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國祚多少年,日本國祚多少年
很多朋友對于本朝國祚多少年和日本國祚多少年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的朝代為什么大多持續二百多年,不會超過三百年?
主要原因有四個:1.地方諸侯,軍閥,宗室叛亂
2.境外政權入侵
3.權臣奪權
4.農民起義
中國的朝代更替,上古時期的商代夏,周代商以及春秋戰國咱們就不提了,畢竟當時并非大一統王朝時期,且諸侯國之間內部外部關系復雜,不符合今天的題目。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因此,首先是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秦朝的滅亡很明顯主要原因有這么幾個,首先秦國統一六國,前無古人,實際上秦國是相當于要做一件將7個民族整合為一個民族的事業,因為在統一以前,7國其實都有自己的文字,語言,度量衡等,長期發展如果沒有統一勢力,成為歐洲的割據狀態變成多民族也不是不可能。因此,看一看秦統一以后在,都做了些什么事情,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焚書禁言,這些是文化上的。軍事上,南征百越,北討匈奴,幾乎征服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已知世界。工程上,開河渠,修萬里長城,建造阿旁宮。種種舉措,放到哪一個朝代,哪一個皇帝,可能任意舉出一項,都是一項澤被后人的大工程,但是當這些事情,全部被擠壓在十幾年的時間里的話(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以當時幾千萬人的人口體量,所要征發的起來進行這些浩大工程的人口占多大比例,大家可以自己去查一查資料,肯定不低。
因此,秦朝的滅亡,與其說是由于政策的失誤導致了農民起義,不如說是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統一帝國,秦朝身上背負的整合全中國的重擔實在太重,且當時天下六國的離心力和老貴族依然強大。
西漢:(前202年―8年12月)
國祚210年
西漢的是第二個統一王朝,軍事強盛的時代。但是漢代的政治,無論是西漢,東漢,外戚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勢力,長期有外戚專權。原因在于兩漢都很重視母系也就是皇后一系的幫助,漢文明前期對于女性的約束也沒有那么嚴格,因此,皇后,太后所在的家族外戚專權時有發生,呂后,竇太后等都是例子。最后西漢是被王莽的這個外戚所篡位的。
因此,外戚權力過大,影響朝局,西漢滅亡的原因
新朝:
國祚15年
新朝(8年-23年),僅有十幾年的歷史,一位皇帝,就是篡位西漢的王莽,夾在東西兩漢之間。而新朝同樣作為統一王朝,他的滅亡主要原因的確就是由于政策的失敗了。王莽的新政包括更改貨幣制度,官制,總之不斷的力求回復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這些措施不僅沒能緩和西漢末年的社會矛盾,反而進一步激化矛盾,導致天下大亂,各路人馬紛紛起義而滅亡。
新朝的滅亡很大程度就是政策失敗所導致
東漢:(25年―220年)
國祚195年
各路人馬之中成功的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東漢除了前期的皇帝以外,中后期經常都是皇帝壽命不長,登基的往往是幼帝。因此也不斷的處于外戚專權的狀況下。而皇帝為了抗衡外戚,又借助宦官,因此及東漢處于外戚和宦官長期交替專權。后期宦官的專權導致了士大夫階層的不滿,但是遭到了宦官的殘酷鎮壓,擔心自己除掉宦官實力不足的士大夫何進聽取了袁紹的建議請董卓入京,之后就是后面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故事的開始了。董卓把中央搞亂了之后自然地方的勢力就脫離了控制,因此軍閥紛紛出現,東漢就在這樣的軍閥混戰下最后滅亡了。只不過是有一個禪讓給曹魏的遮羞布。
東漢依然沒有處理好西漢的外戚問題,且東漢運氣也差,皇帝都是年幼登基。中央的幾股勢力相互抗衡本也可以保持整體權力的穩定,但是最后偶然的事件導致了董卓進京首都被毀,各地軍閥出現。實際也存在偶然性。
三國-西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220年~589年)
這段歷史369年
首先三國時期政權滅亡的主旋律就是兩個,權臣篡位(漢禪讓曹魏,曹魏禪讓晉),滅國統一戰爭,最終西晉統一全國
而西晉(266年―316年)滅亡主要原因則在于“八王之亂”,宗室諸侯王叛亂,再加上乘虛而入的“五胡亂華”一同滅亡了西晉
西晉之后的南北朝,北方“五胡亂華”一片混亂,而在南方,則是不斷的權臣篡位帶來的朝代更迭(東晉-宋-齊-梁-陳)
北方被北魏統一后,北魏最后也是亡于“六鎮兵變”,也就是地方諸侯軍閥的叛亂。之后分裂成了東魏,西魏,則繼續上演了權臣篡位的戲。
直到隋文帝篡位北周建立隋朝,進而統一全國,一個穩定的政權再度出現。
隋朝:(581年-618年)
國祚37你
隋朝富裕和強盛也是登峰造極,但是為什么偏偏就滅亡了呢?
初代皇帝隋文帝也是有名的明君,主要問題在于二代的隋煬帝楊廣。楊廣很有才華,也很有精力,且以做千古一帝位自己的目標。我們來看看隋煬帝在位14年都做了什么事情,建東都洛陽整合東西,修連接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幾千公里,三征高句麗,興兵百萬。
因此楊廣的隋朝的滅亡和秦朝似乎有些類似,都在于有些需要幾十年做的事情,全部擠壓在了十幾年間就完成了。進而透支了國力和民力,但是這些工程對于當時東西分裂,南北分裂的中國重新整合的作用是很大的。
唐朝(618年―907年)
國祚289年
唐朝的衰落始于安史之亂,次亂以后中央對地方的軍閥漸漸失去控制,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各藩鎮之間相互攻伐,百姓負擔沉重而爆發起義,而在中央則宦官專權,朋黨流行,唐朝的最終結局是權臣投降農民起義軍,誅殺了宦官,改唐自立了后梁了。
唐朝的滅亡其實是藩鎮割據,宦官,朋黨的綜合因素
北宋(960―1127年)
國祚167年
北宋的滅亡糾其根本在于其軍事的體制導致的戰斗力問題,主要亡于外敵入侵,也就是金朝南下。
南宋(1127-1279年)
國祚152年
南宋的滅亡主要在于遇到了當時全世界誰也打不贏的蒙古帝國,能支撐半個世紀實屬不易,在蒙古帝國全球遇到的抵抗就是南宋最為激烈,只能嘆息南宋的運氣不好了,和這么一個帝國同時并存。
元朝(1271年―1368年)
國祚97年
元朝內部的民族矛盾,農民起義一直存在。對于元朝來說,不斷的戰爭和起義是其常態,元朝是被一群螞蟻搬的起義軍不停的啃食干凈的。
明朝(1368-1644年)
國祚276年
雖然明朝的宦官專權與廠衛制度導致了政治風氣的敗壞和黑暗,但是皇權一直都是相對穩定的。而明朝的滅亡,現今的說法也有眾多。但是有一些事情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明朝末年北方連年不斷的天災導致了大面積的饑荒和民亂,進而產生了農民起義,再加上明朝當時東北清朝的外患。以及吳三桂放清軍入關都是偶然性的歷史事件。
因此明朝的滅亡是很多偶發因素的集合而成的
清朝(1644年―1912年)
國祚268年
清朝這個朝代,在鴉片戰爭以前,按照往常的中國歷史的標準,威脅穩定和皇權的因素,外戚,宦官,宗室(秘密立儲制度),軍閥,權臣(設立軍機處),外敵入侵(整個東亞幾乎都統一在清朝版圖里),幾乎統統都解決了,且人口不斷增長,國家穩定,皇帝勤政,如果以正規皇朝標準,這個朝代堪稱偉大,完成了很多曾經的朝代完成不了的任務。
但是,清朝偏偏處于一個工業化的時代,西方大航海以及對外殖民擴張的時代,因此清朝的滅亡其實不同于正常的古代王朝滅亡,相關的研究也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總的說來,其實小編認為并不存在中國的古代朝代都只能維持了200多年就滅亡這么一個定理,這些朝代一個一個拿出來對比和分析,其實每一個的滅亡都有他們各自因素,和一些偶然性的原因,不存在一個朝代到了200多年氣數已盡必須滅亡這么一說。
明朝國祚多少年?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說亡于1683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復興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共經歷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因為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又稱朱明。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當為后世子孫所敬仰。此時明朝經濟文化極其發達,后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世界第一。萬歷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員更加腐化,地主階級到處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江南民變的發生。萬歷末年,關外建州女真叛亂,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中官黃門集團的專政加快了這一進程的發展。至崇禎年間,因為連年災害,明廷因財政破產,無力鎮撫,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后金的軍隊也突破長城防線,五入關內。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克北京,崇禎帝自縊,同年清軍入關。 在南方一些明朝大臣擁立明朝宗室建立幾個政權,史稱南明。1662年,吳三桂將永歷帝絞殺于云南昆明,南明滅亡。臺灣鄭氏政權繼續沿用永歷年號,1683年清政府派施瑯進攻臺灣,鄭氏投降,監國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
國祚怎么計算?就是拿一個王朝滅亡時間減去開始時間嗎?
"國祚"則引申為王朝理論上維持的時間。
列:清朝(1644—1911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制國家。共有12帝,國祚267年。
大明王朝國祚多少年? 不算南明
大明王朝享國276年。
明朝(1368 -1644年 )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 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于應天府 ;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 ,以應天府為陪都。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后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歷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明末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
關于本朝國祚多少年和日本國祚多少年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