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事如何省事奇無心始覺有心,事到無心始見奇
大家好,關于了事如何省事奇無心始覺有心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事到無心始見奇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詩詞鑒賞,有心之人不做無心之事…
“故圣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 ——袁康
大意:那些圣明之人,往往見到事情的細微跡象,或萌芽狀態,就能知道、料到、預測到它的本質、發展趨勢和結果;通過觀察事情的開始狀態,就能推測出它的結局。
心得:一個人眼界的大小,決定著他看見世界的大小。誠如契訶夫所言:“那些比我們眼界廣闊的人們,會把我們攆到生活舞臺的后面去。”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李涉
大意: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心得:偷得浮生一點閑,便學會了達然與熱愛,得到的便是整個世界。周作人說:“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夢。”半日的悠閑,可洗凈十年勞碌生涯的心中塵埃。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宋祁
大意:讓我為你舉起酒杯奉勸斜陽,請留下來把晚花照耀。
心得:浮生若夢,做夢容易,醒來卻難,人生總是苦多甜少,悲多喜少。縱是散盡千金,也要換取這片刻的春光和歡娛。世事飄忽無定,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人生,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淡泊從容地過好每一天。
“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 ——蘇轍《省事詩》
大意:年輕的時候讀書并沒有取得深刻的理解,到了晚年的時候并沒有付出多大努力卻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心得:年幼讀書,死記硬背、囫圇吞棗、不解其意,更無從談及趣味,但這并不代表學到的知識無用,只是暫時不能理解罷了。不懂得如何應用,也不要緊,點滴的日積月累,終會成為別人的望塵莫及。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蘇軾《行香子·述懷》
大意:人的一生只不過像快馬馳過縫隙,像擊石迸出一閃即滅的火花,像在夢境中的經歷一樣短暫。
心得:芥川龍之介曾說:“正因如夢,才需真活,彼夢會醒,此夢亦有醒來之時,唯愿此生精彩紛呈,方不辜負自己。“愿與您共勉。
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
PS:素材來源網絡 侵刪
三更急雨打窗破下一句是什么,正是擁爐危坐時上一句是什么
《即事》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了事如何省事奇,無心始覺有心癡。
三更急雨打窗破,正是擁爐危坐時。
無心于事,無事于心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沒有心情去做事情,也沒有事情能夠讓自己上心。
出自:唐代賈島的《無心》
原文:
于事無心風過樹,于心無事月行空。
譯文:
沒有事情上心就好像風吹過樹林,心里面沒有事情就好像月亮掛在空中。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賈島之所以成名,卻并非由于他的英雄氣概,而是由于他的苦吟。人們最熟悉的“推敲”的典故,便是出于此公身上。毫無疑問,寫“僧敲月下門”當然比“僧推月下門”的句子要好得多。
這幾乎已經成了講究煉字的一個最尋常的例證。可是,懂得這樣一些起碼的文字“推敲”的技巧問題當然不是這么簡單。否則,成為一個大詩人也太容易了。
賈島的苦吟,實際上是在煉意、煉句、煉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苦工夫。而這些又都是與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時代性分不開的。首先我們看到賈島非常用力于煉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勝的意境。
如果寫一首詩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蠟,叫人讀了興趣索然,那就不如無詩。有了好的意境,然后還必須保證這種意境能夠在字句上充分表達出來。
賈島的每句詩和每個字都經過反復的錘煉,用心推敲修改。但是到了他寫成之后,卻又使讀者一點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跡,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氣呵成的樣子。由此可見,所謂苦吟只能是從作者用功的方面說的,至于從讀者欣賞的方面說,卻不應該看出作者的苦來。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