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賀的苦晝短 苦晝短李賀
大家好,關于如何評價李賀的苦晝短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苦晝短李賀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苦晝短 李賀要死的時候寫的嗎?
答:不是的。
苦晝短是諷刺當時上位者盲目求仙的情況。雖然寫完后沒幾年李賀就死了,不過那是因為李賀英年早逝,只活了26歲。這不是絕命詩。
苦晝短表達什么呢
《苦晝短》表達內容見下供參考:
《苦晝短》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這是一首議論性很強的歌行體詩歌,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慨嘆時光易逝年命短促,并蘊含以理智的態度看待人生之意;第二部分寫如何解除“晝短”的痛苦;第三部分是對求仙的荒唐愚昧行為進行了批判和諷刺。
后兩部分是對第一部分主旨的發揮,在更高的層次上重復、升華了詩歌主旨。全詩充滿激情,氣勢回旋跌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詩的第一段有兩層意思,一是對年命短促的慨嘆,二是以理智的態度看待人生。詩的第二段、第三段分別對這層意思加以發揮,在更高的層次上重復、升華了第一段的主旨。
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脫出了一己私念,對人生,對社會懷著一種大悲憫,只是說出口來卻是一陣陣冷嘲熱諷。詩中有很多疑問句,安排在段落銜接之處,起著增強語氣與感情色彩的作用,使詩歌富于一種波瀾起伏的動感。
詩人又把“食熊則肥,食蛙則瘦”與“斬龍足,嚼龍肉”聯系起來,使那種富于神秘色彩的故事充滿了煙火味與人情味,形成李賀詩歌獨特的藝術境界。加上青天、黃地、白玉、黃金、碧驢等多種色彩的調和搭配,真有點古色斑爛的味道。
全詩沒有很多的藻飾,也不著意于景致的描繪,但由于詩中充沛的激情和豐富的藝術手法,使得這首議論性很強的詩歌顯得回旋跌宕而又玩味無窮。
李賀的代表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無人能續,宋朝才出現下半句,你怎么看呢?
在整個盛唐時期,出現了無數文人墨客,自唐玄宗起涌現了一大批詩壇奇才,如李白、杜甫、王維、岑參、高適,自此之后,詩歌雖算不上沒落,但由于前面的人實在太過于厲害,把能寫的詩都寫到了化境,后人再怎么努力,也不過是狗尾續貂,難其出右。
李賀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里,他的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八叔——鄭王李亮,由于關系實在太遠,到了李賀這一代時,李唐皇族早已忘了還有這么一門遠房親戚,李家自然沒能沾上皇家的光,當然正是這種被遺忘,反而躲過了武則天屠戮李唐皇室的危機。
李家雖然沒落了,但到底了王孫之家,非常注重教育,李賀5歲時,家里人就問他:“你未來想做什么呢?
李賀說:”我想當一個詩人。
這話一出,老父親李晉肅頭都大了,天下的好詩歌都讓李杜這些人寫完了,你還能寫出什么好詩歌呢?自開元之后,再沒出過像樣的詩人,李賀也難免不會成為下一位平平無奇的詩人。
畢竟這時盛世不再,而且前面有太多的詩壇大家,這些人都將詩歌寫到了200年之后,自唐之后直到宋朝文壇才有了回暖之象。在這些偉大前人的基礎上,李賀想再走詩歌之路,如同一個笑話。
盡管如此,李賀還是堅決地開始了他的寫詩之路,李賀寫詩有一個習慣,他喜歡騎著瘦馬四處閑逛,一有靈感的時候就寫下來,隨手扔進小書童的背簍里,就這樣日積月累,他竟然寫出一首又一首的好詩。
在他7歲時候,韓愈與皇甫湜到他家中做客,李賀提筆寫出了《高軒過》一詩,讓韓愈與皇甫湜驚為奇才,李賀從此名揚洛陽。
李賀的詩不同于前人,他年輕輕卻總寫喜歡寫“鬼”“老”“死”“朽”這引起看起來暮氣沉重的詩,但讀起來卻又不是“喪”的感覺,反而有一種勃勃生機。
就如他的名作《苦晝短》所寫:
“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他寫悲愁時,不同于李白的“朝如青絲暮成雪”,反而是一種不讓時光飛逝,即使你要走,我也要將你拉下來的氣概。
李賀一生寫了無數好詩,其中最出名的當屬他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其中有一句“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被傳為經典之句。
這首詩諷刺了唐朝統治者不思進取,卻整天想當煉丹吃藥,長生不老,同時也表達自己對這種政治前途的擔心。這首詩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更是被無數文人墨客所推崇,都想對出下聯。
然而直到唐朝滅亡,也沒有續出精彩的下聯,直到宋朝,文壇再度興盛,蘇軾、王安石、歐陽修、范仲淹一些詩壇大家再度涌現,再度出現了盛世大唐時的文采。
宋人在寫詞時,也喜歡將“天若有情天亦老”引用到宋詞中,終于有人對出了這個絕對。
其中歐陽修在《減字木蘭花》中寫道:“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
孫洙《何滿子·秋怨》中寫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
萬俟詠在《憶秦娥·別情》中寫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說不了 ,一聲 喚起,又驚春曉。”
石延年又在贈給友人的對聯中寫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 。”
這四個作品中,以石延年的對仗最為工整,上下兩句自然地融為一體。經過了200多年,這個千古絕對,終于對上了。
而1949年,偉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算是為這個延續了千年的詩歌唱歌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李賀雖然只活了短短的27年,但他的詩卻以另一種方式在人們的心中實現了永生。
李賀的哪幾首詩比較凸顯個人風格?
李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蘇小小墓》。《大堤曲》。妾家住橫塘,紅紗滿桂香。青云教綰頭上髻,明月與作耳邊珰。蓮風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郎食鯉魚尾,妾食猩猩唇。莫指襄陽道,綠浦歸帆少。今日菖蒲花,明朝楓樹老。百度百科的詞條里說這詩「全無(李賀)風檣陣馬的奇詭幻誕風格」。但我反而不這么覺得。也是想知道我到底是不是一個人。《大堤曲》乃樂府古題。
如果我沒理解錯,應與《江南曲》《竹枝詞》類似,屬親切淳樸的庶民路線。可李賀的字句里,卻總像有種妖媚和玄幻——他才不因民女的淳樸,就寫得平易近人。恰恰相反,這描述風格卻很像蘇小小,甚至《楚辭》里的山鬼:發髻乃青云所教,耳珰為明月所化。用以挽留情人的,也非尋常瓜果,而是珍奇到有點詭異的鯉魚尾和猩猩唇。覺得那一連串意象也極流暢。衣香,鬢影,風起,送客遠行。草木榮枯轉瞬即逝,時光歷歷在目,卻又摧枯拉朽、飄忽不定。記得曾有人說長吉詩最大的特色即是其意象的構建,不知這算不算一例證。漆灰骨末丹水砂,凄凄古血生銅花。我眼皮淺,起初讀到這兩句,只覺冷艷森詭,以及「我知道他好像要寫個什么,然而我并不知道是什么」。后來才查到詩名——《長平箭頭歌》,據說是他撿到一個當年白起坑殺四十萬卒用的箭頭。
我那幾天一直在想這句子。忽然覺得李賀的很多詩似乎都如此:你從《李憑箜篌引》,從《苦晝短》,從《將進酒》中隨便摘一個句子出來,也有類似魔力——單看覺得甚美,且有詭譎之氣;但又并不只是空泛的「為了美而美,為了詭譎而詭譎」而已。那思維邏輯仿佛永不與凡人在同一軌道上,「烹龍炮鳳」,「古血生花」,明明不知所云,卻又句句不離主題,影影幢幢的光影雖叫人迷離,卻也更清晰、更鮮明地指向他最終想表達的結果。
誰能給一下《苦晝短》李賀的翻譯?拜托了
不滿意這個,再給你逐字逐句翻譯。
作品賞析
服:一作餌。似:一作是。碧:一作白。
這是一首議論性很強的歌行體詩。全詩分為三部分。
詩的前十句(至“太一安有”)是第一部分,慨嘆時光流逝,生命短促。
其中前六句開門見山,感嘆時光流逝,點明“苦晝短”之意。時間是無形的,也是無情的。但我們的詩人卻把它人格化了,不僅有形,而且有情,“飛光飛光”,叫得何等親切!呼為“飛光”,照應題目的“晝短”二字,以見時光流逝之快,也表現了詩人對“晝短”的感嘆。這里,詩人把高天厚地等等情事都置之不論,只是拈出他感受最深的人壽短促一點來談。“唯見”時光,雖然轉瞬即逝,卻是真實的,因為“月寒日暖”的溫度變化,使詩人時時感到光陰的流逝,感到光陰的珍貴。時光呵,你停下來喝一杯酒吧!這就是詩人要向時光勸酒的原因。“少年心事當拿云,誰念幽寒坐嗚呃!”(《致酒行》)詩人酬君報國的壯志不能實現,深深感到年華流逝是在消耗人的生命,一個“煎”字,表現出對生命的可貴和虛度光陰的痛苦。前六句寫得語奇意奇,勢如萬仞突起,崛峭破空。古人云,李賀詩“每首工于發端,百煉千磨。開門即見。”(黎簡《李長吉集評》)這種評論是很準確的。
后四句感嘆生命短促,是說人的胖瘦、壽命的長短,同飲食的好壞有關,無論貧者富者,都要靠食物維持生存,有生必有死,世上根本就沒有神君、太一之類保佑人長生不老的神仙,照應“來煎人壽”一句,是時光流逝的又一種表現。
“天東有若木”至“吞白玉”是第二部分,寫如何解除“晝短”的痛苦。既然沒有神仙可以保佑長生,要想延長壽命,就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若木、燭龍本是兩個互不相干的神話傳說,詩人加以改造,賦予新意,說在天的東面有一株大樹名叫若木,它的下面有一條銜燭而照的神龍,能把幽冥無日之國照亮。詩人作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把燭龍殺而食之,使晝夜不能更替,自然就可以為人們解除生死之憂了,又何必要“服黃金,吞白玉”呢?
詩的最后四句是第三部分,是說求仙不是解除“晝短”之苦的辦法,想靠求仙致長生的人,終歸也死了,對求仙的荒唐愚昧行為進行了批判和諷刺。
服金吞玉也是枉然,世上不存在什么長生不死的神仙,哪里有什么白日飛升、成仙了道的事情呢?傳說中騎白驢升天的任公子無可考知,即使是秦皇漢武這樣的一代雄主,他們求仙長生的夢想也全都落了空,遭到了歷史的嘲笑。據記載,漢武帝好神仙之道,曾經祈禱于名山大川以求神仙,調甘露,飲玉屑,奉祠神君太一以求長生,等等。《漢武帝內傳》說:劉徹(漢武帝)死后,梓棺響動,香霧繚繞,得到尸骨飛化的結果。李賀卻說“劉徹茂陵多滯骨”,墓中遺留下來的,只是他的一堆濁骨凡胎,對神仙升化之說給予了徹底否定。“多滯骨”三字,諷刺是很深刻的。秦始皇信神仙、求長生的荒唐行為也很多,他曾派遣方士入海求仙,也曾使人尋不死之藥,還曾隱秘行蹤,以求一遇仙人……但也只能是枉費心機。死后耗費大量的鮑魚,還是難以掩飾尸體的腐臭。這個“費”字用得犀利如刀,表現了詩人對求仙行為的嘲笑和蔑視,把他們愚妄無知的行為,鞭撻得入骨三分,感情色彩很強烈。
李賀否定神仙長生之說,并不是單純地對人生問題進行空泛探討,它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對現實的針砭。當時,唐憲宗李純“好神仙,求方士”(《通鑒》),為了追求長生不老之藥,竟然到了委任方士為臺州刺史的荒唐地步。皇帝如此,上行下效,求仙服藥、追求長生,成了從皇帝到大臣的普遍風氣。李賀以如此鮮明的態度大唱反調,表現出詩人的正義感和勇氣。
此詩佳處,不在景致,不在藻飾,而純以意勝。詩韻隨內容而轉換,每一部分的最后一韻既完成本部分的意思,又承上啟下,銜接渾成,文思縝密。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幻想,創造了獨特的詩的意境。不僅包籠天地,役使造化,而且驅遣幽明,把神仙鬼魅都納入詩行。詩人把“食熊則肥,食蛙則瘦”等日常生活現象,同若木、燭龍一類神話傳說結合起來,用了“食”、“嚼”等帶有人間煙火味的生動貼切的動詞,形成了一種既有生活氣息、又有神秘色彩的獨特的藝術氛圍。再加上青天、黃地、黃金、白玉、碧驢等五色陸離的色彩,真是“鯨吸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杜牧《李長吉歌詩敘》)而詩人的議論、詩人的感情,全都寄寓于這些瑰詭的形象之中,使詩人對生活的認識,似虛而實,形疏而密,讓讀者置身于這神奇的藝術王國,體味詩人的感情,領會詩人的傾向。盡管詩人對神仙長生之說的批判深透盡致,卻又能留有余意,讓人玩味無窮。詩歌以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呼號句開始,以“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這樣的感嘆句結束,中間敘述句與反問句交替使用,造成感情上的波瀾起伏,回旋跌宕;隨著感情的變化,語言長短不拘,參差錯落,隨意變態而頗有情致。方拱乾《昌谷集注序》說:“所命止一緒,而百靈奔赴,直欲窮人以所不能言,并欲窮人以所不能解”,李賀正是調動了一切藝術手段,以他獨特的藝術方式,來表達他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獨特認識的。
(張燕瑾)
--------------------------
諷憲宗求長生也。
注:
1:苦晝短:樂府舊題。
2: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飛光,沈約詩:"飛光忽我遒。"注:日月光也。勸爾一杯酒,《世說》:"晉孝武時,長星〈慧星〉見, 舉酒祝之曰:長星,勸爾一杯酒,自古安有萬歲天子?"
3:吾不識青天髙,黃地厚:《易經》:"夫玄黃者,天地之正色也。"《荀子》:"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 厚也。"
4:食熊則肥,食蛙則瘦:熊,富貴者食之;蛙,貧賤者食之。
5:神君何在,太一安有:神君,〈〈史記〉〉:"武帝尤敬鬼神之事,求神君。" 太一,神也。〈〈史記〉〉:"天神貴者太一。"
6: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若木,神木,生昆侖。〈〈離騷〉〉:"折若木以拂日兮。" 燭龍,《楚辭》:"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注云:"天西北幽冥無日之處,有龍銜燭照之,其有日處,日未出時,又有若木赤華照地。"言日出也。
7:何為服黃金,吞白玉:服黃金,吞白玉,皆道家長壽之法也。見抱樸子.
8:誰是任公子,云中騎碧驢:任公子釣大魚于海上;張果以紙為白驢。是,宋蜀本作似。
9: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滯骨,猶凡骨。〈〈漢武內傳〉〉載,王母謂劉徹,骨無津液,恐非仙才。鮑魚,鹽腌魚。 〈〈史記〉〉載,始皇崩,置鮑魚于棺中,以掩尸臭。
如何評價李賀的苦晝短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苦晝短李賀、如何評價李賀的苦晝短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