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有哪些賦,王粲長于辭賦的辭什么意思
大家好,關(guān)于王粲有哪些賦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王粲長于辭賦的辭什么意思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王粲的代表作是哪三首
七哀詩三首 一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fù)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違。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qū)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二
荊蠻非我鄉(xiāng)。何為久滯淫。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岡有余映。巖阿增重陰。狐貍馳赴穴。飛鳥翔故林。流波激清響。猴猿臨岸吟。迅風(fēng)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絲桐感人情。為我發(fā)悲音。覊旅無終極。憂思壯難任。
三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冰雪截肌膚。風(fēng)飄無止期。百里不見人。草木誰當(dāng)遲。登城望亭燧。翩翩飛戍旗。行者不顧反。出門與家辭。子弟多俘虜。哭泣無已時。天下盡樂土。何為久留茲。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諮。
王粲的代表詩作是什么?
中文名: 王粲
別名: 王仲宣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
出生日期: 公元177年
逝世日期: 公元217年
職業(yè): 文人
主要成就: 三國文學(xué)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品: 《登樓賦》
愛好: 喜歡聽驢叫
所屬文學(xué)團體: 建安七子
榮譽: 七子之冠冕
登樓賦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 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邱。華實蔽野,黍稷盈 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 向北風(fēng)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xiāng) 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鐘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 吟。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 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fēng)蕭瑟而并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 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愴以感發(fā)兮,意忉怛而慘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于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cè)。
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字仲宣,著有七哀詩、登樓賦等作品
人物生平 出身名門 王粲出身于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龔,在漢順帝時任太尉;祖父王暢,在漢靈帝時任司空,是當(dāng)時的名士,都位列三公。王粲的父親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漢獻帝被董卓控制,西遷至長安,王粲也隨同前往。當(dāng)時的著名學(xué)者、左中郎將蔡邕一見到王粲,就覺得他是個奇才。當(dāng)時蔡邕的才學(xué)天下聞名,受到滿朝官員的敬重,蔡邕府第前經(jīng)常是車馬填巷,他家的客廳也常賓客滿坐。一天,蔡邕聽說王粲在門外求見,便急忙出迎,連鞋子穿倒了也顧不上。王粲一進門,因為他年紀小,身材又矮,滿屋的人都感到很吃驚。蔡邕說:“這位是司空王公(王暢)的孫子王粲,他確實是奇才,讓我自愧不如。我家里收藏的書籍文章,應(yīng)該全部送給他。”
懷才不遇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王粲十七歲的時候,受司徒征辟,又被召為黃門侍郎。王粲因為長安局勢混亂,沒有赴任。不久,他到荊州去投靠自己的同鄉(xiāng)、荊州牧劉表。劉表見他狀貌不揚,身體孱弱,又不拘小節(jié),所以不太看重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長沙太守張羨聽從桓階建議,舉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兵背叛劉表,劉表發(fā)兵討伐。為了宣傳這次出征,就由王粲執(zhí)筆寫了一篇《三輔論》,以示師出有名。其中寫道:“長沙不軌,敢作亂違,我牧睹其然,乃赫爾發(fā)憤,且上征下戰(zhàn),去暴舉順。”申明用兵乃是為了“去暴舉順”。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在官渡之戰(zhàn)后兩年,袁紹病死,他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兄弟鬩墻。劉表為了勸和,讓王粲起草了《為劉荊州諫袁譚書》和《為劉荊州與袁尚書》。書中勸解袁氏兄弟毋作鬩墻之斗,應(yīng)當(dāng)聯(lián)合御侮,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甚有文彩,張溥在《王侍中集題辭》評價兩文“詞章縱橫”。
歸附曹操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劉表病死后,王粲力勸劉表的兒子劉琮歸附曹操。荊州平定后,曹操任命他為丞相掾,賜王粲爵關(guān)內(nèi)侯。一次,曹操在漢水邊設(shè)宴款待百官,王粲給曹操敬酒說:“當(dāng)今袁紹崛起河北,倚仗兵多將廣,志在奪取天下,但雖愛惜賢才卻不能重用,因此那些奇士終歸離他而去。劉表盤踞荊楚,從容不迫,坐觀時變,自以為可以仿效周文王。那些避難到荊州來的賢士,都是海內(nèi)的俊杰,可劉表卻不善于任用他們,結(jié)果當(dāng)國家危難之際卻無人輔佐他。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時候,下車伊始就忙著整頓冀州的軍隊,收錄當(dāng)?shù)氐暮澜芨鞅M其用,因此能稱雄天下。等到平定了江、漢,又征召這一帶的賢才各居其位,使天下歸心,望風(fēng)歸附,文武并用,英雄盡力,這些都是夏、商、周三代開國國君才能做到的事情啊!”后來,王粲又被調(diào)任軍謀祭酒。
魏王侍中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魏王國建立以后,王粲與和洽、衛(wèi)覬、杜襲一同被任命為侍中,王粲因博學(xué)多識,總能做到對答如流。當(dāng)時舊禮儀制度廢弛殆盡,需要重新制定,王粲與衛(wèi)覬等負責(zé)除舊布新,制定新的典章。據(jù)《決疑要注》記載:漢末喪亂時,玉佩斷絕消失。而王粲認得舊佩,才重新作之。西晉時的玉佩,都是受法于王粲。
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賞識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關(guān)系也相當(dāng)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他們之間經(jīng)常有詩賦往還。
據(jù)《典略》記載;王粲才高,擅應(yīng)機辯論。當(dāng)時,鐘繇、王朗等盡管都在魏王國任卿相之職,但一到朝廷奏議,都停筆措手不及。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隨曹操南征孫權(quán)。
驢鳴悼亡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春正月二十四日(2月17日),王粲在返回鄴城途中病逝,時年四十一歲。當(dāng)時的曹丕還是世子,親率眾文士為其送葬。為了寄托對王粲的眷戀之情,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xué)一次驢叫,為他送行吧!”于是,一片驢叫之聲。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葬禮之后,曹植又作《王仲宣誄》,可見二人其交情確實非同尋常。
人物地位 文學(xué) 在文學(xué)上,王粲與孔融、徐干、陳琳、阮r、應(yīng)`、劉楨并稱“建安七子”。而王粲不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較大的一個,與曹植并稱“曹王”。梁朝大文學(xué)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贊譽王粲為“七子之冠冕”。同時,由于王粲的特殊經(jīng)歷和貢獻,也使他成了中國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王粲賦今存20多篇,篇帙短小,大多為騷體。最為人傳誦的是作于客居荊州時期的《登樓賦》。它摒棄了漢賦鋪張揚厲的傳統(tǒng)寫法,以簡潔明快的語句,憂愍世道,懷念故鄉(xiāng),熱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來;對自己的坎坷遭遇,也發(fā)出了強烈的感慨。賦中寫景與抒情緊密結(jié)合,是其一大藝術(shù)特色。在抒情小賦的發(fā)展過程中,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王粲散文以他為劉表擬的《為劉荊州諫袁譚書》和《為劉荊州與袁尚書》比較成功。
王粲于建安十三年歸順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紀漢末戰(zhàn)亂,或?qū)懫淞髀淝G州時的羈旅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感慨,如《七哀詩》;歸順曹操后,主要是隨曹操出征的感受,這些詩再現(xiàn)了漢末戰(zhàn)亂的田園荒蕪和滿目瘡痍,也歌頌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追隨曹操為過效力的意愿。
同他的仕途遭遇相一致,王粲的文學(xué)活動,大體上也可以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劃分的界線就是建安十三年的歸附曹操。前期他主要在荊州過著流寓生活,親歷過戰(zhàn)亂災(zāi)禍,又長期得不到施展抱負的機會,憂國憂民之情與懷才不遇之憤糾結(jié)在一道,使他的文學(xué)作品籠罩著一層悲凄憤悱的情調(diào)。
后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到北方廣大地區(qū)已經(jīng)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形勢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擔(dān)任重要官職而激發(fā)起建功立業(yè)的信心,所以他的創(chuàng)作基調(diào)又轉(zhuǎn)變?yōu)榧^昂揚。如分別寫于曹操西征關(guān)右和東征孫權(quán)的《從軍詩》五首,便對曹軍的征伐作了熱烈歌頌,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從軍征戰(zhàn)、建功立業(yè)的激昂情緒。
據(jù)《三國志》記載,王粲有詩、賦、論、議近六十篇。《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王粲集》11卷,《去伐論集》3卷、《漢末英雄記》10卷,皆佚。明代張溥輯有《王侍中集》1卷。嚴可均《全后漢文》卷90—91輯錄有其辭賦奏疏。中華書局出版有俞紹初校點的《王粲集》。現(xiàn)世存詩23首。
藏書
王粲的藏書主要得自于蔡邕所贈,相傳他登門拜謁蔡邕,蔡邕“倒履迎之”,并言“吾家書籍文章,盡當(dāng)予之”。蔡邕故后,即履行了他的諾言,將其藏書數(shù)車六千余卷贈與王粲。年老時,其藏書已達萬卷。
歷史評價 蔡邕:“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
曹丕:“今之文人,魯國孔融、廣陵陳琳、山陽王粲、北海徐干、陳留阮r、汝南應(yīng)`、東平劉楨,斯七子者,于學(xué)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自以騁騏驥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粲長于辭賦。干時有逸氣,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張衡)、蔡(蔡邕)不過也,然于他文未能稱是。”
曹植:“①既有令德,材技廣宜。疆記洽聞,幽贊微言。文若春華,思若泉涌。發(fā)言可詠,下筆成篇。何道不洽,何藝不閑。”“②昔仲宣獨步於漢南,孔璋鷹揚於河朔,偉長擅名於青土,公干振藻於海隅,德璉發(fā)跡於大魏,足下高視於上京。”
《典略》:“粲才既高,辯論應(yīng)機。鐘繇、王朗等雖各為魏卿相,至于朝廷奏議,皆閣筆不能措手。”
陳壽《三國志》:“昔文帝、陳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聲相應(yīng),才士并出,惟粲等六人最見名目。粲特處常伯之官,興一代之制,然其沖虛德宇,未若徐干之粹也。”
謝靈運:“①家本秦川,貴公子孫,遭亂流寓,自傷情多。”“②幽厲昔崩亂,桓靈今板蕩。伊洛既燎煙,函崤沒無像。整裝辭秦川,秣馬赴楚壤。沮漳自可美,客心非外獎。常嘆詩人言,式微何由往。上宰奉皇靈,侯伯咸宗長。云騎亂漢南,紀郢皆掃蕩。排霧屬盛明,披云對清朗。慶泰欲重疊,公子特先賞。不謂息肩愿,一旦值明兩。并載游鄴京,方舟泛河廣。綢繆清燕娛,寂寥梁棟響。既作長夜飲,豈顧乘日養(yǎng)! ”
劉勰:“傅嘏、王粲,校練名理。”“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
沈約:“若夫平子艷發(fā),文以情變,絕唱高蹤,久無嗣響。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陳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緯文,以文被質(zhì)。自漢至魏,四百余年,辭人才子,文體三變。相如巧為形似之言,班固長于情理之說,子建、仲宣以氣質(zhì)為體,并標能擅美,獨映當(dāng)時。”
鐘嶸:“其源出于李陵。發(fā)愀愴之詞,文秀而質(zhì)羸。在曹、劉間,別構(gòu)一體。方陳思不足,比魏文有余。”
蕭綱:“但以當(dāng)世之作,歷方古之才人,遠則揚、馬、曹、王,近則潘、陸、顏、謝,而觀其遣辭用心,了不相似。”
房玄齡:“逮乎當(dāng)涂基命,文宗蔚起,三祖葉其高韻,七子分其麗則,《翰林》總其菁華,《典論》詳其藻絢,彬蔚之美,競爽當(dāng)年。獨彼陳王,思風(fēng)遒舉,備乎典奧,懸諸日月。”
駱賓王:“河朔詞人,王、劉為稱首;洛陽才子,潘、左為先覺。若乃子建之牢籠群彥,士衡之籍甚當(dāng)時,并文苑之羽儀,詩人之龜鏡。”
于E:“詩自風(fēng)雅道息,二百余年而騷人作。其旨愁思,其文婉麗,亡楚之變風(fēng)歟?至西漢李陵、蘇武,始全為五言詩體,源于風(fēng),流于騷,故多憂傷離遠之情。梁昭明所撰《文選》,錄古詩十九道,亡其名氏。觀其辭,蓋東漢之世,亦蘇李之流也。自建安中王仲宣、曹子建鼓其風(fēng),晉世陸士衡、潘安仁揚其波。王曹以氣勝,潘陸以文尚。氣勝者魏祖興武功,于二京已覆;文尚者晉武圖帝業(yè),于五胡肇亂。”
獨孤及:“且文之為體也,必當(dāng)詞與旨相經(jīng),文與聲相會。詞義不暢,則情旨不宣;文理不清,則聲節(jié)不亮。詩人因聲以緝韻,沿旨以制詞,理亂之所由,風(fēng)雅之所在。固不可以孤音絕唱,寫流遁于胸懷;棄徵捐商,混妍蚩于耳目,自當(dāng)圣藻于天文,聽仙章于廣樂,屈、宋為涯島,班、馬為堤防,粲、植為陸落,潘、陸為郊境,搴瑯\于江、鮑之樹,采花蕊于顏、謝之園,何、劉準其衡軸,任、沈程其粉黛,然后為得也。若乃才不半古,而論已過之,妄動刀尺,輕移律呂,脫略先輩,迷詿后昆,此明時所當(dāng)變也。”
白居易:“身是鄧伯道,世無王仲宣。只應(yīng)分付女,留與外孫傳。”
羅大經(jīng):“仲宣不依曹、黃、二袁,而依劉表,意亦可見。故仲宣之忠于漢,陶淵明之忠于晉,羅昭諫之忠于唐,皆詩人文士之識大義有氣節(jié)者。”
陳繹曾:“王粲真實有余,澄濾不足。”
陸時雍:“子桓、王粲,時激風(fēng)雅余波,子桓逸而近風(fēng),王粲莊而近雅。”
陳祚明:“王仲宣詩跌宕不足而真摯有余,傷亂之情,小雅變風(fēng)之余也。與子桓兄弟氣體本殊,無緣相比。”
方東樹:“建安七子,除陳思,其余略同,而仲宣為偉,局面闊大。公干氣緊,不如仲宣。”“蒼涼悲慨,才力豪健,陳思而下,一人而已。”
軼事典故 過目不忘 王典故粲少時即有才名,博聞強記,有過目不忘之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說他生性善于計算。作算術(shù),很簡捷地就能得出正確答案。并且擅長寫文章,總是一揮而就,從來不用修改,時人常常以為他是預(yù)先寫好的,但他們盡管反復(fù)精心構(gòu)思,寫出的文章也沒法超過王粲。《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記載的兩件小事,證明了王粲確實是一個記憶力超強的人。
一天,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見路邊有座古碑,就站在那兒朗讀起來。友人問他:“你能背誦嗎?”王粲回答:“能。”友人當(dāng)即叫他轉(zhuǎn)過身去背誦碑文,結(jié)果一字不差。
有一次,王粲看別人下圍棋,有人不小心碰亂了棋子,他說能幫著人家按原來的局勢把棋子重新擺好。下棋的人不信,拿出塊手帕蓋在棋盤上,讓他換個棋盤重擺,結(jié)果,連一道的誤差也沒有。王粲就是這樣博識強記。
晝侍可矣 王粲記憶力強,見聞廣博,所以曹操出外游覽觀賞,王粲多次同車隨行,至于受到的尊敬卻不如和洽、杜襲。杜襲曾經(jīng)單獨被曹操召見,一直到半夜。王粲生性急躁好勝,從座位上站起來說:“不知曹公對杜襲說了些什么?”和洽笑著回答說:“天下的事難道能全都知道嗎?您白天侍奉曹公就可以了,為這郁郁不樂,您想一個人都兼顧起來嗎?” 眉毛脫落 王粲二十多歲時,曾遇“醫(yī)圣”張機,他對王粲說:“你已經(jīng)患病了,應(yīng)該及早治療。如若不然,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脫落。眉毛脫落后半年,就會死去。現(xiàn)在服五石湯,還可挽救。”可是王粲聽了很不高興,自認文雅、高貴,身體又沒什么不舒服,便不聽他的話,更不吃藥。過了幾天,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他:“吃藥沒有?”王粲騙他說:“已經(jīng)吃了。”張仲景認真觀察一下他的神色,搖搖頭,嚴肅而又深情地對王粲說:“你并沒有吃藥,你的神色跟往時一般。你為什么諱疾忌醫(yī),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這樣輕呢?”王粲始終不信張仲景的話,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脫落,眉毛脫落后半年就死了。 親屬成員 曾祖
王龔,字伯宗,官至太尉。
祖父
王暢,字叔茂,官至司空。
父親
王謙,官至大將軍何進的長史。
兒子
王粲有二子,受魏諷謀反案牽連,都被曹丕誅殺。
從孫
王宏,字正宗,在西晉官至大司農(nóng)、司隸校尉、尚書,卒贈太常。
相關(guān)遺跡 王粲故居
王粲故居在湖北襄陽萬山,萬山北坡有王粲故居遺址和王粲井。山上原建有幽蘭寺,明萬歷初改為保堤寺,一說王粲井為寺廟生活用井,由于當(dāng)時寺僧眾多,山高井深,提水艱辛,所以又叫苦井。
仲宣樓
仲宣樓是為紀念王粲而修建的。據(jù)《襄陽府志》記載,此樓毀于民國初年,其模樣無人知曉,更無圖可查。在重建時,只好參考毀于抗日時期的鄰近該樓的魁星樓建筑結(jié)構(gòu)。如今仲宣樓,就是1993年襄樊市 *** 依據(jù)魁星樓修建的。整個仲宣樓高17米,總面積650平方米,可分為城墻、城臺和主體樓三大部分。
仲宣樓、黃鶴樓、晴川閣和岳陽樓,是“楚天四大名樓”。 襄陽的仲宣樓在襄陽城東南角城墻之上, 樓前立有王粲石雕像,樓內(nèi)懸掛有沈鵬等名家題寫的“仲宣樓”等8幅匾聯(lián),有壁畫石刻建安七子圖。
藝術(shù)形象 文學(xué)形象
鄭光祖《王粲登樓》
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
建安七子中的王粲,他在文學(xué)上面的成就有哪些?
王粲是東漢非常著名的文學(xué)家,自今流傳有七哀詩、贈文叔良、公宴詩、從軍行等60多首詩歌詞賦,王粲的詩影響了不少文學(xué)界的后人,其文學(xué)成就公認的七子之中的第一。
王粲能夠有這么出色的文學(xué)造詣很,大程度上與他的過目不忘能力有關(guān)。王粲從小聰明又博學(xué),路過一些地方的時候,看過一眼的碑文都可以完整的背出來。人們向他問的問題也可以完美的答對,甚至與人下棋的話可以在棋終的時候重新復(fù)盤上一盤棋,可見王粲擁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對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是很有幫助的。在王粲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前期因為經(jīng)歷戰(zhàn)亂,并且想要施展抱負但卻得不到機會,當(dāng)時的作品充滿了憂國憂民和懷才不遇的悲憤,如七哀詩、登樓賦均是記錄當(dāng)時因戰(zhàn)亂民不聊生,到處都是白骨的悲慘狀況,其中的抑郁和凄切讓后人尤為稱贊。
后期王粲加入了曹操的陣營有了官職,王粲想要施展抱負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并且當(dāng)時北方已經(jīng)有統(tǒng)一的趨勢,王粲的作品充滿了激昂的斗志。像從軍行、詠史詩等政治題材的作品中,王粲激烈歌頌了曹操向西征伐關(guān)右和向東討伐孫權(quán)事跡,表達了王粲對于建功立業(yè)的激奮昂揚的強烈情緒。除此之外王粲也創(chuàng)作過宴會應(yīng)酬類型的作品,王粲的作品不僅語言風(fēng)格多變,而且寫文章都是下筆就寫,從來都不需要改,世人以為他是提前就想好怎么寫的,但其實王粲的作品都是一次成型的。
王粲因為文學(xué)造詣高,文學(xué)作品隨著時期的不同呈現(xiàn)不同的風(fēng)格特征,詩歌表現(xiàn)手法深沉真實,所以當(dāng)時人們給王粲與曹植并稱曹王的稱號,這足以體現(xiàn)了王粲的文學(xué)成就非常高。
王粲最著名的賦作是
《登樓賦》。
王粲(wáng càn,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zhèn))人。東漢末年文學(xué)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龔曾孫、司空王暢之孫,父親是王謙。
少有才名,為著名學(xué)者蔡邕所賞識。初平二年(192年),因關(guān)中騷亂,前往荊州依靠劉表,客居荊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懷頗郁郁。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荊州。
不久,劉表病逝,其子劉琮舉州投降,王粲也歸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賴,賜爵關(guān)內(nèi)侯。建安十八年,魏王國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隨曹操南征孫權(quán),于北還途中病逝,終年四十一歲。
王粲善屬文,其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又與曹植并稱“曹王”。著《英雄記》,《三國志》記王粲著詩、賦、論、議近60篇?,《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張溥輯有《王侍中集》。
王粲故居在湖北襄陽萬山,萬山北坡有王粲故居遺址和王粲井。山上原建有幽蘭寺,明萬歷初改為保堤寺,一說王粲井為寺廟生活用井,由于當(dāng)時寺僧眾多,山高井深,提水艱辛,所以又叫苦井。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