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雄出自哪里 鬼雄出自哪個典故
今天給各位分享鬼雄出自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鬼雄出自哪個典故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李清照詩: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鬼雄一詞出自哪里?
一、
烏江(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此詠史詩,雄渾壯闊,氣貫長虹,與其詞風殊不相同,由是可知作家作品風格的多樣性,不宜以“婉約”二字簡單概括之。女流之中,宋初花蕊夫人之詩:“君王城頭豎降旗,妾在深宮豈得知。二十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或可與之相比。
二、
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從曾賦賞花詩。今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懷似往時。”
詩中撫今憶昔,表現了詩人對亡夫的思悼之情和對人生的傷逝之感。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的瘁死,對李清照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 她不僅由此失去了物質上的依靠,更主要的是失去了精神上的寄托。這首七絕,從首句所提到的“十五年前”來分析,當為李清照晚年所作。詩的前兩句首先倒敘昔時,后兩句以今昔對比來抒情。今景與舊景的極其相似,今情與舊情的極端不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詩人正是通過揭示這一反差,來讓人們體察其今日的“情懷”。詩人今日情懷究竟如何?詩中沒有直接道出,但了解詩人晚年生活狀況的人都知道:自南渡以后,國已不國,家已不家,對一位養尊處優的大家閨秀來說,是實在難以承受的。這一切,詩中皆未道出,也許正是詩人不忍道出的緣故吧?活著本已困苦,又何必徒增苦悶呢!
三、
春殘
“春殘何事苦思鄉,病里梳頭恨發長。梁燕語多終日在,薔薇風細一簾香。”
梁頭的棲燕終日無休止地互相傾訴著心曲,簾外的薔薇被細風送進一縷縷清香。這些本應帶給詩人的是什么呢?是美好的回憶,還是苦澀的情思?是欣慰,還是愁上加愁?詩人沒有直言道出,留與讀者去想象了。
四、
釣臺(夜發嚴灘)
“巨艦只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臺。”
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三十《趙墓言臺詩》記:“漢嚴子陵釣臺,在富春江之涯。有過臺而詠者:‘君為利名隱,我為利名來。羞見先生面,黃昏過釣臺’”。 李清照詩即化用此詩意。其實, 名與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何愧之有?我不主張隱逸,但也并不刻意追求名利,我希望自己能干出一番事業,我相信,在成就事業的同時,自會有我應得的名利。
今·黃墨谷曰:“不能忽視這首小詩,正如黃山谷論詩所說:‘孫吳之兵,棘端可以破鏃’,她只用28個字,卻把當時臨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的自私的情形,描繪得淋漓盡致。這時, 詞人也沒有饒恕自己的茍活茍安,竟以為無顏對嚴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過釣臺’,既生動又深刻地表達愧懟之心。孔子云:‘知恥近乎勇’。清照這種知恥之心,和當時那些出賣民族、人民地無恥之徒(相比),確是可敬得多了。”(《重輯李清照集·李清照評論》)黃的這段話,“孔子云”后面的話倒還湊合,但前面所謂的“淋漓盡致”的描繪,未免過于牽強附會,實有大上“綱線”之嫌。其實詩人不過是走到哪寫到哪,即景作詩而已,哪有那么深的寓托?拋開“知人論世”,單看文本,似乎不太能牽涉到“朝野人士”吧。
五、
感懷
“寒窗敗幾無書史,公路可憐合至此。青州從事孔方兄,終日紛紛喜生事。作詩謝絕聊閉門,燕寢凝香有佳思。靜中吾乃得至交,烏有先生子虛子。”
詩人剛從青州到丈夫工作的萊州,人生地不熟,丈夫忙于公事無暇陪伴,使得李清照感到十分寂寞無聊,乃作詩排遣之。
曉夢
“曉夢隨疏鐘,飄然躡云霞。因緣安期生,邂逅萼綠華。秋風正無賴,吹盡玉井花。共看船如藕,同食棗如瓜。翩翩座上客,意妙語亦佳。嘲辭斗詭辯,活火分新茶。雖非助帝攻,其樂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起來斂衣坐,掩耳厭喧嘩。心知不可見,念念猶咨嗟。”
此乃記夢詩也,寫得頗好,好一個曉夢,好一段仙緣,但愿不要夢醒才好呢?
《李清照全集評注》的評注者云:“這是一首記夢詩……全詩想象豐富,富有浪漫色彩。”這真是癡人說夢!明明是“記夢詩”,卻又道“想象豐富”,應該說李清照的夢境瑰奇,而文筆亦工致才對。
今·王延梯曰:“這詩飄然有仙骨,具有豪邁灑脫的特色……表現了詩人對個性自由的渴望,對沒有桎梏、沒有羈絆的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詩人追求精神解脫(而不得)的苦悶心情和對封建束縛的反抗。”(《李清照評傳》)這段話說得頗好,然在束縛前加上“封建”二字,則又上“綱線”矣。追求精神解脫,及不得解脫的苦悶,歷朝歷代,古今中外皆有之,乃普遍之人性也。倘若小生也能做一首類似的詩,豈不是要被說為表現了“對社會主義束縛的反抗”不成?
《感懷》與《曉夢》,一個直接的,一個曲折的,都反映了李清照無聊賴的人生。這寂寞、無聊、苦悶,靈秀如李清照、深邃如魯迅,終其一生都未能擺脫,他們是敏感、憂患的靈魂。與二位大家相比,小子何德何能,豈可擺脫。總之是,“書,已讀得厭倦了,但還得讀下去;生活,已過得無聊了,但還得過下去”,就讓它們糾纏一生好了。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出自哪里?
出自宋朝 李清照(女) 《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 不肯過江東 。
夏日絕句中的人杰和鬼雄指的是誰?
第一句中人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第二句鬼雄:出自屈原《國殤》。
第三句和第四句:項羽楚漢之爭失敗烏江自刎。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原文如下: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翻譯如下:
生時應當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后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李清照詩: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鬼雄一詞出自哪里
宋·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白話譯文
生時應當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擴展資料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詩的開頭兩句破空而起,勢如千鈞,先聲奪人地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為英雄豪杰的氣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肅然起敬。這兩句詩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因其崇高的境界與非凡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當作人杰”,為國建功立業,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涌出來,震撼人心。
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借項羽的壯舉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正氣凜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夏日絕句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