅,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云煙畔,指詞人閑居的鉛山鄉間別墅。這里依山臨水,云煙縹緲,如世外桃源。歌舞忙,寫詞人閑適瀟灑的生活和志得意滿的情愫。他在閑居鉛山時所作的詞,多有類似語句。

上片敘寫人間是臭腐場,詞人欲遠務之,從而為下片尋菊花作了鋪墊。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黃花何處避重陽?轉入正題。前兩句點尋菊花,后一句明不見。老伴,據另一闋《鷓鴣天》(翰墨諸公久擅場)的題目可知,當為吳子似諸友。共秋光,共享秋光。古人多用秋光來表現菊花。如杜甫《課伐木》詩說:秋光近青岑,季月當泛菊。張孝祥《鷓鴣天》詞說:一種濃華別樣妝,留連春色到秋光。解將天上千年艷,翻作人間九月黃。因而共秋光,即隱含了尋菊花之意。黃花,即菊花。重陽,即農歷九月初九,古人常在這天登高賞菊。結尾兩句:要知爛熳開時節,直待秋風一夜霜。是說菊花的開放,還得等待刮一陣秋風,落一夜嚴霜。這只是字面意思,實際是贊美菊花不趨炎附勢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贊美菊花的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通觀全篇,這首詞雖寫法不合常規,但作者本意不在按題作文,而在借題發揮,表現他憤世的情懷和如菊的品格。

辛棄疾《鷓鴣天·送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鷓鴣天·送人原文: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鷓鴣天·送人翻譯及注釋

翻譯 唱完了《陽關》曲淚卻未干,視功名為余事(志不在功名)而勸加餐。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烏云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傷,聚會才使人歡顏?江頭風高浪急,還不是十分險惡,而人間行路卻是更艱難。

注釋 1唱徹《陽關》:唱完送別的歌曲。 徹,完;《陽關》,琴歌《陽關三疊》。2余,多余;加餐,多吃飯。3無窮:無盡,無邊。4今古,古往今來;般,種。5只應,只以為,此處意為「豈只」。6未是:還不是。7別有:更有。

鷓鴣天·送人賞析

送別詞是詞里一個大家族。晚唐 五代 至北 宋詞 ,多敘男女離別。從古以來,「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江淹《別賦》 )。纏綿悱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籠罩全篇。辛棄疾的送別詞,卻多立意不俗,又總是超出常境,這首《鷓鴣天》可作代表。詞開篇即述離情。上闋頭二句:「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余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別?!蛾栮P三疊》是唐人上闋送別歌曲,加上「唱徹」、「淚未干」五字,更覺無限傷感。

從作者的性格看,送別絕不會帶給他這樣的傷感。他平日對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積胸中,恰巧,遇上送別之事的觸動,便一涌而發,故有此情狀。下句忽然宕開說到「功名」之事,便覺來路分明。作者和陸游一樣,都重視為國家的恢復事業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龍吟》詞說:「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拐J為建立功名是分內的事;《水調歌頭》詞說:「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拐J為對功名應該執著追求,并且要有遠大的目標。這首詞中卻把功名看成身外「余事」,乃是不滿朝廷對金屈膝求和,自己的報國壯志難酬,而被迫退隱、消極的憤激之辭:「且加餐」,運用《古詩十九首》「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之句,也是憤激之語?!父√焖蜔o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寫送別時翹首遙望之景,景顯得生動,用筆也很渾厚,而且天邊的流水遠送無窮的樹色,和設想行人別后的行程有關;雨中陰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聯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壓制有關。景句關聯詞中的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聯系緊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韻。

下闋起三句:「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這里的「離合」和「悲歡」是偏義復詞。由于題目「送人」與下闋頭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規定,所以「離合」,就只取「離」字義,「悲歡」就只取「悲」字義。上闋寫送別,下闋抒情本應該是以「別恨」為主調的,但是作者筆鋒拗轉,說今古恨事有幾千般,豈只離別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問語氣,比正面的判斷語氣更含 *** 。作詞送人而居然說離別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顯示出詞的思想感情將有進一步的開拓。緊接著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聲:「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杜甫《夢李白》),但作者認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險惡。那是存在于人們心中、存在于人事斗爭上的無形的「風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離別之恨和行旅之悲?!个奶拎朽惺搜缘缆饭艁黼y;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梗▌⒂礤a《竹枝詞》)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簡單地借用前人的詩意,而有他切身的體會。他一生志在恢復事業,做官時喜歡籌款練兵,并且執法嚴厲,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強富家,所以幾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撫使任內,籌建「飛虎軍」,后來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內,即因此事實被劾為「奸貪兇暴」、「厲害田里」而被罷官。這正是人事上的「風波惡」的明顯例證。作者寫出詞的最后兩句,包含了更多的傷心經歷,展示了更廣闊、更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境界,情已淋漓,語仍含蓄。李白《行路難》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同此悲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復間」,正可說明悲憤的原因和實質。

這首小令,篇幅雖短,但是包含了廣闊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筆調深渾含蓄,舉重若輕,不見用之跡而力透紙背,顯示辛詞的大家氣度。

鷓鴣天·送人賞析三

詞開篇即述離情。 唐代 詩人王維有七絕《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购笕霕犯?,以為送別。李東陽《麓堂詩話》曰:「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稱《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這里把送別場面凝縮成「唱徹」(唱畢)而「淚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狀。一接卻正話反說:「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張華《答何劭》詩:「自予及有識,志不在功名」。視功名為「余事」,或者說「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會真如鳳毛麟角。辛棄疾「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的《鷓鴣天》詞云:「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簇擁千軍萬馬,突破重圍渡江投奔大 宋朝 廷,固是愛國壯舉,又何嘗不是為了功名!「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破陣子》)。在封建社會里,是互相聯系的。換言之,只有「達」,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視功名為余事而勸加餐,處于「國仇未報壯士老」(陸游詩句)的具體歷史情況下,這里曠達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憤,是反語,是色荏內厲的。

下片宕開,從久遠的歷史長河來作論述:「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哀?聚會才使人歡樂嗎?無論「離」,無論「合」畢竟都是個人間的事,它們只是「今古恨」的一種,言外之意是國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難,較之個人的悲歡離合,是更值得關注的事!用「只應」詰問句更力重千鈞。

鷓鴣天·送人賞析二

送別詞是詞里一個大家族。晚唐 五代 至北 宋詞 ,多敘男女離別。從古以來,「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江淹《別賦》 )。纏綿悱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籠罩全篇。辛棄疾的送別詞,卻多立意不俗,又總是超出常境,這首《鷓鴣天》可作代表。

一接卻正話反說:「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張華《答何劭》詩:「自予及有識,志不在功名」。視功名為「余事」,或者說「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會真如鳳毛麟角。

前結「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點染。先寫江中之水: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后寫空中之云:烏云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淹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單情則露;景以情妍,獨景則滯」(沈雄《古今詞話·詞品》卷下引宋征壁語)。而「言情之詞,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這樣,把行色的凄涼況味,推上一個高層次?!父√焖蜔o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蘊含了作者離別時的凄涼傷感之情以及壯志難酬的激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寫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后寫空中之云,烏云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淹埋了一半,而情感蘊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韻。

后結仍扣緊送人題意:「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菇^風高浪急,十分險惡,但哪有人間行路難呢?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引《樂府解題》曰:「《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今不存。南朝宋鮑照有《擬行路難》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個人不為世用,或針砭社會現實。這兩句托意深刻,正應辛棄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帶湖閑居種種生活的體驗在內。一首五十六個字的《送人》小詞,寫得這樣內蘊豐富,寄情高遠,絕少「黯然銷魂」情緒,「英雄感愴,有在長情之外」(劉辰翁《辛稼軒詞序》),由此詞正可悟出。下闕表達了這樣兩層新意:一是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千件萬般,不止是只有生離死別,還有國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頭風波險惡突顯人間行路之難,世事之險。

詩詞作品: 鷓鴣天·送人 詩詞作者:【 宋代 】 辛棄疾 詩詞歸類: 【宋詞精選】、【送別】、【感傷】

辛棄疾《鷓鴣天》全詞翻譯及賞析

辛棄疾《鷓鴣天》全詞翻譯及賞析 篇1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譯文] 倒不如將那洋洋萬言的抗金方策,去換一本鄰家種樹的書來得有用啊!

[出自] 辛棄疾 《鷓鴣天》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壯歲旌旗擁萬夫,錦檐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革+錄(左革右錄),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注釋:

題小序:慨然,情緒激昂。追念,回憶。少年時事,青年時代在山東一帶率領義軍與金兵作戰的事。按辛棄疾聚眾起義時,年二十二歲,已是青年時代了。古人對青年、少年的概念并不嚴格。詞的第一句又用“壯歲”可證。

壯歲旌旗擁萬夫句:青年時代,高舉著帥旗,率領著萬人大軍。作者在《進美芹十論剳子》中說:“粵辛已歲,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蠭起,臣嘗鳩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與圖恢復,共籍兵二十五萬,納款于朝?!膘浩欤艜r軍隊用以指揮或開道用的旗子。旌旗是總稱。杜甫《北征》詩:“回首鳳翔縣,旌旗晚明滅?!比f夫,形容軍隊之多。

錦襜突騎渡江初:襜(chān音禪),衣服遮前體的叫襜。錦襜,好看的衣服。突騎,騎兵中的突擊隊。渡江初的初字,應作以前解。即作者是回憶渡江以前的戰斗生活,不是指渡江時與敵人作戰的情形,也不是說某一個具體戰斗。

燕兵夜娖銀句:在燕地一帶的義軍,夜里整理好了弓箭,準備明天向金兵發起戰斗。娖(zhuo音捉)整理或準備。銀,銀白色的箭袋。

漢箭朝發金仆姑:宋軍早晨向金人發起攻擊,用金仆姑箭射向敵人。金仆姑,箭名?!蹲髠鳌でf公十一年》:“魯莊公以金仆姑射南宮長萬。”前句的燕兵與本句的漢軍是一個故事分成兩天寫的。前天晚上燕地的軍隊在作戰斗準備,第二天早晨宋軍向金兵發起攻擊。這兩句因前后對偶關系,寫為燕兵、漢軍。燕兵,就是在燕地的義軍,或北方籍的宋兵。

春風不染白髭須句:歐陽修《圣無憂》詞:“好景能消光景,春風不染髭須?!弊髡吡髀冻隼夏耆藷o法實現揮戈上陣,殺敵報國的壯地,這是對南宋小朝廷的血淚控訴。

平戎策:平定金兵的策略。辛棄疾曾多次向南宋朝廷上疏陳述抗金救國的策略。作者上疏著名的有:《美芹十論》、《九議》、《論阻江為險須藉兩淮疏》等。戎,指金兵。

換得:落得個。東家,東鄰,鄰居。種樹書,《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燒儒家書,“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書”。這里說的是關于農業的書。辛棄疾從“籍后二十五萬,納款于朝”,到“萬字平戎策”,結果落得個三次罷職,回家種田為民。他滿腹怒火與不平,盡情的吐訴,真不知當時那些當權者看了這首詞有什么感想。

譯文1:

回憶我在壯年的時候,曾高舉著帥旗,率領萬人大軍,其中有一支身穿漂亮軍服的騎兵突擊隊,向金人發起沖擊。這是在渡江以前的事。在燕地活動的義軍,夜里準備好裝飾著銀白色花紋的箭袋,以便明天戰斗。漢軍在第二天的早晨用金仆姑箭,飛快地射向敵人。戰士們勇敢地向敵人沖去,殺得敵人大敗?;貞浺郧暗氖虑?,都已經過去了。

可嘆今天的我,胡須都發白了。春風能吹得萬物生長,但是不能把我已經白了的胡須再染成黑的。我曾多次上過洋洋萬言的.平定敵人的策略,但是得不到支持與采納,到最后卻落得個:罷職回家,不得不向東鄰家借種樹的書,學習種樹的知識。

譯文2:

年輕時,成千上萬的義軍簇擁在抗金的大旗下,我帶領穿著棉衣、騎著快馬的勇士渡江,沖鋒突擊敵營。金兵在夜間握著空箭袋,傾聽遠方生息,為防暗襲。天剛亮,宋軍萬箭齊發,射向敵人。追憶往事如此豪壯,可嘆如今的我,春風能染綠萬物,卻染不黑我的白胡子。年華一去不復返。我上奏給皇帝的上萬字的抗金策略。不僅不被采納,反而因此罷了官,倒不如換來東家的種樹書,還有些用處。

賞析:

這是辛棄疾晚年的作品,那時他正在家中閑居。

一個老英雄,由于朝廷對外堅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閑置散,避世隱居,心情的矛盾苦悶當然可以想見。忽然有人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談功名事業,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嘆又有點好笑了。想起自己當年何嘗不是如此滿腔熱血,以為天下事情容易得很,哪里知道并非如此呢!

此詞上片憶舊,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時代一段得意的經歷,激昂發越,聲情并茂。下片轉把如今廢置閑居、髀肉復生的情狀委曲傳出。前后對照,感慨淋漓,而作者關注民族命運,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減損,這種精神也滲透在字里行間。

辛棄疾二十二歲時,投入山東忠義軍耿京幕下任掌書記。那是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這一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宋金兩軍戰于江淮之間。明年春,辛棄疾奉表歸宋,目的是使忠義軍與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聯系。不料他完成任務北還時,在海州就聽說叛徒張安國已暗殺了耿京,投降金人。辛棄疾立即帶了五十余騎,連夜奔襲金營,突入敵人營中,擒了張安國,日夜兼程南奔,將張安國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國法。這一英勇果敢的行動,震驚了敵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氣。

上片追述的就是這一件事?!皦褮q”句說他在耿京幕下任職(他自己開頭也組織了一支游擊隊伍,手下有兩千人)。

“錦檐突騎”,也就是錦衣快馬,屬于俠士的打扮。“渡江初”,指擒了張安國渡江南下。

然后用色彩濃烈的筆墨描寫擒拿叛徒的經過:

“漢箭朝飛金仆估”,自然是指遠途奔襲敵人。大抵在這次奔襲之中,弓箭(“金仆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見《左傳》)曾發揮過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進行藝術概括。

至于“夜娖銀胡”,卻要費一些考證。

胡墑親凹的箭筒。古代箭筒多用革制,它除了裝箭之外,還另有一種用途,夜間可以探測遠處的音響。唐人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守拒法》說:“令人枕空胡祿臥,有人馬行三十里外,東西南北皆響見于胡祿中。名曰地聽,則先防備?!彼稳恕段浣泜湟凹肪砹f法相同:“猶慮探聽之不遠,故又選耳聰少睡者,令臥地枕空胡鹿──必以野豬皮為之──凡人馬行在三十里外,東西南北皆響聞其中?!焙?、胡鹿、胡桑寫法不同,音義則一?!皧啤薄都崱罚骸爸斠病薄J切⌒囊硪淼囊馑肌_@里作動詞用,可以釋為戒備著。“燕兵”自然指金兵。燕本是戰國七雄之一,據有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地方。五代時屬契丹,北宋時屬遼,淪入異族已久。所以決不是指宋兵。由于辛棄疾遠道奔襲,擒了叛徒,給金人以重大打擊,金兵不得不加強探聽,小心戒備。(這兩句若釋為:“盡管敵人戒備森嚴,棄疾等仍能突襲成功?!币参磭L不可。)“夜娖銀胡”便是這個意思。

這是一段得意的回憶。作者只用四句話,就把一個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

下片卻是眼前情況,對比強烈?!按猴L不染白髭須”,人已經老了。但問題不在于老,而在于“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北緛?,自己有一套抗戰計劃,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過(現在他的文集中還存有《美芹十論》《九議》等,都是這一類建議,也就是所謂“平戎策”。)卻沒有得到重視。如今連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擠,平戎策換來了種樹的書(暗指自己廢置家居)。少年時候那種抱負,只落得一場可笑可嘆的結果了。

由于它是緊緊揉和著對民族命運的關懷而寫的,因此就與只是個人的嘆老嗟卑不同。正如陸游所說的:“報國欲死無戰場”,是愛國者共同的悲慨。

辛棄疾《鷓鴣天》全詞翻譯及賞析 篇2

送別詞是詞里一個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詞,多敘男女離別。從古以來,“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江淹《別賦》 )。纏綿悱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籠罩全篇。辛棄疾的送別詞,卻多立意不俗,又總是超出常境,這首《鷓鴣天》可作代表。詞開篇即述離情。

上闋頭二句:“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別。《陽關三疊》是唐人上闋送別歌曲,加上“唱徹”、“淚未干”五字,更覺無限傷感。

從辛棄疾的性格看,送別絕不會帶給他這樣的傷感。他平日對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積胸中,恰巧,遇上送別之事的觸動,便一涌而發,故有此情狀。下句忽然宕開說到“功名”之事,便覺來路分明。辛棄疾和陸游一樣,都重視為國家的恢復事業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龍吟》詞說:“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認為建立功名是分內的事;《水調歌頭》詞說:“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闭J為對功名應該執著追求,并且要有遠大的目標。這首詞之中卻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滿朝廷對金屈膝求和,自己的報國壯志難酬,而被迫退隱、消極的憤激之辭:“且加餐”,運用《古詩十九首》“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之句,也是憤激之語?!案√焖蜔o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寫送別時翹首遙望之景,景顯得生動,用筆也很渾厚,而且天邊的流水遠送無窮的樹色,和設想行人別之后的行程有關;雨中陰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聯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壓制有關。景句關聯詞當中的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聯系緊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韻。

下闋起三句:“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這里的“離合”和“悲歡”是偏義復詞。由于題目“送人”與下闋頭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規定,所以“離合”,就只取“離”字義,“悲歡”就只取“悲”字義。上闋寫送別,下闋抒情本應該是以“別恨”為主調的,但是辛棄疾筆鋒拗轉,說今古恨事有幾千般,豈只離別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問語氣,比正面的判斷語氣更含激情。作詞送人而居然說離別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顯示出詞的思想感情將有進一步的開拓。緊接著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聲:“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杜甫《夢李白》),但辛棄疾認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險惡。那是存在于人們心里、存在于人事斗爭上的無形的“風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離別之恨和行旅之悲。

“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劉禹錫《竹枝詞》)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辛棄疾在此并非簡單地借用前人的詩意,而有他切身的體會。他一生志在恢復事業,做官時候喜歡籌款練兵,并且執法嚴厲,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強富家,所以幾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撫使任內,籌建“飛虎軍”,后來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內,即因此事實被劾為“奸貪兇暴”、“厲害田里”而被罷官。這正是人事上的“風波惡”的明顯例證。辛棄疾寫出詞的最后兩句,包含了更多的傷心經歷,展示了更廣闊、更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境界,情已淋漓,語仍含蓄。李白《行路難》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同此悲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正可說明悲憤的原因和實質。這首小令,篇幅雖短,但是包含了廣闊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筆調深渾含蓄,舉重若輕,不見用之跡而力透紙背,顯示辛詞的大家氣度。

辛棄疾《鷓鴣天》全詞翻譯及賞析 篇3

《鷓鴣天》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檐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賞析: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愛國志士、有詞壇猛將金戈鐵馬辛棄疾之美譽。他是北宋人,因父母早亡跟隨祖父長大,其祖父辛贊在宋室南渡時因家庭人口多,難以脫身,只得留于汴京,出仕金朝,歷任宿、亳、沂、海等地的縣令、知府。辛贊雖任金朝官吏,但忠于宋室。辛棄疾二十二歲時,投入山東忠義抗金軍,在耿京幕下任掌書記,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并作有大量愛國詩詞。

再看本詞上半闕是寫他在初投南宋時,曾帶領了五十余騎,深夜闖五萬金營,突入敵人營中,擒了叛賊張安國。并日夜兼程南奔,將張安國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國法。這一壯舉不僅極大的鼓舞了全民的抗金斗志,也使他終生難忘。正是“壯歲旌旗擁萬夫,錦檐突騎渡江初?!奔词沁@段歷史的真實寫照。

下半闕是寫這位老英雄,由于朝廷對外堅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閑置散,避世隱居的境況,心中的那種感傷、郁悶、悲涼、無奈、尤然于紙上。為了抗金收復中原,老英雄花費了半生心血,整理出上萬言的抗金策略,也只能當廢紙向東家換點籽種而已。

這首詞由于它是緊緊揉和著對民族命運的關懷而寫的,因此就與一般只是個人的嘆老嗟卑不同。正如陸游所說的:“報國欲死無戰場”,這正是當時天下愛國者共同的悲憤。由此可見南宋朝廷的混庸,佞臣的陰險、對外寇的懼怕、無能,對忠良的陷害!不能不說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家里的人民,不可謂不辛苦啊!

辛棄疾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

作者:辛棄疾

原文: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

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注釋:

1、鷓鴣天,詞牌名。

2、代人賦:這首詞是作者代一位婦女賦的,故加上代人賦。

3、晚日:夕陽

4、寒鴉:亦稱慈鳥,小山老鴰。黃昏時歸巢的烏鴉。

翻譯:

晚日寒鴉,一片傷心景色。

只有池塘柳樹發出嫩綠的新芽,

顯出溫柔情境。

如果不是眼下親自遭遇離愁別恨的折磨,

根本不會相信這世上真會有一夜白頭的事。

離腸寸斷,淚流難止。

懷著相思之情,

又一次登上了小紅樓,

明明知道亂山無數,

遮斷了遠方的天空,

可還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欄桿上,

頻頻凝望。

賞析:

晚日寒鴉,這是送人歸來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輝染紅天際,也染紅長亭古道和目之所極的一切,這是空間。夕陽愈來愈淡,夜幕即將降落,這是時間。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這空間、這時間中愈走愈遠了。

柳塘之后綴以新綠,便立刻為我們喚來了春天:塘周柳絲搖金,塘中春波漲綠,已夠賞心悅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礎上,又加上溫柔一詞。相對于嚴冬而言,初春的水顯得溫,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但說它溫柔,這就不僅表現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覺,而且表現了她的感情。這感情異常微妙,耐人尋味。憑借我們的經驗:那一塘春水,既倒映著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著對對鴛鴦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這一切,就自然感到溫柔,從而也聯想到她與意中人歡聚之時是何等的溫柔了。

柳塘新綠,春光明麗,倘能與意中人象鴛鴦那樣雙雙戲水,永不分離,便青春永駐,不會白頭。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心緒何等低回宛轉,筆致何等搖曳生姿!無離恨是假設,不白頭是假設變成事實之后希望出現的結果??扇缃衲兀考僭O未能成立,白頭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緊承離恨、白頭,以腸已斷,淚難收開頭,盡情吐露,略無含蓄。當感情如洪水暴發,沖決一切堤防的時候,是不可能含蓄、因為也用不著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紅樓一句,妙在一個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樓遙望。開始是望得見的,后來就只見晚日寒鴉,望不見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緣故,望不見人影,還要望,因而重上小紅樓。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欄干不自由。

辛棄疾 鷓鴣天·送人

《鷓鴣天送人》

作者:辛棄疾

原文:

唱徹《陽關》淚未干,

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無窮樹,

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

只應離合是悲歡?

江頭未是風波惡,

別有人間行路難!

注釋:

1、唱徹《陽關》:唱完送別的歌曲。徹,完;《陽關》,琴歌《陽關三疊》。

2、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還是多吃飯吧。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

3、無窮:無盡,無邊。

4、般:種。

5、只應句:豈只是離別才使人悲傷,團聚才使人歡顏。只應,只以為,此處意為豈只。

6、未是:還不是。

7、別有:更有。

翻譯:

唱完了《陽關》曲淚卻未干,

視功名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勸加餐。

水天相連,

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

烏云挾帶著雨水,

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

何止千件萬般,

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傷,

聚會才使人歡顏?

江頭風高浪急,還不是十分險惡,

而人間行路卻是更艱難。

賞析:

(一)

這首詞見于四卷本《稼軒詞》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時的作品。那時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經歷了不少挫折,因此詞雖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達的多是世路艱難之感。

上闋頭二句: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別。《陽關三疊》是唐人上闋送別歌曲,加上唱徹、淚未干五字,更覺無限傷感。

從作者的性格看,送別絕不會帶給他這樣的傷感。他平日對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積胸中,恰巧,遇上送別之事的觸動,便一涌而發,故有此情狀。下句忽然宕開說到功名之事,便覺來路分明。作者和陸游一樣,都重視為國家的恢復事業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龍吟》詞說: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認為建立功名是分內的事;《水調歌頭》詞說: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認為對功名應該執著追求,并且要有遠大的目標。這首詞中卻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滿朝廷對金屈膝求和,自己的報國壯志難酬,而被迫退隱、消極的憤激之辭:且加餐,運用《古詩十九首》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之句,也是憤激之語。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寫送別時翹首遙望之景,景顯得生動,用筆也很渾厚,而且天邊的流水遠送無窮的樹色,和設想行人別后的行程有關;雨中陰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聯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壓制有關。景句關聯詞中的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聯系緊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韻。

下闋起三句: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這里的離合和悲歡是偏義復詞。由于題目送人與下闋頭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規定,所以離合,就只取離字義,悲歡就只取悲字義。上闋寫送別,下闋抒情本應該是以別恨為主調的,但是作者筆鋒拗轉,說今古恨事有幾千般,豈只離別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問語氣,比正面的判斷語氣更含激情。作詞送人而居然說離別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顯示出詞的思想感情將有進一步的開拓。緊接著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聲: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杜甫《夢李白》),但作者認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險惡。那是存在于人們心中、存在于人事斗爭上的無形的風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離別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劉禹錫《竹枝詞》)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簡單地借用前人的詩意,而有他切身的體會。他一生志在恢復事業,做官時喜歡籌款練兵,并且執法嚴厲,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強富家,所以幾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撫使任內,籌建飛虎軍,后來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內,即因此事實被劾為奸貪兇暴、厲害田里而被罷官。這正是人事上的風波惡的明顯例證。作者寫出詞的最后兩句,包含了更多的傷心經歷,展示了更廣闊、更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境界,情已淋漓,語仍含蓄。李白《行路難》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同此悲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正可說明悲憤的原因和實質。

這首小令,篇幅雖短,但是包含了廣闊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筆調深渾含蓄,舉重若輕,不見用之跡而力透紙背,顯示辛詞的大家氣度。

(二)

送別詞是詞里一個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詞,多敘男女離別。從古以來,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江淹《別賦》)。纏綿悱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籠罩全篇。辛棄疾的送別詞,卻多立意不俗,又總是超出常境,這首《鷓鴣天》可作代表。

一接卻正話反說: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張華《答何劭》詩:自予及有識,志不在功名。視功名為馀事,或者說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會真如鳳毛麟角。

前結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點染。先寫江中之水: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后寫空中之云:烏云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單情則露;景以情妍,獨景則滯(沈雄《古今詞話詞品》卷下引宋征壁語)。而言情之詞,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這樣,把行色的凄涼況味,推上一個高層次。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蘊含了作者離別時的凄涼傷感之情以及壯志難酬的激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寫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后寫空中之云,烏云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蘊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韻。

后結仍扣緊送人題意: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江頭風高浪急,十分險惡,但哪有人間行路難呢?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引《樂府解題》曰:《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今不存。南朝宋鮑照有《擬行路難》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個人不為世用,或針砭社會現實。這兩句托意深刻,正應辛棄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帶湖閑居種種生活的體驗在內。一首五十六個字的《送人》小詞,寫得這樣內蘊豐富,寄情高遠,絕少黯然銷魂情緒,英雄感愴,有在長情之外(劉辰翁《辛稼軒詞序》),由此詞正可悟出。下闕表達了這樣兩層新意:一是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千件萬般,不止是只有生離死別,還有國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頭風波險惡突顯人間行路之難,世事之險。

(三)

詞開篇即述離情。唐代詩人王維有七絕《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后入樂府,以為送別。李東陽《麓堂詩話》曰: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稱《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這里把送別場面凝縮成唱徹(唱畢)而淚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狀。一接卻正話反說: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張華《答何劭》詩:自予及有識,志不在功名。視功名為余事,或者說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會真如鳳毛麟角。辛棄疾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的《鷓鴣天》詞云: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簇擁千軍萬馬,突破重圍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愛國壯舉,又何嘗不是為了功名!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破陣子》)。在封建社會里,是互相聯系的。換言之,只有達,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視功名為余事而勸加餐,處于國仇未報壯士老(陸游詩句)的具體歷史情況下,這里曠達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憤,是反語,是色荏內厲的。

下片宕開,從久遠的歷史長河來作論述: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哀?聚會才使人歡樂嗎?無論離,無論合畢竟都是個人間的事,它們只是今古恨的一種,言外之意是國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難,較之個人的悲歡離合,是更值得關注的事!用只應詰問句更力重千鈞。

辛棄疾 鷓鴣天·游鵝湖

《鷓鴣天游鵝湖》

作者:辛棄疾

游鵝湖,醉書酒家壁。

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鴉。

多情白發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

閑意態,細生涯。

牛欄西畔有桑麻。

青裙縞袂誰家女,去趁蠶生看外家。

賞析: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詞。詞的前兩句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鴉,寫的是農村恬靜而又充滿生機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薺菜花開滿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適逢春雨,群鴉在新翻的土地上覓食。聊聊數筆,把一幅鄉間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出來。

本詞由薺菜開花而說春入,對平凡微賤的薺菜花寄予了極大的感情,又把群鴉寫得充滿生意,一點不像平時我們所見的那副使人討厭的聒噪相。詞人留意和刻畫這些細物細事,可見其意態閑適。但是,接下來兩句多情白發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情緒陡變,適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見了,萬種愁緒染白了的頭發。詞中說的是白發,實際上講的是愁緒。多情白發春無奈,詞人心情沉悶,只好到小酒店去飲酒解愁。這里多情二字寫得詼諧,恰如其分地傳遞出詞人那種帶有苦味的詼諧。而在這詼諧中,又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無可奈何的愁緒。

面對如畫的春色,詞人的愁緒從何而來呢?這首詞有一小序:游鵝湖,醉書酒家壁。我們可以從這兩句話中找到一定的線索。這時,正是詞人被罷官落職、不得不退居田園之時。這時他才四十二歲。他還有精力,足有干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怎能耐得住清閑無為的生活?所以詞人游鵝湖,面對生機勃勃的春天,聯想到自己的遭遇,事業上的失意與感嘆歲月流逝的惆悵之情便油然而生。

清人王夫之說過: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這也是本詞上闋的藝術手法。下闋寫的是一幅農村景象:村民們悠閑自在,生活過得井然有序,牛欄附近的空地上種滿了桑麻。春播即將開始,大忙季節就要到來,不知誰家的年輕女子,穿著白衣青裙,趁著大忙前的閑暇趕著去走娘家。與本詞的開篇幾句不同,下闋詞人從近處落筆,一個閑字,一個細字,一個有字,一個趁字,把農村生活的閑適與古樸活脫脫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然而,詞人越是寫閑適、古樸,越是讓人聯想到多情白發春無奈,晚日青簾酒易賒所流露出來的那種煩悶和無可奈何的情緒。詞人無一字寫我,盡情描寫客觀景象,著力描繪了一個無我之境,實際上我盡在其中。詞人采用這種高超的藝術手法,把煩亂復雜的失意之情在這閑適的氛圍中突現得淋漓盡致。

或許人有會問:詞人既然喜歡農村,喜歡農村古樸而又悠閑的生活,為什么還要借酒澆愁呢?這里,我們就必須結合詞人當時的生活背景和他當時的處境去理解。我們知道,辛棄疾是一位很有抱負、正義,充滿愛國心的詞人,然而,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官場中有的是爾虞我詐、爭權奪利,有的是夸夸其談,食言而肥,詞人對此看透了,厭煩了,所以他要遠離城市的喧鬧,他認為美好的春天在田野,在溪頭,在那漫山遍野雪白的薺菜花中。如今,他雖置身于純潔、清新的農村,卻還有愁苦,那是因為他不能忘懷祖國萬里江山。他要奔赴抗金疆場,去收復已奪占的土地,那才是真正關心的事業,然而,他卻被排擠到農村,過起閑意態的生活來,他怎能不愁苦呢?他不是不喜愛春天,但春天并不能給他帶來真正的快樂。

總之,這首詞寫了作者的苦悶,而在這苦悶中,表達了作者的追求,是一首難得的借景抒情的好詞。

辛棄疾 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作者: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翻譯:

野地里柔軟的桑條上冒出了嫩芽。

東頭鄰居的蠶種已經孵化出一些小蠶了。

平坦的山坡上,黃毛小牛在那里吃草,

不時發出叫聲。

夕陽照在帶有寒意的樹林上,

投宿的烏鴉又點綴著寒林的景色。

映入眼簾的還有遠近連綿的山巒,

橫斜的山路。

這里也有掛旗賣酒的小酒店。

城中的桃樹李樹害怕風雨吹打。

白色的薺菜花開滿溪頭,

大好的春光就在這里。

賞析:

辛棄疾的詞本以沉雄豪放見長,這里選的這首卻很清麗,足見偉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耳p鴣天》寫的是早春鄉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蠶種、細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點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選擇了桑、蠶、黃犢等,是要寫農事正在開始的情形。這四句如果拆開,就是一首七言絕句,只是平鋪直敘地在寫景。

詞的下半片最難寫,因為它一方面接著上半片發展,一方面又要轉入一層新的意思,另起波瀾,還要吻合上半片來作個結束。所以下半片對于全首的成功與失敗有很大的關系。從表面看,這首詞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著上半片在寫景。如果真是這樣,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這里下半片的寫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瀾的。首先它是推遠一層看,由平岡看到遠山,看到橫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還由鄉村推遠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來很平常,其實是重要的。全詞都在寫自然風景,只有這句才寫到人的活動,這樣就打破了一味寫景的單調。這是寫景詩的一個訣竅。盡管是在寫景,卻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須參進一點人的情調,人的活動,詩才顯得有生氣。讀者不妨找一些寫景的五七言絕句來看看,參證一下這里所說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兩句是全詞的畫龍點睛,它又象是在寫景,又象是在發議論。這兩句決定全詞的情調。如果單從頭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這首詞的情調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詩詞,一定要會知人論世。孤立地看一首詩詞,有時就很難把它懂透。這首詞就是這樣。原來辛棄疾是一位忠義之士,處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擄去了徽、欽二帝,還在節節進逼的情勢之下,他想圖恢復,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憒無能,茍且偷安者,叫他一籌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這種心情成了他的許多詞的基本情調。這首詞實際上也還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點暮鴉句已透露了一點消息,到了桃李愁風雨句便把大好錦繡河山竟然如此殘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現出來了。從前詩人詞人每逢有難言之隱,總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說出來。辛詞凡是說到風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進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魚兒》里的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以及《祝英臺近》里的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這里的城中桃李愁風雨也還是慨嘆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從此,讀者也可以看出詩詞中反襯的道理,反襯就是欲擒先縱。從愉快的景象說起,轉到悲苦的心境,這樣互相襯托,悲苦的就更顯得悲苦。前人談辛詞往往用沉痛兩字,他的沉痛就在這種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頭薺菜花句可以見出辛棄疾對南宋偏安局面還寄托很大的希望。這希望是由作者在鄉村中看到的勞動人民從事農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說明詩可以怨(訴苦),下句說明詩可以興(鼓舞興起)。把這兩句詩的滋味細嚼出來了,就會體會到詩詞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什么意思。

古詩絕句就是這樣經典,凝練,內心頓生無限的情懷。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絕句和古詩嗎,請欣賞 同一片天空唯美句子 。

辛棄疾《鷓鴣天》全文?

鷓鴣天代人賦

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

柳塘新綠卻溫柔。

若教眼底無離恨,

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

相思重上小紅樓。

情知已被山遮斷,

頻倚闌干不自由。

稼軒詞六百余首,用調一百以上。在這些詞調中, 利用頻率最高的是《鷓鴣天》,凡六十三首,占總數 百分之十強,述懷、抒憤、言愁、嘆老、酬答、贈別、 祝壽、即事、詠物、寫景、議論..無所不有??峙?正是由于運用此調多而得心應手的緣故吧,所以“代 人賦”便自然地也選擇了此調。詞題“代人賦”,今 天已無法弄清代誰而作。從字里行間可知主人公是一 位內心充滿“離恨”與“相思”的女性。 上片先從寫景下筆:“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 綠卻溫柔。”“柳塘新綠”,點明季節為早春;“晚日寒 鴉”,點明時間是傍晚。這景,是襯情之景。太陽即 將落山,寒鴉正在歸巢,極易令人引起對舊人的懷念, 以孤獨寂寞之感嘆,而光線暗淡的“晚日”,又極易 令人引起遲暮之想、不快之情,叫聲凄婉的“寒鴉”, 又極易令人精神不安、心情煩躁,所以在“晚日寒 鴉”之后,緊接上了“一片愁”三字以抒其情。先寫 景后抒情是詞人慣用手法,作者更是應用自如。“柳 塘新綠” ,是美好的景色,當是女主人心底的一縷“溫 柔”之情,使她眼里看出了景色的“溫柔” 。但是,細 柳新蒲為誰綠”呢?無限“溫柔”為誰存在呢?王夫 之在《姜齋詩話》中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 一倍增其哀樂?!边@“溫柔”的“柳塘新綠”之景, 也同樣,只能使“一片愁”增濃。“溫濃”之前著一 “卻”字,旨在挑明樂景與哀情的不一致。接下來的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緊承上文的 “一片愁”,是假設,是愿望同時也是深沉的感嘆。 這“眼底”的“離恨” ,聯系上文,又是“一片愁”之 原因的展現?!安恍湃碎g有白頭”,是以“眼底無離 恨?為條件的,現在既是“眼底”充滿了“離恨”的 那末“人間”就只能“有白頭”了。這是以婉曲的方 式來強調“離恨”之傷人,離恨使人“白頭”。這兩 句,若直言之,就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思君令人 老”。這兩句的言外之意,是殷切地希望“眼底”真 的“無離恨”,“人間”永遠無“白頭”。 上闋四句,作者以正反兩種手法,也主人公的愁 思,細品味感情尚未至高潮,但已是郁積心中,只待 一發。 過片以下,愁思進入另一層次,即由概括地說 “一片愁”,變為通過具體行為來寫“相思”之情, 深化“一片愁”。“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 樓”,是一個行為,極寫女主人公離別之恨、相思之 深。這將上片積情一、引噴發,悲情頓上一層。離恨 相思,她內在的是柔腸已經寸斷,外表則是盈盈粉淚 難收,“重上小紅樓”?!靶〖t樓”,當是她與自己心上 人曾經共同地方。今天“重上”這“小紅樓”,恐怕 是為的要重溫昔日攜手并肩、恩恩愛愛的歡樂,幻想 著心上人可能仍在樓上。真是“離別腸應斷,相思骨 合銷” (陳后主《寄碧玉詩》)。這女主人公的感情, 是多么纏綿悱惻,多么凄楚動人??!結尾的“情知已 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進一步表現女主人公 的癡情。她理智上清清楚楚地知道,視線已被青山遮 斷,心上人是看不到的,正如歐陽修在《踏莎行》中 所說的那樣:“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然而對情人的思念使自己不能自主地一而再、再而三 地去倚靠著樓上的闌干遠望。明知憑欄無用,仍要一 次又一次地倚靠闌干而遠望。其癡情若此,令人感嘆! 以“頻倚闌干不自由”這句作結,實有“神馀言外” 之妙。 下闋里作者抓住女主人公幾個典型行為,通過“難 收”“重上”“情知”頻倚”等詞,準確地描寫了,主 人公癡情中身不由已的樣子,其內心的思愁也不言自 顯。 這闋詞雖然是“代人賦”,但在封建社會里,思 婦是普遍存在的,思婦詩頗多亦有深厚的傳統,因此 稼軒寫主人公之苦悶愁思能感同身受,寫來其情不虛, 其意不隔,“情真景真,與空中語自別”(許昂霄《詞 綜偶評》)。我們大膽假想,也極有可能是以“代人賦” 為障眼法,借以自寫情懷,如李義山之《代贈》、蘇 東坡之《少年游·潤州作代人寄遠》之類。

送別的詞有哪些?

1、原文: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出自:宋代·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釋義:水象美人流動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問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匯的地方。剛剛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歸去。如果你到江南能趕上春天,千萬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2、原文: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出自:宋代·辛棄疾《鷓鴣天·送人》

釋義:唱完了《陽關》曲淚卻未干,功名利祿不過都是小事,不要為此勞神傷身應該多多吃飯。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烏云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來使人遺憾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傷,聚會才使人歡顏?江頭風高浪急,還不是十分險惡,人間的道路才更是艱難。

3、原文:白苧新袍入嫩涼。春蠶食葉響回廊,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卻笑人間舉子忙。

出自:宋代·辛棄疾《鷓鴣天·送廓之秋試》

釋義:你在這初秋微涼的天氣、穿著白色苧麻織成的新衣、離開我去參加科舉考試。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參加考試的情景,你將與其他考生們一道在考場里專心致志地書寫,猶如春蠶啃食桑葉,回廊里沙沙有聲。

鄉試放榜時飄拂的桂花香已經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宮折桂;不僅如此,連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時像魚躍龍門一樣考試得中的會試也已經為你準備好了。

現在你攜帶著書和劍走向應試的遼遠廣闊之路,就像鯤鵬從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鳳凰飛向東升的太陽。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時你可以輕松愉悅地閑看世間的舉子還在為功名奔忙。

4、原文: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出自:宋代·林逋《長相思·吳山青》

釋義:青翠的吳山和越山聳立在錢塘江的北岸和南岸,兩兩相對,隔江呼應,誰能理解戀人的離別愁緒?你淚眼盈盈,我淚眼盈盈,你我相愛卻無法相守在一起。江潮過后水面已經恢復平靜了,船兒揚帆要遠行。

5、原文:緱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學癡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欲去。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出自:宋代·蘇軾《鵲橋仙·七夕》

釋義:緱山仙子王子喬性情高遠,不像牛郎織女要下凡人間。皎潔的月光中停下吹鳳簫,擺一擺手告別人間去成仙。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聽說黃河竹筏能直上銀河,一路上還挾帶著天風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緣分,分別后誰知道各自向何方?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17369.html

分享給朋友:

“辛棄疾的送別詞有哪些 辛棄疾的送別詞有哪些三年級” 的相關文章

蜀相登高宿府旅宿哪個不是杜(杜甫 宿府)

蜀相登高宿府旅宿哪個不是杜(杜甫 宿府)

以下不是杜甫的詩 1蜀相 2登高3宿府 4旅宿 4名稱: 旅宿 作者: 杜牧 簡介 杜牧 (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官至中書舍人。長于七言和絕句。他和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主題 主題詞或關鍵詞: 唐詩 欄目關鍵詞: 唐詩三百首...

?I是人體哪個位置(膂是人體什么位置)

?I是人體哪個位置(膂是人體什么位置)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I是人體哪個位置,以及膂是人體什么位置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人體各個部位的名稱 用英語 1、hair 讀音:英 [he?(r)]? ?美 [her]    釋義:n. 頭發;毛發;極少量例句:She wears her hair in a bun...

關于鳥名的詞語有哪些(關于鳥名的成語都有哪些)

關于鳥名的詞語有哪些(關于鳥名的成語都有哪些)

今天給各位分享關于鳥名的詞語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關于鳥名的成語都有哪些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帶鳥名稱的四字成語 1、鶯歌燕舞 [ yīng gē yàn wǔ ] 黃鶯歌唱,燕子飛舞,用來形容大好0春光或比喻大好形勢。出 處:宋·蘇軾《報錦亭》:...

于謙寫的詩有哪些(于謙著有什么詩)

于謙寫的詩有哪些(于謙著有什么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于謙寫的詩有哪些,以及于謙著有什么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明于謙的詩句 1.明代于謙的詩 于謙[明朝名臣] - 詩詞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

浣在平水韻哪個韻部(掬在平水韻里屬那個韻部)

浣在平水韻哪個韻部(掬在平水韻里屬那個韻部)

大家好,關于浣在平水韻哪個韻部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掬在平水韻里屬那個韻部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我想知道平水韻表是什么? 平水韻表上 平(共15個韻部)[上平一東]東同銅桐筒童僮瞳中衷忠蟲終戎崇...

贊美長江的詩有哪些(夸贊長江的詩)

贊美長江的詩有哪些(夸贊長江的詩)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贊美長江的詩有哪些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夸贊長江的詩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贊美長江的詩句有哪些 贊美長江的詩句如下:1、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獥钌鳌杜R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白話文意思:滾滾...

賈島還有哪些詩歌(賈島的詩還有哪些)

賈島還有哪些詩歌(賈島的詩還有哪些)

今天給各位分享賈島還有哪些詩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賈島的詩還有哪些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唐代詩人賈島的詩有哪些 賈島是我國唐朝的一個著名詩人,那么賈島的詩如何,有哪些著名的詩?下面是我為你 收集 整理的賈島的詩,希望對你有幫助!賈島的詩...

苦寒吟是哪個季節的詩(苦寒吟是哪個季節的詩)

苦寒吟是哪個季節的詩(苦寒吟是哪個季節的詩)

大家好,關于苦寒吟是哪個季節的詩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苦寒吟是哪個季節的詩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苦寒吟描寫的是哪個季節詩 寫冬天的苦寒吟 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

有海字的詩句有哪些(有海字的一句詩)

有海字的詩句有哪些(有海字的一句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有海字的詩句有哪些,以及有海字的一句詩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海字的詩句有哪些 1. 關于海字的詩句 2. 關于海字的詩句 3. 關于海字的詩句 關于海字的詩句 1.有海字的古詩詞 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

長寧公主住在哪個殿(長公主住什么宮殿)

長寧公主住在哪個殿(長公主住什么宮殿)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長寧公主住在哪個殿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長公主住什么宮殿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古代宮廷的居所,有皇后,皇上,側后,公主,長公主等的。 宮:【琉櫻宮】【長樂宮】【采薇宮】【百鳴宮】【華清宮】【鳳儀宮】【...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