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陽關無故人詩句描寫哪里 西出陽關無故人前面的詩句是什么
很多朋友對于西出陽關無故人詩句描寫哪里和西出陽關無故人前面的詩句是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描寫的是哪里?
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陽關處于河西走廊盡西頭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人是描寫哪里的景色
這是王維的一首詩,描寫的是詩人和朋友元二分別時候的京師郊外渭城的景色,有關的解釋如下:
一、原詩如下: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二、翻譯如下:
渭城清晨的一場如酥小雨,青磚綠瓦的旅店和周圍的柳樹都顯得格外青翠欲滴與明朗。請你再喝一杯離別的酒,只因為向西走出了陽關,就再也碰不到像我這樣的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三,回答問題:
本詩為贈別而作,后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題中王維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維在渭城送別。
前兩句分別寫明送別時間、地點和氛圍。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而這一切,都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大)自然環境。
三四句是一個整體。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免不了經歷萬里的長途跋涉的艱辛與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浸透了詩人全部情義的瓊漿玉液。這里面不只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的體貼
自然背景:剛下過蒙蒙細雨的渭城,地上還是濕漉漉的,柳葉嬌嫩欲滴。 詩人心情背景:悲傷、不舍以及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寫作背景:詩人王維送別友人元二時的依依惜別。
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西出陽關指的是哪里?
西出陽關無故人。
出自唐代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譯文
渭城早晨一場春雨沾濕了輕塵,客舍周圍柳樹的枝葉翠嫩一新。
老朋友請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
注釋
渭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陽古城。
浥(yì):潤濕。
客舍:旅館。
柳色:柳樹象征離別。
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為自古赴西北邊疆的要道。
三四兩句是一個整體。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于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對于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不只屬于行者。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方式。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總之,三四兩句所剪取的雖然只是一剎那的情景,卻是蘊含極其豐富的一剎那。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光無故人寫的是哪的景色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渭城位于咸陽市區東半部.陽關,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處的南湖鄉境內,因在玉門關以南,故名陽關.所以這詩描寫的是我國西北地區的景色.
故選:C.
西出陽關無故人描寫的是南方還是北方
1、肯定是北方。而且詩句首句說得很清楚,是在長安,也就是現在的陜西西安。
2、出自唐朝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原詩如下: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賞析
唐代大人王維(公元701~761)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陽關曲》),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筆者認為,此詩是中華詩壇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詩。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別詩;它巧妙地借助于時空的轉換,營造了耐人尋味的惜別氛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藝術感染力,具有極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來,文人學者未能準確把握該詩的風格,望文生義地曲解了詩的意蘊,從而降低了它的格調和品位。 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護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王維所處的年代,各種民族沖突加劇,唐王朝不斷受到了來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擾。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大逸戰勝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維以鑒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沿途他寫下了《使至塞上》、《出塞》等邊塞名篇。《陽關曲》是王維晚年之作,其創作年代估計在“安史之亂”以后,據《資治通鑒》至德元年(756)七月載:“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載:“上至鳳翔旬日,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故當知“安史之亂”暴發后,邊兵大量內調,此詩約作于送友人即將奔赴安西之時,與此同期的詩作尚有《送張判關赴河西》、《送劉司直赴安西》等。無疑,當他送別友人臨近分別時,詩人不會不考慮到戰爭將對他們今后產生的影響。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送別時的節物風光,描繪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卻充滿詩情畫意。三四句表達了對友人一篇深摯的情誼。但是,在一些權威的辭書和教材中對后兩句均作出了這樣的解釋:“朋友,再干了這一杯酒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筆者以為,這樣的解釋明顯帶有主觀隨意性,沒有真實反映出王維如此造句所想表達的深意,更沒有揭示出此兩句在表達上的佳妙之處。 首先,作出了這樣淺顯直白的解釋,本詩顯的似乎并無新意,與他在這一時期的同類作品相比也無特別之處,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別詩,這與后人將之一直譽為唐詩“壓卷之作”的稱謂顯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隱賦有某種其他的寓意,而我們卻一直尚未予以重視而挖掘出來;其次,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護邊疆的詩,面對戰爭的殘酷無情,曾經到訪過邊塞的詩人相當了解,“古來征戰幾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說出“你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這樣的話去傷害友人且觸犯詩讖——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說,從詩句的本身意義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陽關”后才看不到詩人,出了“渭城”不同樣也就看不到詩人了嗎?事實上,即便友人真到了邊疆安西,他同樣也能遇見來自家鄉的“故人”,如岑參在《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詩中就這樣寫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那么,“陽關”一詞在這首詩中的特殊意義又會是什么呢? 筆者認為,詩人這兩句其實是運用了逆挽(即敘事題材的“倒敘”)并結合了省略的寫作手法,引導讀者的思緒跟隨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歷經萬種艱險,最后凱旋而歸時,而“我”——現在的這個送行者卻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歷史的真實是,詩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滿六年(于761年)便真的與世長辭了!我們已無法知道他們后來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余”王維的這兩句詩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長的戎馬生涯與思者的無奈。因此,詩中的“西出陽關”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陽關,而應該是指將來友人完成任務勝利返回時路經“陽關”。長期以來,“西出陽關”一直被簡單理解為友人走出了陽關,但是在這里卻是真正的“一語雙關”:它按著時空的發展次序有著兩幅截然不同的場景,第一幅“西出陽關”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剛剛走出了陽關,渭城在東,陽關在西,是謂“西面出去”,一般人們均持此種觀點;另一幅“西出陽關”就是指友人在經歷許千辛萬苦,完成了任務凱旋而歸時離開了陽關,渭城仍在東,陽關仍在西,卻是謂“西面出來”,詩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見,常人都把友人從“西面出來”誤解成了從“西面出去”了!不難理解,面對各自分離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會引起詩人的無邊遐想,而這種思緒一旦跨越了時空和個人后,便會產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著無與倫比的震撼力,詩人正是為此成功地進行了時空的轉換和壓縮。 必須指出,處于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時也是軍事要塞。“玉門關”外基本是突厥的勢力范圍,而“陽關”內則完全屬于唐朝的領土。在詩人看來,只有將來友人能走出了“陽關”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來了。我們從元代《陽春白雪集》中大石調《陽關三疊》詞中可以發現,古人其實一直就是這樣詮釋的:“…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陽關,舊游如夢,眼前無故人。只恐怕西出陽關,眼前無故人…”故此,準確完整地詮釋這首詩應該是這樣的:
朋友
請再干了這杯酒
待你將來凱旋而歸
西出陽關的時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這
渭城的細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隨風而舞的揚柳
還會像今天一樣
在此恭侯
看!這哪里像是詩人在送別友人,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詩人呀!詩人王維正是高超地運用了這種逆挽的寫作手法,籍助于時空的轉換,將國家的安危、戰爭的殘酷、朋友的情誼、人生的苦短緊緊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感染力。其實,在王維的詩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這種語法結構,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就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在與“陽關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別》詩中我們也同樣能領會到詩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獨運:“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的這種語法技巧甚至對后來詩人也有啟示意義,如白居易在《邯鄲冬至夜思家》詩中“想得家中夜深座,還應說著遠行人”兩句,就不難感覺受到了他的影響。 重新認識王維《陽關曲》的重要意義,使我們再次強烈感受到:作為一位詩人,只有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緊緊地血脈相連,才能夠創造出屬于那個時代的偉大作品。詩人王維清楚地了解戰爭的無情,也深知友人的遠征可謂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離或許就意味著永別。但他依然為友人祝福,期待著友人能平安歸來,盼望著國家從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來…… “勸君更盡一杯酒”,這酒中不僅浸透了詩人對友人的一片深摯情誼,更飽含著他對國家和平安寧的美好祝愿!——這正是“陽關曲”千百年來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