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詩屬于近體詩 哪些詩是近體詩?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guān)于哪些詩屬于近體詩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哪些詩是近體詩?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近體詩包括什么
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
近體詩亦稱“今體詩”,詩體名。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同古體詩相對而言。句數(shù)、字數(shù)和平仄、押韻等都有嚴格規(guī)定。近體詩這一叫法在中國明代就已經(jīng)非常流行。
近體詩的聲律:漢語是有音樂的語言,詩歌與音樂密不可分。漢語有四聲,分平仄。格律詩的聲律就是對漢語平仄四聲的運用規(guī)定。
屬于近體詩的是
屬于近體詩的是絕句、律詩和排律。
絕句是四句,根據(jù)每句的字數(shù)不同,又分為五言絕句(五絕)和七言絕句(七絕)兩種。
律詩是八句,根據(jù)每句的字數(shù)不同,又分為五言律詩(五律)和七言律詩(七律)兩種。
排律是八句以上,但是因為排律比較難作,作的人很少,所以存世的排律極少。
近體詩有哪些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
1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2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 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 綠楊陰里白沙堤。
3
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4
崔顥《行經(jīng)華陰》
岧峣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guān)險,驛路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地學長生。
5
戴叔倫《山居即事》
巖云掩竹扉,去鳥帶余暉。
地僻生涯薄,山深俗事稀。
養(yǎng)花分宿雨,剪葉補秋衣。
野渡逢漁子,同舟蕩月歸。
6
元稹《寄洛中諸姊》
舊國經(jīng)年別,關(guān)河萬里思。
題詩憑雁翼,望月想蛾眉。
白發(fā)愁偏覺,歸心夢獨知。
誰堪離亂處,掩淚向南枝。
7
《秋浦歌其十三》李白
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
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8
《月下獨酌》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9
《關(guān)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10
《把酒問》【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近體詩包括哪些?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為有別于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詩歌體裁。
在近體詩篇中句數(shù)、字數(shù)、押韻都有嚴格的要求,講究平仄對仗。著名的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等。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對于歷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類別
觀點一: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六言絕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絕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詩。排律則是律詩的延長)。
觀點二:近體詩包括絕句(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律詩(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則稱為長律或排律。)。
特點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數(shù)、句數(shù)、平仄、押韻和對仗(絕句不要求對仗)幾個方面,主要有三點:
1、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lián)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必須平仄相粘,即“句內(nèi)相間,聯(lián)內(nèi)相對,聯(lián)間相粘”;
2、除首尾二聯(lián)外,中間幾聯(lián)必須對仗;
3、一般來說,詩韻必須押同步到底的平聲韻。
近體詩有哪些?
【近體詩】亦稱“今體詩”。詩體名。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詩的通稱,同古體詩相對而言。句數(shù)、字數(shù)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guī)定。
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絕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詩。排律則是律詩的延長)。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數(shù)、句數(shù)平仄、用韻和對仗(絕句不要求對仗)幾個方面,主要有三點:
1、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lián)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必須平仄相粘,即“句內(nèi)相間,聯(lián)內(nèi)相對,聯(lián)間相粘”
2、除首尾二聯(lián)外,必須要對仗;
3、一韻到底的平聲韻。
[編輯本段]包括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編輯本段]平仄
一、先辨漢字的四聲和平仄
根據(jù)字音讀來的高低長短、緩急升降,古人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種聲調(diào),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調(diào)。古之“入聲”字讀音在普通話中已基本消失。現(xiàn)在,平聲又分陰平和陽平,與上聲、去聲構(gòu)成現(xiàn)在的“四聲”,即“媽麻馬罵”,前兩為平,后兩為仄。 入聲字的發(fā)音都較短促,對于詩詞的朗誦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當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學、雪、絕”等字,都是入聲。現(xiàn)代南方地區(qū)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聲,如在上海廣東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聲字從“衣、低”等平聲字中區(qū)分出來。不過,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漸地學習和掌握了。
二、律詩的平仄交替特點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們現(xiàn)在開始講解律詩的平仄問題了,有些格律書,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讓初學者一看就覺得頭暈,以致于把格律看成為表達內(nèi)容的鐐銬,這其實是很不科學的。律詩的格律,本來就是根據(jù)漢語的聲調(diào)總結(jié)出來的,照著格律寫出來的詩讀起來抑揚頓挫,能有更好的音樂效果。其實,律詩的格律很簡單,說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則,怎樣交替呢?請聽我慢慢說來。
一般來說,在七言句當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間隔開的(如第二個字是平聲,第四個字必然是仄聲,第六個字則又是平聲,反之亦然。)
五言近體相當于七言近體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況也了然于心。
再記住念對格律:
1、對,每聯(lián)的對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須相對。如首句的二四六字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賈亭西”,則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須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腳低” 。
2、粘,我們習慣上把律詩的八句分為四聯(lián)。首句與次句合成為首聯(lián),第三四句合成為頷聯(lián),五六句合成為頸聯(lián),七八句合成為尾聯(lián)。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的平仄關(guān)系,即下一聯(lián)出句的平仄必須和上一聯(lián)對句類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譬如,首聯(lián)對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腳低”,那么頷聯(lián)出句(第一句)的平仄也必須為(仄平仄)譬如“幾處早鶯爭暖樹”。
綜上所述,掌握各種形式的近體詩的平仄格式的關(guān)鍵是確定第一句的平仄。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確定的,故近體詩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關(guān)鍵是要會用近體詩平仄交替的特點和粘對格律。以前有人認為非死記硬背不可,其實是騙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領(lǐng)。其實,只要掌握了上面說的這個規(guī)律,對近體詩的平仄就會了如指掌,而且不會忘記,也不會發(fā)生錯誤。
至于平仄的的變格和拗救,籠統(tǒng)地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不對的。這個問題有點復雜,另用篇幅講它。
先記住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體詩每句第一個字。
[編輯本段]孤平與拗救
孤平是針對七言近體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體的“平平仄仄平”這兩種入韻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如果將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聲,這就犯了孤平。孤平就是孤孤單單的“平聲”字。因為改動之后,這兩個句子中除去“韻腳”那個平聲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個平聲字了,這就叫犯孤平。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這兩種。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這種入韻句式,在詩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字,而且不是誰去“犯”的,所以這不在犯孤平之列。
孤平是作近體詩的大忌,不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能違犯。為了避免孤平的出現(xiàn),故上述兩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須用平聲。如果在實際作詩過程中,非用仄聲字不可,為了避免孤平的發(fā)生,就需要“救”,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孤平拗救。所謂孤平拗救,是說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況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來補救,以避免孤平。具體辦法是,將上說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這就成了拗句,但卻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詩的拗救還有兩種常見形式,一種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換,使之成為(仄仄平平仄平仄),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風一杯酒”。如果是五言,只須把前面兩個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常見的拗救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這樣的句式中,第五字和第六字用了仄聲,成為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如果光是第五個字用了仄聲倒也無所謂,那叫小拗,可以不去管他的,可第六字也用了仄聲的話,那就是大拗,問題便很嚴重了,其實這樣的句子也可以救它,把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個字改成平聲,那就行了,即“仄仄平平平仄平”。比較有名的例子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八十在古代都是入聲)。五言用法和七言同,較著名的例子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種大拗的救法有時可以和前面所說的孤平拗救一起用,因為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第五字若改成平聲,那么第三字的平仄就無所謂了。呵呵,因此,這第五個字可真是個寶貝啊,只要一用平聲,則出句的五六字,本句的第三字,就可以隨意了。
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拗體,即三仄尾。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把第三個字用成了仄聲,成為了(平平仄仄仄),這樣的拗體是不可以救的,但是在唐人的詩句中也較常能看見,如老杜的“江流石不轉(zhuǎn)”。
今人盡量少用為好。
注意:律詩入韻的句子二四六字平仄必須要分明,前面講的這些拗救,除孤平拗外,其出律而救起的例子全部都是不入韻的句子。
[編輯本段]用韻
隋代陸法言《切韻》把同韻同調(diào)的字歸并成類,同類的字可以互相押韻,即是一個韻部,共206個韻部,唐人規(guī)定近韻可“同用”,南宋平水人劉淵把“同用”韻合起來,減為107韻,后人又減一韻,成106韻,這就是所謂的“平水韻”
近體詩押韻的位置(韻腳)是固定的,律詩二四六八句、絕句二四句必須押韻(不管律詩絕句,首句既可入韻也可不入韻);必須一韻到底,且一般是押平聲韻(仄韻詩因其太少,故從略)。這就是用韻上的基本格律。
近體詩用韻要求很嚴,除首句可用鄰韻外,一般不允許鄰韻通押,就是字數(shù)少的窄韻也不能出韻。
當代人有愿意用新韻的,按照普通話入韻就可以了。對于某些把“情、同”放在一起的新韻書,還是不看為好。
[編輯本段]對仗
通俗一點說,對仗是指近體詩中一聯(lián)的出句和對句要成對聯(lián)的形式(其實,對聯(lián)是從近體詩的對仗發(fā)展而來的)。對仗有工對寬對之分,工對比較嚴格,必須家花對野草,山川對河岳,三千對八百,寬對則比較松一些,只要句子結(jié)構(gòu)成分相對應就行了,如體詞(即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主語和賓語成分,名詞性詞語,包括名詞、代詞)對體詞,謂詞(即現(xiàn)代漢語中的謂語成分,包括動詞、形容詞)對謂詞就行了,譬如,“他們”對“小鳥”,“樓高”對“心跳”,都算是寬對。絕對的工對和寬對一般不太多,律詩的對仗多數(shù)都是些半工半寬的句子,譬如“臉紅”對“心跳”。“臉”與“心”都是身體部位,算是工的,可“紅”與“跳”一為形容詞,一為動詞,充其量也就是個寬對,所以這樣的對子就是半工對。
古代漢語是沒有詞性的,因此,對仗主要得從意義和結(jié)構(gòu)上來看,有些初學者,老喜歡瞄著對仗的詞性,發(fā)現(xiàn)一個詞性不對,馬上喊失對,這是很可笑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死”是什么詞性?“灰”又是什么詞性呢?
對仗細分的話,有工對、借對、扇面對、流水對等。
工對,詞性詞類和句型都相對的對仗。是律詩對仗最基本的形,上面已經(jīng)介紹了!
借對,就是借音、借義相對。
如杜甫七律《野望》中首聯(lián)“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白”和“清”本不算工對,但“清”和“青”同音,因同音關(guān)系借“清”為“青”,這樣“白”就和“青”相對了。這里的“借”是只借“音”不借“義”,使人因同音關(guān)系而聯(lián)想到另一個字,并不涉改變詩意的問題。又如杜甫的詩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席”,“尋常”和“七十”本來不相對,但“尋”和“常”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八尺為尋,二尋為常,在這個意義上,“尋常”包括著數(shù)字概念,故這里借來和“七十”相對。當然,這也不涉及改變詩意的問題。前者借“音”,后者借“義”,這兩種情況都是借對。
流水對,是說相對的兩句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不對立,而是一個意思連貫下來,就象流水不能分開一樣,但它們在詞類和結(jié)構(gòu)上仍然要相對。如我在《上海樓市》中所寫的“一苑千般弄,三年兩倍升”就是流水對。
上面介紹了近體詩的基本格律,對待詩律應取的態(tài)度是:承認格律,掌握格律,為了思想內(nèi)容的需要,在必要時可以突破格律。只有這樣,才能讓詩律為我服務而成為詩律的主人。
律詩的頜聯(lián)、頸聯(lián)一般來說,必須對仗,排律除首尾兩聯(lián)外均需對仗。在律詩中,特別是在五律中,有時會出現(xiàn)頷聯(lián)不對仗的情況,這屬于律詩的別體,不宜提倡。但也有首聯(lián)對仗的,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尾聯(lián)對仗的,如前舉杜甫詩;也有全首用對仗的,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絕句本來不要求對仗,但也有對仗的,如杜甫《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還有全首對仗的,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杜詩最工,所以我建議學詩者最好從杜詩入手。近體詩的對仗用得好,可以使詩生色。但過分追求對仗工整必然束縛思想,這應該正確對待,不能舍本逐末。
END,本文到此結(jié)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guān)注本站哦!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