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遠別離在哪里寫的,李白遠別離在哪里寫的文章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李白遠別離在哪里寫的,以及李白遠別離在哪里寫的文章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遠別離唐詩原文
遠別離
李白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
海水直下萬里深,
誰人不言此離苦?
日慘慘兮云冥冥,
猩猩啼煙兮鬼嘯雨。
我縱言之將何補?
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
雷憑憑兮欲吼怒。
堯舜當之亦禪禹。
君失臣兮龍為魚,
權歸臣兮鼠變虎。
或云堯幽囚,舜野死。
九疑聯綿皆相似,
重瞳孤墳竟何是?
帝子泣兮綠云間,
隨風波兮去無還。
慟哭兮遠望,
見蒼梧之深山。
蒼梧山崩湘水絕,
竹上之淚乃可滅。
李白詩鑒賞
這首詩敘述了一個古老的傳說:帝堯將兩個女兒(長女娥皇、次女女英)嫁給舜。舜南巡,死于蒼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
這個傳說,使得瀟湘洞庭一帶似乎幾千年來一直被悲劇氣氛籠罩著。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詩開篇就在人們心理上喚起一種凄迷的感受。那流不盡的清清的瀟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經常出沒在瀟湘云水間的兩位帝子,那被她們眼淚所染成的斑竹,都一一浮現在人們的腦海里。所以,詩人在點出瀟湘、二妃之后發問:“誰人不言此離苦?”就使讀者自然而然產生出強烈的感情共鳴。
接著,承接上文描寫瀟湘一帶的景物:太陽慘淡無光,云天晦暗,猩猩在煙雨中哀鳴,鬼魅在呼喚著風雨。接以“我縱言之將何補”一句,又不單純寫景了。陰云蔽日,那“日慘慘兮云冥冥”,不正如同皇帝昏聵、政局陰暗嗎?“猩猩啼煙兮鬼嘯雨”,不就是大風暴到來之前的群魔亂舞嗎?而這一切,由一個連一官半職都沒有的詩人說,又何補于世呢?既然“日慘慘”、“云冥冥”,那末朝廷又如何能區分忠奸呢?
因而詩人接著寫道:我覺得皇天恐怕不能體察我的忠心,相反,雷聲殷殷,又響又密,似乎正在對我發怒呢。這雷聲顯然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權勢的人的威嚇,但與上面“日慘慘兮云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相呼應,又象是瀟湘洞庭一帶風雨到來前的實景描寫。
“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奔樾爱數溃瑖\堪憂。君主用臣如果失當,大權旁落,就會象龍化為可憐的魚類,而把權力竊取到手的野心家,則會象鼠一樣變成吃人的猛虎。當此之際,就是堯亦得禪舜,舜亦得禪禹。《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竹書紀年》載:堯年老德衰為舜所囚。
《國語·魯語》:“舜勤民事而野死。”此即“堯幽囚,舜野死”。“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舜的眼珠有兩個瞳孔,人稱重華。傳說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峰聯綿相似,究竟何處是重華的葬身之地呢?稱舜墓為“孤墳”,并且嘆息死后連墳地都不知究竟在何處,更顯凄涼。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綠云般的叢竹間哭泣,哭聲隨風波遠逝,去而無應。
“見蒼梧之深山”,一個“深”字,令人想象群山迷茫,即使二妃遠望也不知其所?!吧n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卑咧裆系臏I痕,乃二妃所灑,蒼梧山不會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會有涸絕之時,二妃的眼淚又豈有止期?
詩所寫的.是二妃的別離,但從“我縱言之將何補”
中顯然可見詩人是對現實政治有感而發的。所謂“君失臣”、“權歸臣”是天寶后期政治危機突出的標志,也是李白當時心中最為憂慮的。元代蕭士贇認為玄宗晚年貪圖享樂,荒廢朝政,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楊國忠,邊防交給安祿山、哥舒翰,“太白熟觀時事,欲言則懼禍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詩,聊以致其愛君憂國之志。所謂皇英之事,特借指耳。”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堯舜之事,大概是要暗示人君如果失權,即使是圣哲也難保社稷妻子。
詩寫得迷離惝恍,但又不乏要把迷陣挑開一點縫隙的筆墨。“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边@幾句隱隱呈現在重重迷霧之中,一方面起著點醒讀者的作用,一方面又是在述及造成遠別離的原因時,自然地帶出的。詩以敘述二妃別離之苦開始,以二妃慟哭遠望終結,以悲劇故事籠括全篇,保持了藝術上的完整性。
范梈說:“此篇最有楚人風。所貴乎楚言者,斷如復斷,亂如復亂,而辭意反復行乎其間者,實未嘗斷而亂也;使人一唱三嘆,而有遺音。”轉引自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詩人把他的情緒,以楚歌和騷體的手法表現出來,使得斷和續、吞和吐、隱和顯,消魂般的凄迷和預言式的清醒,緊緊結合在一起,構成深邃的意境。
如何賞析《遠別離》?
《遠別離》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樂府詩。
【賞析】
? ? ?帝堯曾經將兩個女兒嫁給舜。舜南巡,死于蒼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一提到這些,人們都會被其悲傷的氛圍所感染。那流不盡的清清的瀟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經常出沒在瀟湘云水間的兩位帝子,那被她們眼淚所染成的斑竹,都會一一浮現在腦海里。所以,詩人在點出瀟湘、二妃之后發問:“誰人不言此離苦?”就立即能獲得讀者強烈的感情共鳴。
? ? ?詩寫得迷離惝恍,但又不乏要把迷陣挑開一點縫隙的筆墨。“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詩以敘述二妃別離之苦開始,以二妃慟哭遠望終結,讓悲劇故事籠括全篇,保持了藝術上的完整性。
? ? ?詩人是明明有許多話急于要講的。但出于無奈,詩人把他的情緒,采用楚歌和騷體的手法表現出來,使得斷和續、吞和吐,緊緊結合在一起,十分具有藝術感染力。
《樂府 遠別離》(李白)詩篇全文翻譯
樂府 遠別離 李白 系列:李白詩集(樂府) 樂府 遠別離
【題解】 《遠別離》,樂府別離曲十九首之一。詩人借傳說中舜帝與皇英二妃的別離,來抒發對現實政治的感慨。唐玄宗晚年貪圖享樂,荒廢朝政,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楊國忠,邊防交給安祿山、哥舒翰。「太白熟觀時事,欲言則懼禍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詩,聊以致其愛君憂國之志?!估畎自娭袕娬{人君如果失權,即使是圣哲也難保社稷妻子。后來在馬嵬驛事變中,玄宗和楊貴妃演出了一場遠別離的慘劇,可以說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原文】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1。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2。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3?日慘慘兮云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4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5兮欲吼怒。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6,權歸臣兮鼠變虎?;蛟疲簣蛴那?,舜野死8。九疑9聯綿皆相似。重瞳十孤墳竟何是?帝子泣兮綠云間,隨風波兮去無還。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注釋】 1皇英之二女:皇英,堯的女兒,長娥皇、次女英。傳說帝堯曾經將兩個女兒嫁給舜。舜南巡,死于蒼梧之野。二妃從之,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2浦:水濱。3此離苦:離別之苦。這句詩為倒裝句,意思是離別之苦似海深。4皇穹:天。5憑憑:憑,盞。形容雷電眾多。6為魚:典出《說苑·正諫篇》,吳王欲從民飲酒,伍子胥諫曰:「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堯幽囚:《竹書紀年》記載,堯年老德衰為舜所囚,使堯的兒子丹朱不得與其父相見。由此有人懷疑堯禪位于舜的說法。8舜野死:舜南征有苗,死于蒼梧之野。9九疑:《史記·五帝本紀集解》記載,舜冢在零陵營浦縣,其山九谷皆相似,故曰九疑。十重瞳:傳說舜的眼珠是雙瞳孔。帝子:堯的女兒。蒼梧:古地名,在今湖南境內。
【譯文】 古代傳說中舜妃娥皇、女英就投水自盡在浩渺的洞庭湖南面,清清的瀟湘江畔。這種相思之苦,就像萬里深的海水一樣,有誰能說盡這離別的痛苦?太陽慘淡無光,云天晦暗,猩猩在煙霧中啼叫,鬼魅在風雨中呼嘯。對于這一切,我一個詩人,即使說了,又何補于世,有誰能聽得進去呢?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聲轟轟,好像正在對我發怒呢。奸邪當道,國運堪憂,當此之際,就是堯亦得禪舜,舜亦得禪禹,如果君主用人失當,大權旁落,就會像龍化為可憐的魚類,而把權力竊取到手的野心家,則會像鼠變成吃人的猛虎一樣。有人傳說堯年老德衰為舜所囚,舜南巡時死于蒼梧,這些事情恐怕都與失權有關吧?舜死在湘南的九疑山,但九座山峰連綿相似,究竟何處是他的葬身之地呢?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綠云般的叢竹間哭泣,哭聲隨風波遠逝,去而無應。二妃一邊痛哭,一邊抬頭遠望。舜帝的影子卻茫茫不知其所,只有莽莽深幽的蒼梧山映入眼簾。也不知道他們什么時候才能團聚,恐怕要等到蒼梧山崩倒之日,湘水也涸絕之時吧,到那時二妃滴在瀟湘竹上的淚痕也許才會消失吧。
遠別離的創作背景
唐天寶年間,唐玄宗荒于朝政,李林甫、楊國忠擅權,李白憂之,故借古題以諷時事,意在著明人君失權之戒。此詩見于《河岳英靈集》,當作于天寶十二載(753年)以前。
唐玄宗天寶五載(746年),京都長安發生了一起震動全國的大案。此案是由皇位的繼承問題而引起的:宰相李林甫千方百計地企圖阻止太子李亨繼承帝位,有預謀地組織了一場對東宮近臣和親友的大屠殺。以太子妃的兄長韋堅為首的一批朝臣遭到了殺身之禍,坐貶者達數十人。最后李林甫又恣意羅致,廣泛株連。雖然太子想盡辦法,勉強保住了儲君的地位,但朝中大權旁落,政治更加黑暗,已經暗伏安史之亂爆發的前兆。這次大獄,受株連的有幾人是李白的摯友,即李邕、裴敦復、崔成甫。前兩人慘遭殺害,崔成甫則被放逐到湘陰,最后死于沅湘。這激起了剛被排擠出長安的李白的無比憤怒,他對朝中權臣的專橫跋扈深惡痛絕,憂國憂民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寫下此詩。
李白寫的詩有在哪些地方寫的
去過廬山作詩,就有了著名的望廬山瀑布。去過桃花潭,《贈汪倫》。李白詩中“瀟湘”一詞出現較多,如“人迷洞庭水,雁度瀟湘煙”(《郢門秋懷》),“洞庭瀟湘意渺綿,三江七澤情回沿?!保ā懂斖口w炎少府粉圖山水歌》)。郢門、荊門、荊門山,李白集中有《郢門秋懷》詩。衡山、衡霍,《大鵬賦》:“五岳為之震蕩,百川為之崩奔”句。蒼梧、九疑山,“蒼梧”、“九疑”在李白詩文中屢見,如“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遠別離》);“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云”(《梁園吟》);“登九疑兮望清川,見三湘之潺湲”(《悲清秋賦》)……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